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的孩子在听力上有些障碍,因此比一般的小朋友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一般孩子自然而然能够学会的东西,他却不能,需要大人刻意去教才行。比如,孩子听力不好,所以关门总是很大声,吓了别人一跳而他浑然不觉;或者一家人回家,他先进屋,随手带门,把爸妈关在了门外。这时,爸爸就很生气,责备孩子不懂礼貌,不替别人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家长估计还会上纲上线,认为孩子品德有问题,太自私。对此,孩子的妈妈,也就是我的朋友持不同意见,她说:“孩子并没有错,这件事他没有做好,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教过他怎么正确地去做这件事。”
朋友的做法是让孩子反复练习关门,让他体会用多大的力气来关门是合适的,还让孩子体验被关在门外的滋味。一番演练后,孩子知道怎么关门是合适的,而走在前面需要关门时,要照顾后面的人。没有任何批评和责备,在完全平和的气氛中,孩子学会了关门以及为别人着想。
一天,我们几家分别带孩子一起出去玩。中午在饭店吃饭,落座后,孩子拿起菜单就点菜,没有征求别人的意见。朋友觉得不妥,立即制止孩子,但并没有多说什么。回家后,她跟孩子解释:“大家在一起吃饭时,点菜要照顾大家的口味,不能由你一个人说了算。”孩子这才明白,坦然地说:“哦,我知道了,中午我的做法不对,是吗?妈妈,我以后不这样做了。”
作为旁观者,看到他们母子能够这么平静地谈论对错,我觉得朋友真伟大。孩子犯错居然可以这么温和地谈论,自然地改正。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来看,他确实不知道点菜的学问,回家后妈妈教会了他应该怎么点菜,并没有责备孩子。
朋友说:“我一直用这个办法教育孩子。你看,他现在是不是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我猛然意识到:的确,她的孩子很平和,尤其是最近两年。因为听力不好,小时候的他比一般孩子急躁。如果说不过别人,他就会走上前用手捂住对方的嘴,不让对方说话。如果妈妈和别人说话,他听不清又急切地想知道内容时,会不管不顾地拉扯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地问:“妈妈,他在说什么?在说什么呀?”朋友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等别人把话说完,我再告诉你。”现在,就算孩子非常想知道别人的谈话内容,也会静静地等别人把话说完再问。
这几年,孩子的唇读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唇读,他能够大致明白别人的说话内容。我常和他聊天,聊历史、政治,还有UFO。有时,他说话我听不太懂,需要他重复三四遍,有时还需要他妈妈来帮忙“翻译”。说实话,我有时候会为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感到不安,但孩子脸上没有任何急躁和不耐烦的神色,他耐心地一遍遍重复,直到我完全听懂为止。然后,话题继续。
虽然交流不很顺畅,但完全没有影响我们聊天的好心情。很显然,这是朋友多年来正确教育的结果。
我常听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不知道这些家长在责备孩子之前,有没有教过孩子该怎么正确地去做事?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应该言传身教。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说了就代表教了,教了就代表孩子会了。其实非也。家长在教孩子做某件事时,不但要有耐心,还要有责任心,让孩子体会做事的过程,包教包会才行。
有些家长图省事,没有教给孩子正确的做事方式,却喜欢做“事后诸葛亮”,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事,马上讲一番大道理,听上去无比正确,但孩子下次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对。以朋友为例,如果孩子用力关门,吓了别人一跳,朋友告诉孩子以后关门不要发出这么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道理不错,但孩子依然不知道该用什么力度关门,而让孩子直接体会,则很容易明白并会形成手感,孩子就能够通过手感,来判断自己关门的力度是否合适。
那么,好家长在遇到孩子不会做、做不好的事情时,应该怎样教孩子呢?我想,他至少要注意三个方面:方法、时机和语言。以点菜为例,如果朋友当着众人的面,严厉批评了孩子,那么,他的方法、时机、语言的选择都不妥当。而朋友当时只是简单制止了孩子,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在回家后温和地向孩子解释原因,并告诉他应该怎样做。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妈妈的教导了。
带着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生活,朋友的内心是否有过煎熬,我无从得知。但是我与朋友相识十年,这十年间,我亲眼看着她的孩子从急躁走向平和,我有很多感慨,但更多的是感动……
【编辑:杨子】
朋友的做法是让孩子反复练习关门,让他体会用多大的力气来关门是合适的,还让孩子体验被关在门外的滋味。一番演练后,孩子知道怎么关门是合适的,而走在前面需要关门时,要照顾后面的人。没有任何批评和责备,在完全平和的气氛中,孩子学会了关门以及为别人着想。
一天,我们几家分别带孩子一起出去玩。中午在饭店吃饭,落座后,孩子拿起菜单就点菜,没有征求别人的意见。朋友觉得不妥,立即制止孩子,但并没有多说什么。回家后,她跟孩子解释:“大家在一起吃饭时,点菜要照顾大家的口味,不能由你一个人说了算。”孩子这才明白,坦然地说:“哦,我知道了,中午我的做法不对,是吗?妈妈,我以后不这样做了。”
作为旁观者,看到他们母子能够这么平静地谈论对错,我觉得朋友真伟大。孩子犯错居然可以这么温和地谈论,自然地改正。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来看,他确实不知道点菜的学问,回家后妈妈教会了他应该怎么点菜,并没有责备孩子。
朋友说:“我一直用这个办法教育孩子。你看,他现在是不是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我猛然意识到:的确,她的孩子很平和,尤其是最近两年。因为听力不好,小时候的他比一般孩子急躁。如果说不过别人,他就会走上前用手捂住对方的嘴,不让对方说话。如果妈妈和别人说话,他听不清又急切地想知道内容时,会不管不顾地拉扯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地问:“妈妈,他在说什么?在说什么呀?”朋友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等别人把话说完,我再告诉你。”现在,就算孩子非常想知道别人的谈话内容,也会静静地等别人把话说完再问。
这几年,孩子的唇读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唇读,他能够大致明白别人的说话内容。我常和他聊天,聊历史、政治,还有UFO。有时,他说话我听不太懂,需要他重复三四遍,有时还需要他妈妈来帮忙“翻译”。说实话,我有时候会为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感到不安,但孩子脸上没有任何急躁和不耐烦的神色,他耐心地一遍遍重复,直到我完全听懂为止。然后,话题继续。
虽然交流不很顺畅,但完全没有影响我们聊天的好心情。很显然,这是朋友多年来正确教育的结果。
我常听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不知道这些家长在责备孩子之前,有没有教过孩子该怎么正确地去做事?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应该言传身教。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说了就代表教了,教了就代表孩子会了。其实非也。家长在教孩子做某件事时,不但要有耐心,还要有责任心,让孩子体会做事的过程,包教包会才行。
有些家长图省事,没有教给孩子正确的做事方式,却喜欢做“事后诸葛亮”,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事,马上讲一番大道理,听上去无比正确,但孩子下次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对。以朋友为例,如果孩子用力关门,吓了别人一跳,朋友告诉孩子以后关门不要发出这么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道理不错,但孩子依然不知道该用什么力度关门,而让孩子直接体会,则很容易明白并会形成手感,孩子就能够通过手感,来判断自己关门的力度是否合适。
那么,好家长在遇到孩子不会做、做不好的事情时,应该怎样教孩子呢?我想,他至少要注意三个方面:方法、时机和语言。以点菜为例,如果朋友当着众人的面,严厉批评了孩子,那么,他的方法、时机、语言的选择都不妥当。而朋友当时只是简单制止了孩子,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在回家后温和地向孩子解释原因,并告诉他应该怎样做。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妈妈的教导了。
带着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生活,朋友的内心是否有过煎熬,我无从得知。但是我与朋友相识十年,这十年间,我亲眼看着她的孩子从急躁走向平和,我有很多感慨,但更多的是感动……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