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血型抗原表达改变及其发生机制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ggoig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型抗原并非只限于红细胞膜上,也广泛存在于上皮细胞及其分泌物中。上皮细胞癌变时血型抗原常常发生改变并可作为肿瘤标志物。本文就恶性肿瘤的血型抗原表达改变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本文重点介绍了八十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新的铁结合蛋白——Mobilferrin的性质、结构及其在铁转运中的作用。
白细胞介素6可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正常骨髓造血,有用于临床白血病辅助治疗的可能。现有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虽对绝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的体外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却促进某些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克隆生长,而迄今为止体内实验又寥寥无几,因此尚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故白细胞介素6尚不能作为白血病治疗药物用于临床。
微卫星构成了第二代基因图谱上的图标,利用其是否存在杂合性缺失或基因不稳定性,可以推测和定位其附近存在的抑癌基因。实际寻找肿瘤和白血病的抑癌基因常选择染色体易位断裂点附近,要求检测对象为信息个体。
本文主要阐述了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表面的表达,并对细胞凋亡在该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当中的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端粒-端粒酶系统异常正成为肿瘤发生机制的一种新假说而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着重阐述了端粒、端粒酶的生物学特性,在造血系统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白血病等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关系。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与可见光结合可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如输血传播的HIV、HCV、HBV等,血浆成分没有免疫学特征改变和新抗原产生,大多数血浆蛋白成分活性均未降低。亚甲基蓝作为光敏染料不可逆地插入病毒核酸,诱导断裂缺口产生,导致病毒功能和遗传结构基础破坏。MB的毒理学性质渐已阐明。静脉注射用MB可随血浆输入人体,未发现输血后副反应。MB/光化学法灭活单袋血浆中的病毒为成分输血的
Fas(CD95)与自身配体(FasL)或其抗体结合后将引起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一是细胞凋亡,二是细胞增殖。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可能与不同细胞类型Fas信号的传导和凋亡控制基因的活化或抑制有关。本文综述了Fas信号传导的信使、激活的凋亡效应子及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Fas信号整合及其与Fas生物学效应的关系。
本文介绍了ABO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及在此基础上对ABO血型系统的基因分型的几种主要方法:PCR-DNA测序法、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等。另外还介绍了基因分型技术在ABO亚型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病毒(HIV)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变异,形成多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因亚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HIV各亚型的流行情况及HIV亚型与HIV疫苗研制的关系等做了很多工作。本文对HIV基因分型的方法及开展HIV亚型调查的意义作一综述。
免疫学表型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有重要的预后价值。髓性抗原CD33+、HLA-DR-、CD15+、CD33/CD13>1及CD34+/CD13-预后较好,而CD13+及CD14+对预后不利,CD34+对预后仍有争议。淋巴抗原CD21+和TdT+对预后不利,CD56+对预后相对有利,CD2+、CD7+和CD19+的预后意义有争议,但大部分作者倾向于CD7+对预后不利,CD10和CD16与预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