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情感教育之花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一辈子可以受益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人性养育的殿堂。人性养育的课堂需要真情,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度,才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案例描述]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难报三春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个环节:感动你我
  播放FLASH音乐《天亮了》,导入新课。学生在观看中获得情感、心理体验,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感动你我的人物很多,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事才能感动我们的学生?我选择了著名歌手韩红演唱的这首歌,这首歌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课堂导入就从FLASH音乐故事開始。
  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旅游,在乘坐高山缆车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到中途突然坠落。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
  看到这些,学生很难不被感动。这时,我及时引入:生命是无价的,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呢?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父母把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给了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这恩情我们一辈子都难以报答呀!今天,我们就共同探究《难报三春晖》。
  第二个环节:发现感动(真情告白)
  此环节为学生自主发言,题目是:“父母的爱,你感受到了吗?说说父母做的一件令你感动的事。”
  在学生发言之前,我又选取了一些图片(图片一:妈妈在烈日下的考场外焦急地等候;图片二:妈妈看着女儿的作业,笑得多开心呀)。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停留的画面勾起了学生对父母爱的回忆,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前面事例的启发下,学生是有话可说的:
  A.从我上学开始,妈妈几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接送我上、下学。
  B.有一天深夜,妈妈刚躺下休息,我发烧了,妈妈赶紧起床,奔了出去,给我买来了退烧药。妈妈原本是个胆小的人,最怕晚上独自出门,但是她说那天晚上她一点也没怕。
  ……
  第三个环节:感动行动
  感动之后要付诸行动,将教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
  我设置了“爱的献礼——假如明天是你父母的生日,你想给爸爸妈妈送上一份什么生日礼物”的情境。学生激情满怀地制作了一件件富有特色的“小礼物”:有的同学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给父母;有的同学深情地演唱《生日快乐》;有的同学画了一幅充满爱意的画;有的学生满含深情地说出了对父母想说的话和对父母深深的祝福……
  [案例评析]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思想性是该课程的根本性质,也是该课程的灵魂,因而对情感目标的要求更高。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第一位的教学目标,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有了明显区别。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停留在“谈谈、讲讲、划划”的模式之中,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闻不问,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渗透情感教育。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感动你我、发现感动、感动行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情感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感悟人生,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设置教学情境,实现自我内化教育,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基础,但仅仅是教师的说教,课堂则是苍白无力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怀疑。有人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只有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于学生心中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强调:“道德既不是由外部强制所致的内化过程,也不是生物学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是在儿童与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活动与实践中逐步构建起来的。”所以,教师应善于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设置情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陆机在《文赋》中论及诗歌创作时说:“诗缘情而绮靡。”情境的设置首先在一个“情”字,应力求做到“情”、“心”的统一。本节课一开始的FLASH音乐欣赏,便点燃了学生的感动之情;随后的“发现感动”,学生回忆并讲述与父母之间最真挚、最感人的事件,一段段真情告白深深震撼了学生;在“感动行动——爱的献礼”教学情境中,学生那满含深情地歌唱《感恩的心》、富有寓意的画面、深深的祝福……这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教育,是对心灵的拷问,是对课堂的超越,是人本化的学习。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节课也许并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是我想这节课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知情合一,有一些东西已经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学生将终身难忘。这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养育的课堂需要真情,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感动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度,才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化学课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积极性,是提高化学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采取以下七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上好第一堂化学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
期刊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以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为素材,推进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自主研究
期刊
摘 要: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物理知识和技能只是学习物理知识的载体,物理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要高中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经历与物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他们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使他们具备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富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落实探究式教学。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以往知识性讲解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
期刊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深入迈进、创新教育的大力提倡,初中数学的“满堂灌”教学逐渐被否定,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过程,大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成为摆在初中数学老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应把改进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有效性”方面。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遵循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教学,尤其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 方式  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通过采用活动式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及合作式学习策略的实施,从而凸显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曾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教
期刊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我认为,预设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因此,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捕捉和处理,才能驾轻就熟。新课标指导下的备课对教师的要求加深了,只不过我们的预设
期刊
2012年,学校全面推行了语文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我有幸亲历了这场教学改革,看到了实践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一、变化自教学理念开始  伴随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开始,我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取代了师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现在课堂上被动的听和写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巧妙的引导、精彩的评价、欣赏的目光和温馨的自由微笑。这种变化得益于孜孜以求的理论学习和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而且是关键之关键。  一、多元化综合评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由机械性、单一的认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学向互动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特征转向。强调特长发展、注重特长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特长健康地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特长的健康成长,“教”
期刊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写作教学,也有其实际意义。时下,小学生在写作上仍然存在“无真话可说,无真情可诉”的弊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素材积累太少,不会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观察、收集、提炼素材,眼中无物,心中无物,势必导致“笔下无物”。不是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吗?学生只有真正养成了“自主观察”的好习惯,其写作之“源头活水”才会源源不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