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更要善于挖掘错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我们应正确地、巧妙地、有效地利用错误,促进知识的建构,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也因错误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一、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探究兴趣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交通与数学》这一课中有一道练习: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出示完题目后,我让学生自己读题、解答,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做好了。我请了一位学生汇报算法。
生1:12×6=72(秒),72秒﹥1分,小东在1分时间内不能从一层走到家。
还没等我让他们判断对错,全班齐答:对!
“学生全都被题目蒙骗了。”我在脑海中思索着。但我还是希望有学生,哪怕是一位学生能有不同的想法,于是我说道:“认为他回答对的同学请举手。”除了几位没做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不甘心:“请再读一下题目,再想一想。”
生2:老师,是这样的,是对的,没算错啊!
全班学生表情惊讶:是啊,没错啊!
我想了想,笑了笑,说:“你们房间在几楼啊,你们从一楼到自己的房间要走几层楼梯呢?”
生3:我家是三层楼,我的房间在2楼,我从1楼到2楼走1层楼梯。
生4:我的房间在5楼,我从1楼到5楼要走4层楼梯。
生5:老师,我知道了,小东家住6楼,他从1楼到6楼,只要走5层楼梯就可以了。
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是的是的,走5层就可以了。”
生6:如果走6层的话,就走到7楼去了。
一个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我高兴极了:“同学们,请再算一算这道题目,看看小东在1分时间内能不能到家。
半分钟后,喜悦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教室:“能!能!12×5=60(秒),小东刚好能到家。耶!”学生兴奋极了。
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由学生而起,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老师没有直接把正确结果展示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精神状态下纠正了错误,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善用“错误”资源,因势利导
教师恰当设置一些“陷阱”,讓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做虽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成本,使学生多走“弯路”,但这些错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宝贵经历。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延伸,印象则更加深刻。
三、借用“错误”资源,争中反驳
例如,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是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下面一段课堂对话: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师:他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们表示同意,正当我准备进行课堂小结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反驳了她的发现。
生3:老师,我不同意刚才生2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然后小组讨论。
这次意外的缘起是学生画一条对角线,引起错误的“发现”进行反驳,这个错误本身富有研究价值。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当时我没有往下进行预设的小结,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去反驳,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四、运用“错误”资源,激活创新思维
思维是艺术的体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思维创新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资源背后隐含着的数学思维和隐藏着的价值,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个过程不正是师生教与学智慧的闪现吗?
五、利用“错误”资源,引发深思
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探究兴趣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交通与数学》这一课中有一道练习: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出示完题目后,我让学生自己读题、解答,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做好了。我请了一位学生汇报算法。
生1:12×6=72(秒),72秒﹥1分,小东在1分时间内不能从一层走到家。
还没等我让他们判断对错,全班齐答:对!
“学生全都被题目蒙骗了。”我在脑海中思索着。但我还是希望有学生,哪怕是一位学生能有不同的想法,于是我说道:“认为他回答对的同学请举手。”除了几位没做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不甘心:“请再读一下题目,再想一想。”
生2:老师,是这样的,是对的,没算错啊!
全班学生表情惊讶:是啊,没错啊!
我想了想,笑了笑,说:“你们房间在几楼啊,你们从一楼到自己的房间要走几层楼梯呢?”
生3:我家是三层楼,我的房间在2楼,我从1楼到2楼走1层楼梯。
生4:我的房间在5楼,我从1楼到5楼要走4层楼梯。
生5:老师,我知道了,小东家住6楼,他从1楼到6楼,只要走5层楼梯就可以了。
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是的是的,走5层就可以了。”
生6:如果走6层的话,就走到7楼去了。
一个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我高兴极了:“同学们,请再算一算这道题目,看看小东在1分时间内能不能到家。
半分钟后,喜悦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教室:“能!能!12×5=60(秒),小东刚好能到家。耶!”学生兴奋极了。
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由学生而起,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老师没有直接把正确结果展示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精神状态下纠正了错误,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善用“错误”资源,因势利导
教师恰当设置一些“陷阱”,讓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做虽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成本,使学生多走“弯路”,但这些错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宝贵经历。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延伸,印象则更加深刻。
三、借用“错误”资源,争中反驳
例如,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是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下面一段课堂对话: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师:他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们表示同意,正当我准备进行课堂小结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反驳了她的发现。
生3:老师,我不同意刚才生2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然后小组讨论。
这次意外的缘起是学生画一条对角线,引起错误的“发现”进行反驳,这个错误本身富有研究价值。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当时我没有往下进行预设的小结,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去反驳,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四、运用“错误”资源,激活创新思维
思维是艺术的体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思维创新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资源背后隐含着的数学思维和隐藏着的价值,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个过程不正是师生教与学智慧的闪现吗?
五、利用“错误”资源,引发深思
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