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以探究实验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究的科学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实验课堂教学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现在所倡导探究实验特点的是:让学生自由进行探究,这种方法对培养儿童科学的志趣,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十分有利,但探究不是学生盲目的探究,是让学生在围绕教师提供材料,有组织地进行探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尝试,现以《物体沉浮》实验为例,谈谈课堂上的探究实验。
一、创设明确的实验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场好的科学实验课必须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一见到实验材料,就迫不及待的摆弄起来,也不听教师的讲解和要求,或者看是在听课,其实注意力全在实验材料上。这样,探究的目标和要求就搞不清,接下去的动手操作就是盲目的,无序的,是没有科学意义的。因此,教师给学生定好规矩,在没有弄清实验目标之前,没有教师的允许,不能随意乱动实验材料。同时,要运用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研究,思考我们组准备用哪几种材料,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物体沉浮》實验开始时,我让学生进行“猜猜看”的小游戏,教师拿出两个铁球,一个空心,一个实心。让学生猜想这两个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再拿出一块橡皮泥、一个带盖的空瓶子、一块海绵、废纸、石子、木块,让学生猜它们分别放在水中是沉是浮。学生会有不同的预测,老师接着提出:怎样改变橡皮泥和瓶子在水中的沉浮。学生们会七嘴八舌想出各种办法,教师可以顺利地提出:用你们的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利用老师给你们的材料,去验证你们的预测。再用各种办法改变橡皮泥和瓶子在水中的沉浮,看哪一小组想的办法多。在实验开始,利用游戏的娱乐性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而后设疑与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两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并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所以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教师针对这一节课内容的精心准备,它既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又能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待的目标运用材料充分探究,自行获取科学的结论。在《物体沉浮》实验中,我提供学生的材料有:橡皮泥、瓶子、木块、棉花、废纸、实心和空心铁球、皮球、水槽。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可以用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猜猜看”游戏时的假设和改变瓶子和橡皮泥的沉浮。教师还要依靠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体现教学的简约规律,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一定努力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努力让学生做到:按需取用,爱护仪器,轻拿轻放,注意安全。用发生在身边的,由于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仪器损坏,伤及自身安全的案例,经常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规范操作实验的重要性。
三、增强学生在实验中的合作意识并有步骤地提供实验材料
在科学课中有许多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两人及以上才能完成,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供合作的机会,我经常采用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看哪组相互配合得好,哪组找到的方法多,教师还对找到方法最多,合作最好的小组,给予大力的表扬。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一起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教师在准备一个实验时,必须依照教学目的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去精心设计材料,即要有一定难度,又有一定曲折,才能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科学过程统一。在《物体沉浮》实验中,第一次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时心铁球、棉花、橡皮泥、带盖子的瓶子、水槽,验证他们对物体沉浮的猜想。第二次提供的是石子、海绵,让他们利用原有材料和新增材料改变橡皮泥和瓶子的沉浮。第三次提供的是皮球和木块,让他们感受水的浮力。这样有步骤提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材料,可以使探究步骤明确,避免因过多的实验材料,使学生产生迷惑,同时,能较好地克服学生盲目探究的现象。学生之间正确的合作也会节约不少时间,提高探究效率。
四、加强实验课的常规训练
平时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常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4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负责课前准备和科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负责管理,记录组员的课堂纪律和课堂表现。实验时,负责材料的分配。当老师没有提出动手操作时,不要动手去碰材料。当听到两声表示实验结束的掌声时,要尽快放下手中的东西坐好,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要求学生都要把桌上的物品收拾干净摆放整齐。同时,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乐听、爱听。因此,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也培养学生对于不管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同学的发言,都要认真听,不搞小动作,不再动手摆弄桌子上的实验材料的好习惯。教师要结合学科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创设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情景和机会逐渐使学生养成“善实验、能合作、会听课”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得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在《物体沉浮》中,我启发学生在课下查询更多的物体沉浮的实例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课外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并不是摆脱教师,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提出一些看似与教材内容无关,但实际上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作为教师对这些问题不应轻描淡写的带过,也不应避而不答,而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激励他们去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自我发现规律,自我构建知识、问题、方法结构体系,注重探究的科学性,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体味创新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卢新祁.小学科学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探究实验课堂教学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现在所倡导探究实验特点的是:让学生自由进行探究,这种方法对培养儿童科学的志趣,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十分有利,但探究不是学生盲目的探究,是让学生在围绕教师提供材料,有组织地进行探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尝试,现以《物体沉浮》实验为例,谈谈课堂上的探究实验。
一、创设明确的实验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场好的科学实验课必须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一见到实验材料,就迫不及待的摆弄起来,也不听教师的讲解和要求,或者看是在听课,其实注意力全在实验材料上。这样,探究的目标和要求就搞不清,接下去的动手操作就是盲目的,无序的,是没有科学意义的。因此,教师给学生定好规矩,在没有弄清实验目标之前,没有教师的允许,不能随意乱动实验材料。同时,要运用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研究,思考我们组准备用哪几种材料,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物体沉浮》實验开始时,我让学生进行“猜猜看”的小游戏,教师拿出两个铁球,一个空心,一个实心。让学生猜想这两个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再拿出一块橡皮泥、一个带盖的空瓶子、一块海绵、废纸、石子、木块,让学生猜它们分别放在水中是沉是浮。学生会有不同的预测,老师接着提出:怎样改变橡皮泥和瓶子在水中的沉浮。学生们会七嘴八舌想出各种办法,教师可以顺利地提出:用你们的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利用老师给你们的材料,去验证你们的预测。再用各种办法改变橡皮泥和瓶子在水中的沉浮,看哪一小组想的办法多。在实验开始,利用游戏的娱乐性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而后设疑与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两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并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所以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教师针对这一节课内容的精心准备,它既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又能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待的目标运用材料充分探究,自行获取科学的结论。在《物体沉浮》实验中,我提供学生的材料有:橡皮泥、瓶子、木块、棉花、废纸、实心和空心铁球、皮球、水槽。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可以用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猜猜看”游戏时的假设和改变瓶子和橡皮泥的沉浮。教师还要依靠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体现教学的简约规律,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一定努力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努力让学生做到:按需取用,爱护仪器,轻拿轻放,注意安全。用发生在身边的,由于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仪器损坏,伤及自身安全的案例,经常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规范操作实验的重要性。
三、增强学生在实验中的合作意识并有步骤地提供实验材料
在科学课中有许多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两人及以上才能完成,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供合作的机会,我经常采用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看哪组相互配合得好,哪组找到的方法多,教师还对找到方法最多,合作最好的小组,给予大力的表扬。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一起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教师在准备一个实验时,必须依照教学目的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去精心设计材料,即要有一定难度,又有一定曲折,才能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科学过程统一。在《物体沉浮》实验中,第一次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时心铁球、棉花、橡皮泥、带盖子的瓶子、水槽,验证他们对物体沉浮的猜想。第二次提供的是石子、海绵,让他们利用原有材料和新增材料改变橡皮泥和瓶子的沉浮。第三次提供的是皮球和木块,让他们感受水的浮力。这样有步骤提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材料,可以使探究步骤明确,避免因过多的实验材料,使学生产生迷惑,同时,能较好地克服学生盲目探究的现象。学生之间正确的合作也会节约不少时间,提高探究效率。
四、加强实验课的常规训练
平时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常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4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负责课前准备和科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负责管理,记录组员的课堂纪律和课堂表现。实验时,负责材料的分配。当老师没有提出动手操作时,不要动手去碰材料。当听到两声表示实验结束的掌声时,要尽快放下手中的东西坐好,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要求学生都要把桌上的物品收拾干净摆放整齐。同时,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乐听、爱听。因此,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也培养学生对于不管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同学的发言,都要认真听,不搞小动作,不再动手摆弄桌子上的实验材料的好习惯。教师要结合学科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创设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情景和机会逐渐使学生养成“善实验、能合作、会听课”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得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在《物体沉浮》中,我启发学生在课下查询更多的物体沉浮的实例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课外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并不是摆脱教师,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提出一些看似与教材内容无关,但实际上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作为教师对这些问题不应轻描淡写的带过,也不应避而不答,而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激励他们去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自我发现规律,自我构建知识、问题、方法结构体系,注重探究的科学性,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体味创新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卢新祁.小学科学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