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集中呈现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tz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集中呈现,在涂尔干看来宗教来源于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不会在现代社会理性发展之下走向消亡。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理性对宗教的祛魅,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混乱使原子化的个人再次将目光投向宗教来寻求认同和心理的安宁,再次赋予宗教仪神圣性。
  关键词:集体制造;神圣帷幕;祛魅;再着魅
  宗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开放议题,《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在宗教领域的应用,也是涂尔干将研究对象从客观的社会事实转变到集体意识的尝试。即使在宗教领域,涂尔干的研究也秉持了其对现代社会的关怀,思考“在社会日益分化背景下,如何促进社会的重新整合和团结”这个他学术活动的核心问题。通过理解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来理解当今社会和生活于其中的大众,这也是这篇评述努力所要达成的结果。
  一、神圣的帷幕
  涂尔干认为宗教是真实的,是“对既存的人类生活条件作出的反应”,因为“人类制度不可能建立在谬误和谎言的基础之上”(涂尔干,2006:P2)。他通过对超自然的和神秘的宗教进行批评,把宗教的起源引向图腾制度后证明其起源于社会,进而认为宗教源自我们生活的社会。涂尔干引入了“神圣”与“世俗”二分法,认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他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内”(同上,P42)。宗教是由神话、教义、仪式和教会组成的复杂程度不一的体系,但不管宗教信仰简单与否,都将世界分成两个对立的领域。这两个对立领域由宗教信仰来划分,中间存在一系列的帷幕保证了神圣平时不被凡俗侵犯,“在人类思想的所有历史中,根本不存在别的例子像这两类事物那样大相径庭,如此势不两立的局面”(涂尔干,2006:P34-45)。神圣与凡俗之间的异质性极其彻底,所以宗教才有机会规劝人们摆脱凡俗世界。在涂尔干看来,先于我们而存在的社会力量无处不在,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不可能完全独立。但帷幕的两边不是不能共存,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经过一些特定的仪式凡俗可以与神圣共通。当这两个世界发生转换时,“就会从本质上将两个领域的两重特性显露出来”(同上,P35),在此之外两者互不相扰。
  宗教也包含了大量的仪轨与禁忌,涂尔把教会引入宗教研究领域。原始图腾中同时包含了宗教的组织形式、信仰和仪式,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与氏族组织有着密切关联,氏族成员相信信赖图腾能分享图腾本身的神圣性,让他们远离邪灵。因此,图腾是区分神圣与凡俗的基轴,也是神圣的原形。图腾、图腾标志和氏族成员构成了宗教的三类圣物,“它们的神圣性必然来自一个将它们都涵盖在源头之内,一种他们部分分享而又与它们相分离的力量”(吉登斯,2007:P124),这种无处不在并且深入人心的力量就是一切神圣之物的源头。无论神圣之物是非人格化还是人格化的力量,都是高出个人的。因为图腾集神圣和氏族的力量于一身,所以图腾崇拜产生的根源来自于氏族社会。社会要求人们有责任感和敬畏感,这也是神圣的内在要求。因此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宗教的象征意义是在社会中被创造并不断进行再创造的。
  无论在图腾崇拜的社会或者是在现代社会,宗教都拥有某些被认为具有神圣性的特定时间和地点。宗教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制造了一个神圣的世界以区别于人们所生活的凡俗世界。在特定的时间用特定的行动和仪式可以从世俗空间穿越到神圣领域。宗教节日表达了某些事件的特殊性经过某些宗教群体性仪式的强化拥有神圣性。不断重复的群体仪式是不断习得和强化宗教信仰的手段,它能激发人们心中的激情和愉悦、与集体同在的温暖和认同,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人们的信仰。社会自身想象出来的世界通过与群体成员的共谋制造了宗教这个神圣帷幕。
  二、集体的制造
  社会制造了一个神圣的帷幕供信徒朝拜,为什么以图腾的形式呈现呢?因为图腾是集体的标志,而集体状态引发的情感应该集中在最容易识别的象征物上。由于宗教的神圣力量外在于个人且超越个人,集体中的成员可以分享,所以“它只有在个人身上才能得到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内在于他们,而且必须通过他们来呈现”(涂尔干,2006:P253)。图腾是实物转化为借以维持集体情感的符号,氏族成员对图腾始终保持着一种虔诚的膜拜,图腾的实际效果也完全能够胜任它被构建时被委以的重任。“正是通过对图腾的宗教式社会建构”(肖瑛,2004),图腾还具有强大的道德力。
  社会如何被神圣化的呢?在涂尔干看来,“社会仅仅凭借着它凌驾于个人之上的那种权力,就必然会在人们心智中唤起神圣的感觉”(涂尔干,2006),因为“社会之于社会成员,就如同神之于它的崇拜者”(涂尔干,同上)。对于崇拜者而言,他“不得不遵循神圣本原的本性强加给他的那种特定方式”(涂尔干,同上),因为他可以借此有机会“和神圣本原进行沟通”。而社会也能给我们持久的依赖感,也是在我们被迫屈從于“不是由我们所制造的,也不是我们所渴望的,有时候甚至是违逆了我们最基本的倾向和本能”的行为和思想准则。但是,涂尔干认为,社会对个体所拥有的不光是物理力量,还有道德力量。因为社会想要的不是成员的恐惧,还有尊崇。社会对那些服从的人是宽容,宣称遵从个体内心选择;对那些不服从的人,则给以精神或者肉体的惩戒。社会一般不会对成员惩戒,道德也是维持惩戒的一个工具,因为社会要靠个体来参与制造,必须给予个体生机和力量。集体情感是短暂的即时性感情,容易消失在枯燥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社会必须预留出集体生活领域使成员能够体验到不同的生活唤起感情。宗教是集体生活最完美的承担者。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是相互排斥的,不能同时同在一处。宗教信仰和仪式让人感受到无法解释的亢奋和狂欢,人格化的神成为合理存在。
  仪式是社会被神化后维持状态的手段,禁忌是限制凡俗世界和宗教世界混淆的工具。消极仪式的存在是因为神圣世界在特定时间可以和凡俗世界相通融,积极仪式则让个人和神圣世界更加圆满的融合。正是各种仪式交替重复中,社会实现了再造神圣,群体也再造了社会。   三、不死的宗教
  在涂尔干看来,尽管宗教神秘和神圣的光环在科学之下逐渐褪去,但是宗教作为一种来源于社会的知识理论,在社会组织和集体理念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联系,形式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科学知识对宗教的祛魅让人对宗教的未来担忧,但是科学并不能创造生活,它只能帮助人们解决具体问题,;宗教则帮助人们解释生活。涂尔干认为,科学知识与宗教之间存在诸多联系,都来源于社会也都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知识逐渐从宗教领域脱离,貌合神离地与宗教分道扬镳甚至进行批判。科学和宗教都有各自的领域,在实际上有着巨大的一致性。正如吉登斯(2007)所认为的:“虽然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但是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之间存在着明确的道德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勾连起了过去和未来,也协调了宗教与科学。
  对于宗教的未来,韦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只要人们想知道什么,他们任何时候都能知道,从原则上来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而这就意味着世界的祛魅,人们再也不必像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者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他的思想契合了西方国家从宗教社会转向世俗社会的转变,因此宗教被认为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终结。宗教的影响不可否认的减少了。但其不会消失,在现代社会的改变只是暂时的。在理性主义蔓延的西方国家,宗教也并没有呈现出颓势;在理性不足的国家,信徒和教会也在逐年增加。韦伯看到了理性发展的极端后果,忽视了人需要在群体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在日渐分化、个人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存在的意义备受质疑,人们心中需要一种神圣的情感和敬畏之心来不断的鞭策和匡正自己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面对生存状态的混乱画面,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之间的拉锯加深了人们的痛苦。宗教以其巨大的心灵关怀,使人们在面对现实的痛苦和折磨时能够怀着希望前行,提供人们所期望的安宁。因此宗教的再着魅在现代社会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四、小评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集中讨论了图腾作为宗教的基本形式是何以可能和社会是如何进行再造的。宗教現实的来源是日常生活,信仰者的信仰并不是以超验的而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由于社会需要保持无时间性的连续,便以意识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一个道德体系,社会能以宗教的形式部分真实的表达。因此宗教表达了一个永恒的问题:社会是如此需要维持和重申造就了它的集体情感和集体观念。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莱斯特·库尔兹.地球村里的诸神[M].薛品,王旭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张红.神圣与凡俗之间——对《宗教生活的华本形式》的一个解读[J].兰州学刊,2006,(12).
  [6]周树华,神圣与凡俗:二分法建构的宗教生活--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宗教起源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8,(02).
  [7]孙少帅.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J].社会学研究,2008,(04).
  [8]郭景萍.涂尔干:整合社会的集体感情研究[J].学术论坛2006,(03).
  [9]汲喆.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J].社会学研究,2009,(03)
  [10]陈涛.社会制造与集体表象[J].社会,2012,(05).
  [11]莫晨.总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涂尔干重建宗教的两种理论思路[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2]任剑涛.祛魅复魅与社会秩序的重建[J].江苏社会科学,2012,(02).
  [13]闫钟.试论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2002,(02).
  [14]肖瑛,李晓华.涂尔干的人类学研究及其社会学旨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2).
  [15]王宗昱.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J].求是学刊,2001,(07).
  [16]李峰.刍议古典社会学中的“现代性与宗教”议题[J].学术界.2007,(06).
  [17]范丽珠.现代宗教是理性选择的吗[J].社会.2008,(06).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心理情景剧作为新的团体心理活动形式,有效地补充了传统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的不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校园心理情景剧应用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加深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团体活动;高职大学生;应用;思考  一、校园心理情景剧概述  (一)心理情景剧的含义  心理剧是维也纳精神
期刊
摘 要: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发展公共服务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为了研究社会公共服务业与从业人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提出产业从业人数合理配置的建议。采用灰色理论,基于上海市年鉴数据,从产业增加值、固定投资额、政府支出额三个方面对社会公共服务业与从业人数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对城市公共服务建设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公共服务业;产业结构;
期刊
作者單位:  鞍山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韩山师范学院教改课题成果。
期刊
摘 要:在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提出的背景下,分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出了重点城市西安市复兴丝路文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希望以此为研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丝路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世界瞩目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21世纪,世界的眼光再一次聚焦在了这里,关于古丝绸之路的复兴计划和战略层出不穷。最早在1988年,联
期刊
摘 要:我国传统陶瓷工艺有着千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与现代化工艺之间渐渐出现了一些不相符的情况,甚至还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部分传统陶瓷工艺虽然外在形式美轮美奂,但是缺少对当代艺术价值的正确理解与评价,这就使得陶瓷雕塑制作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我国传统的陶瓷雕塑美学必须要将现代价值美和环境美进行结合,从而实现有机结合,以此来促进我国传统陶瓷雕塑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 要:“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重要美学观点之一。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观赏者去发现它、照亮它、唤醒它,使它成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联想起城市广场的美学特征,也具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之理,就此来谈谈理解与看法。  关键词:城市广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学  一、引言  纵观美学的发展历史,
期刊
摘 要:当下网剧IP改编盛行,呈現出狂欢效应。这种狂欢效应的形成,一方面与大众文化、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受到网剧IP原型小说文本自身的狂欢特质影响,是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时代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狂欢理论;网剧IP;网络小说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主要由“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方面构成。随着时代的演进,狂欢理论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当下我国影视界的IP热持
期刊
作者簡介:  周婷,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期刊
摘 要:在宋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汴绣,因其精细的制作工艺、秀丽的色彩搭配和高雅的艺术格调获得了与“四大名绣”齐名的称谓,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在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下,不断地寻求着变与不变的平衡发展。试图从汴绣发展的“可变性”和“不可变性”的角度,来分析河南汴绣在激烈市场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不断发展?如何立足于现代,在弘扬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同时,将中国艺术推向世界?  关键词:
期刊
作者單位:  汉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