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传统的冷流道模具相比,热流道模具具有节约原料、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喷嘴是热流道模具中的主要部件,喷嘴通常由喷嘴体和螺纹连接在其上的喷嘴头组成,在喷嘴体和喷嘴头的螺纹连接处有可能存在泄漏。现在由于没有专门的对喷嘴泄漏进行测试的装置,所以只能在用户使用时发现喷嘴体和喷嘴头的连接处存在泄漏后再对喷嘴进行修复或更换,影响了正常生产,甚至有可能造成质量和生产事故。
关键词:热流道、喷嘴、泄漏、测试装置
【分类号】:TQ320.5
1热流道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注射模热流道是通过加热的办法来保证流道和浇口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由于在流道附近或中心设置有加热棒和加热圈,从注射机喷嘴出口到浇口的整个流道都处于高温状态,使流道中的塑料保持熔融,停机后一般不需要打开流道取出凝料,再开机时只需要加热流道到所需温度即可。热流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推动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向节能、低耗、高效方向发展的强劲动力。热流道注射成型法问世于上世纪50年代,其应用推广虽然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但其市场占有率仍逐年上升,80年代中期,美国热流道模具占注射模总数的15%——17%,欧洲为12%——15%,日本约10%,但到了90年代,美国生产的塑料注射模具中热流道模具已占40%以上,在大型制品的注射模具中则占90%以上。在2002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上,世界各地著名模具制造厂商,如美国的DME公司、加拿大的MOLE-MASTERS公司等争相推出新型的热流道系统,而所有参展作品演示的注射机几乎都选用了热流道模具,可见,随着聚合物工业的发展,热流道技术正不断完善和加快其推广使用。
2喷嘴泄漏的危害
热流道模具具有节约原料、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喷嘴是热流道模具中的主要部件,喷嘴通常由喷嘴体和螺纹连接在其上的喷嘴头组成,在喷嘴体和喷嘴头的螺纹连接处有可能存在泄漏。现在由于没有专门的对喷嘴泄漏进行测试的装置,所以只能在用户使用时发现喷嘴体和喷嘴头的连接处存在泄漏后再对喷嘴进行修复或更换,影响了正常生产,甚至有可能造成质量和生产事故。
3喷嘴泄漏测试装置的具体实施方案
3.1喷嘴泄漏测试装置的组成
為了实现喷嘴在出厂前确保喷嘴体与喷嘴头的连接处不泄漏,本文设计一种测试装置,能准确的测试出喷嘴是否泄漏。本测试装置包括一个测试台,测试台上安装一个导轨,并沿着导轨方向平行设置一排均匀分布的定位孔,在导轨上依次滑动连接有一个滑动座、固定有一个固定座和一个顶出气缸,该顶出气缸的活塞顶出方向与固定座相对,并在顶出气缸活塞的头部安装一个进气块,进气块上连接一根进气管,进气管的另一端与高压气源相连接。在滑动座上安装一个喷嘴密封套,密封套上连接一根测试气管,测试气管的另一端探入水杯内。
3.2喷嘴泄漏测试
通常在滑动座上的一边设置一个直线轴承,在滑动座的另一边设置一个定位销,通过直线轴承与导轨的配合可以实现滑动座沿导轨方向自由滑动,通过定位销与定位孔的配合,滑动座可以被固定在任何定位孔所在位置。测试时将喷嘴进料口与顶出气缸活塞上的进气块相对,喷嘴出料口与滑动座上的喷嘴密封套相对,固定在固定座上,移动滑动座,将喷嘴密封圈套于喷嘴出料口上,并用定位销固定当前滑动座所在定位孔的位置上,打开顶出气缸,活塞顶部的进气块上的出气接头与喷嘴进料口相连接,出气接头上有O型橡胶圈,可以密封喷嘴进料口,由于顶出气缸的推力,喷嘴进料口和喷嘴出料口都被密封连接,喷嘴密封套将整个喷嘴头包裹,并堵死喷嘴的出料口,使喷嘴内腔与喷嘴密封套上的测试气管完全隔开。打开高压气源,如果喷嘴体与喷嘴头的螺纹连接处存在泄漏,那么高压气体就会通过泄漏点,从喷嘴内腔泄漏到测试气管中,从探入水杯的测试气管观察有气泡生成,反之则无气泡生成。
为了便于操作,本喷嘴泄漏测试装置还设置了一个控制中心,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中心对顶出气缸的顶出与回缩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中心对进气管对喷嘴体的内腔的注气与停止注气进行操作。控制中心还设置有压力表,分别对进气管内测试气体的压力和顶出气缸的气压进行读取。同时,控制中心上还设置有时间表,分别对测试气体的送气延时时间、送气保压时间和排气延迟时间进行读取和监测。
4结语
在我国,热流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注塑行业,喷嘴作为热流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专用的喷嘴泄漏测试装置,只能通过对热流道系统的整体测试或用户试用来检测喷嘴是否存在泄漏,这极大的增加了测试成本,加大了测试难度和复杂程度,并浪费了时间。热流道系统喷嘴泄漏测试装置设计成功,大大降低了喷嘴泄漏测试成本,降低了测试难度和复杂程度,在出厂前就能完成,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对热流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徐佩弦. 热流道系统的设计和喷嘴的选择 C[J]. 塑胶工业, 2007, 4: 008.
[2]李彦文. 注塑模热流道技术的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J]. 技术与市场, 2011, 18(9): 214-214.
[3]李健心. 热流道系统的选择[J]. 机械研究与应用, 1997, 19(97): 4.
[4] 陈剑玲, 刘廷华. 热流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J]. 模具工业, 2003, 8: 32-36.
关键词:热流道、喷嘴、泄漏、测试装置
【分类号】:TQ320.5
1热流道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注射模热流道是通过加热的办法来保证流道和浇口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由于在流道附近或中心设置有加热棒和加热圈,从注射机喷嘴出口到浇口的整个流道都处于高温状态,使流道中的塑料保持熔融,停机后一般不需要打开流道取出凝料,再开机时只需要加热流道到所需温度即可。热流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推动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向节能、低耗、高效方向发展的强劲动力。热流道注射成型法问世于上世纪50年代,其应用推广虽然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但其市场占有率仍逐年上升,80年代中期,美国热流道模具占注射模总数的15%——17%,欧洲为12%——15%,日本约10%,但到了90年代,美国生产的塑料注射模具中热流道模具已占40%以上,在大型制品的注射模具中则占90%以上。在2002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上,世界各地著名模具制造厂商,如美国的DME公司、加拿大的MOLE-MASTERS公司等争相推出新型的热流道系统,而所有参展作品演示的注射机几乎都选用了热流道模具,可见,随着聚合物工业的发展,热流道技术正不断完善和加快其推广使用。
2喷嘴泄漏的危害
热流道模具具有节约原料、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喷嘴是热流道模具中的主要部件,喷嘴通常由喷嘴体和螺纹连接在其上的喷嘴头组成,在喷嘴体和喷嘴头的螺纹连接处有可能存在泄漏。现在由于没有专门的对喷嘴泄漏进行测试的装置,所以只能在用户使用时发现喷嘴体和喷嘴头的连接处存在泄漏后再对喷嘴进行修复或更换,影响了正常生产,甚至有可能造成质量和生产事故。
3喷嘴泄漏测试装置的具体实施方案
3.1喷嘴泄漏测试装置的组成
為了实现喷嘴在出厂前确保喷嘴体与喷嘴头的连接处不泄漏,本文设计一种测试装置,能准确的测试出喷嘴是否泄漏。本测试装置包括一个测试台,测试台上安装一个导轨,并沿着导轨方向平行设置一排均匀分布的定位孔,在导轨上依次滑动连接有一个滑动座、固定有一个固定座和一个顶出气缸,该顶出气缸的活塞顶出方向与固定座相对,并在顶出气缸活塞的头部安装一个进气块,进气块上连接一根进气管,进气管的另一端与高压气源相连接。在滑动座上安装一个喷嘴密封套,密封套上连接一根测试气管,测试气管的另一端探入水杯内。
3.2喷嘴泄漏测试
通常在滑动座上的一边设置一个直线轴承,在滑动座的另一边设置一个定位销,通过直线轴承与导轨的配合可以实现滑动座沿导轨方向自由滑动,通过定位销与定位孔的配合,滑动座可以被固定在任何定位孔所在位置。测试时将喷嘴进料口与顶出气缸活塞上的进气块相对,喷嘴出料口与滑动座上的喷嘴密封套相对,固定在固定座上,移动滑动座,将喷嘴密封圈套于喷嘴出料口上,并用定位销固定当前滑动座所在定位孔的位置上,打开顶出气缸,活塞顶部的进气块上的出气接头与喷嘴进料口相连接,出气接头上有O型橡胶圈,可以密封喷嘴进料口,由于顶出气缸的推力,喷嘴进料口和喷嘴出料口都被密封连接,喷嘴密封套将整个喷嘴头包裹,并堵死喷嘴的出料口,使喷嘴内腔与喷嘴密封套上的测试气管完全隔开。打开高压气源,如果喷嘴体与喷嘴头的螺纹连接处存在泄漏,那么高压气体就会通过泄漏点,从喷嘴内腔泄漏到测试气管中,从探入水杯的测试气管观察有气泡生成,反之则无气泡生成。
为了便于操作,本喷嘴泄漏测试装置还设置了一个控制中心,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中心对顶出气缸的顶出与回缩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中心对进气管对喷嘴体的内腔的注气与停止注气进行操作。控制中心还设置有压力表,分别对进气管内测试气体的压力和顶出气缸的气压进行读取。同时,控制中心上还设置有时间表,分别对测试气体的送气延时时间、送气保压时间和排气延迟时间进行读取和监测。
4结语
在我国,热流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注塑行业,喷嘴作为热流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专用的喷嘴泄漏测试装置,只能通过对热流道系统的整体测试或用户试用来检测喷嘴是否存在泄漏,这极大的增加了测试成本,加大了测试难度和复杂程度,并浪费了时间。热流道系统喷嘴泄漏测试装置设计成功,大大降低了喷嘴泄漏测试成本,降低了测试难度和复杂程度,在出厂前就能完成,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对热流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徐佩弦. 热流道系统的设计和喷嘴的选择 C[J]. 塑胶工业, 2007, 4: 008.
[2]李彦文. 注塑模热流道技术的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J]. 技术与市场, 2011, 18(9): 214-214.
[3]李健心. 热流道系统的选择[J]. 机械研究与应用, 1997, 19(97): 4.
[4] 陈剑玲, 刘廷华. 热流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J]. 模具工业, 2003, 8: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