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的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美丽景观,这种园林设计起源于中国,在大和、飞鸟时代传入到日本之后,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这种本土化是以日本自然观为基础的,研究枯山水庭院,并以此为例,剖析日本的自然观,寻找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自然观,枯山水。
一、枯山水
1.枯山水的来源与传承
枯山水一词,最早出现在《作庭记》中。这本书籍是平安时代的造园书籍,其“于无水无池处立石之庭园”,就是枯山水庭院的精髓。而枯山水起初的雏形,是来自于唐朝时传入日本的中国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用黑白两色表示山水,用留白与泼墨展示山与水运动韵律,水和墨相互交融特点,传入日本后也为后来枯山水的发展奠定了审美的基础。
枯山水的发展与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佛教开始传入日本,是在公元538年,日本处于上古的大和时代,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日本派去中国学习的人回到日本后,自然而然地把佛教文化带回了日本。到了十三世纪,即日本的镰仓时代末期,源自中国的佛教文化在日本发展为一个更为流行的宗派,禅宗。禅宗的修行者们注重苦修和自律,冥想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在冥想过程中,他们开始摒弃原本的园林设计,不再用流动的池泉庭院,而是用静态的,使用沙砾,苔藓,石头等造庭院来辅助冥想,这种静态的庭院,也就是枯山水的雏形。早期的枯山水,追求自然意义的同时,更为注重佛教意义,是为了僧人们的修行制造的,所以并未大范围流行。日本南北朝时期,枯山水模式有了新的发展,在传入民间的时候,与真山水一同存在园林设计中,两者相辅相成,但真山水(池与泉)始终是主体。
日本室町时代,政局混乱,文化却在蓬勃发展。室町时代是日本开始形成独属于自己文化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日本的茶道、传统戏剧等文化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个时期与中国频繁的僧人交流,也使得日本佛教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佛教特色。日本的佛教禅宗注重苦修的特质,与当时武士道精神相似,因此也被称为“武士的宗教”,也正是此时,帮助僧人修行静心的枯山水开始流行,从寺庙走向民间和皇家,不仅在设计上更为贴合“禅”的寓意,而且在形式上逐渐与真山水分离开,不再是作为次要的位置存在。这也是枯山水的巅峰时期,出现了双璧大龙寺和龙安寺两个枯山水的盛景,龙安寺枯山水也被称为是日本枯山水庭院的代表之作。在随后的桃山江户时代,枯山水逐渐发展成日式庭院,形式上也逐渐与茶庭开始融合。具体代表作就是千利休所创作的草庵风茶室。
2.枯山水的特征
枯山水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也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具体特征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1)禅意。枯山水从起源到发展,都和佛教禅宗有很大关系。其中的摆件都体现出枯山水与佛教的联系,比如在佛教宇宙观中象征着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石,可保万物平安;再比如用来笼罩住神圣“净火”的石灯笼,象征着希望和好运;还有就是特别有佛教意义的石塔,这种本来就是佛教的建筑,用来安放舍利子,枯山水引用了这一象征,作为供奉,也希望能保家宅平安。
(2)以小见大。枯山水庭院又被称为“微观世界的艺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小巧精致,用极少的元素构成极大的意境。佛教有典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枯山水,就贯彻了这一典故,石头是山,沙砾是水,绿意靠苔藓点缀,小小的枯山水就是自然的缩影,以大自然为蓝本创造出的微观世界。枯山水虽然小,但是其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不小,这是对自然的思考,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3)以静喻动。枯山水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时间是凝固的,不会有季节变换,是一种永恒的生命表现形式,石山与沙砾,用静止的事物来比喻运动的事物,比如沙砾上的纹路,象征着水的波纹。静止和运动这一相反的事物,在枯山水里却奇迹般地得到了融合,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二、枯山水与自然观
说到日本人的自然观念,就要从日本的地理位置入手。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山脉多且地形十分复杂,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温和,但是处于地震带,常年有各种自然灾害。这也使得日本人对自然更多的是敬畏和仰慕。“自然”这一词,是日本从英语“nature”中借用汉语翻译过来的,也是对自然最开始的概念。日本人自然观中悲观的色彩比较浓,例如樱花之美,是短暂的美,他们欣赏的,正是这种带有浓烈悲观色彩的自然。日本人的自然观有受到中国道教佛教的影响,在他們看来,自然等于道教佛教中的神佛,他们只能敬畏,而不是反抗与征服。
枯山水在日本的起源与发展,无不是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除了禅宗,日本人自然观也在枯山水的变化中有所体现。枯山水本质上是一种人工的自然,从刚开始按照水墨画建造的雏形,到后来与真山水融合,或是单独设计枯山水,都体现了一个词,那就是“和谐”。日本人敬畏自然,所以他们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掌控征服。这种观念代代相传,体现在各个方面,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自然观。枯山水是这种自然观的体现,枯山水中的山与水,都是不会特意去修饰的朴素之美,与真山水不同的是,枯山水中更能体现出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悲观色彩,真山水的生机勃勃让人觉得有活力,枯山水则是有一种寂寥与孤独之美,这大概就是枯山水比真山水更受日本人欢迎的原因。
三、结语
枯山水发展起来的原因,也是因为其中的带有自然和谐与悲观之美与日本人自然观相合的缘故。我们国家面积广阔,敬畏自然这一观念在随着时代发展渐渐被遗忘了。然而,缺失了对敬畏自然的心,对于自然的索取就会变得贪得无厌,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破坏殆尽。我们在探求与自然相处之道时,参考日本人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或许大有不同。
参考文献:
[1]赵坚.日本的自然观:少有“人定胜天”的霸气.澎湃新闻.2016.4.27
[2]兰泽青.日本“枯山水”式园林的文化蕴涵及现代启示[J].美与时代(上),2010,No.411,56-59.
[3]王华.分析日本人的自然观[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361.
[4]石剑静.浅析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J].教育现代化,2018,v.5,316-317+322.
关键词:自然观,枯山水。
一、枯山水
1.枯山水的来源与传承
枯山水一词,最早出现在《作庭记》中。这本书籍是平安时代的造园书籍,其“于无水无池处立石之庭园”,就是枯山水庭院的精髓。而枯山水起初的雏形,是来自于唐朝时传入日本的中国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用黑白两色表示山水,用留白与泼墨展示山与水运动韵律,水和墨相互交融特点,传入日本后也为后来枯山水的发展奠定了审美的基础。
枯山水的发展与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佛教开始传入日本,是在公元538年,日本处于上古的大和时代,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日本派去中国学习的人回到日本后,自然而然地把佛教文化带回了日本。到了十三世纪,即日本的镰仓时代末期,源自中国的佛教文化在日本发展为一个更为流行的宗派,禅宗。禅宗的修行者们注重苦修和自律,冥想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在冥想过程中,他们开始摒弃原本的园林设计,不再用流动的池泉庭院,而是用静态的,使用沙砾,苔藓,石头等造庭院来辅助冥想,这种静态的庭院,也就是枯山水的雏形。早期的枯山水,追求自然意义的同时,更为注重佛教意义,是为了僧人们的修行制造的,所以并未大范围流行。日本南北朝时期,枯山水模式有了新的发展,在传入民间的时候,与真山水一同存在园林设计中,两者相辅相成,但真山水(池与泉)始终是主体。
日本室町时代,政局混乱,文化却在蓬勃发展。室町时代是日本开始形成独属于自己文化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日本的茶道、传统戏剧等文化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个时期与中国频繁的僧人交流,也使得日本佛教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佛教特色。日本的佛教禅宗注重苦修的特质,与当时武士道精神相似,因此也被称为“武士的宗教”,也正是此时,帮助僧人修行静心的枯山水开始流行,从寺庙走向民间和皇家,不仅在设计上更为贴合“禅”的寓意,而且在形式上逐渐与真山水分离开,不再是作为次要的位置存在。这也是枯山水的巅峰时期,出现了双璧大龙寺和龙安寺两个枯山水的盛景,龙安寺枯山水也被称为是日本枯山水庭院的代表之作。在随后的桃山江户时代,枯山水逐渐发展成日式庭院,形式上也逐渐与茶庭开始融合。具体代表作就是千利休所创作的草庵风茶室。
2.枯山水的特征
枯山水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也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具体特征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1)禅意。枯山水从起源到发展,都和佛教禅宗有很大关系。其中的摆件都体现出枯山水与佛教的联系,比如在佛教宇宙观中象征着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石,可保万物平安;再比如用来笼罩住神圣“净火”的石灯笼,象征着希望和好运;还有就是特别有佛教意义的石塔,这种本来就是佛教的建筑,用来安放舍利子,枯山水引用了这一象征,作为供奉,也希望能保家宅平安。
(2)以小见大。枯山水庭院又被称为“微观世界的艺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小巧精致,用极少的元素构成极大的意境。佛教有典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枯山水,就贯彻了这一典故,石头是山,沙砾是水,绿意靠苔藓点缀,小小的枯山水就是自然的缩影,以大自然为蓝本创造出的微观世界。枯山水虽然小,但是其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不小,这是对自然的思考,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3)以静喻动。枯山水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时间是凝固的,不会有季节变换,是一种永恒的生命表现形式,石山与沙砾,用静止的事物来比喻运动的事物,比如沙砾上的纹路,象征着水的波纹。静止和运动这一相反的事物,在枯山水里却奇迹般地得到了融合,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二、枯山水与自然观
说到日本人的自然观念,就要从日本的地理位置入手。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山脉多且地形十分复杂,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温和,但是处于地震带,常年有各种自然灾害。这也使得日本人对自然更多的是敬畏和仰慕。“自然”这一词,是日本从英语“nature”中借用汉语翻译过来的,也是对自然最开始的概念。日本人自然观中悲观的色彩比较浓,例如樱花之美,是短暂的美,他们欣赏的,正是这种带有浓烈悲观色彩的自然。日本人的自然观有受到中国道教佛教的影响,在他們看来,自然等于道教佛教中的神佛,他们只能敬畏,而不是反抗与征服。
枯山水在日本的起源与发展,无不是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除了禅宗,日本人自然观也在枯山水的变化中有所体现。枯山水本质上是一种人工的自然,从刚开始按照水墨画建造的雏形,到后来与真山水融合,或是单独设计枯山水,都体现了一个词,那就是“和谐”。日本人敬畏自然,所以他们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掌控征服。这种观念代代相传,体现在各个方面,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自然观。枯山水是这种自然观的体现,枯山水中的山与水,都是不会特意去修饰的朴素之美,与真山水不同的是,枯山水中更能体现出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悲观色彩,真山水的生机勃勃让人觉得有活力,枯山水则是有一种寂寥与孤独之美,这大概就是枯山水比真山水更受日本人欢迎的原因。
三、结语
枯山水发展起来的原因,也是因为其中的带有自然和谐与悲观之美与日本人自然观相合的缘故。我们国家面积广阔,敬畏自然这一观念在随着时代发展渐渐被遗忘了。然而,缺失了对敬畏自然的心,对于自然的索取就会变得贪得无厌,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破坏殆尽。我们在探求与自然相处之道时,参考日本人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或许大有不同。
参考文献:
[1]赵坚.日本的自然观:少有“人定胜天”的霸气.澎湃新闻.2016.4.27
[2]兰泽青.日本“枯山水”式园林的文化蕴涵及现代启示[J].美与时代(上),2010,No.411,56-59.
[3]王华.分析日本人的自然观[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361.
[4]石剑静.浅析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J].教育现代化,2018,v.5,316-31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