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俊波,福建省南平市常务副市长,3月18日晚在出差的路上遇到车祸离世,年仅49岁。廖俊波曾使全省倒数第一贫困县成为“发展十佳”,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他走得太可惜了,用我们土话讲是‘好碗打坏了’。”政和县熊山街道解放村村支书黄学友感叹,他原本想看看廖俊波还能创造哪些奇迹,“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省尾”书记
1995年,27岁的廖俊波被选拔到邵武市委办公室工作,此前他是一名乡镇中学物理老师。从1998年当镇长开始,他当过县级市的副市长、工业园管委会主任、縣委书记,直到离世前成为南平市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管委会主任。
从当镇长开始,他就一直在和工地打交道。不同的是,他的工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有人粗略估计,廖俊波从无到有建成了4座工业园,造了半座新城,还修了没法统计数量的路和桥。在原邵武市委书记林小华看来,廖俊波就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工头”,干完一个工地换下一个工地,总能把活完成得又快又好。
但在2011年6月,廖俊波被任命为政和县委书记的时候,看好的人并不多。
尽管廖俊波是南平市出名的“能人”,此前多次创造奇迹,但仍有许多干部对他心有疑虑,“是他把政和改变,还是政和把他改变?”
政和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根据福建省统计局资料,2011年政和县GDP24亿元,人均GDP1.4万元,在福建省58个县级行政区中,两项都是倒数第一。因为落后的经济,政和被人戏称为“省尾”。
“因为原县委书记丁仰宁腐败的事,上级组织在使用我们政和干部时有顾虑。而且我们政和这么多年都是最穷的县,在上面不管开什么会都是最后发言。廖俊波来的时候,许多干部其实已经习惯当最后一名了,没有什么干劲。”政和县政协副主席魏常金说。
刚到政和,廖俊波没有急着布置工作,他闷头在县里调研了两个月,到一个个乡镇、社区、企业了解情况。2011年8月,他将全县200个副科级以上单位的负责人召集到一起,搞了一个“头脑风暴”,商量发展政策。
经过三天的讨论,会议决定重点突破工业、城市、旅游、回归等四大经济。“他开这个会,就是为了让干部们亲身参与到政和的发展规划上去,把步子踏齐,统一思想。”魏常金说,廖俊波当时给干部们定了两条“红线”:“不准不干事,不准不团结。”
规划有了,规矩定了,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廖俊波,想看他如何破局。
“老哥,来,我们来一起做咧”
廖俊波的秘诀是,调动所有干部的积极性。
他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捆绑运作,全部推到一线:县里成立城市经济发展、工业平台建设、茶产业发展等11个工作项目组,四套班子的领导分别负责若干个项目组的运作。
县里出台奖惩措施,每年评选一次“创业功臣”,被评上的干部,奖励现金2万元,“官升一级”;同时县里出台规定,对不合适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整。
当时,许绍卫是政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时因为县城建设牵涉的利益多、工作比较复杂,廖俊波希望许绍卫能出山“坐镇”,兼任县城熊山街道的党委书记。“我跟他说我老了,精力不行了,头发都白了。”许绍卫回忆。
第二天,廖俊波再次登门,而这次,他带了一盒染发剂,“头发白了,我送你一瓶染发剂。”许绍卫说,对廖俊波这样的“招数”,他哭笑不得,只能答应。
2011年底,廖俊波筹建政和经济开发区。得知时任熊山街道办主任魏常金曾经在工业部门工作了大半辈子,是政和最懂工业的干部之一,于是找到了魏常金。
“我那时已经50多岁了,准备‘退二线’。”回想起6年前的谈话,魏常金说,自己拒绝了廖俊波。“我不缺钱,我对仕途也没想法了,毕竟年纪到这儿了。想着就这样按部就班‘退二线’,搞工业园太辛苦了。”
廖俊波没有放弃,过几天后又找了魏常金谈话。
当被廖俊波第三次找的时候,魏常金无奈“屈服”了。“他这个人有个特点,管理干部从来不会强迫你,都是从真情来感动。”魏常金还记得廖俊波“忽悠”自己时说的话,“老哥,来,我们来一起做咧。做事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啊,看见那个厂一栋栋建起来,看见一个个企业投产、做大,很好玩的,来一起做咧。”
“一个县委书记能这样找你谈话,不说卖命,起码得对得起他吧?”魏常金说。
“以情感人”,许多与廖俊波共事过的人对他都有这个评价。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廖俊波是一个柔软的人。他脸上总带着笑,很少发脾气。但事实上,他调整干部毫不手软。到政和的第一年,他就调整了8个主要单位的负责人。
他说,要让干事的上来,不干事的走开。
廖俊波到任第二年,政和县在福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指数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年、2014年蝉联全省发展十佳;财政收入由2011年的1.6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4.9亿元,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总产值翻番。
群众递的烟越差,越是要立刻点上
“你找我,我帮你,这是我们朋友之间的情谊;你送我礼,我再帮你,我们之间就成了交易,就不是朋友了。”南平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吴慧强记得廖俊波在拒绝一位老板的礼物时说的话。
但有时候,廖俊波也并不完全拒绝老板的宴请和礼物,他对人情世故有着精妙的把握。孙杰还记得在荣华山组团工作时,廖俊波唯一一次冲自己发火的情况:在浙江招商时,一位老板为廖俊波安排了住宿和晚宴,并称要“尽地主之谊”。
但孙杰觉得出来招商还让客商破费不太合适,于是主动去把一千多元钱的账结了。廖俊波知道后,脸马上就黑了,直接批评孙杰不懂事。“他对我说,这笔钱并不多,在客商的地盘对方说了要请客,我们再去结账就显得太公事公办不近人情,不是交朋友的做法。”
廖俊波爱抽烟,多的时候一天能抽两包。 熟悉他的人说,廖俊波喜欢在思考问题时点上烟,问题越复杂抽得就越多,甚至有时候能够一根接一根地抽下去。
当上南平市副市长后,他的烟瘾大了很多。
政和县熊山街道解放村村支书黄学友对廖俊波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對方从来不拒绝自己递过去的烟。解放村是城中村,旧城改造过程中,棘手的事情不少。“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直接去找他,我找过三四次。”
一来二去,两人关系变得熟络。有时碰到,黄学友也会将自己几元钱一盒的烟递给廖俊波抽,廖俊波从不嫌烟差,总是立刻点上。
这是廖俊波十几年前在邵武市拿口镇当镇长时就形成的习惯。现任拿口镇宣传委员的张明春说,廖俊波曾经对他说,群众递过来的烟越是差,就越是要立刻点上,“不然群众会以为你嫌他的烟不好。”
车祸那一天
“再眯几分钟。”3月18日中午,廖俊波坐在床头,弓着身子说。这是林莉认识他30年来,廖俊波第一次“赖床”。
林莉知道,丈夫的工作最近到了关键阶段。前一天晚上,他和同事们开会研究工作到了凌晨2点。再前一天,他也是凌晨才回家。
最近一周,他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
廖俊波眯了一会儿,还是强撑着下了床。下午的会议要开始了。
南平市建设集团董事长伊雄参加了下午的会议,会议结束时,南平市正在下雨,“开完会都5点多了。雨非常大,他晚8点在武夷新区还有一个会,有人劝他不要去了,他第二天上午在市里也有会,来回得200多公里,奔波太辛苦,但他坚持要去。”伊雄回忆。
17点59分,廖俊波离开市政府,回到家。
随便扒了几口饭,他就要离开。“今天周六,雨这么大,这个会是你召集的,就不能推一推,明天再开吗?”林莉少有地向丈夫提出要求。
“会议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呀!”廖俊波拎起了衣服和公文包,走出家门。
六点半左右,廖俊波走到楼下上了车,天一直下着雨。
车上当时共有4个人,廖俊波坐在右后方。如往常一样,车辆启动不久,他睡着了。
“经常和廖俊波一同出差的人都知道,他只要一上车,不到5分钟,肯定在座位上睡着。对他而言,在旅途中睡觉是最好的休息方式。”福建《闽北日报》记者邱冬勇对廖俊波的这个习惯记忆深刻。
19时35分,轿车在行驶到长深高速小桥服务区时发生侧滑,猛地撞到护栏上。
廖俊波被甩出车外。他头朝着南平倒在地上,已经没有了声息。
这一次,总是带来奇迹的廖俊波,却没能创造奇迹。
(摘编自《新京报》)
“他走得太可惜了,用我们土话讲是‘好碗打坏了’。”政和县熊山街道解放村村支书黄学友感叹,他原本想看看廖俊波还能创造哪些奇迹,“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省尾”书记
1995年,27岁的廖俊波被选拔到邵武市委办公室工作,此前他是一名乡镇中学物理老师。从1998年当镇长开始,他当过县级市的副市长、工业园管委会主任、縣委书记,直到离世前成为南平市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管委会主任。
从当镇长开始,他就一直在和工地打交道。不同的是,他的工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有人粗略估计,廖俊波从无到有建成了4座工业园,造了半座新城,还修了没法统计数量的路和桥。在原邵武市委书记林小华看来,廖俊波就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工头”,干完一个工地换下一个工地,总能把活完成得又快又好。
但在2011年6月,廖俊波被任命为政和县委书记的时候,看好的人并不多。
尽管廖俊波是南平市出名的“能人”,此前多次创造奇迹,但仍有许多干部对他心有疑虑,“是他把政和改变,还是政和把他改变?”
政和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根据福建省统计局资料,2011年政和县GDP24亿元,人均GDP1.4万元,在福建省58个县级行政区中,两项都是倒数第一。因为落后的经济,政和被人戏称为“省尾”。
“因为原县委书记丁仰宁腐败的事,上级组织在使用我们政和干部时有顾虑。而且我们政和这么多年都是最穷的县,在上面不管开什么会都是最后发言。廖俊波来的时候,许多干部其实已经习惯当最后一名了,没有什么干劲。”政和县政协副主席魏常金说。
刚到政和,廖俊波没有急着布置工作,他闷头在县里调研了两个月,到一个个乡镇、社区、企业了解情况。2011年8月,他将全县200个副科级以上单位的负责人召集到一起,搞了一个“头脑风暴”,商量发展政策。
经过三天的讨论,会议决定重点突破工业、城市、旅游、回归等四大经济。“他开这个会,就是为了让干部们亲身参与到政和的发展规划上去,把步子踏齐,统一思想。”魏常金说,廖俊波当时给干部们定了两条“红线”:“不准不干事,不准不团结。”
规划有了,规矩定了,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廖俊波,想看他如何破局。
“老哥,来,我们来一起做咧”
廖俊波的秘诀是,调动所有干部的积极性。
他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捆绑运作,全部推到一线:县里成立城市经济发展、工业平台建设、茶产业发展等11个工作项目组,四套班子的领导分别负责若干个项目组的运作。
县里出台奖惩措施,每年评选一次“创业功臣”,被评上的干部,奖励现金2万元,“官升一级”;同时县里出台规定,对不合适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整。
当时,许绍卫是政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时因为县城建设牵涉的利益多、工作比较复杂,廖俊波希望许绍卫能出山“坐镇”,兼任县城熊山街道的党委书记。“我跟他说我老了,精力不行了,头发都白了。”许绍卫回忆。
第二天,廖俊波再次登门,而这次,他带了一盒染发剂,“头发白了,我送你一瓶染发剂。”许绍卫说,对廖俊波这样的“招数”,他哭笑不得,只能答应。
2011年底,廖俊波筹建政和经济开发区。得知时任熊山街道办主任魏常金曾经在工业部门工作了大半辈子,是政和最懂工业的干部之一,于是找到了魏常金。
“我那时已经50多岁了,准备‘退二线’。”回想起6年前的谈话,魏常金说,自己拒绝了廖俊波。“我不缺钱,我对仕途也没想法了,毕竟年纪到这儿了。想着就这样按部就班‘退二线’,搞工业园太辛苦了。”
廖俊波没有放弃,过几天后又找了魏常金谈话。
当被廖俊波第三次找的时候,魏常金无奈“屈服”了。“他这个人有个特点,管理干部从来不会强迫你,都是从真情来感动。”魏常金还记得廖俊波“忽悠”自己时说的话,“老哥,来,我们来一起做咧。做事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啊,看见那个厂一栋栋建起来,看见一个个企业投产、做大,很好玩的,来一起做咧。”
“一个县委书记能这样找你谈话,不说卖命,起码得对得起他吧?”魏常金说。
“以情感人”,许多与廖俊波共事过的人对他都有这个评价。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廖俊波是一个柔软的人。他脸上总带着笑,很少发脾气。但事实上,他调整干部毫不手软。到政和的第一年,他就调整了8个主要单位的负责人。
他说,要让干事的上来,不干事的走开。
廖俊波到任第二年,政和县在福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指数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年、2014年蝉联全省发展十佳;财政收入由2011年的1.6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4.9亿元,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总产值翻番。
群众递的烟越差,越是要立刻点上
“你找我,我帮你,这是我们朋友之间的情谊;你送我礼,我再帮你,我们之间就成了交易,就不是朋友了。”南平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吴慧强记得廖俊波在拒绝一位老板的礼物时说的话。
但有时候,廖俊波也并不完全拒绝老板的宴请和礼物,他对人情世故有着精妙的把握。孙杰还记得在荣华山组团工作时,廖俊波唯一一次冲自己发火的情况:在浙江招商时,一位老板为廖俊波安排了住宿和晚宴,并称要“尽地主之谊”。
但孙杰觉得出来招商还让客商破费不太合适,于是主动去把一千多元钱的账结了。廖俊波知道后,脸马上就黑了,直接批评孙杰不懂事。“他对我说,这笔钱并不多,在客商的地盘对方说了要请客,我们再去结账就显得太公事公办不近人情,不是交朋友的做法。”
廖俊波爱抽烟,多的时候一天能抽两包。 熟悉他的人说,廖俊波喜欢在思考问题时点上烟,问题越复杂抽得就越多,甚至有时候能够一根接一根地抽下去。
当上南平市副市长后,他的烟瘾大了很多。
政和县熊山街道解放村村支书黄学友对廖俊波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對方从来不拒绝自己递过去的烟。解放村是城中村,旧城改造过程中,棘手的事情不少。“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直接去找他,我找过三四次。”
一来二去,两人关系变得熟络。有时碰到,黄学友也会将自己几元钱一盒的烟递给廖俊波抽,廖俊波从不嫌烟差,总是立刻点上。
这是廖俊波十几年前在邵武市拿口镇当镇长时就形成的习惯。现任拿口镇宣传委员的张明春说,廖俊波曾经对他说,群众递过来的烟越是差,就越是要立刻点上,“不然群众会以为你嫌他的烟不好。”
车祸那一天
“再眯几分钟。”3月18日中午,廖俊波坐在床头,弓着身子说。这是林莉认识他30年来,廖俊波第一次“赖床”。
林莉知道,丈夫的工作最近到了关键阶段。前一天晚上,他和同事们开会研究工作到了凌晨2点。再前一天,他也是凌晨才回家。
最近一周,他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
廖俊波眯了一会儿,还是强撑着下了床。下午的会议要开始了。
南平市建设集团董事长伊雄参加了下午的会议,会议结束时,南平市正在下雨,“开完会都5点多了。雨非常大,他晚8点在武夷新区还有一个会,有人劝他不要去了,他第二天上午在市里也有会,来回得200多公里,奔波太辛苦,但他坚持要去。”伊雄回忆。
17点59分,廖俊波离开市政府,回到家。
随便扒了几口饭,他就要离开。“今天周六,雨这么大,这个会是你召集的,就不能推一推,明天再开吗?”林莉少有地向丈夫提出要求。
“会议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呀!”廖俊波拎起了衣服和公文包,走出家门。
六点半左右,廖俊波走到楼下上了车,天一直下着雨。
车上当时共有4个人,廖俊波坐在右后方。如往常一样,车辆启动不久,他睡着了。
“经常和廖俊波一同出差的人都知道,他只要一上车,不到5分钟,肯定在座位上睡着。对他而言,在旅途中睡觉是最好的休息方式。”福建《闽北日报》记者邱冬勇对廖俊波的这个习惯记忆深刻。
19时35分,轿车在行驶到长深高速小桥服务区时发生侧滑,猛地撞到护栏上。
廖俊波被甩出车外。他头朝着南平倒在地上,已经没有了声息。
这一次,总是带来奇迹的廖俊波,却没能创造奇迹。
(摘编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