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啮其身的蛇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ann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曲《葬花吟》,道出了林黛玉的哲思。那是无视儒释道的学说,自杀式、自虐式的哲思,像春蚕吐丝一样,为的是将自己缠牢、缠死。
  提到《葬花吟》,不得不提《好了歌》及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读,“陋室空堂……”那是曹雪芹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总认识、总概括,是整部《红楼梦》的基石。“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甚荒唐,到頭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像《易经》一样,道出了变幻莫测的命运;和《易经》不一样的,是里边渗透着寒凉的悲情。《好了歌》说,人们往往只知好,不知了;《葬花吟》则直接把“了”挑出,让“了”正面亮相,直接道出与其他人生哲学的差异。
  由于有了林黛玉,《红楼梦》就有了双重的悲。一是世事的可悲。爱恨情仇,酒色财气,轻则彼此伤痕累累,重则家破人亡,他人即地狱。二是命运的可悲。就算一切都好,但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终归消亡,终极处,没有喜,只有悲。
  本文试图将《葬花吟》剖解开来,看作者是如何从愁发展到悲、痛、伤,直到哀的。
   一、愁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面对春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触。可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可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可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各有各的情愫、感悟。
  《葬花吟》起笔就是花谢,凋零的花离开枝头,满天满地地飞。美丽消亡,香魂断去。谁去关注,谁去心疼?
  落笔就把读者拉入殡仪馆,向春的遗体告别。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不是蓬牖茅椽,不是绳床瓦灶,又是春榭,又是绣帘,在锦衣玉食,花树簇拥,春光融融的温柔富贵乡,日子何等美好。
  按生活常理,黛玉应该没有忧郁的理由。尽管她幼时丧母,父亲不在身边,但相比其他失护的孤儿,不知幸福多少:贾母宠她,王夫人爱她,凤姐怜她,宝钗让她,宝玉疼她——大观园中,哪个敢对她略表不敬?哪个敢给她脸色看?论与贾府中主要人物的关系,比宝钗要近;论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史湘云等是不能比的;论社会地位,更和鸳鸯、袭人、香菱等不是一个阶级;姐妹中所得到的特殊怜爱,超过了迎春、探春、惜春;身体不好,常用的“人参养荣丸”,也不缺她的。元春固然大福大贵,身为贵妃,但在皇帝身边有多少麻烦和苦恼,想想就知道。王熙凤有能力,权大、风光,但惹了多少是非,费去多少心机。大观园给黛玉提供的环境,就是让她快快乐乐地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她有着那个年龄的少女追求快乐的条件。如果按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来讲,悲愁的女孩子应该不少,排排队,轮不上她,而愁得死去活来的,偏偏是她。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惜春暮”,太闲,太闲,闲得去操心春的衰亡,好似这暮春是她将逝的亲人,病重的闺蜜。啊啊,春要去了,奈若何,奈若何!居然惜得“愁绪满怀”,颇可以与李易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类比。
  如果放在当今来讲,她愁得更没有道理,更没有价值。像这般年纪的女孩子,要中考、要高考,要学外语、钢琴、画画,最好将来成名成家;高考后要找工作,要嫁人,还要想着写论文,出成果,选个好职业,涨工资,升级别——科级处级,中级高级;要有房子、车子——谁会有“惜春暮”的闲愁?作家们也想不出世间会有这类人物。
  人天性中关注现实、为稻梁谋的部分,当归于动物性;关注灵魂、多进行终极思考的部分,当归于神性。动物性多些的人,对荣华富贵想得多些;神性强大的人,却把灵魂视为第一,甚至唯一。现实生活,凡人最为看重的,黛玉偏偏都没放在眼里。她背离了常人的常态。
  她愁的是什么?愁那“红消香断”。这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心意与花木最亲,总愿与花木为伍。
  其实,这只是她的第一层愁——刚刚步入愁的大门。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不是去读书,不是去会友,不是去踏青,而是要同落花诀别,安葬那逝去的美好。
  手持花锄出了门,而落花满地,踩上去又格外心疼。比僧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还要过分,僧人对卑微的小动物怜悯,而黛玉连凋谢的植物都怜悯。
  且将《葬花吟》与《离骚》对比一下。《离骚》也是绝唱,但那是正统世界的正统声音,是理想与现实、自我内心逻辑与外在逻辑的对抗。屈原,自视高洁,以忠义为最高人格,要为国家利益进行伟大的担当,而不得其天时地利人和,担当受阻,国破家亡,由此悲愤至极,发出了一唱三叹慷慨激昂的抗议和坚守人格尊严的铿锵宣言。因为传统的思维总热衷于把臣子分为忠与奸,几成思维定式,卓尔不群与随波逐流的现象又时时存在,所以屈原的风骨历来被忠臣义士和想做忠臣义士的人们推崇,后世爱国文人也无不纷纷仿效。他是一切信奉“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众、特别是文人的精神灯塔。
  小黛玉则不然。她没有国破家亡的磨难;没想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肩负起国家民族的大义;也没有唤醒世人,让世人觉悟的自发使命;也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理想;甚至没有改良心态、修身养性的主观要求。她的愁怀,完全是自寻烦恼,与现世生活无关。
  如果把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看作滔滔莽莽的林海,林黛玉的哲思就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如果把孔丘、屈原等人比作日月,林黛玉就是远远的一颗寒星,只有在寂静的深夜,在天的尽头发着冷冷的光。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它,它也不在意人们的关注。有它无它,无关生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到了园林,林黛玉发现了自然界的不公。那边桃花衰,李花殒,红消香断,一片哀鸣,这边的柳丝榆荚却正在繁荣茂盛、欣欣向荣。死在与生凄惨地告别,而生却压根不顾怜死。为此再添忧伤。   有死有生,这是她的第二层愁。这愁便有了悲味、苦味。
   二、悲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黛玉是聪慧的,对问题的思考,不会停留在肤浅层次。睹物思己,她产生了一个新发现。
  你去怜红香,你去惜暮春,你去为自然的兴替抱不平,可是,今年春固然已去,但明年还会再来;桃李今年魂销香断,但明年仍然会灿烂绽放。而自己的好年华,还能重复吗?自己的生命逝去,还会复返吗?
  可悲的不是桃花李花,而是自己。
  她站在人生的此岸,开始眺望死后那未知的彼岸。
  愁迅速降温,冷却为悲:你的人生远不如桃李!相对于暮春和落花,自己不知要可怜多少倍。
  如遭击打,将前边肤浅的愁打破。从“怜花”转到“怜己”,她的思绪走进死胡同。一时仓皇,不知如何发泄,看到乱飞的燕子,便痛加指责。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正是“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的景象。
  你们这些燕子,在我这失意人面前,飞来飞去,忙着建新房,成新家,好不忙碌、好不热闹、好不欢快,全然无视那花谢花飞、红消香断、生死存亡的惨景,何等无心无肝,无情无义!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小性子的黛玉氣急败坏了,一股邪火发在燕子身上:垒你的香巢,啄你的香花,成你的温暖小家!将来人死了,梁空了,你的家也要完蛋。黛玉不会骂人,这句可视为她最毒的恶咒了。
  连用三个“明年”。明年,其实就是未来,而且,应该是“我”消亡的未来,无“我”的未来。
  在时间的流变面前,一切算得了什么?贾政的一本正经,元春的荣华富贵,凤姐的聪明干练,众人的争名夺利,家族暖暖的亲情和亲情背后的尔虞我诈,全然不过一时的风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人都逃不过梁空巢倾的命运,人世不过一锅熙熙攘攘的汤粥,一张写满忙碌的薄纸。
  以上为一节。思路和情绪都有大的转折,一般来讲,写到此,也算比较深刻、比较完整了,按庸常的说法,也似乎可以发人深省了。但其实,这只是刚刚“引火上身”。拉着这条丝线,她将抽出肺腑心肝。
   三、痛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非常突兀地冒出这一句。冷酷的思考开始了。
  这里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不可理解为她的生活境遇。她怎么会一年三百六十日过不上世俗的好日子?如果是尤二姐、尤三姐、香菱,哪怕是湘云、晴雯发出这样的声音,都有着比她多得多的理由。
  由“芳菲”到“飘飞”,由桃李的“明年能再发”到自己生命的一去不复返,她参悟到,人生、人世,不过是时间中的一个节点,是时时刻刻接受时间摧残伤害从而消亡的过程,人生无时不被时间的“风刀霜剑”切割着,人生远不如逢春即生即开的草木鲜花。这才是人生的真相。
  由愁入悲,由悲入痛。黛玉的思维是自虐式的、舍生式的。
  读到此,不禁想起鲁迅在《野草●墓碣文》中的句子:“……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与黛玉的神思,何其类似!黛玉就是在以自己的毒牙啮自己的心。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借花说人。人生纵然美好,但人消失了,能去哪里?这是她萌生的又一个对生命的叩问。
  推论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生是美好的,如鲜花一样美好;正因美好,所以,才无法接受这美好一去不复返的消亡。黛玉的神思是极悲的,是黛色的。
  由此可推断,大观园中,把人生看得最美好,而且最明白地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非黛玉莫属!不至爱无从至悲。
  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极爱,一方面是对人生的参透;一半是火,一半是冰。两者,在黛玉身上无法调和。水化成云,石变成玉,水也不是水,石也不是石了。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再次追问。就等于问,人死了,真的全然消失了?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最终的归宿?
  对于无情的命运,只有承受的份儿,她自己没有能力解答。为此而苦闷,而且到了“闷杀”的地步。正是鲁迅在《野草●墓碣文》中写下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儒释道,还有基督教,都有自己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方法和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都给人以出路。按照他们的学说去修行,或能平静快乐地了此一生,或相信美好的天国和来世,坦然赴死。黛玉却只揭真相,让真相折磨自己,而且也不想逃出这折磨,在“风刀霜剑”中继续行进。究其心理,她当这样认为:所谓出路,多是麻醉和梦幻,迷信和妄言。在这方面,她自成一家之言。
  从“愁绪满怀”到“闷杀”,痛化为伤。
   四、伤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自残到了连葬花的心情和气力都没有了。
  洒出的是泪,其实是残破的心头汩汩涌出的血。
  流泪伤情,流血伤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此翻版。
  宋朝的词,多笼罩在愁的乌云之下,多有“为赋新词常说愁”之句。许多愁愁得浅薄,愁得无来由,把愁当成时装或走红的化妆品,似不愁就写不成好文,当不成文人。多数的愁,是愁着玩,愁到云层,缠绵悱恻一番,然后云开雾散,就转换了频道。拿愁说事,许多诗家也没太拿愁当回事,像放个烟花,表示一下灿烂的小情绪而已。多愁善感是多数文人的通病,但能够有真愁、大愁,愁到悲痛,愁到伤情并且走不出愁的能有几人?而黛玉的愁,却如同航天器的发射塔,是更本质的哲思的出发点。
  曹雪芹无视其他的学说,他自有自己的哲学。他就要让黛玉狭隘到极端,痛苦到极端。对关于人生美好的一切论断,对约束心性的告诫,以黛玉之口声明:我不相信!他让一缕纯粹干净的孤魂,在悬崖边,面对即将跌落的死亡的深渊,发出长长的哀歌。   而多少人是糊里糊涂地滚下悬崖的。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暮春的黄昏,杜鹃都不再鸣叫。本意是外出葬花,安葬自己的愁思,未曾想旧愁未去,又添新悲。暮春和落花的启迪和启动作用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把一切忽视掉,把自己关在门里“抉心自食”了。
  一个柔弱孤单的灵魂,担负起这么大的思考,不被压折也难。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没有暖炉御寒?没有被子取暖?非也。心已冷,再厚的被子也温暖不过来。被子可以温暖身子,但岂能温暖冷雨?
  多像春蚕。忧丝愁絮,源源吐出,把自己一丝一丝地缠绕起来,越缠越紧。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开始是“伤心”,此时是“伤神”。这一切都是春引发的。本是可怜春的,可春却启蒙了我,开悟了我,惹我绝望,怎能不恼?
  这可是在“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春天,“好雨知时节”的春天,“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的春天。他人在喜,只有她在悲!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一切如浮云。
  来则喜,去则恼;来无由,去无理;来无声,去无言。心痛,懊恼;懊恼,心痛。可我怜它作甚?我恼它作甚?
  弯弯曲曲的心事,已升上灵魂的太空,哪里繞得回来?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以黛玉此时的心态,所有的声都是悲声,所有的情都是悲情,所有的物都是悲物。
  开始是睹物伤心,现在将物关在门外,开始睹魂。花亦有魂,鸟亦有魂,万物皆有魂;花魂亦悲,鸟魂亦悲,万物皆悲。花魂鸟魂是否可相伴?黛玉在谋求最后一点依托。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我知道花的心事,我知道鸟的心事,花鸟却不知我的心事。花魂鸟魂,也不能与我相伴。
  可怜的闺中女儿,在人世孤独,在花鸟的世界里也遭遗弃。
  吐丝,吐丝;缠绕,缠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像一切走投无路者一样,也要萌生出希望。逃离吧。“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飞!只有飞去,跟着花魂,一同消逝,去那遥远的地方,也算是个归宿。
  这里的“天尽头”,与神话中的“仙山琼阁”“琼楼玉宇”,《诗经●伐檀》中的“乐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当类似。是人在苦难和绝望中希望得到拯救的幻觉。
  以上又是一节。一般作品写到此,再加几句天尽头多么美好之类的憧憬句子,也就住笔了。真真假假,泡影也罢,梦幻也罢,也算是有个可以喘息的洞口,自慰自己,也安慰读者。
  若到此止笔,她就不是另类怪葩了,也与其他诗文相差不大了。
  黛玉又戳破了这个泡影,挥去了这个梦幻。
   五、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拐了一个弯,向更痛苦的深渊继续行进。
  尽管随花飞去了,就能有个好去处?太遥远,太不可测。未知,未知。
  黛玉的心,玲珑婉转,九曲回肠,想想这,不行;想想那,也不行;再想想,都不行。
  “天尽头”只是一时的想法。她不相信有“仙山琼阁”“琼楼玉宇”“乐土”“桃花源”,或者,就算是她相信有,也不信那里有多么美好。她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她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中说真话的孩子。虽然心中巨痛,但不给自己服一点麻醉剂。无可救药,真让一切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者和人生的导师们失望。
  此时的黛玉眼前,没有任何出路了。
  黛玉如同一株绿藤,生于人类的家园,但她一定要到爬到家园外去看个究竟,于是攀上人类家园的高墙,探出头去,看到的却是虚无。看到了虚无的她却不肯回头,而是立在墙上,面对虚无,任这虚无侵蚀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的不仅是葬花的花锄,还有人类巨大的悲情。
  因为黛玉不屑于人间之事,所以,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对她不起作用。道家的“不争”与“争”的辩证逻辑也不起作用,因为她从未“争”过,也看不到“不争”对人生本质有何裨益。佛所讲修行、来世也不着边际,因为她根本不相信有来世。现实不能让她满意,道德和宗教又不在她的心头。把一切砍消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孤独的生命与绝对的死亡的对话。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用最本质、最质朴、最真实的思维去逼问,直视,没有任何涂脂抹粉,臆念妄想。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也别飞了,也别想着什么天国、净土、芳丘了,还是现实一些,就在人间干干净净地死去,做一个纯洁的了断吧。
  由愁花,到悲己,到绝望。
  对活人而言,死亡的课题,太冷峻、太巍峨、太苍茫。不去考虑,时时面临;认真考虑,又徒生烦恼,不会有结果。多数人选择“认命”,干脆回避。想得远,想得真,想得透的结果,只能是飞蛾扑火、自投罗网、自我粉碎。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在人心中,多有着洁癖和自恋。只是黛玉的洁癖更重,自恋更重。她把洁癖和自恋,放大到了等身;而且,不仅活着干净,死也要干净。
  若从整部《红楼梦》来看,此句,有影射抨击现实丑恶的意思。时间对人的摧残,是现实的,但更是思维领域的事;现实的丑恶,却是实实在在整日发生在身边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黛玉不可能不意识到会参与更多的人情世故。她不会不想到一旦失去贾母等人的关爱,她面临的将是什么。宝玉做个暂时的玩伴可以,但这个多情泛爱好色的家伙长大后是个什么东西,很不好说,是个靠不住的人。这现实,怕是“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不用多么聪明,她都能预见到自己会陷入污淖的渠沟。
  从整部《红楼梦》来看,曹雪芹大量地写了人之恶,也大量地写了人之善;写了大量的人之愚,也写了大量的人之智。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是对人的善与恶、智与愚都进行了包容。但更为高明的是,他没有仅仅包容,那仍然是太现实的,他能够跳出来,在多维度上把握人生和世事,让黛玉替他说出其他学说没有的观念。   此时哀痛不已的黛玉,最高的理想,或叫幻想,就是干干净净地死去。这是她最后的可怜的一点希望。这幻想,能成功吗?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视为至亲的花姐花妹死去了,却不知自己的末日穷途在哪里。
  在花的殡仪馆里,只能用自己的灵魂对着花的尸体哭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干净地活,最多也就是洁身自好;但干净地死,那就身不由己了。
  花儿们好运,遇到我。有干干净净的我在,你们能被装入锦囊,埋入干干净净的土中,有一个干干净净的了断。我呢?人世间,能够有另一个如我一样怜香惜玉纯粹高洁的人,像我葬花一样的葬我吗?
  自己连一个干净葬礼都是未知。到此,她不敢想了,也不能想了,不敢想是因为预想一种结果:连死也可能死得不干净!不能想了是,她已走上极端,想到头了,没有什么可想了。
  我必死,一重悲;死后谁人葬,不知,二重悲;死后是否由干净的人葬个干净的地方,不知,三重悲。
  用自己的牙,咬自己的心,忍受着剧痛,还要吞咽着酸苦……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思维的胡同走投无路的她,一头撞上绝望的墙。活着的黛玉,已无法活着了。
  看问题,有人看透了,活得明白;有人看破了,活得就再无意义。看破的人,不回避,不绕路,思考起来,不穿救生衣,不上救生船,哪怕是惊涛骇浪,也拒绝营救,结果只能是死亡。但这样的思维,确实更接近真谛。世界不是这样的吗?世人不是在麻醉自己偷生吗?
  佛家透视人生真谛的目光是尖锐深刻的,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还是认为有方法“除一切苦”,为信徒颁发活下去的通行证。古代有些高人,看透人生,去当隐士了。但像陶渊明这样的退隐之人,其实是隐不住的,只是用田园生活、明月清风来稀释自己的苦悲。即使是一些不出家不当隐士的人,也要寻个理论或功法,谋得个消忧解愁、气定神闲的生活。这林黛玉和他们都不一样。曹雪芹是用黛玉的口讲出自己的悲剧意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本想知,却不能知。本想看透,看到尽头却是残酷。结果还是认命!只能是任命。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春蚕丝尽身必死”。哀莫大于心死。
  无视春尽后有一个蓬勃的夏天,无视大观园富丽堂皇的生活,无视人生的一切美好,无一丝人间烟火。直面死亡,这就是曹雪芹让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扮演的角色。
  《红楼梦》开头,有“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之句,有《好了歌》。《葬花吟》便是对这四句和《好了歌》的互衬。
  《红楼梦》甲戌本有一则眉批,其中曰:“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此句有争议,但我信其实。林黛玉,就是固执在灵魂最深处,纠缠、叩问其一生的曹雪芹的人生观。
  总论几句。闲着无事将自己愁得死去活来,自然不是健康的、需要提倡的生活方式。但思考生命的本质,透析生命的真相,却是灵魂应有的功课。那是人的神性的需要。就像看山,有人看到的是風光和物产,但就有人看到了地壳运动;就像看天,有人看到的是日月星辰,但就有人看到了宇宙,还有人发现了光是弯曲的,还有人发现了黑洞。
  作者介绍:刘荣哲,曾用笔名戎辙,男,1963年生于济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多部小说、散文集。作品多次获奖并被选载。曾任中国铁路第八届文学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省政府奖)评委。
其他文献
1  瞥了眼天上,月朗星稀,江水嘴一歪哼了一声。她左手抓牢方向盘,右手从金属烟盒里捏起一支烟,将点烟器按下,指示灯鬼火一样亮起。“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哼,江水嘴又一歪叼上烟,点燃吸上。蓦然抬头不见北斗,可能真的回到了南面。千般愿,也早就消失到宇宙黑洞里面去了。  一明一暗中,江水的脸忽赤忽青,看上去充满不羁与幽怨。认识江水的人,都说没有比她更如水含烟的了,语
期刊
2019年1月5日,2018年度“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录制现场,座无虚席。  一个挺拔如松的小伙子举起一套机车闸把,斩钉截铁地说:“手握闸把就要牢记安全,我们一定会把‘毛泽东号’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台下,“毛泽东号”机车组成员却满眼心疼:这个精气神十足的“铁人”刚刚才打完退烧点滴。  “铁人”叫刘钰峰,北京局集团公司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第12任司机长,201
期刊
“我和我的祖国·我与铁路70年”文学征文活动圆满结束,这次活动在中国铁路文联领导下,得到了各铁路局集团公司文联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人民铁道》报、《中国铁路文艺》的大力协助。活动自2019年2月1日开始,到10月31日结束,共征集各类文学稿件805篇。2019年12月17日,铁路作协在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召开评审会,评出一等奖7篇,二等奖12篇,三等獎19篇,特别奖10篇,优秀奖36篇,现将获奖名
期刊
—  今天,10月1日  祖国,伟大的母亲  这是你走过崭新70年的生日  金秋送爽,日丽鸽飞  心海的诗思,早已激越  情海的诗意,早已重叠  抚摸70年光辉历程  回望此前的烽火硝烟  在那漫长的黑暗里  饱经腥风血雨  历经英勇壮悲  多难不屈的你  把鲜嫩嫩的太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高隆的腹中托起  擎向洒满光焰的天际  从此,亿万万双手臂  挽起北国风光  挽起江南秀丽  挽起千
期刊
庚子年到来前夕,我收到海青从南京寄来的新作《时光的礼物》,只看书名,便已被吸引,再加上淡雅精美的装帧,让人不由得耳目一新。  真正安静下来读《时光的礼物》,是春节到来之际。那时,我从外地出差回来,发起高烧,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传播,我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住进了医院,开始了打针输液吃药的日子。  起初的两天,由于高烧反反复复,再加上自己心中颇有压力,担心真的在出差途中感染上了病毒,所以精神状态不是很
期刊
有这样一句诗,“爱,以神奇力量,使我出类拔萃。”套用这句诗,平凡岗位无私付出,使我们铁路职工闪耀出金子般的人性光辉。  小说《疫情下的铁路人》写的就是普通铁路职工疫情下的每一天。用真实、细腻、朴素、直观形容这篇小说一点不为过。人物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铁路职工,故事虽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读过之后,却很感动人。她们太平凡,所以更可爱。卫子美和郭巧英是成千上万铁路职工的缩影,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张三
期刊
一 最初的心  2019年9月,李向前获得了“全国最美奋斗者”的光荣称号,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穿过世纪的烟尘,我试图寻找这个最美奋斗者最初的动力。  在雄浑险峻的嵩山深处,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奔走在大山蜿蜒的小路上,幽暗的山谷人迹罕至,沉重的书包拍打着他的腰胯,努力攀爬上一个又一个山坡,翻过一个又一个山梁。这时候的李向前刚刚9岁,在上沃村
期刊
近日,田湘诗集《练习册》作品研讨会在广西兴安县召开。《星星》诗刊副主编、诗人李自国,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郁葱,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林雪,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西诗歌》主编、诗人卢卫平,高级编辑、扬子晚报《诗风》诗刊主编龚学明,杭州市上城区作家协会主席、浙江日报北京分社社长吴重生,《莽原》副主编、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张晓雪,诗歌评论家、武汉大学
期刊
爱,不设防  新冠肺炎病毒,在接触中传播  在飞沫中传播  它们在追杀着鲜活的生命  一场战“疫”在全国打响——  消除停靠在人们心间的阴霾  阻击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彻底将恶魔般的病毒消灭  从未如此沉寂的长江大桥啊  焦虑地关注着历历晴川  关注着“火神山”“雷神山”的进展  关注着停摆的轮渡,停运的车辆  隔离,隔离——  路与路隔离、村庄与村庄隔离  城市與城市隔离,列车与列车隔离  座位
期刊
当新冠病毒席卷而来  当出行的旅客急于启程  是你们挺身而出,冲向前线  踏入没有硝烟的战场  别过父母妻儿  身着铁路制服  佩戴防护口罩  拿起体温检测仪  小心翼翼  迎来送往着匆匆过客  与无影无踪的病魔抗争  明知危险依然逆袭而上  架起人们渴望出行的通道  只为肩负的责任,人民的重托  血脉的传承  逐个排查依次检验  不错过一个疑似患者  携带工具走入车内  消毒扑杀  让病毒无处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