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曲《葬花吟》,道出了林黛玉的哲思。那是无视儒释道的学说,自杀式、自虐式的哲思,像春蚕吐丝一样,为的是将自己缠牢、缠死。
提到《葬花吟》,不得不提《好了歌》及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读,“陋室空堂……”那是曹雪芹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总认识、总概括,是整部《红楼梦》的基石。“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甚荒唐,到頭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像《易经》一样,道出了变幻莫测的命运;和《易经》不一样的,是里边渗透着寒凉的悲情。《好了歌》说,人们往往只知好,不知了;《葬花吟》则直接把“了”挑出,让“了”正面亮相,直接道出与其他人生哲学的差异。
由于有了林黛玉,《红楼梦》就有了双重的悲。一是世事的可悲。爱恨情仇,酒色财气,轻则彼此伤痕累累,重则家破人亡,他人即地狱。二是命运的可悲。就算一切都好,但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终归消亡,终极处,没有喜,只有悲。
本文试图将《葬花吟》剖解开来,看作者是如何从愁发展到悲、痛、伤,直到哀的。
一、愁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面对春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触。可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可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可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各有各的情愫、感悟。
《葬花吟》起笔就是花谢,凋零的花离开枝头,满天满地地飞。美丽消亡,香魂断去。谁去关注,谁去心疼?
落笔就把读者拉入殡仪馆,向春的遗体告别。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不是蓬牖茅椽,不是绳床瓦灶,又是春榭,又是绣帘,在锦衣玉食,花树簇拥,春光融融的温柔富贵乡,日子何等美好。
按生活常理,黛玉应该没有忧郁的理由。尽管她幼时丧母,父亲不在身边,但相比其他失护的孤儿,不知幸福多少:贾母宠她,王夫人爱她,凤姐怜她,宝钗让她,宝玉疼她——大观园中,哪个敢对她略表不敬?哪个敢给她脸色看?论与贾府中主要人物的关系,比宝钗要近;论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史湘云等是不能比的;论社会地位,更和鸳鸯、袭人、香菱等不是一个阶级;姐妹中所得到的特殊怜爱,超过了迎春、探春、惜春;身体不好,常用的“人参养荣丸”,也不缺她的。元春固然大福大贵,身为贵妃,但在皇帝身边有多少麻烦和苦恼,想想就知道。王熙凤有能力,权大、风光,但惹了多少是非,费去多少心机。大观园给黛玉提供的环境,就是让她快快乐乐地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她有着那个年龄的少女追求快乐的条件。如果按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来讲,悲愁的女孩子应该不少,排排队,轮不上她,而愁得死去活来的,偏偏是她。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惜春暮”,太闲,太闲,闲得去操心春的衰亡,好似这暮春是她将逝的亲人,病重的闺蜜。啊啊,春要去了,奈若何,奈若何!居然惜得“愁绪满怀”,颇可以与李易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类比。
如果放在当今来讲,她愁得更没有道理,更没有价值。像这般年纪的女孩子,要中考、要高考,要学外语、钢琴、画画,最好将来成名成家;高考后要找工作,要嫁人,还要想着写论文,出成果,选个好职业,涨工资,升级别——科级处级,中级高级;要有房子、车子——谁会有“惜春暮”的闲愁?作家们也想不出世间会有这类人物。
人天性中关注现实、为稻梁谋的部分,当归于动物性;关注灵魂、多进行终极思考的部分,当归于神性。动物性多些的人,对荣华富贵想得多些;神性强大的人,却把灵魂视为第一,甚至唯一。现实生活,凡人最为看重的,黛玉偏偏都没放在眼里。她背离了常人的常态。
她愁的是什么?愁那“红消香断”。这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心意与花木最亲,总愿与花木为伍。
其实,这只是她的第一层愁——刚刚步入愁的大门。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不是去读书,不是去会友,不是去踏青,而是要同落花诀别,安葬那逝去的美好。
手持花锄出了门,而落花满地,踩上去又格外心疼。比僧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还要过分,僧人对卑微的小动物怜悯,而黛玉连凋谢的植物都怜悯。
且将《葬花吟》与《离骚》对比一下。《离骚》也是绝唱,但那是正统世界的正统声音,是理想与现实、自我内心逻辑与外在逻辑的对抗。屈原,自视高洁,以忠义为最高人格,要为国家利益进行伟大的担当,而不得其天时地利人和,担当受阻,国破家亡,由此悲愤至极,发出了一唱三叹慷慨激昂的抗议和坚守人格尊严的铿锵宣言。因为传统的思维总热衷于把臣子分为忠与奸,几成思维定式,卓尔不群与随波逐流的现象又时时存在,所以屈原的风骨历来被忠臣义士和想做忠臣义士的人们推崇,后世爱国文人也无不纷纷仿效。他是一切信奉“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众、特别是文人的精神灯塔。
小黛玉则不然。她没有国破家亡的磨难;没想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肩负起国家民族的大义;也没有唤醒世人,让世人觉悟的自发使命;也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理想;甚至没有改良心态、修身养性的主观要求。她的愁怀,完全是自寻烦恼,与现世生活无关。
如果把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看作滔滔莽莽的林海,林黛玉的哲思就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如果把孔丘、屈原等人比作日月,林黛玉就是远远的一颗寒星,只有在寂静的深夜,在天的尽头发着冷冷的光。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它,它也不在意人们的关注。有它无它,无关生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到了园林,林黛玉发现了自然界的不公。那边桃花衰,李花殒,红消香断,一片哀鸣,这边的柳丝榆荚却正在繁荣茂盛、欣欣向荣。死在与生凄惨地告别,而生却压根不顾怜死。为此再添忧伤。 有死有生,这是她的第二层愁。这愁便有了悲味、苦味。
二、悲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黛玉是聪慧的,对问题的思考,不会停留在肤浅层次。睹物思己,她产生了一个新发现。
你去怜红香,你去惜暮春,你去为自然的兴替抱不平,可是,今年春固然已去,但明年还会再来;桃李今年魂销香断,但明年仍然会灿烂绽放。而自己的好年华,还能重复吗?自己的生命逝去,还会复返吗?
可悲的不是桃花李花,而是自己。
她站在人生的此岸,开始眺望死后那未知的彼岸。
愁迅速降温,冷却为悲:你的人生远不如桃李!相对于暮春和落花,自己不知要可怜多少倍。
如遭击打,将前边肤浅的愁打破。从“怜花”转到“怜己”,她的思绪走进死胡同。一时仓皇,不知如何发泄,看到乱飞的燕子,便痛加指责。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正是“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的景象。
你们这些燕子,在我这失意人面前,飞来飞去,忙着建新房,成新家,好不忙碌、好不热闹、好不欢快,全然无视那花谢花飞、红消香断、生死存亡的惨景,何等无心无肝,无情无义!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小性子的黛玉氣急败坏了,一股邪火发在燕子身上:垒你的香巢,啄你的香花,成你的温暖小家!将来人死了,梁空了,你的家也要完蛋。黛玉不会骂人,这句可视为她最毒的恶咒了。
连用三个“明年”。明年,其实就是未来,而且,应该是“我”消亡的未来,无“我”的未来。
在时间的流变面前,一切算得了什么?贾政的一本正经,元春的荣华富贵,凤姐的聪明干练,众人的争名夺利,家族暖暖的亲情和亲情背后的尔虞我诈,全然不过一时的风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人都逃不过梁空巢倾的命运,人世不过一锅熙熙攘攘的汤粥,一张写满忙碌的薄纸。
以上为一节。思路和情绪都有大的转折,一般来讲,写到此,也算比较深刻、比较完整了,按庸常的说法,也似乎可以发人深省了。但其实,这只是刚刚“引火上身”。拉着这条丝线,她将抽出肺腑心肝。
三、痛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非常突兀地冒出这一句。冷酷的思考开始了。
这里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不可理解为她的生活境遇。她怎么会一年三百六十日过不上世俗的好日子?如果是尤二姐、尤三姐、香菱,哪怕是湘云、晴雯发出这样的声音,都有着比她多得多的理由。
由“芳菲”到“飘飞”,由桃李的“明年能再发”到自己生命的一去不复返,她参悟到,人生、人世,不过是时间中的一个节点,是时时刻刻接受时间摧残伤害从而消亡的过程,人生无时不被时间的“风刀霜剑”切割着,人生远不如逢春即生即开的草木鲜花。这才是人生的真相。
由愁入悲,由悲入痛。黛玉的思维是自虐式的、舍生式的。
读到此,不禁想起鲁迅在《野草●墓碣文》中的句子:“……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与黛玉的神思,何其类似!黛玉就是在以自己的毒牙啮自己的心。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借花说人。人生纵然美好,但人消失了,能去哪里?这是她萌生的又一个对生命的叩问。
推论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生是美好的,如鲜花一样美好;正因美好,所以,才无法接受这美好一去不复返的消亡。黛玉的神思是极悲的,是黛色的。
由此可推断,大观园中,把人生看得最美好,而且最明白地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非黛玉莫属!不至爱无从至悲。
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极爱,一方面是对人生的参透;一半是火,一半是冰。两者,在黛玉身上无法调和。水化成云,石变成玉,水也不是水,石也不是石了。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再次追问。就等于问,人死了,真的全然消失了?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最终的归宿?
对于无情的命运,只有承受的份儿,她自己没有能力解答。为此而苦闷,而且到了“闷杀”的地步。正是鲁迅在《野草●墓碣文》中写下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儒释道,还有基督教,都有自己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方法和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都给人以出路。按照他们的学说去修行,或能平静快乐地了此一生,或相信美好的天国和来世,坦然赴死。黛玉却只揭真相,让真相折磨自己,而且也不想逃出这折磨,在“风刀霜剑”中继续行进。究其心理,她当这样认为:所谓出路,多是麻醉和梦幻,迷信和妄言。在这方面,她自成一家之言。
从“愁绪满怀”到“闷杀”,痛化为伤。
四、伤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自残到了连葬花的心情和气力都没有了。
洒出的是泪,其实是残破的心头汩汩涌出的血。
流泪伤情,流血伤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此翻版。
宋朝的词,多笼罩在愁的乌云之下,多有“为赋新词常说愁”之句。许多愁愁得浅薄,愁得无来由,把愁当成时装或走红的化妆品,似不愁就写不成好文,当不成文人。多数的愁,是愁着玩,愁到云层,缠绵悱恻一番,然后云开雾散,就转换了频道。拿愁说事,许多诗家也没太拿愁当回事,像放个烟花,表示一下灿烂的小情绪而已。多愁善感是多数文人的通病,但能够有真愁、大愁,愁到悲痛,愁到伤情并且走不出愁的能有几人?而黛玉的愁,却如同航天器的发射塔,是更本质的哲思的出发点。
曹雪芹无视其他的学说,他自有自己的哲学。他就要让黛玉狭隘到极端,痛苦到极端。对关于人生美好的一切论断,对约束心性的告诫,以黛玉之口声明:我不相信!他让一缕纯粹干净的孤魂,在悬崖边,面对即将跌落的死亡的深渊,发出长长的哀歌。 而多少人是糊里糊涂地滚下悬崖的。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暮春的黄昏,杜鹃都不再鸣叫。本意是外出葬花,安葬自己的愁思,未曾想旧愁未去,又添新悲。暮春和落花的启迪和启动作用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把一切忽视掉,把自己关在门里“抉心自食”了。
一个柔弱孤单的灵魂,担负起这么大的思考,不被压折也难。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没有暖炉御寒?没有被子取暖?非也。心已冷,再厚的被子也温暖不过来。被子可以温暖身子,但岂能温暖冷雨?
多像春蚕。忧丝愁絮,源源吐出,把自己一丝一丝地缠绕起来,越缠越紧。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开始是“伤心”,此时是“伤神”。这一切都是春引发的。本是可怜春的,可春却启蒙了我,开悟了我,惹我绝望,怎能不恼?
这可是在“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春天,“好雨知时节”的春天,“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的春天。他人在喜,只有她在悲!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一切如浮云。
来则喜,去则恼;来无由,去无理;来无声,去无言。心痛,懊恼;懊恼,心痛。可我怜它作甚?我恼它作甚?
弯弯曲曲的心事,已升上灵魂的太空,哪里繞得回来?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以黛玉此时的心态,所有的声都是悲声,所有的情都是悲情,所有的物都是悲物。
开始是睹物伤心,现在将物关在门外,开始睹魂。花亦有魂,鸟亦有魂,万物皆有魂;花魂亦悲,鸟魂亦悲,万物皆悲。花魂鸟魂是否可相伴?黛玉在谋求最后一点依托。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我知道花的心事,我知道鸟的心事,花鸟却不知我的心事。花魂鸟魂,也不能与我相伴。
可怜的闺中女儿,在人世孤独,在花鸟的世界里也遭遗弃。
吐丝,吐丝;缠绕,缠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像一切走投无路者一样,也要萌生出希望。逃离吧。“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飞!只有飞去,跟着花魂,一同消逝,去那遥远的地方,也算是个归宿。
这里的“天尽头”,与神话中的“仙山琼阁”“琼楼玉宇”,《诗经●伐檀》中的“乐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当类似。是人在苦难和绝望中希望得到拯救的幻觉。
以上又是一节。一般作品写到此,再加几句天尽头多么美好之类的憧憬句子,也就住笔了。真真假假,泡影也罢,梦幻也罢,也算是有个可以喘息的洞口,自慰自己,也安慰读者。
若到此止笔,她就不是另类怪葩了,也与其他诗文相差不大了。
黛玉又戳破了这个泡影,挥去了这个梦幻。
五、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拐了一个弯,向更痛苦的深渊继续行进。
尽管随花飞去了,就能有个好去处?太遥远,太不可测。未知,未知。
黛玉的心,玲珑婉转,九曲回肠,想想这,不行;想想那,也不行;再想想,都不行。
“天尽头”只是一时的想法。她不相信有“仙山琼阁”“琼楼玉宇”“乐土”“桃花源”,或者,就算是她相信有,也不信那里有多么美好。她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她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中说真话的孩子。虽然心中巨痛,但不给自己服一点麻醉剂。无可救药,真让一切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者和人生的导师们失望。
此时的黛玉眼前,没有任何出路了。
黛玉如同一株绿藤,生于人类的家园,但她一定要到爬到家园外去看个究竟,于是攀上人类家园的高墙,探出头去,看到的却是虚无。看到了虚无的她却不肯回头,而是立在墙上,面对虚无,任这虚无侵蚀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的不仅是葬花的花锄,还有人类巨大的悲情。
因为黛玉不屑于人间之事,所以,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对她不起作用。道家的“不争”与“争”的辩证逻辑也不起作用,因为她从未“争”过,也看不到“不争”对人生本质有何裨益。佛所讲修行、来世也不着边际,因为她根本不相信有来世。现实不能让她满意,道德和宗教又不在她的心头。把一切砍消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孤独的生命与绝对的死亡的对话。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用最本质、最质朴、最真实的思维去逼问,直视,没有任何涂脂抹粉,臆念妄想。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也别飞了,也别想着什么天国、净土、芳丘了,还是现实一些,就在人间干干净净地死去,做一个纯洁的了断吧。
由愁花,到悲己,到绝望。
对活人而言,死亡的课题,太冷峻、太巍峨、太苍茫。不去考虑,时时面临;认真考虑,又徒生烦恼,不会有结果。多数人选择“认命”,干脆回避。想得远,想得真,想得透的结果,只能是飞蛾扑火、自投罗网、自我粉碎。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在人心中,多有着洁癖和自恋。只是黛玉的洁癖更重,自恋更重。她把洁癖和自恋,放大到了等身;而且,不仅活着干净,死也要干净。
若从整部《红楼梦》来看,此句,有影射抨击现实丑恶的意思。时间对人的摧残,是现实的,但更是思维领域的事;现实的丑恶,却是实实在在整日发生在身边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黛玉不可能不意识到会参与更多的人情世故。她不会不想到一旦失去贾母等人的关爱,她面临的将是什么。宝玉做个暂时的玩伴可以,但这个多情泛爱好色的家伙长大后是个什么东西,很不好说,是个靠不住的人。这现实,怕是“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不用多么聪明,她都能预见到自己会陷入污淖的渠沟。
从整部《红楼梦》来看,曹雪芹大量地写了人之恶,也大量地写了人之善;写了大量的人之愚,也写了大量的人之智。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是对人的善与恶、智与愚都进行了包容。但更为高明的是,他没有仅仅包容,那仍然是太现实的,他能够跳出来,在多维度上把握人生和世事,让黛玉替他说出其他学说没有的观念。 此时哀痛不已的黛玉,最高的理想,或叫幻想,就是干干净净地死去。这是她最后的可怜的一点希望。这幻想,能成功吗?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视为至亲的花姐花妹死去了,却不知自己的末日穷途在哪里。
在花的殡仪馆里,只能用自己的灵魂对着花的尸体哭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干净地活,最多也就是洁身自好;但干净地死,那就身不由己了。
花儿们好运,遇到我。有干干净净的我在,你们能被装入锦囊,埋入干干净净的土中,有一个干干净净的了断。我呢?人世间,能够有另一个如我一样怜香惜玉纯粹高洁的人,像我葬花一样的葬我吗?
自己连一个干净葬礼都是未知。到此,她不敢想了,也不能想了,不敢想是因为预想一种结果:连死也可能死得不干净!不能想了是,她已走上极端,想到头了,没有什么可想了。
我必死,一重悲;死后谁人葬,不知,二重悲;死后是否由干净的人葬个干净的地方,不知,三重悲。
用自己的牙,咬自己的心,忍受着剧痛,还要吞咽着酸苦……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思维的胡同走投无路的她,一头撞上绝望的墙。活着的黛玉,已无法活着了。
看问题,有人看透了,活得明白;有人看破了,活得就再无意义。看破的人,不回避,不绕路,思考起来,不穿救生衣,不上救生船,哪怕是惊涛骇浪,也拒绝营救,结果只能是死亡。但这样的思维,确实更接近真谛。世界不是这样的吗?世人不是在麻醉自己偷生吗?
佛家透视人生真谛的目光是尖锐深刻的,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还是认为有方法“除一切苦”,为信徒颁发活下去的通行证。古代有些高人,看透人生,去当隐士了。但像陶渊明这样的退隐之人,其实是隐不住的,只是用田园生活、明月清风来稀释自己的苦悲。即使是一些不出家不当隐士的人,也要寻个理论或功法,谋得个消忧解愁、气定神闲的生活。这林黛玉和他们都不一样。曹雪芹是用黛玉的口讲出自己的悲剧意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本想知,却不能知。本想看透,看到尽头却是残酷。结果还是认命!只能是任命。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春蚕丝尽身必死”。哀莫大于心死。
无视春尽后有一个蓬勃的夏天,无视大观园富丽堂皇的生活,无视人生的一切美好,无一丝人间烟火。直面死亡,这就是曹雪芹让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扮演的角色。
《红楼梦》开头,有“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之句,有《好了歌》。《葬花吟》便是对这四句和《好了歌》的互衬。
《红楼梦》甲戌本有一则眉批,其中曰:“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此句有争议,但我信其实。林黛玉,就是固执在灵魂最深处,纠缠、叩问其一生的曹雪芹的人生观。
总论几句。闲着无事将自己愁得死去活来,自然不是健康的、需要提倡的生活方式。但思考生命的本质,透析生命的真相,却是灵魂应有的功课。那是人的神性的需要。就像看山,有人看到的是風光和物产,但就有人看到了地壳运动;就像看天,有人看到的是日月星辰,但就有人看到了宇宙,还有人发现了光是弯曲的,还有人发现了黑洞。
作者介绍:刘荣哲,曾用笔名戎辙,男,1963年生于济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多部小说、散文集。作品多次获奖并被选载。曾任中国铁路第八届文学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省政府奖)评委。
提到《葬花吟》,不得不提《好了歌》及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读,“陋室空堂……”那是曹雪芹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总认识、总概括,是整部《红楼梦》的基石。“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甚荒唐,到頭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像《易经》一样,道出了变幻莫测的命运;和《易经》不一样的,是里边渗透着寒凉的悲情。《好了歌》说,人们往往只知好,不知了;《葬花吟》则直接把“了”挑出,让“了”正面亮相,直接道出与其他人生哲学的差异。
由于有了林黛玉,《红楼梦》就有了双重的悲。一是世事的可悲。爱恨情仇,酒色财气,轻则彼此伤痕累累,重则家破人亡,他人即地狱。二是命运的可悲。就算一切都好,但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终归消亡,终极处,没有喜,只有悲。
本文试图将《葬花吟》剖解开来,看作者是如何从愁发展到悲、痛、伤,直到哀的。
一、愁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面对春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触。可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可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可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各有各的情愫、感悟。
《葬花吟》起笔就是花谢,凋零的花离开枝头,满天满地地飞。美丽消亡,香魂断去。谁去关注,谁去心疼?
落笔就把读者拉入殡仪馆,向春的遗体告别。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不是蓬牖茅椽,不是绳床瓦灶,又是春榭,又是绣帘,在锦衣玉食,花树簇拥,春光融融的温柔富贵乡,日子何等美好。
按生活常理,黛玉应该没有忧郁的理由。尽管她幼时丧母,父亲不在身边,但相比其他失护的孤儿,不知幸福多少:贾母宠她,王夫人爱她,凤姐怜她,宝钗让她,宝玉疼她——大观园中,哪个敢对她略表不敬?哪个敢给她脸色看?论与贾府中主要人物的关系,比宝钗要近;论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史湘云等是不能比的;论社会地位,更和鸳鸯、袭人、香菱等不是一个阶级;姐妹中所得到的特殊怜爱,超过了迎春、探春、惜春;身体不好,常用的“人参养荣丸”,也不缺她的。元春固然大福大贵,身为贵妃,但在皇帝身边有多少麻烦和苦恼,想想就知道。王熙凤有能力,权大、风光,但惹了多少是非,费去多少心机。大观园给黛玉提供的环境,就是让她快快乐乐地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她有着那个年龄的少女追求快乐的条件。如果按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来讲,悲愁的女孩子应该不少,排排队,轮不上她,而愁得死去活来的,偏偏是她。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惜春暮”,太闲,太闲,闲得去操心春的衰亡,好似这暮春是她将逝的亲人,病重的闺蜜。啊啊,春要去了,奈若何,奈若何!居然惜得“愁绪满怀”,颇可以与李易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类比。
如果放在当今来讲,她愁得更没有道理,更没有价值。像这般年纪的女孩子,要中考、要高考,要学外语、钢琴、画画,最好将来成名成家;高考后要找工作,要嫁人,还要想着写论文,出成果,选个好职业,涨工资,升级别——科级处级,中级高级;要有房子、车子——谁会有“惜春暮”的闲愁?作家们也想不出世间会有这类人物。
人天性中关注现实、为稻梁谋的部分,当归于动物性;关注灵魂、多进行终极思考的部分,当归于神性。动物性多些的人,对荣华富贵想得多些;神性强大的人,却把灵魂视为第一,甚至唯一。现实生活,凡人最为看重的,黛玉偏偏都没放在眼里。她背离了常人的常态。
她愁的是什么?愁那“红消香断”。这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心意与花木最亲,总愿与花木为伍。
其实,这只是她的第一层愁——刚刚步入愁的大门。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不是去读书,不是去会友,不是去踏青,而是要同落花诀别,安葬那逝去的美好。
手持花锄出了门,而落花满地,踩上去又格外心疼。比僧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还要过分,僧人对卑微的小动物怜悯,而黛玉连凋谢的植物都怜悯。
且将《葬花吟》与《离骚》对比一下。《离骚》也是绝唱,但那是正统世界的正统声音,是理想与现实、自我内心逻辑与外在逻辑的对抗。屈原,自视高洁,以忠义为最高人格,要为国家利益进行伟大的担当,而不得其天时地利人和,担当受阻,国破家亡,由此悲愤至极,发出了一唱三叹慷慨激昂的抗议和坚守人格尊严的铿锵宣言。因为传统的思维总热衷于把臣子分为忠与奸,几成思维定式,卓尔不群与随波逐流的现象又时时存在,所以屈原的风骨历来被忠臣义士和想做忠臣义士的人们推崇,后世爱国文人也无不纷纷仿效。他是一切信奉“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众、特别是文人的精神灯塔。
小黛玉则不然。她没有国破家亡的磨难;没想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肩负起国家民族的大义;也没有唤醒世人,让世人觉悟的自发使命;也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理想;甚至没有改良心态、修身养性的主观要求。她的愁怀,完全是自寻烦恼,与现世生活无关。
如果把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看作滔滔莽莽的林海,林黛玉的哲思就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如果把孔丘、屈原等人比作日月,林黛玉就是远远的一颗寒星,只有在寂静的深夜,在天的尽头发着冷冷的光。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它,它也不在意人们的关注。有它无它,无关生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到了园林,林黛玉发现了自然界的不公。那边桃花衰,李花殒,红消香断,一片哀鸣,这边的柳丝榆荚却正在繁荣茂盛、欣欣向荣。死在与生凄惨地告别,而生却压根不顾怜死。为此再添忧伤。 有死有生,这是她的第二层愁。这愁便有了悲味、苦味。
二、悲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黛玉是聪慧的,对问题的思考,不会停留在肤浅层次。睹物思己,她产生了一个新发现。
你去怜红香,你去惜暮春,你去为自然的兴替抱不平,可是,今年春固然已去,但明年还会再来;桃李今年魂销香断,但明年仍然会灿烂绽放。而自己的好年华,还能重复吗?自己的生命逝去,还会复返吗?
可悲的不是桃花李花,而是自己。
她站在人生的此岸,开始眺望死后那未知的彼岸。
愁迅速降温,冷却为悲:你的人生远不如桃李!相对于暮春和落花,自己不知要可怜多少倍。
如遭击打,将前边肤浅的愁打破。从“怜花”转到“怜己”,她的思绪走进死胡同。一时仓皇,不知如何发泄,看到乱飞的燕子,便痛加指责。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正是“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的景象。
你们这些燕子,在我这失意人面前,飞来飞去,忙着建新房,成新家,好不忙碌、好不热闹、好不欢快,全然无视那花谢花飞、红消香断、生死存亡的惨景,何等无心无肝,无情无义!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小性子的黛玉氣急败坏了,一股邪火发在燕子身上:垒你的香巢,啄你的香花,成你的温暖小家!将来人死了,梁空了,你的家也要完蛋。黛玉不会骂人,这句可视为她最毒的恶咒了。
连用三个“明年”。明年,其实就是未来,而且,应该是“我”消亡的未来,无“我”的未来。
在时间的流变面前,一切算得了什么?贾政的一本正经,元春的荣华富贵,凤姐的聪明干练,众人的争名夺利,家族暖暖的亲情和亲情背后的尔虞我诈,全然不过一时的风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人都逃不过梁空巢倾的命运,人世不过一锅熙熙攘攘的汤粥,一张写满忙碌的薄纸。
以上为一节。思路和情绪都有大的转折,一般来讲,写到此,也算比较深刻、比较完整了,按庸常的说法,也似乎可以发人深省了。但其实,这只是刚刚“引火上身”。拉着这条丝线,她将抽出肺腑心肝。
三、痛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非常突兀地冒出这一句。冷酷的思考开始了。
这里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不可理解为她的生活境遇。她怎么会一年三百六十日过不上世俗的好日子?如果是尤二姐、尤三姐、香菱,哪怕是湘云、晴雯发出这样的声音,都有着比她多得多的理由。
由“芳菲”到“飘飞”,由桃李的“明年能再发”到自己生命的一去不复返,她参悟到,人生、人世,不过是时间中的一个节点,是时时刻刻接受时间摧残伤害从而消亡的过程,人生无时不被时间的“风刀霜剑”切割着,人生远不如逢春即生即开的草木鲜花。这才是人生的真相。
由愁入悲,由悲入痛。黛玉的思维是自虐式的、舍生式的。
读到此,不禁想起鲁迅在《野草●墓碣文》中的句子:“……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与黛玉的神思,何其类似!黛玉就是在以自己的毒牙啮自己的心。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借花说人。人生纵然美好,但人消失了,能去哪里?这是她萌生的又一个对生命的叩问。
推论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生是美好的,如鲜花一样美好;正因美好,所以,才无法接受这美好一去不复返的消亡。黛玉的神思是极悲的,是黛色的。
由此可推断,大观园中,把人生看得最美好,而且最明白地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非黛玉莫属!不至爱无从至悲。
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极爱,一方面是对人生的参透;一半是火,一半是冰。两者,在黛玉身上无法调和。水化成云,石变成玉,水也不是水,石也不是石了。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再次追问。就等于问,人死了,真的全然消失了?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最终的归宿?
对于无情的命运,只有承受的份儿,她自己没有能力解答。为此而苦闷,而且到了“闷杀”的地步。正是鲁迅在《野草●墓碣文》中写下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儒释道,还有基督教,都有自己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方法和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都给人以出路。按照他们的学说去修行,或能平静快乐地了此一生,或相信美好的天国和来世,坦然赴死。黛玉却只揭真相,让真相折磨自己,而且也不想逃出这折磨,在“风刀霜剑”中继续行进。究其心理,她当这样认为:所谓出路,多是麻醉和梦幻,迷信和妄言。在这方面,她自成一家之言。
从“愁绪满怀”到“闷杀”,痛化为伤。
四、伤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自残到了连葬花的心情和气力都没有了。
洒出的是泪,其实是残破的心头汩汩涌出的血。
流泪伤情,流血伤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此翻版。
宋朝的词,多笼罩在愁的乌云之下,多有“为赋新词常说愁”之句。许多愁愁得浅薄,愁得无来由,把愁当成时装或走红的化妆品,似不愁就写不成好文,当不成文人。多数的愁,是愁着玩,愁到云层,缠绵悱恻一番,然后云开雾散,就转换了频道。拿愁说事,许多诗家也没太拿愁当回事,像放个烟花,表示一下灿烂的小情绪而已。多愁善感是多数文人的通病,但能够有真愁、大愁,愁到悲痛,愁到伤情并且走不出愁的能有几人?而黛玉的愁,却如同航天器的发射塔,是更本质的哲思的出发点。
曹雪芹无视其他的学说,他自有自己的哲学。他就要让黛玉狭隘到极端,痛苦到极端。对关于人生美好的一切论断,对约束心性的告诫,以黛玉之口声明:我不相信!他让一缕纯粹干净的孤魂,在悬崖边,面对即将跌落的死亡的深渊,发出长长的哀歌。 而多少人是糊里糊涂地滚下悬崖的。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暮春的黄昏,杜鹃都不再鸣叫。本意是外出葬花,安葬自己的愁思,未曾想旧愁未去,又添新悲。暮春和落花的启迪和启动作用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把一切忽视掉,把自己关在门里“抉心自食”了。
一个柔弱孤单的灵魂,担负起这么大的思考,不被压折也难。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没有暖炉御寒?没有被子取暖?非也。心已冷,再厚的被子也温暖不过来。被子可以温暖身子,但岂能温暖冷雨?
多像春蚕。忧丝愁絮,源源吐出,把自己一丝一丝地缠绕起来,越缠越紧。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开始是“伤心”,此时是“伤神”。这一切都是春引发的。本是可怜春的,可春却启蒙了我,开悟了我,惹我绝望,怎能不恼?
这可是在“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春天,“好雨知时节”的春天,“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的春天。他人在喜,只有她在悲!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一切如浮云。
来则喜,去则恼;来无由,去无理;来无声,去无言。心痛,懊恼;懊恼,心痛。可我怜它作甚?我恼它作甚?
弯弯曲曲的心事,已升上灵魂的太空,哪里繞得回来?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以黛玉此时的心态,所有的声都是悲声,所有的情都是悲情,所有的物都是悲物。
开始是睹物伤心,现在将物关在门外,开始睹魂。花亦有魂,鸟亦有魂,万物皆有魂;花魂亦悲,鸟魂亦悲,万物皆悲。花魂鸟魂是否可相伴?黛玉在谋求最后一点依托。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我知道花的心事,我知道鸟的心事,花鸟却不知我的心事。花魂鸟魂,也不能与我相伴。
可怜的闺中女儿,在人世孤独,在花鸟的世界里也遭遗弃。
吐丝,吐丝;缠绕,缠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像一切走投无路者一样,也要萌生出希望。逃离吧。“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飞!只有飞去,跟着花魂,一同消逝,去那遥远的地方,也算是个归宿。
这里的“天尽头”,与神话中的“仙山琼阁”“琼楼玉宇”,《诗经●伐檀》中的“乐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当类似。是人在苦难和绝望中希望得到拯救的幻觉。
以上又是一节。一般作品写到此,再加几句天尽头多么美好之类的憧憬句子,也就住笔了。真真假假,泡影也罢,梦幻也罢,也算是有个可以喘息的洞口,自慰自己,也安慰读者。
若到此止笔,她就不是另类怪葩了,也与其他诗文相差不大了。
黛玉又戳破了这个泡影,挥去了这个梦幻。
五、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拐了一个弯,向更痛苦的深渊继续行进。
尽管随花飞去了,就能有个好去处?太遥远,太不可测。未知,未知。
黛玉的心,玲珑婉转,九曲回肠,想想这,不行;想想那,也不行;再想想,都不行。
“天尽头”只是一时的想法。她不相信有“仙山琼阁”“琼楼玉宇”“乐土”“桃花源”,或者,就算是她相信有,也不信那里有多么美好。她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她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中说真话的孩子。虽然心中巨痛,但不给自己服一点麻醉剂。无可救药,真让一切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者和人生的导师们失望。
此时的黛玉眼前,没有任何出路了。
黛玉如同一株绿藤,生于人类的家园,但她一定要到爬到家园外去看个究竟,于是攀上人类家园的高墙,探出头去,看到的却是虚无。看到了虚无的她却不肯回头,而是立在墙上,面对虚无,任这虚无侵蚀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的不仅是葬花的花锄,还有人类巨大的悲情。
因为黛玉不屑于人间之事,所以,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对她不起作用。道家的“不争”与“争”的辩证逻辑也不起作用,因为她从未“争”过,也看不到“不争”对人生本质有何裨益。佛所讲修行、来世也不着边际,因为她根本不相信有来世。现实不能让她满意,道德和宗教又不在她的心头。把一切砍消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孤独的生命与绝对的死亡的对话。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用最本质、最质朴、最真实的思维去逼问,直视,没有任何涂脂抹粉,臆念妄想。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也别飞了,也别想着什么天国、净土、芳丘了,还是现实一些,就在人间干干净净地死去,做一个纯洁的了断吧。
由愁花,到悲己,到绝望。
对活人而言,死亡的课题,太冷峻、太巍峨、太苍茫。不去考虑,时时面临;认真考虑,又徒生烦恼,不会有结果。多数人选择“认命”,干脆回避。想得远,想得真,想得透的结果,只能是飞蛾扑火、自投罗网、自我粉碎。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在人心中,多有着洁癖和自恋。只是黛玉的洁癖更重,自恋更重。她把洁癖和自恋,放大到了等身;而且,不仅活着干净,死也要干净。
若从整部《红楼梦》来看,此句,有影射抨击现实丑恶的意思。时间对人的摧残,是现实的,但更是思维领域的事;现实的丑恶,却是实实在在整日发生在身边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黛玉不可能不意识到会参与更多的人情世故。她不会不想到一旦失去贾母等人的关爱,她面临的将是什么。宝玉做个暂时的玩伴可以,但这个多情泛爱好色的家伙长大后是个什么东西,很不好说,是个靠不住的人。这现实,怕是“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不用多么聪明,她都能预见到自己会陷入污淖的渠沟。
从整部《红楼梦》来看,曹雪芹大量地写了人之恶,也大量地写了人之善;写了大量的人之愚,也写了大量的人之智。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是对人的善与恶、智与愚都进行了包容。但更为高明的是,他没有仅仅包容,那仍然是太现实的,他能够跳出来,在多维度上把握人生和世事,让黛玉替他说出其他学说没有的观念。 此时哀痛不已的黛玉,最高的理想,或叫幻想,就是干干净净地死去。这是她最后的可怜的一点希望。这幻想,能成功吗?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视为至亲的花姐花妹死去了,却不知自己的末日穷途在哪里。
在花的殡仪馆里,只能用自己的灵魂对着花的尸体哭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干净地活,最多也就是洁身自好;但干净地死,那就身不由己了。
花儿们好运,遇到我。有干干净净的我在,你们能被装入锦囊,埋入干干净净的土中,有一个干干净净的了断。我呢?人世间,能够有另一个如我一样怜香惜玉纯粹高洁的人,像我葬花一样的葬我吗?
自己连一个干净葬礼都是未知。到此,她不敢想了,也不能想了,不敢想是因为预想一种结果:连死也可能死得不干净!不能想了是,她已走上极端,想到头了,没有什么可想了。
我必死,一重悲;死后谁人葬,不知,二重悲;死后是否由干净的人葬个干净的地方,不知,三重悲。
用自己的牙,咬自己的心,忍受着剧痛,还要吞咽着酸苦……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思维的胡同走投无路的她,一头撞上绝望的墙。活着的黛玉,已无法活着了。
看问题,有人看透了,活得明白;有人看破了,活得就再无意义。看破的人,不回避,不绕路,思考起来,不穿救生衣,不上救生船,哪怕是惊涛骇浪,也拒绝营救,结果只能是死亡。但这样的思维,确实更接近真谛。世界不是这样的吗?世人不是在麻醉自己偷生吗?
佛家透视人生真谛的目光是尖锐深刻的,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还是认为有方法“除一切苦”,为信徒颁发活下去的通行证。古代有些高人,看透人生,去当隐士了。但像陶渊明这样的退隐之人,其实是隐不住的,只是用田园生活、明月清风来稀释自己的苦悲。即使是一些不出家不当隐士的人,也要寻个理论或功法,谋得个消忧解愁、气定神闲的生活。这林黛玉和他们都不一样。曹雪芹是用黛玉的口讲出自己的悲剧意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本想知,却不能知。本想看透,看到尽头却是残酷。结果还是认命!只能是任命。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春蚕丝尽身必死”。哀莫大于心死。
无视春尽后有一个蓬勃的夏天,无视大观园富丽堂皇的生活,无视人生的一切美好,无一丝人间烟火。直面死亡,这就是曹雪芹让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扮演的角色。
《红楼梦》开头,有“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之句,有《好了歌》。《葬花吟》便是对这四句和《好了歌》的互衬。
《红楼梦》甲戌本有一则眉批,其中曰:“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此句有争议,但我信其实。林黛玉,就是固执在灵魂最深处,纠缠、叩问其一生的曹雪芹的人生观。
总论几句。闲着无事将自己愁得死去活来,自然不是健康的、需要提倡的生活方式。但思考生命的本质,透析生命的真相,却是灵魂应有的功课。那是人的神性的需要。就像看山,有人看到的是風光和物产,但就有人看到了地壳运动;就像看天,有人看到的是日月星辰,但就有人看到了宇宙,还有人发现了光是弯曲的,还有人发现了黑洞。
作者介绍:刘荣哲,曾用笔名戎辙,男,1963年生于济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多部小说、散文集。作品多次获奖并被选载。曾任中国铁路第八届文学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省政府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