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晋卿丞相书》年代问题再检讨——兼谈蒙丽交往中必阉赤的地位与影响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世纪上半叶,在蒙古的强大军事压力下,高丽被迫接连派出使团出使蒙古,现存两封《送晋卿丞相书》即为此背景下而作。但对这两封信的成书年代,学界有不同看法。本文通过详细论证,指出这两封信应分别作于1232与1238年。此外,通过这两封信与《与中山、称海两官人书》的讨论,本文认为必阉赤在蒙古宫廷对外交往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高丽先后将耶律楚材及其同僚粘合重山、镇海作为重要争取对象,即与此有关。
其他文献
佟氏是辽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大家族,明清时期都受中央朝廷倚重。关于辽东佟氏的研究也是近百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佟氏来源仍不确切,由明入清的踪迹更不明了。围绕该家族的研究,也涉及明清历史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清承明制、民族源流和家族谱系的断裂接续与真伪辨析等。本文尝试综合分析明清时期不同来源的选簿、实录、谱牒、碑刻等公私资料,从梳理佟氏先世源流入手,清理、辨析明清史料及各自局限,以期厘清佟氏家族先世、来源问题上的纠葛点,从而拨开迷雾,加深对明清之际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家族变迁轨迹的了解。
喀什噶尔城市形态及格局在清代经历了巨大变化。本文借助多语种档案文献以及城市古地图等,就清代喀什噶尔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空间形态变迁这一前人极少关注的领域,进行图文并茂的呈现和研究。清朝统一前,吐曼河南岸的回城呈现不圆不方的形态,内部基本以古王宫为中心,街巷呈放射状分布。乾隆统一之初,新建徕宁城,与旧城形成了一地两城的双城格局。至道光年间,徕宁城毁于战火,迁址新建恢武城,新城承袭了徕宁城的军政管理职能;同时喀什噶尔回城西扩,逐步形成了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的新回城。至光绪年间,虽重建徕宁城,但自道光朝至清末,形
本文依据不同时代西方人类学家对“国家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西方人类学有关国家的表述划分为文化进化论、文化象征论和国家民族志等三种范式。文化进化论将国家视为社会复杂性的具象表达,文化象征论将国家视为特定文化观念的象征呈现,国家民族志则将国家视为权力实践的效应和结果。厘清西方人类学有关国家的多种表述,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人类学“国家”话语及其学理意义充分展示出来,可以为中国人类学国家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比较的理论框架。
期刊
日商西泽吉次掠夺东沙群岛资源与中日交涉吕一燃一东沙群岛,由东沙岛、东沙礁、北卫滩和南卫滩组成,分布于北纬20°33'~21°58',东经115°54'~116°57'之间的海中,是南海四组群岛中最靠近大陆的一组岛礁。东沙岛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与西沙...
蒙古高原诸族政权及其递嬗──兼论中国北部边疆问题孟古托力蒙古高原先后哺育了许多民族,虽然大小不同,但几乎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内容,并在等待我们继续发掘和研究。研究他们的历史既是东北亚地方史的重要部分,又是北方民族史的主要内容。他们的历史,头绪纷乱,情况...
20世纪前半叶苏联出兵新疆述论齐清顺从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余年中,苏联红军多次大规模地开进新疆作战驻防,对新疆政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过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我国大陆出版的书刊中,对这一问题多采取回避的...
蒙古文历史文献记载了古代蒙古人对“国”及其相关概念的一些表述方法。其中,“国”一词以ulus(兀鲁思)表示,由“人众”、“百姓”之义引申而来。对蒙古自身政权及周边国家范围的概念性认识,浆元时期主要反映为“日出至日落之地”,16世纪中叶至清末则集中体现为“五色四藩国”的说法。古代蒙古人对汉地的称谓,不同时期有所区别,先后使用过Qitad~Kitad(乞塔惕)、Nanggiyad~Nanggiyas(囊家歹~囊家思)、Jauqud~Jaqud(爪忽~札忽惕)等名称,以及Dumdadu ulus(中国)之名。这
唐贞观四年设置突厥羁縻府州考述樊文礼贞观四年(630年),唐击败突厥颉利可汗之后,唐太宗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意见,在"全其部落",又"不离其土俗"①的情况下,将10余万突厥"降户"安置到了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南)的朔方广大地区,设置...
在纳人的诸多仪式中,达巴(纳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仪式主持者和占h者)通过唱诵,即时在空间上“开辟”出某种“通道”(纳语称为“惹弥”或“惹撇”),用于接送祖先或驱逐恶灵,由此展示出纳入独特的“时间与空间相互融合和转化”的时空认知逻辑。借助达巴的仪式实践,这一认知逻辑得以传承、固化和反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