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的有效性,是顺利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保证。而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探究性教学;问题驱动策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内容,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因此,构建探究性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探究性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过程要求:提出问题,展开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和表达交流。问题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要素,是探究式学习的驱动力,也是连接探究活动各个要素的主线。可见,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保证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看法和做法。
探究教学一般以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要素。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能面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关键。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启发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自己提出问题更为重要。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直以来,教学中长期存在学生无疑可问。不知怎样问,或懒得问,不敢问。没有机会问等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善于引导,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
1.创设出有利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关键的环节是教师要积极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不但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2.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予人鱼,不如教人渔。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提问、理解提问等有利于知识巩固的低层次的提问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学会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等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多层次提问技巧,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并且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有着饱满的创新热情和冲动的良好素养,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锻炼教师问题驱动的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指导者,学习质量的管理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同时要提出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
1.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应符合的要求
(1)针对性。一是针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从学习内容重点出发,选择能开发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在设问;二是问题要根据学生实际。把握好问题难度,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够得着”:三是要抓住情景的逻辑关系准确设疑。
(2)序列性。探究教学中的问题不能随意而为,显得杂乱无章,而应事先经过精心设计。探究各阶段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主体性教育理论也认为:当某一事物能够满足学生某种需要时,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把它作为学习活动的对象。如果教师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动机。
(4)开放性。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回答的提问,开放性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那些只需要“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会剥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探究性问题驱动策略
(1)横向设疑,拓展思维的广阔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根据情境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横向设疑探究.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拓展思维的广阔空间。如在讲到拖欠农民工资专题时,首先我让学生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体现了哪些知识点?当学生知道用劳动者权利和义务关系分析时,我又引导学生分析高中政治课有哪些知识点涉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样。既使学生知识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又使学生思维在广阔性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纵向设疑,强化思维的深刻性。根据问题情景确定发散源,由浅入深,层层设疑,可以在思考探索中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如在《关于台湾问题》的探究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结构,分别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台湾的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②台湾的现状?③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④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激发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使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3)设疑假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探究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诱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如在探究怎样解决台湾问题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台湾问题?此类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在自身的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上去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从而促进学生养成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4)逆向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学生的探究能力往往表现在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制造悬念,启发学生质疑。比如讲《存款储蓄的作用》时,就可启发学生质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储蓄就一定能利国利民吗?再如讲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时。有的学生就提问:事物能“一分为三”吗?这样的创新性质疑,就避免了学生形成趋同思维模式,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问题驱动策略。做好问题驱动工作,重在问题情景的创设,难在教师角色的转变,贵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时代性、思想性极强的思政课教师,应站在课改的前列,从问题驱动做起。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探究性教学;问题驱动策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内容,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因此,构建探究性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探究性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过程要求:提出问题,展开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和表达交流。问题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要素,是探究式学习的驱动力,也是连接探究活动各个要素的主线。可见,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保证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看法和做法。
探究教学一般以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要素。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能面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关键。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启发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自己提出问题更为重要。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直以来,教学中长期存在学生无疑可问。不知怎样问,或懒得问,不敢问。没有机会问等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善于引导,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
1.创设出有利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关键的环节是教师要积极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不但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2.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予人鱼,不如教人渔。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提问、理解提问等有利于知识巩固的低层次的提问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学会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等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多层次提问技巧,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并且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有着饱满的创新热情和冲动的良好素养,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锻炼教师问题驱动的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指导者,学习质量的管理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同时要提出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
1.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应符合的要求
(1)针对性。一是针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从学习内容重点出发,选择能开发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在设问;二是问题要根据学生实际。把握好问题难度,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够得着”:三是要抓住情景的逻辑关系准确设疑。
(2)序列性。探究教学中的问题不能随意而为,显得杂乱无章,而应事先经过精心设计。探究各阶段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主体性教育理论也认为:当某一事物能够满足学生某种需要时,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把它作为学习活动的对象。如果教师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动机。
(4)开放性。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回答的提问,开放性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那些只需要“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会剥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探究性问题驱动策略
(1)横向设疑,拓展思维的广阔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根据情境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横向设疑探究.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拓展思维的广阔空间。如在讲到拖欠农民工资专题时,首先我让学生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体现了哪些知识点?当学生知道用劳动者权利和义务关系分析时,我又引导学生分析高中政治课有哪些知识点涉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样。既使学生知识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又使学生思维在广阔性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纵向设疑,强化思维的深刻性。根据问题情景确定发散源,由浅入深,层层设疑,可以在思考探索中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如在《关于台湾问题》的探究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结构,分别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台湾的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②台湾的现状?③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④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激发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使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3)设疑假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探究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诱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如在探究怎样解决台湾问题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台湾问题?此类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在自身的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上去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从而促进学生养成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4)逆向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学生的探究能力往往表现在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制造悬念,启发学生质疑。比如讲《存款储蓄的作用》时,就可启发学生质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储蓄就一定能利国利民吗?再如讲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时。有的学生就提问:事物能“一分为三”吗?这样的创新性质疑,就避免了学生形成趋同思维模式,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问题驱动策略。做好问题驱动工作,重在问题情景的创设,难在教师角色的转变,贵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时代性、思想性极强的思政课教师,应站在课改的前列,从问题驱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