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路与探索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yr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对高校班级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功能,加强班级建设的研究,并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是高等教育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班级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及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想交流所依赖的集体。在学生管理中,班级建设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是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可以保证其他一切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产生深远影响。
  1班级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面临着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在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在形成相对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学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学风建设的基本单位就是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的全部生命力的体现,班级与班风是“形”与“神”的关系,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亡,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通过多种措施和途径加强班级建设的同时,必将加速优良班风的形成,并促进学风建设,达到高等教育教学的目的。
  2班级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大学生是生活在高校的基本个体,学生进入高校需要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打造与提升,而班级建设正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班级同学学习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这个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品质修养等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和谐友爱的班级能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辱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因此班级建设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锻造奠定基础。
  3班级建设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由部分学生组成的班级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建设和谐校园的基层单位。班级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
  二高校班级建设的基本思路
  1依托党团组织,形成班级价值目标
  任何组织都包含三种最基本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任何要素的缺失都将影响组织的稳定性。在共同目标的的打造中,从学生入学提出集体建设“家”的目标后,主要依托党团组织推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党支部党员思想建设,并通过鼓励党员担任学生干部,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带动周围同学。在班级内部以30人为单位设立团支部,每个团支部10人设立团小组,几个团支部形成班级团总支部,通过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由党团组织负责集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通过先进分子的引领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端正思想认识,提升道德水平,增强人格素养,助推集体合力的形成。
  2创建自主班级管理模式,营造集体环境
  一个良好集体必须要各个成员的相互协作,发挥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班级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制定有效目标,积极与各方面沟通,并有意识地激励学生,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将“竞争友爱”融入学生心中,形成班级领袖团队为中心、小组为运转体系的管理模式至关重要。每学年初通过民主竞选,选举出有能力、有威望的学生担任班团干部,建立以班长、团总支书记为领头羊、包括班团干、宿舍长、团小组长的梯形团队,相互协作共同制定年度计划并推动实施。将全班分为10人左右一个的小组,所有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春游秋游、节日联欢等均由学生小组负责策划执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在班级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增强了每位学生的组织策划、协调沟通等能力,达到双赢。
  3完善班级制度建设,保障集体进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的班级打造必然要求有一个科学的定位,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为此,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中,制度的建设也是要不断完善和充实的。从开始的“班级管理规定”设立基本的奋斗目标开始,包括“班委会工作制度”“班团干工作手册”“班级财务管理制度”“班级考勤制度”“班级宿舍管理制度”“班级奖贷助评定小组管理制度”、“班委会、团支部换届选举制度”“团员大会制度”“班级综合测评管理条例”“社会实践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制度。这些规范性的制度通过班级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并顺利实施,使得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整体的权利获得最大程度的保障。
  4凝练特色班级文化,打造核心理念
  “文化是人的创造,又反过来创造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良好的班级文化,体现的是集体的整体精神风貌。其一要确立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思想理念,形成班级口号、班级标志、班服、班旗、班歌等,并在各种场合不断强化,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其二是充分发挥班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增强班级向心力,开展学生干部的培训和交流,让学生干部在群体中的力量发挥最大化。其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的同时,强调无论如何,班级才是一个人在大学生活的最基础单位,要将学习到的技能投入到班级建设中,投入到每一次班级活动中,个人的价值在集体中得以实现,增进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畅通信息沟通方式,保证班级合力
  班级是由一个个有思想的大学生组成的,在形成班级决策时,在共同合作推动活动执行时,都要求有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建立线上网络信息沟通系统,通过公共邮箱、班级飞信群、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博客等形式,交流心得,获取信息;建立线下的一册二栏宣传平台,包括班级留言册、课室宣传栏、宿舍宣传栏。正是通过畅通的信息沟通,保证了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信息的收集反馈,有利于不断修正协调班级建设的各个方面,保证创造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高校特色班级建设的几点探索
  在学生自我管理的班级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为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形成品牌效应,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尝试。
  1班级基金会
  通过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同学的自愿支持和全体学生的每月一元计划,建立班级基金会,设立基金管理条例和基金管理委员会,用于在校期间班级突发情况的处理、进步同学的奖励、班级毕业捐献母校礼物,乃至于毕业后相关事件的捐献等;倡导换位思考,感恩亲人、朋友、母校等,也让班级运转更有保障。
  2每月一星评选计划
  模仿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每月一次在班级中评选优秀人物,例如关心集体之星、乐于助人之星、刻苦钻研之星、奋发拼搏之星等,只要同学在这一个月中表现出令人称道的良好品行,就可以通过公投当选。该评选没有物质奖励,只有每月之星的奖杯在当选后保存一月,下一个月颁给下一位同学。该计划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个人的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是一件可以不断催人奋进的事。
  3学生干部联席会议
  在同年级班级或者同专业班级中开展,每月的月末,学生干部在一起沟通交流各自班级的工作开展情况,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可以在室内以传统会议模式开展,也可以户外拓展。
  4致家长的一份信
  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单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十分关键。每学年末,给每位学生的家长寄送家长信,告知家长在接下来的学年里学生自我发展的关键所在,学生在这个学年的各方面表现,学生在班级、学校的种种付出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和家长实现沟通,有些家长会根据信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诸如要积极追求进步,争取入党;继续争取当学生干部;多参加集体活动等引导教育。
  5“三个为”项目
  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放假期间,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大学阶段,因此,放假时间也应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所谓“三个为”就是我为自己谋一路,我为父母做一事,我为集体支一招。通过“三个为”让学生在放假时认真思考,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梳理;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利用医学专业知识指导父母养生保健,让父母因孩子的成长欣慰;为自己的集体———自己将来最难忘怀的“家”的建设出谋划策,有利于班团干部及时调整工作方式。
  6青春纪念册项目
  在假期中开展“一二三”项目:做一项调研(自己所学专业在家乡的发展现状,了解就业情况)、读两本好书(要求是纸质非专业书籍,提升人文素养,假期后主题班会分享)拍三张靓照(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进行拍摄并能讲出“靓”的缘由),将“一二三”项目制作成“那一年,我们的暑假”纪念册。在实习时开展“我能做什么”,将学生在实习中的点滴心得由活动执行小组做成“那一年,我们的实习岁月”纪念册。纪念册项目的开展不仅在于集体记忆的留念,更在于这个过程中对每一位集体成员的锻炼,丰富和活跃班级文化。
  高校班级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任务之一,作为学生工作者需要开阔视野,创新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学生干部队伍打造、凝练特色班级文化、创设特色班级品牌项目等方面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班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达到“以生为本”的目的。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对话”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而且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或者进一步说,教育更是一种对话。”[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目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善。然而在校的高职生们走出校门后,为何受过16年左右学校体育教育后,却表现出体育意识淡薄、体育能力差、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不会养生、不懂保健的人很多呢?这严峻的现实难道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体系和运作体系不值得质疑和反思吗?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注重对当代高职生
期刊
保障困难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并使其健康成长是落实现代高教政策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紧扣其间链节的一环,帮扶困难学生从脆弱走向坚强是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的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凸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实践水平、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一“洞悉症结”之梗概  人的缺憾与脆弱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根基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它面向的不是抽象的先验主体,这种主体性不能被预先设定为完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