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受美、日和欧盟等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活跃,其中流入中国的资本规模占最大比重。资本大规模涌入和获利后的快速抽离,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冲击。因而,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资本流动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2
一、后危机时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美、日和欧盟等多个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先后推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刺激国内经济复苏。多个国家连续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缓解了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后金融市场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为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造成流动性过剩,出现大量资本外流。统计数据显示,美、日和欧盟等经济体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过剩资本大多数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尼、巴西以及南非、越南、土耳其等,其中流入中国的资本比重最大。此外,2013年初最新一轮的日美等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起了印度、澳大利亚、韩国、波兰等国做出降息的连锁反应,限制了外来国际资本流入,也间接强化了国际资本流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速度和规模。面对大量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货币大幅升值,资产价格泡沫,经济虚假性过热。
2013年6月美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资本从之前对新兴市场的蜂拥进入转为大量撤出,又对中国等国造成新一轮的冲击。虽然9月份美联储意外暂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暂时缓解了资本撤出的不利局面,但并未改变资本撤出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的冲击,新兴市场大规模资本外流造成股市大跌,汇率贬值,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现阶段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面对国际资本流动进入和退出牵制金融市场波动的情况,反映出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对国际资本的预警和监管存在不足。当国际资本短期快速涌入和大规模迅速撤离,必然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带来震荡,并引发新兴市场的新一轮经济波动。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大规模国际资本的快速进入和撤出,完善资本的跨境管理,健全资本市场,是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危机后期,国际资本超常规流动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对其监管的应对之策。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的影响
(一)冲击信贷供给和货币政策
国际资本流动冲击了中国的国内信贷供给,改变了利率水平,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和金融市场稳定。当大量的资本短期内不断流入时,充足的资金使得中国的流通渠道出现供给过剩,打破了原有常规信贷渠道的货币供给,加速利率水平降低、人民币升值,促使国内的货币政策应以宽松为主。而较低的利率水平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催生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破坏了原有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性,经济出现虚假性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转向或是在中国获利后资本迅速回流时,资本抽离使得国内非常规的信贷渠道供给减少和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货币政策往往选择收紧。进而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破坏。
(二)影响债券和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
危机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海外投资更多用于购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长期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危机发生后,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等国陆续抽回了投放在国外资本市场的资金,同时国际资本也加速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国外资本涌入不同于中国的海外资本投资结构,更多选择短期获利更大的债券和股票类资产作为投向目标来获取利润。而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成熟,监管体系和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存在很多便利国外资本进出的非常规渠道,颇受国际流动资本的青睐;而危机后涌入中国的国际资本,是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在中国的戏本市场不会停留过长时间,当资本获利后会快速撤离,造成中国的股票和债券等资本市场严重受创,也容易破坏原有的金融市场秩序。因此,无论国际资本对中国股票和债券等市场的大规模涌入还是抽离,都会对中国的资本市场造成冲击。
(三)造成国内经济虚假过热
危机后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中国,目的是为了更大的获利空间、追逐更高的利润。因此,涌入的资本很少会投向到中国等国的实体经济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上,资本涌入带来的中国经济高增长、高通胀的繁荣假象。同时,涌入流通渠道的资本过剩掩盖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新能力低、资本市场化程度低等。结合中国的实际,可以看出国际资本过多的进入资本市场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不利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为资本流动过剩而造成的虚假经济繁荣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时,就会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埋下隐患。而当国际资本获利撤离后,由于“时滞”的作用,会发现国内的通货膨胀情况并没有消失,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发展。
三、中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比较复杂,近年来在中国境内流动的资本规模较大,而且流动的过程和渠道比较隐蔽,为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不但要从源头进行控制,还应对流动过程进行监督,更要资本投向及后续流动情况进行规范。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不能够采取封堵的形式,而应疏通国际资本流动的渠道,应逐渐开放中国的资本项目,进而防止资本市场扭曲、价格泡沫及经济虚假过热的情况发生,预防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国际资本不会一直留存在中国境内,如何规范和控制资本流出渠道、流出速度和流出规模也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特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维持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及是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和升值的预期是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因而,应进一步提高汇率浮动区间,能够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矫正人民币汇率价格,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从而降低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其次,鼓励中國企业走出去,增加对外投资额度使国际收支达到均衡,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外投资的扩大,能够分解中国的部分外汇储备,降低汇率风险,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再次,应当推出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条件,管理好证券资本流动和存款资金的流动。最后,要逐步放宽本国居民和企业的持汇和购汇限制,增加人民币汇兑业务的宽度和广度,逐步有经常项目强制结汇制度向意愿结汇制度过渡。
(二)灵活适度的管理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重点是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流动渠道、资本投向以及流动资本预警机制等几方面,而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方式应是灵活、适度的。首先应该完善国际资本流动的预警机制,对资本的跨境流动形成准确的预期。其次,应间接调控资本流动规模的,改变中国原有的宽进严出的资本流动管理,根据实际来限定资本流动规模。再次,对国际短期资本的实际投资目的进行审查,对资本投入进行后期监督。由于国际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相比属于风险偏爱者,但也更有利于刺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更能推进高科技行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而国际资本应是鼓励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但对于流入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体的资本,应多加疏通和引导,避免资本流动的挤出效应。
(三)化短期资本为长期资本
引导流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活跃市场交易,引进理性投资理念。首先,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风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短板行业的各类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其中,吸纳中长期国际资本是重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发展公司债券市场,鼓励发展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再次,中国的股市基本处在低位徘徊,适当扩大外资参与,可以活跃市场交易。房地产市场仍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应加强引导,化短期资本为长期资本,鼓励短期资本参与和产业挂钩的直接投资。最后,应对长期和短期的国际资本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及时发现异常的资本流动并进行严密的控制,使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更多的正效应。
(四)逐步放开资本管制
中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对资本项目始终没有完全放开,短期内能起到预防“游资”恶意冲击的作用,但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资本项目和资本市场的自发调节和长期平衡。而且国际资本在流动的过程中,中国的资本管制事实上逐渐趋于无效。继续坚持资本管制和强制结汇,不能有效遏制国际资本的任意流动,还会增加各国的外汇储备压力,干扰央行对冲机制的运行,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而放松资本管制,引导国际资本通过正规渠道流动的成本,有利于国际资本的健康流动,也减少了通过非常规渠道流动滋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放松资本管制,有利于国内的资本市场与国家金融市场接轨,能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自发调节功能,更利于金融市场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娉.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变动原因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3(5):14-19.
[2]张鑫.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3(10):30-31﹒
[3]徐洪才,綦鲁明.后危机时代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分析[J].全球化,2013(8):22-24.
作者简介:王文娟(1972-),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世界经济。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2
一、后危机时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美、日和欧盟等多个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先后推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刺激国内经济复苏。多个国家连续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缓解了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后金融市场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为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造成流动性过剩,出现大量资本外流。统计数据显示,美、日和欧盟等经济体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过剩资本大多数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尼、巴西以及南非、越南、土耳其等,其中流入中国的资本比重最大。此外,2013年初最新一轮的日美等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起了印度、澳大利亚、韩国、波兰等国做出降息的连锁反应,限制了外来国际资本流入,也间接强化了国际资本流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速度和规模。面对大量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货币大幅升值,资产价格泡沫,经济虚假性过热。
2013年6月美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资本从之前对新兴市场的蜂拥进入转为大量撤出,又对中国等国造成新一轮的冲击。虽然9月份美联储意外暂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暂时缓解了资本撤出的不利局面,但并未改变资本撤出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的冲击,新兴市场大规模资本外流造成股市大跌,汇率贬值,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现阶段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面对国际资本流动进入和退出牵制金融市场波动的情况,反映出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对国际资本的预警和监管存在不足。当国际资本短期快速涌入和大规模迅速撤离,必然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带来震荡,并引发新兴市场的新一轮经济波动。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大规模国际资本的快速进入和撤出,完善资本的跨境管理,健全资本市场,是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危机后期,国际资本超常规流动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对其监管的应对之策。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的影响
(一)冲击信贷供给和货币政策
国际资本流动冲击了中国的国内信贷供给,改变了利率水平,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和金融市场稳定。当大量的资本短期内不断流入时,充足的资金使得中国的流通渠道出现供给过剩,打破了原有常规信贷渠道的货币供给,加速利率水平降低、人民币升值,促使国内的货币政策应以宽松为主。而较低的利率水平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催生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破坏了原有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性,经济出现虚假性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转向或是在中国获利后资本迅速回流时,资本抽离使得国内非常规的信贷渠道供给减少和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货币政策往往选择收紧。进而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破坏。
(二)影响债券和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
危机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海外投资更多用于购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长期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危机发生后,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等国陆续抽回了投放在国外资本市场的资金,同时国际资本也加速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国外资本涌入不同于中国的海外资本投资结构,更多选择短期获利更大的债券和股票类资产作为投向目标来获取利润。而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成熟,监管体系和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存在很多便利国外资本进出的非常规渠道,颇受国际流动资本的青睐;而危机后涌入中国的国际资本,是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在中国的戏本市场不会停留过长时间,当资本获利后会快速撤离,造成中国的股票和债券等资本市场严重受创,也容易破坏原有的金融市场秩序。因此,无论国际资本对中国股票和债券等市场的大规模涌入还是抽离,都会对中国的资本市场造成冲击。
(三)造成国内经济虚假过热
危机后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中国,目的是为了更大的获利空间、追逐更高的利润。因此,涌入的资本很少会投向到中国等国的实体经济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上,资本涌入带来的中国经济高增长、高通胀的繁荣假象。同时,涌入流通渠道的资本过剩掩盖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新能力低、资本市场化程度低等。结合中国的实际,可以看出国际资本过多的进入资本市场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不利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为资本流动过剩而造成的虚假经济繁荣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时,就会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埋下隐患。而当国际资本获利撤离后,由于“时滞”的作用,会发现国内的通货膨胀情况并没有消失,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发展。
三、中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比较复杂,近年来在中国境内流动的资本规模较大,而且流动的过程和渠道比较隐蔽,为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不但要从源头进行控制,还应对流动过程进行监督,更要资本投向及后续流动情况进行规范。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不能够采取封堵的形式,而应疏通国际资本流动的渠道,应逐渐开放中国的资本项目,进而防止资本市场扭曲、价格泡沫及经济虚假过热的情况发生,预防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国际资本不会一直留存在中国境内,如何规范和控制资本流出渠道、流出速度和流出规模也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特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维持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及是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和升值的预期是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因而,应进一步提高汇率浮动区间,能够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矫正人民币汇率价格,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从而降低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其次,鼓励中國企业走出去,增加对外投资额度使国际收支达到均衡,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外投资的扩大,能够分解中国的部分外汇储备,降低汇率风险,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再次,应当推出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条件,管理好证券资本流动和存款资金的流动。最后,要逐步放宽本国居民和企业的持汇和购汇限制,增加人民币汇兑业务的宽度和广度,逐步有经常项目强制结汇制度向意愿结汇制度过渡。
(二)灵活适度的管理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重点是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流动渠道、资本投向以及流动资本预警机制等几方面,而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方式应是灵活、适度的。首先应该完善国际资本流动的预警机制,对资本的跨境流动形成准确的预期。其次,应间接调控资本流动规模的,改变中国原有的宽进严出的资本流动管理,根据实际来限定资本流动规模。再次,对国际短期资本的实际投资目的进行审查,对资本投入进行后期监督。由于国际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相比属于风险偏爱者,但也更有利于刺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更能推进高科技行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而国际资本应是鼓励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但对于流入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体的资本,应多加疏通和引导,避免资本流动的挤出效应。
(三)化短期资本为长期资本
引导流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活跃市场交易,引进理性投资理念。首先,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风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短板行业的各类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其中,吸纳中长期国际资本是重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发展公司债券市场,鼓励发展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再次,中国的股市基本处在低位徘徊,适当扩大外资参与,可以活跃市场交易。房地产市场仍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应加强引导,化短期资本为长期资本,鼓励短期资本参与和产业挂钩的直接投资。最后,应对长期和短期的国际资本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及时发现异常的资本流动并进行严密的控制,使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更多的正效应。
(四)逐步放开资本管制
中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对资本项目始终没有完全放开,短期内能起到预防“游资”恶意冲击的作用,但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资本项目和资本市场的自发调节和长期平衡。而且国际资本在流动的过程中,中国的资本管制事实上逐渐趋于无效。继续坚持资本管制和强制结汇,不能有效遏制国际资本的任意流动,还会增加各国的外汇储备压力,干扰央行对冲机制的运行,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而放松资本管制,引导国际资本通过正规渠道流动的成本,有利于国际资本的健康流动,也减少了通过非常规渠道流动滋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放松资本管制,有利于国内的资本市场与国家金融市场接轨,能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自发调节功能,更利于金融市场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娉.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变动原因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3(5):14-19.
[2]张鑫.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3(10):30-31﹒
[3]徐洪才,綦鲁明.后危机时代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分析[J].全球化,2013(8):22-24.
作者简介:王文娟(1972-),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