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继续在19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达标体系”建设工作。东城区共有物业管理居住小区262个,目前全区已在216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小区数量达标率达到82.4%,完成了“十二五”达标率任务。2015年,东城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区”。
2009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下,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具体部署和指导下,东城区按照“首都文化中心区 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定位,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率逐年提高,餐厨垃圾规范收集范围逐年扩大,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一、东城区区情
东城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2010年,东城区合并崇文区,成立新东城区,经首都功能核心区区划调整后,新东城区辖区面积扩大到了41.84平方公里,北部、东部与朝阳区相连,南部与丰台区接壤,西部与西城区相接,东西最大宽处5.2公里,南北最长处13.0公里。2014年,东城区常住人口91.1万人,管辖17个街道办事处,205个社区。
二、垃圾分类基本情况
自2009年东城区推行“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列入区政府重点督查的折子任务。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东城区已完成197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体系建设工作。
自2010年以来,东城区按照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辖区内餐厨垃圾规范收集工作。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区统一收运1544家餐饮企业的餐厨垃圾,规范收集餐饮单位总量占全区餐饮单位2921家总量的52%,超额完成了45%的市级任务。
三、经验和亮点
(一)以垃圾减量为目标,严控生活垃圾总量
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东城区始终以大抓垃圾减量工作为核心,探索和建立垃圾减量奖励机制,鼓励环卫作业单位开展源头垃圾减量工作,并依据年度减量吨数给予奖励。2013-2015年,东城区生活垃圾市级核定产生量为54.02万吨,2012年实际产生量46.57万吨,2013年实际产生量45.95万吨,2014年实际产生量46.49万吨,生活垃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以分类小区为中心,扩大达标规模
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折子工程》的任务和要求,东城区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小区的达标建设任务,目前已开展分类的小区占全区居住小区总量的82.4%。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探索积分奖励形式,实现了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四个环节的有效闭合。主管部门制定了东城区垃圾分类检查考核办法,实施“日检查、月通报、季评价、年汇总”的检查考评方式,并且形成了常态化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在大抓居住小区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东城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分类硬件设备到位,实地摸清小区底数,按照小区户数和实际居住人口数量,设置垃圾分类指示牌、分类垃圾桶站、发放居民垃圾分类桶和袋;二是指导员队伍培训上岗。按照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自2010年起,东城区建立了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宣传和普及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知识。目前,全区已有1138名指导员。指导员定期接受培训,统一配发劳保用品和分类工具;三是厨余垃圾分类收运。东城区安排专业队伍,负责收运垃圾分类小区的厨余垃圾,严禁分类垃圾混装混运。2014年下半年,东城区通过科学测算厨余垃圾收集、运输、分拣和处理体系的费用,按照收运队伍收集和处理的厨余垃圾量支付,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全区收运队伍的积极性。目前,全区厨余垃圾占比在15%左右。
(三)以餐饮单位为重点,扩大收集范围
东城区坚持餐厨垃圾“区内减量化处理,区外资源化利用”的工作思路,通过“三步走”创新规范化收集、资源化处理的模式。第一步,区内减量化处理,将全区收集的餐厨垃圾统一运送至区内的餐厨垃圾分拣站,进行沥水减量处理;第二步,分拣外运。在经过沥水处理后,对餐厨垃圾进行二次分拣,通过餐厨垃圾专用车辆,将餐厨垃圾运送至区外的处理中心;第三步,资源化利用。经过高温干化处理工艺,有效灭杀餐厨垃圾病菌,制成蛋白质饲料添加剂。为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全区安排运输队伍,生活垃圾和厨余、餐厨垃圾分类运输。其中,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和签约餐饮单位的餐厨垃圾由专业收运队伍负责每日上门清运。目前,东城区统一收运餐饮企业1544家的餐厨垃圾,规范收集的餐饮单位数占全区餐饮总数的52%。
(四)以网格监督为载体,提高检查质量
自2013年起,东城区在北京市率先将分类小区建设和维护情况纳入城区网格监督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东城区网格监督系统安排了90名网格监督员,负责开展达标分类小区的日常检查工作,每月对所有分类小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过网格监督员的“城管通”手机终端实时上传,内容包括所属街道、问题类别、具体描述和整改期限。网格监督员依托网格监督系统“垃圾分类”专题模块,做到了确保垃圾分类相关问题发现及时、整改到位,检查结果纳入全区综合考核评价。为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确保分类小区分类体系运转高效,2015年5月,东城区委托专业检查公司,对垃圾分类小区开展日常检查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垃圾分类小区日常管理和运行水平。
(五)以垃圾减量日为平台,宣传教育形式多样
东城区坚持开展“周四垃圾减量日”宣传活动,通过“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小教员分类讲堂”、“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以及宣传《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印发《致居民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培训活动,动员全区居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提高了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2015年,东城区共承办市级垃圾分类宣传进校园活动2次,组织3批次居民参观垃圾处理厂,坚持每月开展1-2次区级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街道和社区坚持每月至少开展1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六)制定积分奖励制,提高全民参与率
为提高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分类运行效果,2012年底,东城区率先在龙潭街道绿景苑和绿景馨园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试行垃圾分类投放奖励积分制。积分制的操作流程为:在小区明显位置设立厨余垃圾桶和可回收物垃圾桶,其他垃圾站点只设置普通垃圾桶;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积分卡。规定每天上午7时-9时、下午5时-7时,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使用pos机,记录居民投放分类垃圾的积分记录,每月月底进行兑换奖励。积分制试行一年后,参与户数达到所有住户的近30%。《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目前,龙潭街道的全部15个小区都开展了积分奖励工作。
(七)以落叶资源化为突破口,垃圾减量再细分
自2010年9月起,东城区设立落叶资源化处理点,将区内秋季落叶等绿植垃圾统一清运到处理点,通过机械挤压方式,将落叶等绿植垃圾压缩成每个重35千克左右的方块儿后运送到再生资源基地,根据需要沤成农家肥,喂羊或制造沼气。实践证明,落叶资源化处理是一条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新途径,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有效避免了落叶进入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减轻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压力;减少了全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节省了相应的生活垃圾处理费和环境补偿费,节约了垃圾运力,提升了车辆运输效率,增加了处理地的能源和肥料,促进了经济循环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东城区连续6年开展秋季落叶集中资源化工作,累计处理落叶2.3万吨。
(八)以垃圾不落地为抓手,试点平房区分类
2015年,东城区在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开展垃圾不落地工作,同时在史家社区开展平房区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平房区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为全市平房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积累经验。
史家社区共有1544户居民,实行准物业管理模式。史家社区将生活垃圾分为三类,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由物业公司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通过三种渠道,进行资源化处理:一是厨余堆肥,为有需要的居民家庭配发厨余堆肥桶,户内就地处理厨余垃圾,目前已经完成370户;二是厨余粉碎,目前为6户家庭安装了厨余垃圾粉碎机;三是集中进行处理,由厨余垃圾收运队伍统一收运后集中处理。在史家社区垃圾分类开展过程中,东城区开展了大规模宣传活动,同时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活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条例》执法落实力度不够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三章明确规定了“本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实行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同时规定了“物业管理单位要按照相关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保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完好和整洁美观,出现破旧、污损或者数量不足的,及时维修、更换、清洗或者补设”。
自2009年以来,东城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分类试点小区配备垃圾桶和垃圾袋。但是,由于物业管理部门对分类垃圾桶后期维护不够,不能及时维修、更新分类垃圾桶,从而直接影响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影响了分类的总体效果。为此,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活动,督促物业管理部门履行法定义务。
(二)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走访,目前,源头垃圾分类工作基本上依靠居民自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较高,但是参与率较低,大部分居民还没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创新分类模式,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引导更多居民自觉自愿参与源头垃圾分类工作。
(三)完善生活垃圾细分系统
生活垃圾细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比如,关于废旧电池的回收工作,虽然环保部门明确了无汞电池可以和其它垃圾一起处理,但是在公益广告宣传中仍强调废旧电池要分类回收,使基层不知所从。由此看来,完善生活垃圾细分系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五、2016年突出抓好两大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东城区将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要求下,全力推进全区的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在做好“十二五”垃圾分类成果巩固的同时,重点加强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宣传引导不放松,发动社会各界,营造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进工地宣传培训活动;二是引导区内再生资源主体企业,试点开展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结合工作,利用现代化手段,让居民能够便利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并且能够切身感受和分享垃圾分类成果。
(责任编辑:王然)
2009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下,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具体部署和指导下,东城区按照“首都文化中心区 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定位,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率逐年提高,餐厨垃圾规范收集范围逐年扩大,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一、东城区区情
东城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2010年,东城区合并崇文区,成立新东城区,经首都功能核心区区划调整后,新东城区辖区面积扩大到了41.84平方公里,北部、东部与朝阳区相连,南部与丰台区接壤,西部与西城区相接,东西最大宽处5.2公里,南北最长处13.0公里。2014年,东城区常住人口91.1万人,管辖17个街道办事处,205个社区。
二、垃圾分类基本情况
自2009年东城区推行“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列入区政府重点督查的折子任务。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东城区已完成197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体系建设工作。
自2010年以来,东城区按照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辖区内餐厨垃圾规范收集工作。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区统一收运1544家餐饮企业的餐厨垃圾,规范收集餐饮单位总量占全区餐饮单位2921家总量的52%,超额完成了45%的市级任务。
三、经验和亮点
(一)以垃圾减量为目标,严控生活垃圾总量
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东城区始终以大抓垃圾减量工作为核心,探索和建立垃圾减量奖励机制,鼓励环卫作业单位开展源头垃圾减量工作,并依据年度减量吨数给予奖励。2013-2015年,东城区生活垃圾市级核定产生量为54.02万吨,2012年实际产生量46.57万吨,2013年实际产生量45.95万吨,2014年实际产生量46.49万吨,生活垃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以分类小区为中心,扩大达标规模
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折子工程》的任务和要求,东城区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小区的达标建设任务,目前已开展分类的小区占全区居住小区总量的82.4%。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探索积分奖励形式,实现了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四个环节的有效闭合。主管部门制定了东城区垃圾分类检查考核办法,实施“日检查、月通报、季评价、年汇总”的检查考评方式,并且形成了常态化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在大抓居住小区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东城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分类硬件设备到位,实地摸清小区底数,按照小区户数和实际居住人口数量,设置垃圾分类指示牌、分类垃圾桶站、发放居民垃圾分类桶和袋;二是指导员队伍培训上岗。按照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自2010年起,东城区建立了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宣传和普及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知识。目前,全区已有1138名指导员。指导员定期接受培训,统一配发劳保用品和分类工具;三是厨余垃圾分类收运。东城区安排专业队伍,负责收运垃圾分类小区的厨余垃圾,严禁分类垃圾混装混运。2014年下半年,东城区通过科学测算厨余垃圾收集、运输、分拣和处理体系的费用,按照收运队伍收集和处理的厨余垃圾量支付,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全区收运队伍的积极性。目前,全区厨余垃圾占比在15%左右。
(三)以餐饮单位为重点,扩大收集范围
东城区坚持餐厨垃圾“区内减量化处理,区外资源化利用”的工作思路,通过“三步走”创新规范化收集、资源化处理的模式。第一步,区内减量化处理,将全区收集的餐厨垃圾统一运送至区内的餐厨垃圾分拣站,进行沥水减量处理;第二步,分拣外运。在经过沥水处理后,对餐厨垃圾进行二次分拣,通过餐厨垃圾专用车辆,将餐厨垃圾运送至区外的处理中心;第三步,资源化利用。经过高温干化处理工艺,有效灭杀餐厨垃圾病菌,制成蛋白质饲料添加剂。为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全区安排运输队伍,生活垃圾和厨余、餐厨垃圾分类运输。其中,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和签约餐饮单位的餐厨垃圾由专业收运队伍负责每日上门清运。目前,东城区统一收运餐饮企业1544家的餐厨垃圾,规范收集的餐饮单位数占全区餐饮总数的52%。
(四)以网格监督为载体,提高检查质量
自2013年起,东城区在北京市率先将分类小区建设和维护情况纳入城区网格监督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东城区网格监督系统安排了90名网格监督员,负责开展达标分类小区的日常检查工作,每月对所有分类小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过网格监督员的“城管通”手机终端实时上传,内容包括所属街道、问题类别、具体描述和整改期限。网格监督员依托网格监督系统“垃圾分类”专题模块,做到了确保垃圾分类相关问题发现及时、整改到位,检查结果纳入全区综合考核评价。为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确保分类小区分类体系运转高效,2015年5月,东城区委托专业检查公司,对垃圾分类小区开展日常检查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垃圾分类小区日常管理和运行水平。
(五)以垃圾减量日为平台,宣传教育形式多样
东城区坚持开展“周四垃圾减量日”宣传活动,通过“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小教员分类讲堂”、“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以及宣传《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印发《致居民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培训活动,动员全区居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提高了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2015年,东城区共承办市级垃圾分类宣传进校园活动2次,组织3批次居民参观垃圾处理厂,坚持每月开展1-2次区级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街道和社区坚持每月至少开展1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六)制定积分奖励制,提高全民参与率
为提高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分类运行效果,2012年底,东城区率先在龙潭街道绿景苑和绿景馨园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试行垃圾分类投放奖励积分制。积分制的操作流程为:在小区明显位置设立厨余垃圾桶和可回收物垃圾桶,其他垃圾站点只设置普通垃圾桶;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积分卡。规定每天上午7时-9时、下午5时-7时,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使用pos机,记录居民投放分类垃圾的积分记录,每月月底进行兑换奖励。积分制试行一年后,参与户数达到所有住户的近30%。《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目前,龙潭街道的全部15个小区都开展了积分奖励工作。
(七)以落叶资源化为突破口,垃圾减量再细分
自2010年9月起,东城区设立落叶资源化处理点,将区内秋季落叶等绿植垃圾统一清运到处理点,通过机械挤压方式,将落叶等绿植垃圾压缩成每个重35千克左右的方块儿后运送到再生资源基地,根据需要沤成农家肥,喂羊或制造沼气。实践证明,落叶资源化处理是一条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新途径,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有效避免了落叶进入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减轻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压力;减少了全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节省了相应的生活垃圾处理费和环境补偿费,节约了垃圾运力,提升了车辆运输效率,增加了处理地的能源和肥料,促进了经济循环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东城区连续6年开展秋季落叶集中资源化工作,累计处理落叶2.3万吨。
(八)以垃圾不落地为抓手,试点平房区分类
2015年,东城区在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开展垃圾不落地工作,同时在史家社区开展平房区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平房区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为全市平房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积累经验。
史家社区共有1544户居民,实行准物业管理模式。史家社区将生活垃圾分为三类,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由物业公司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通过三种渠道,进行资源化处理:一是厨余堆肥,为有需要的居民家庭配发厨余堆肥桶,户内就地处理厨余垃圾,目前已经完成370户;二是厨余粉碎,目前为6户家庭安装了厨余垃圾粉碎机;三是集中进行处理,由厨余垃圾收运队伍统一收运后集中处理。在史家社区垃圾分类开展过程中,东城区开展了大规模宣传活动,同时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活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条例》执法落实力度不够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三章明确规定了“本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实行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同时规定了“物业管理单位要按照相关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保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完好和整洁美观,出现破旧、污损或者数量不足的,及时维修、更换、清洗或者补设”。
自2009年以来,东城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分类试点小区配备垃圾桶和垃圾袋。但是,由于物业管理部门对分类垃圾桶后期维护不够,不能及时维修、更新分类垃圾桶,从而直接影响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影响了分类的总体效果。为此,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活动,督促物业管理部门履行法定义务。
(二)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走访,目前,源头垃圾分类工作基本上依靠居民自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较高,但是参与率较低,大部分居民还没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创新分类模式,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引导更多居民自觉自愿参与源头垃圾分类工作。
(三)完善生活垃圾细分系统
生活垃圾细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比如,关于废旧电池的回收工作,虽然环保部门明确了无汞电池可以和其它垃圾一起处理,但是在公益广告宣传中仍强调废旧电池要分类回收,使基层不知所从。由此看来,完善生活垃圾细分系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五、2016年突出抓好两大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东城区将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要求下,全力推进全区的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在做好“十二五”垃圾分类成果巩固的同时,重点加强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宣传引导不放松,发动社会各界,营造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进工地宣传培训活动;二是引导区内再生资源主体企业,试点开展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结合工作,利用现代化手段,让居民能够便利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并且能够切身感受和分享垃圾分类成果。
(责任编辑: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