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淄矿集团历史文化建筑群为例,通过对其现状、历史及保护情况的分析,结合国标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淄矿集团 历史文物保护意义
一、历史文物保护的现状概述
时至今日,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地标性、标志性的建筑层出不穷,国内外大师级的作品也屡见不鲜,世界建筑发展到现阶段,中国已然成为一个焦点。但是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随着整个社会文化消费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人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本身就是建筑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容忽视的。
“博物馆化”、“景区化”是目前最常见的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的条件、特定的时间里是合理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从长远意义上讲,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更具生命力。
二、淄矿集团历史沿革及历史文物来历探析
淄矿集团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党早期开展工人运动的地区之一。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6日,由李鸿章、翁同龢代表清政府,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包括胶澳租界、铁路矿务及山东全省办事之法三端,共10款,主要内容有:(1)胶州湾及湾内各岛租与德国,为期99年。租期内胶州湾归德国管辖,德国得以制定章程约束它国(包括中国)之来往船只。(2)胶州湾沿岸潮平100里内,划为中立地区,德国官兵有权自由通行,清政府在该区域内“派驻兵营、筹办兵法”,须先与德国会商办理。如德国须整顿水道等事,中国不得阻拦。(3)中国允许德国在山东筑铁路两条,一条由胶澳经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通往济南,一条由胶澳往沂州经莱芜县至济南。德国并有权开采铁路沿线30里内矿产。(4)山东省内任何工程须用外国人员、资本、器材时,首先应与德国商办。
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提出德国直接将山东权益交还被拒,于是决定保持中立。当时美国注意力已转移至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在其远东盟友。日本于是在8月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1915年,日本向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意欲独占中国的权益。1915年5月9日袁世凯答应了日本的无理的“二十一条”要求,承认了日本享有原德国在山东的全部特权,该日成为“五九”国耻日。淄川煤矿自此进入了日本开采时期。
悠久的开采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建筑遗产,这些建筑遗产给城市增加了文化底蕴。同时也对城市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宏观上看,群体历史建筑对于街区的格局、交通、景观等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通过整体性的改善历史建筑群的环境状况,给历史建筑群注入活力;微观上看,建筑群中的建筑单体,更加需要注重循环利用。因此,概括说来从建筑的价值、使用功能和周圍环境,进行改造保护,实现建筑的再利用。
三、历史文物保护的意义
从历史价值角度看,近代西方对我国进行入侵的同时也造成了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入侵以前中国大部分的城镇都处于落后的状态,淄川区洪山镇在德国人开办以前尚不能称之为城镇,只能算是普通的村落地带,经过德国人的经营和煤炭发掘运输后,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城镇雏形初成,可以说因为一座煤矿而发展成为矿产型资源城镇。德国的建设给城镇做了初步的定位——工业城镇,带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量也有了集中的体现。历史建筑作为时代产物鲜明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特征,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展示了这段发展历程,可以直观地了解一个城市的起源,客观地进行判断。
从艺术艺术审美价值角度看,历史建筑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以建筑及环境为客体的,他们往往具有和谐的比例、完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其本身在建筑艺术、绘画、雕塑、以及工艺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专业价值。从整个片区的环境而言,良好的环境使人感到愉悦具有美感、安全、人性化的尺度、舒适,而且环境组织清新,个性鲜明,绿化层次清晰,空气质量好。建筑形式斑斓多姿,风格独树一帜,虽然建筑为殖民地色彩,但是其艺术光华所散发的魅力增加了不同的感觉。价值较高的别墅建筑具有和谐的比例,精湛的技术痕迹,代表着古典的、人文的、历史的较高的艺术标准,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建筑艺术审美的典范;日式宗教建筑较高的技术水平,展现了不同的文化氛围。所有的建筑有着统一的建筑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
从科学价值角度看,无论是城市格局的发展还是建筑科技的使用,这片建筑都展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建筑从材料到结构的运用,都打开了当地建筑发展的先河,把西方国家经过多方面交流后形成的结果运用到建设中,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不管是建筑群本身的规划思想,还是对城镇发展的影响,都对社会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从建筑的社会文化价值角度看,历史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建筑史和城市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反映当时的建筑思潮,而且是城市特色的主体。这片历史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城市形象,成为了城市建筑的标志,因为其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其中的建筑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相联系而具有更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把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文化传统延续,介绍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建筑自身的空间价值,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
从经济使用价值角度看,历史建筑经过时代变迁,作为物质的存在,使用状况、产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从使用和经济性考虑,不仅要保持建筑的风貌,也要为建筑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条件。对于建筑的开发重在用建筑自身可以补缺功能、更新功能和创造价值。所以在建筑保护利用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保证了建筑的完整性,也体现了经济性。
关键词:淄矿集团 历史文物保护意义
一、历史文物保护的现状概述
时至今日,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地标性、标志性的建筑层出不穷,国内外大师级的作品也屡见不鲜,世界建筑发展到现阶段,中国已然成为一个焦点。但是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随着整个社会文化消费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人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本身就是建筑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容忽视的。
“博物馆化”、“景区化”是目前最常见的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的条件、特定的时间里是合理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从长远意义上讲,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更具生命力。
二、淄矿集团历史沿革及历史文物来历探析
淄矿集团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党早期开展工人运动的地区之一。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6日,由李鸿章、翁同龢代表清政府,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包括胶澳租界、铁路矿务及山东全省办事之法三端,共10款,主要内容有:(1)胶州湾及湾内各岛租与德国,为期99年。租期内胶州湾归德国管辖,德国得以制定章程约束它国(包括中国)之来往船只。(2)胶州湾沿岸潮平100里内,划为中立地区,德国官兵有权自由通行,清政府在该区域内“派驻兵营、筹办兵法”,须先与德国会商办理。如德国须整顿水道等事,中国不得阻拦。(3)中国允许德国在山东筑铁路两条,一条由胶澳经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通往济南,一条由胶澳往沂州经莱芜县至济南。德国并有权开采铁路沿线30里内矿产。(4)山东省内任何工程须用外国人员、资本、器材时,首先应与德国商办。
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提出德国直接将山东权益交还被拒,于是决定保持中立。当时美国注意力已转移至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在其远东盟友。日本于是在8月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1915年,日本向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意欲独占中国的权益。1915年5月9日袁世凯答应了日本的无理的“二十一条”要求,承认了日本享有原德国在山东的全部特权,该日成为“五九”国耻日。淄川煤矿自此进入了日本开采时期。
悠久的开采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建筑遗产,这些建筑遗产给城市增加了文化底蕴。同时也对城市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宏观上看,群体历史建筑对于街区的格局、交通、景观等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通过整体性的改善历史建筑群的环境状况,给历史建筑群注入活力;微观上看,建筑群中的建筑单体,更加需要注重循环利用。因此,概括说来从建筑的价值、使用功能和周圍环境,进行改造保护,实现建筑的再利用。
三、历史文物保护的意义
从历史价值角度看,近代西方对我国进行入侵的同时也造成了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入侵以前中国大部分的城镇都处于落后的状态,淄川区洪山镇在德国人开办以前尚不能称之为城镇,只能算是普通的村落地带,经过德国人的经营和煤炭发掘运输后,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城镇雏形初成,可以说因为一座煤矿而发展成为矿产型资源城镇。德国的建设给城镇做了初步的定位——工业城镇,带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量也有了集中的体现。历史建筑作为时代产物鲜明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特征,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展示了这段发展历程,可以直观地了解一个城市的起源,客观地进行判断。
从艺术艺术审美价值角度看,历史建筑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以建筑及环境为客体的,他们往往具有和谐的比例、完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其本身在建筑艺术、绘画、雕塑、以及工艺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专业价值。从整个片区的环境而言,良好的环境使人感到愉悦具有美感、安全、人性化的尺度、舒适,而且环境组织清新,个性鲜明,绿化层次清晰,空气质量好。建筑形式斑斓多姿,风格独树一帜,虽然建筑为殖民地色彩,但是其艺术光华所散发的魅力增加了不同的感觉。价值较高的别墅建筑具有和谐的比例,精湛的技术痕迹,代表着古典的、人文的、历史的较高的艺术标准,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建筑艺术审美的典范;日式宗教建筑较高的技术水平,展现了不同的文化氛围。所有的建筑有着统一的建筑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
从科学价值角度看,无论是城市格局的发展还是建筑科技的使用,这片建筑都展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建筑从材料到结构的运用,都打开了当地建筑发展的先河,把西方国家经过多方面交流后形成的结果运用到建设中,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不管是建筑群本身的规划思想,还是对城镇发展的影响,都对社会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从建筑的社会文化价值角度看,历史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建筑史和城市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反映当时的建筑思潮,而且是城市特色的主体。这片历史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城市形象,成为了城市建筑的标志,因为其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其中的建筑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相联系而具有更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把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文化传统延续,介绍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建筑自身的空间价值,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
从经济使用价值角度看,历史建筑经过时代变迁,作为物质的存在,使用状况、产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从使用和经济性考虑,不仅要保持建筑的风貌,也要为建筑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条件。对于建筑的开发重在用建筑自身可以补缺功能、更新功能和创造价值。所以在建筑保护利用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保证了建筑的完整性,也体现了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