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傲牛铁矿床是辽宁抚顺东南部一个鞍山式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通过对该矿床进行矿岩地质特征及空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对控矿构造进行研究,发现了成矿地质规律,对找矿靶区进行了设定。
关键词:傲牛铁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靶区
Abstract: Aoniu iron deposit is an Anshan type volcanic sedimentary metamorphic iron deposit in the south-east of Fushu city, Liaoning province. Through analyz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eatures of the deposit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relation,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research, found the ore-forming regularity and prospecting target area.
Key words: Aoniu iron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ies; prospecting target area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前言: 区域地质背景
傲牛铁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居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铁岭-靖宇台拱南端,抚顺凸起南部浑南太古宙片麻岩卵形构造区内。该区主要由一套太古宙变质杂岩组成,具有漫长复杂构造发展深化历史。
1.1基底构造特征
基底的太古宙变质杂岩由上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体两部分组成,变质深成侵入体是由紫苏花岗岩和TTG杂岩组成,其变形特征和构造样式极为复杂。
1.2 盖层构造特征
盖层主要由中生代早白垩世中生代侏罗系小东沟组(J3X)和其上为小岭组(J3XL)地层组成。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基底系之上。
1.3 岩浆岩
区内较大侵入体为三龙峪岩体,岩性为花岗二长岩,呈岩基状,北西-南东向分布。为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其余所见皆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派生基性-酸性脉岩,如含闪长玢岩、煌斑岩等。
1.4构造
区内构造线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在通什村组地层中形成较紧闭的同斜褶曲。在通什村以西构成三个以上背斜;在东部形成傲牛-九岭子背斜。
中生代早白垩世地层大体亦呈北西至南东向,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构造线完全一致,倾角在20°-30°,这种构造复合现象完全说明了构造活动的长期性和继承性。
断裂构造,仅见通什村断裂,横切地层作60°-70°延伸,构造面为压扭性,东倾,略有北移。
傲牛区域地质图如图1所示。
2矿区地质
2.1矿区地层矿区内地层主要是鞍山群通什村组地层和第四系。通什组地层受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可分为下部地层、中部层和上部层位,为整合接触。
下部层位分布于矿区中部,呈不连续的扁豆体产出,岩层厚度不大,但层位稳定。主要岩性为混合质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变粒岩、角闪变粒岩夹部分黑云斜长片麻岩(AL)。
中部层位主要为一套泥砂质碎屑建造和硅铁质沉积建造,混合质斜长角闪片麻岩往往构成铁矿层顶底板。
上部地层:泥砂质碎屑建造,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南部混合岩化强烈,构成混合岩带,主要为角闪均质混合岩。
区内混合岩化作用,基本上属顺层混合岩化,构成混合岩化带。
2.2矿区构造矿区内基本构造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背斜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
2.2.1 背斜构造 如图2所示,近矿围岩为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黑云变粒岩(AP)、角闪均质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AH)等。在矿体上下盘基本呈对称出现。由于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黑云变粒岩(AP)形成年代要较角闪均质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AH)早,即该褶皱构造表现为核老翼新,即为背斜构造。该背斜构造应为本区九领子-傲牛背斜的东段部分。磁铁矿体主要富集于背斜的核部,中心部位矿体较厚,两翼矿体变薄。
2.2.2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主要是一组与矿体垂直或斜交的断裂,走向为北东5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较陡,多为压扭性断裂,断裂面紧闭,断裂间距多为700m左右,断裂构造阻断或错断矿体,或者在断裂两侧矿体的矿石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2.3 矿体概况
傲牛铁矿床为多层状,就单个矿体而言为似层状,矿体形态变化较大,膨缩和分枝现象显著,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大者逾千米,如Fe1走向长度为1032米,一般介于200-400米之间,如Fe3、Fe13、Fe14、Fe15、Fe23、Fe26等。矿体厚度和延伸大至与矿体长度呈正比。
矿体总体走向均为北西-南东方向,倾向为南西方向,矿体倾角较陡,多为70°左右。
3 成矿规律研究
3.1 矿体分布规律傲牛铁矿床主要分布于鞍山群通什么村地层与混合岩的接触带上,接触带为铁矿形成提供了空间。
3.2 矿体侧伏规律矿体侧伏规律明显,北西端矿体延伸较浅,而南东端矿体延伸较深。Fe1 、Fe2为傲牛铁矿规模最大的两条矿体,从北西端向南东侧伏,侧伏向为伏角为13°。
4找矿靶区优化
4.1、傲牛铁矿床位于傲牛-九领子背斜的核心部位,傲牛铁矿床是该构造带上规模最大的一个铁矿床,沿背斜构造线走向找矿的重点地段是傲牛背斜南北两翼,尤其是斜长片麻岩与混合岩的交界处应为找矿的重点靶区。
4.2、加强主控矿背斜构造上下盘的找矿工作,尤其是矿体上盘部位如107线附近磁测异常较好,有较好的成矿空间,应加强该地段的探矿工作。
4.3、因矿体由北西向南东方向侧伏,应在矿区南东侧大南沟西侧加强稍深部探礦,尤其107线-105线间,上部矿体厚度大,成矿空间较为充裕,应加强在斜长片麻岩与混合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探矿,力求在现有控制矿体底部200m以下的稍深部位寻求第二富集带。
5、结论
5.1、矿床地质特征傲牛铁矿床位于九领子-傲牛背斜的核部,背斜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主要矿体走向长度超过1000m且走向与主构造线走向一致,矿床中有一组与矿体垂直或斜交的晚期封闭的压扭性断裂错断矿体,成矿围岩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黑云变粒岩、角闪均质混合岩等岩石。
5.2、成矿规律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矿体主要产于鞍山群通什村组地层与混合岩的接触带上,矿体有明显的由北西向南东侧伏规律,倾伏角为13°。
5.3找矿靶区的选定 找矿重点在主控矿背斜的南北两翼,尤其是斜长角闪片麻岩与混合岩的接触带附近;矿区东南部大南沟西侧应加强稍深部位的探矿工作,力求寻找第二富集成矿带;矿区中心部位应把探矿的重点靶区放在107线-104线间主矿体上盘磁测异常较好地点。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2] 姚培慧、王可南.论铁矿床的控矿构造类型[J].地质评论,1980,26(3):246-251
[3]候德义,刘鹏鄂,李守义.矿产勘查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4]汪劲草,王蓉峥,周瑶.矿体的规律及其地质意义[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3):305-309.
[5]沈保丰,翟安民,杨春亮.中国前寒武纪铁矿床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5,28(4):196-206.
[6]沈保丰,翟安民,陈文明.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作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7]涂光炽.成矿与找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程裕淇. 程裕淇文集[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第一作者简介:王志军(1973-),男,地质工程师,勘探总监,长期从事铁矿、金矿等金属矿山找矿勘探与开发研究。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傲牛铁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靶区
Abstract: Aoniu iron deposit is an Anshan type volcanic sedimentary metamorphic iron deposit in the south-east of Fushu city, Liaoning province. Through analyz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eatures of the deposit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relation,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research, found the ore-forming regularity and prospecting target area.
Key words: Aoniu iron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ies; prospecting target area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前言: 区域地质背景
傲牛铁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居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铁岭-靖宇台拱南端,抚顺凸起南部浑南太古宙片麻岩卵形构造区内。该区主要由一套太古宙变质杂岩组成,具有漫长复杂构造发展深化历史。
1.1基底构造特征
基底的太古宙变质杂岩由上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体两部分组成,变质深成侵入体是由紫苏花岗岩和TTG杂岩组成,其变形特征和构造样式极为复杂。
1.2 盖层构造特征
盖层主要由中生代早白垩世中生代侏罗系小东沟组(J3X)和其上为小岭组(J3XL)地层组成。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基底系之上。
1.3 岩浆岩
区内较大侵入体为三龙峪岩体,岩性为花岗二长岩,呈岩基状,北西-南东向分布。为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其余所见皆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派生基性-酸性脉岩,如含闪长玢岩、煌斑岩等。
1.4构造
区内构造线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在通什村组地层中形成较紧闭的同斜褶曲。在通什村以西构成三个以上背斜;在东部形成傲牛-九岭子背斜。
中生代早白垩世地层大体亦呈北西至南东向,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构造线完全一致,倾角在20°-30°,这种构造复合现象完全说明了构造活动的长期性和继承性。
断裂构造,仅见通什村断裂,横切地层作60°-70°延伸,构造面为压扭性,东倾,略有北移。
傲牛区域地质图如图1所示。
2矿区地质
2.1矿区地层矿区内地层主要是鞍山群通什村组地层和第四系。通什组地层受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可分为下部地层、中部层和上部层位,为整合接触。
下部层位分布于矿区中部,呈不连续的扁豆体产出,岩层厚度不大,但层位稳定。主要岩性为混合质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变粒岩、角闪变粒岩夹部分黑云斜长片麻岩(AL)。
中部层位主要为一套泥砂质碎屑建造和硅铁质沉积建造,混合质斜长角闪片麻岩往往构成铁矿层顶底板。
上部地层:泥砂质碎屑建造,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南部混合岩化强烈,构成混合岩带,主要为角闪均质混合岩。
区内混合岩化作用,基本上属顺层混合岩化,构成混合岩化带。
2.2矿区构造矿区内基本构造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背斜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
2.2.1 背斜构造 如图2所示,近矿围岩为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黑云变粒岩(AP)、角闪均质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AH)等。在矿体上下盘基本呈对称出现。由于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黑云变粒岩(AP)形成年代要较角闪均质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AH)早,即该褶皱构造表现为核老翼新,即为背斜构造。该背斜构造应为本区九领子-傲牛背斜的东段部分。磁铁矿体主要富集于背斜的核部,中心部位矿体较厚,两翼矿体变薄。
2.2.2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主要是一组与矿体垂直或斜交的断裂,走向为北东5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较陡,多为压扭性断裂,断裂面紧闭,断裂间距多为700m左右,断裂构造阻断或错断矿体,或者在断裂两侧矿体的矿石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2.3 矿体概况
傲牛铁矿床为多层状,就单个矿体而言为似层状,矿体形态变化较大,膨缩和分枝现象显著,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大者逾千米,如Fe1走向长度为1032米,一般介于200-400米之间,如Fe3、Fe13、Fe14、Fe15、Fe23、Fe26等。矿体厚度和延伸大至与矿体长度呈正比。
矿体总体走向均为北西-南东方向,倾向为南西方向,矿体倾角较陡,多为70°左右。
3 成矿规律研究
3.1 矿体分布规律傲牛铁矿床主要分布于鞍山群通什么村地层与混合岩的接触带上,接触带为铁矿形成提供了空间。
3.2 矿体侧伏规律矿体侧伏规律明显,北西端矿体延伸较浅,而南东端矿体延伸较深。Fe1 、Fe2为傲牛铁矿规模最大的两条矿体,从北西端向南东侧伏,侧伏向为伏角为13°。
4找矿靶区优化
4.1、傲牛铁矿床位于傲牛-九领子背斜的核心部位,傲牛铁矿床是该构造带上规模最大的一个铁矿床,沿背斜构造线走向找矿的重点地段是傲牛背斜南北两翼,尤其是斜长片麻岩与混合岩的交界处应为找矿的重点靶区。
4.2、加强主控矿背斜构造上下盘的找矿工作,尤其是矿体上盘部位如107线附近磁测异常较好,有较好的成矿空间,应加强该地段的探矿工作。
4.3、因矿体由北西向南东方向侧伏,应在矿区南东侧大南沟西侧加强稍深部探礦,尤其107线-105线间,上部矿体厚度大,成矿空间较为充裕,应加强在斜长片麻岩与混合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探矿,力求在现有控制矿体底部200m以下的稍深部位寻求第二富集带。
5、结论
5.1、矿床地质特征傲牛铁矿床位于九领子-傲牛背斜的核部,背斜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主要矿体走向长度超过1000m且走向与主构造线走向一致,矿床中有一组与矿体垂直或斜交的晚期封闭的压扭性断裂错断矿体,成矿围岩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黑云变粒岩、角闪均质混合岩等岩石。
5.2、成矿规律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矿体主要产于鞍山群通什村组地层与混合岩的接触带上,矿体有明显的由北西向南东侧伏规律,倾伏角为13°。
5.3找矿靶区的选定 找矿重点在主控矿背斜的南北两翼,尤其是斜长角闪片麻岩与混合岩的接触带附近;矿区东南部大南沟西侧应加强稍深部位的探矿工作,力求寻找第二富集成矿带;矿区中心部位应把探矿的重点靶区放在107线-104线间主矿体上盘磁测异常较好地点。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2] 姚培慧、王可南.论铁矿床的控矿构造类型[J].地质评论,1980,26(3):246-251
[3]候德义,刘鹏鄂,李守义.矿产勘查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4]汪劲草,王蓉峥,周瑶.矿体的规律及其地质意义[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3):305-309.
[5]沈保丰,翟安民,杨春亮.中国前寒武纪铁矿床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5,28(4):196-206.
[6]沈保丰,翟安民,陈文明.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作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7]涂光炽.成矿与找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程裕淇. 程裕淇文集[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第一作者简介:王志军(1973-),男,地质工程师,勘探总监,长期从事铁矿、金矿等金属矿山找矿勘探与开发研究。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