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与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析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s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定位、建设原理、设置思路,提出建设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创新教师团队建设,构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学资源,建立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产教互动信息共享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关键词】专业课程群 人才培养 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118-03
  近年来,软件在信息产业中的贡献日益增大,行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高校应突破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性,校、企、行多方合作,共享师资资源、教学仪器、设备等,重构软件专业课程群,对接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软件行业发展提供高端技能人才储备。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具备专业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开发人才。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增强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实践性、创新性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同时,企业可根据自身岗位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方式,适当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专业教师选任等,满足企业后续人才储备的需要。
  一、建设软件专业课程體系
  智能化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探索符合互联网智能时代发展要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课程群是核心任务。软件专业课程群是一个系统,建设课程群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接口性原则,实时追踪外部行业发展变化,与教育部门、行业企业对应需求。二是发展性原则,课程群建设应随着行业知识的更新,及时、准确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使课程体系具有扩展性和补充性。
  (一)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软件专业学生,以工程化能力培养为本位。传统软件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碎片化,每门课程对学生而言是孤立的,无法形成系统概念,导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欠缺。课程之间缺少协作与融合机制,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无法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就业需求—课程群”培养模式,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明晰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环节、内容等,提炼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并细化到具体的教学载体中。学校主动与区域龙头或大型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产业链的更好对接。
  (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定位
  建设完善的课程群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课程群实质是一门大型课程,由于学期、学时的限制,它被人为地拆分到多个学期的多门课中。软件专业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行业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应用性问题,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因此,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强调逆向设计,从行业需求决定专业培养目标,再由专业培养目标推导出课程体系。软件专业课程群应充分体现实践特色,课程采用项目式和情景式教学,引进软件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为载体,校企“双元”教学,形成以“基础能力+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原理
  软件行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度桥接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课程群设置需贴合行业需求,一是任务驱动课程设置。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软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技能培训课程进行合理排列组合,重构软件课程群。二是经验递进课程设置。软件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是下一门课程学习的基础,实施增量式教学模式,消除“碎片化”“孤立化”课程学习,解决课程间的纽带及载体问题,确保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四)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建立以“以学生为本,以职业为切入点”的课程体系。整合碎片化教学资源,系统设计结构化课程,融入多层次、多维度、高质量的多媒体资源,引进企业真实案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内容设置上要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培训课”的递进式课程体系(见图1)。注重启发性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强调知识点的学习,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学习完成后都适当进行实践练习,让学生“从做中学”,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采用学分银行记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模拟真实岗位的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学业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同步评价模式。广泛吸收行业企业精英参与学生考核质量评价,融入企业的新技术,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建设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学生而形成的某种标准和运行模式。产学融合能够实现双方资源共享,克服学校内部资源、力量布局分散等问题,使整体教学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益。校企联合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记录学生学习状态、过程性评价结果、学业水平数据等,实现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和个性化培养。
  (一)创新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是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团队,才能建立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软件专业课程团队应该由学校、企业、行业及科研机构多方联合组建。团队成员要有创造热情、学习激情。学校可定期输送专业负责人、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共同推动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双向流动,引导建立“从校到企”教师流动机制,创造教学与实践开发并重的工作机制(见图2);通过教师进企业、进高校、进赛场,学习前沿技术和职业规范,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教师团队后备军;聘请软件行业、企业技术开发精英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校内外专兼结合的教师创新团队,团队师资职责分工、相互协同,保障教学过程高效实施;团队专兼职教师发挥各自的职业特长、各尽所能,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深度;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包括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促进教师以主人翁精神开展产学研工作。   (二)构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深度桥接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供应,培养具有岗位适应性、市场竞争力的应用技能人才,需厘清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建立对接行业需求的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课程设置面向岗位链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向学生提供多样性、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实现学生成长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学校联合行业和企业等,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设置体现行业前沿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突出核心职业能力、融通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技能课程”,构建书证融合的专业课程群。按照理论与技术并行的培养思想,拓展学生职业技能,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学校开发面向学生的技能竞赛学习资源包,方便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三)创新教学资源
  定期开展行业企业人才发展需求调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方式,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保证专业教学与软件行业发展同步同轨。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来的开发方式,教材也要紧跟技术变革,贴合实务的教材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面对软件行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校企联合共编教材、共同开发在线课程。软件行业发展需要懂技术、能革新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教材可以采用活页、工作手册等形式编制,内容上引入实际开发案例,抽象理论部分采用图像法、比喻法等方式编写,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及时收录软件行业流行技术及创新型研发项目的开发过程形成的资料,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紧跟技术进步。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旋转木马、工作站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利用教材案例,教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让学生基于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立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制订各项评价指标要渗透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和潜在需求,扩展学生综合评价的相关内容,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手段进行合理评价。在设计学业考试时,可以采取个人考试和群体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让考试具有科学性及针对性,考核结果既能反映专业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合理设置学业考核指标,多学科考核融合,同一学期进行的若干门课程进行联合考核,从多个视角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以知识点考核为主;在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以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在实训课程阶段,以形成性方式主要考核成果和绩效。人才培养是连续动态发展的过程,考核应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学分银行制度,量化学生学习、实训、实习的全过程,科学、全面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五)建立产教互动信息共享机制
  搭建产教合作平台,引进优质软件企业入驻平台,软件企业可通过自主发布企业文化、岗位需求,上传岗位所需技能知识、实践案例等,实现校企不分时段、不分场域地合作,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同时校企双方均可通过后台查询统计学生使用信息,评估学生情况,给软件企业带来人事利益,获得人才储备。校企双方共同承办教学研修班,定期派送青年教师到软件企业实地学习,真正参与软件企业的开发工作,与企业技术骨干加强交流,掌握行业先进技术,用技术开发反哺教育教学。软件企业也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难点突破等,和学校共同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软件岗位的发展需要,做好职业规划。
  (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软件专业核心课程采取“课堂+实训”的教学方式。结合软件专业发展方向,构建融合课程资源和实训项目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企业资源共享,吸引和聘任高水平行业精英和企业骨干担任实训教师,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并行的培养模式。按照“准员工”的标准,实训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实际引进企业项目,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模拟企业软件开发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会岗位实感。科学运用实践教学数据,精准分析学生情况,定向推送改善建议,实现精细化教学管理。同时,也可以将软件公司的一些小型的软件开发项目、App软件设计与开发项目、互联网应用产品开发项目作为实训项目,让在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切身感受软件开发流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岗位适应性。实现教师与软件工程师的岗位互换,企业提供传帮带服务,帮助教师、学生实现开发成果转化,提升教师和学生参与产能合作和产品研发的能力水平。学期结束,项目配置的“双导师”可按照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的方式,引领学生探究项目开发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分享各类创新作品的开发经验,从实践的角度重新审视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将平时学习的零散的知识点通过项目开发的方式串联起来,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伟.共建共享共生理念下应用型高校校企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6).
  [2]梁少华.混合所有:中等職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0(18).
  [3]陈金伟,王玫瑰,杨崇岭.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平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探索及实践——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J].广东化工,2020(5).
  [4]陈冀东,聂哲,穆燕.“三递进、三融入、三护航”的软件技术专业群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
  
  注:2019年北海职业学院立项的院级课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计算机软件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2019YJ207)
  【作者简介】祝小玲(1983— ),汉族,广西玉林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
  (责编 龚维玲)
其他文献
本文以百色市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提出“互联网+”大环境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创新项目教学模式,线上线下助力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推广;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直播带货能力;争取校外支持与合作,共同搭建比赛平台;结合学生文案、创意等能力提升,推动百色市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的打造。
本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提出新工科人才规格定位,确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有效培养途径,论述共同招生、协同育人、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同评价、共用师资、共建育人平台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为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
本刊讯1月11日,以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唐锡海教授为组长的自治区教育厅调研组一行5人赴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2021年全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需求调研工作。横县教育局分管领导、横县职教中心校长陆泽恒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调研活动。
本刊讯2020年12月10-12日,由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2020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在南宁召开。本次论坛以“质量·融合·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国家的380位主要代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研讨。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勇齐,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南宁师范大学校长李传起,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
本文以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之理想与现实出发,针对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外学习缺乏指导、教学测评方式单一、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评估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以促进高职院校英语听力课程信息化建设。
本文基于广西财经商贸专业群多能、多岗、多证的新时代“1+X”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广西物资学校财经商贸专业群的建设情况,提出建立深度校企合作的“双元三融四阶”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推动财经商贸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符合其需要的技能人才。
【摘 要】本文认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了机遇与平台,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针对目前中国大学生创业呈现“创业率低、成功率低”的“双低”特点,从营销的理念出发,结合大学生创业者的特点,探索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路径: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提高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用营销的思维寻找创业机会,从营销的角度选择创业项目,从营销战略的高度写好创业项目策划案,通过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加强汉壮双语教育的措施:重视对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增强双语双文化人才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切实发挥职能部门监管作用,强化壮汉双语教育政策宣传的力度和效度;提高双语师资运用新媒体进行双语文化传播的能力;拓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民族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新时代 壮汉双语教育 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
本文以《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融入信息技术的途径,认为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视频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开展游戏教学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借助微课突破学生易错点,从而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
【摘 要】本文以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从育人机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两栖”师资和评价机制等五方面探索基于OBE理念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建立方式和运行方法,分析了此种模式下学生、师资和企业等三主体在企业实践教学中的获益情况,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企业引才能力,为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学徒制订单班提供借鉴。  【关键词】OBE 现代学徒制 订单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