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记录文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的缘起,就一定会提到2008年震惊台湾文化界的那场大火。在那次火灾中,云门舞集位于八里的排练场,所有灯光、服装、乐器被全部烧毁。而更让人扼腕的是,包括《水月》、《风影》、《九隔》、《白蛇传》等舞作的道具,以及历年的音乐资料,全部付诸火海。
  彼时,和硕联合董事长童子贤听闻火灾惨剧,很为文化艺术所遭受的损失惋惜,同时更觉得文化保存的当务之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刚离开诚品的廖美立谈及拍摄台湾作家电影的构思,两人一拍即合,决意用电影手法来记录台湾文学。
  2009年,“行人出版社”更名为“行人文化实验室”,所涉事业也由原先单一的出版扩展至纪录片拍摄、建立剧本数据库以及文化园区规划等领域。之后,童子贤与行人文化实验室合作成立“目宿媒体”,致力于“影像、剧本、资料库”三大领域的经营,“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成为目宿媒体的创业之作。这系列斥资3600万元新台币,以两年半时间完成的纪录片,由杨力州、陈传兴、陈怀恩、林靖杰、温知仪等五位风格鲜明的导演,分别拍摄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这六位华语文学巨擘的创作生涯,展现了文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
  《两地》导演杨力州以林海音“双乡/两地”的特殊身份切入,随着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娓娓道来的声线,走入林海音的书桌、生活圈、编辑台,感受特殊年代里的风声鹤唳与她的担当,以及那一块奋力开拓的纯文学园圃。
  台湾诗人周梦蝶,诗风以禅意佛学著称,又被称为“诗僧”。在《化城再来人》中,导演陈传兴借用了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中的风景,从日常生活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信仰、写作、情缘,带领观众一窥诗人孤独国的世界,极端生命里的流徙与坎坷,因病痛带来的改变与启发等。全片意境幽远,富有禅意。
  余光中可算是两岸三地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以他为主题的《逍遥游》中,陈怀恩以余光中夫妇的游屐,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和文坛交游,以及其走过中西思潮交会的澎湃岁月。
  《如雾起时》以郑愁予同名诗作为向导,切入诗人的生命历程。他曾在港口工作,熟稔于水手与离别,从以诗会友煮酒焚叶的烫热年代,历经爱荷华时代的冲击,以及任教于耶鲁后的淡定与博观,年复一年,诗人始终守着这美的行业,高高举起风灯,在世界的脸上镶嵌光影。
  《寻找背海的人》记录的是台湾著名作家王文兴。本片以21个线索为主轴,借由年轻小说家寻访的踪迹,串起王文兴的文学生涯。导演林靖杰借着影像、照片、手稿、动画、舞台剧、即兴朗诵等形式,展现了一个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写作、以缓慢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
  以杨牧为主题的影片《朝向一首诗的完成》,在杨牧的朗诵中,展开一段对于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那个花莲中学里踟蹰的少年,大度山下辩论学习的身影,在爱荷华选读古英文的执着与好奇,乃至其穿梭于欧美、大陆与台湾的文化资源,将知识融汇进文学写作的尝试,以及对于音韵与想象计较的决心,都使人在重读杨牧的诗文时,再次被深深地感动。
  一般的纪录片常会给人沉闷的印象,但“他们在岛屿写作”希望通过电影的表现手法,将文学家的生涯以及文学精神更为生动地诠释出来。以影像来表现文学大师的创作生涯、风范、思维等,也极为考验导演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及影像表达功力,这种非常规的纪录片形式,更需要导演将光影、访谈、故事结合起来,共同形成文学大师的立体人生。
  2011年初,影片开始走进观众的视野。当年2月份,在台北书展和诚品书店,行人文化和目宿媒体便针对读书人进行“他们在岛屿写作”的宣传;4月在台北公映,原本4周的放映期延长到7周,票房突破400万新台币;10月,在“第八届香港亚洲电影节”放映,并且举行文学座谈会;11月开始在香港院线放映。今年5月25日,凤凰网读书会举办了“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开幕式及两岸文学论坛,邀请了杨牧、屠岸、陈传兴、许悔之等嘉宾参与座谈,随后,影片在北京公映,大陆观众终于得以一睹大荧幕上文学大师的风采。
  随着影片在两岸三地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影片的意义也超出了原先预想的范围。由一场大火引发的记录文学大师的发想,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向大师们致敬,或是对于记录和保存文化资源的一种努力。在这个纸本阅读式微的年代,新一代的年轻人,渐渐无法体会在字里行间得以发掘的乐趣。世界各地都发出阅读衰退的警讯,所有人都试图找到新的方式,吸引年轻人进入一个新的阅读盛世。此时,目宿媒体的这一影像文学另辟蹊径,让读者能够以眼睛代替手指,翻阅经典作品中的字字句句,让文学家在世代交接的历史过程,依旧传达出令人感动的力量。唯有如此,这些文化资产才有可能永留人心,真正不朽。与此同时,以年轻导演的电影语言作为引路人,将台湾战后最重要的文学家介绍给新一代读者,不但借此永久记录作家的重要事迹,也希望透过这些作品,重燃新一波的书写复兴。
  林海音(1918~2001)
  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1921年随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校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
  1948年30岁回到台湾,开始发表文学创作。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在担任“联副”主编时期(1953~1963),她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众多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同时,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三部长篇小说,四本短篇小说集,另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 1968年和几位朋友合办了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广受好评。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台湾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四十一年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大陆文学界的重视,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周梦蝶(1921~ )
  原名周起述,1921年2月10日生于河南淅川。而此前的四个月,他的父亲撒手西去,由母亲把他和两个姐姐含辛茹苦地养大。1943年考入开封师范学校,但由于家贫和战乱的原因而辍学,1947年又入宛西乡村师范,同年加入了国民党的青年军, 后随军队赴台。
  1952年,周梦蝶开始发表诗作,成为“蓝星诗社”一员,至1959年诗集《孤独国》的出版﹐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周梦蝶是诗坛少有的蜗牛派,创作四十年,却字字珍惜。
  也许是特殊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特殊的性格,周梦蝶在台湾诗坛上的确是个奇特的诗人,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就连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时也专卖那些冷僻的哲学、诗集、诗刊等文学读物,所以当1959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孤独国》出版后,人们送其雅号为“孤独国主”,1962年以后他每日静坐街头开始礼佛习禅,对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不为所动,俨如一入定老僧,成为台北街头一景,惹得许多人不买书也要驻足观看一番。1965年文星书店出版了他充满禅味的诗集《还魂草》,由于他写诗精雕细琢,苦苦吟思,所以人们又送给他一个雅号“苦僧诗人”。
  余光中(1928~ )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生于南京,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移居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写作风格的变化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郑愁予(1933~ )
  原名郑文韬,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代诗人。台湾中兴大学毕业。
  郑愁予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各地,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随父至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被选为台湾各文类的“最受欢迎作家”。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等。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2首,及诗集《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等2部。
  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中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王文兴(1939~ )
  出生于福建省福州,1946年举家迁台。他早在高中时期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开始写小说。高中毕业后,他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1960年和同班同学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早期的《现代文学》编辑事务多半由他负责。
  台大毕业后,他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室从事研究,获得硕士学位。1965年回台,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担任讲师,教授小说课程,后来也在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1月退休。虽然是美国文学方面的教授,但是与法国文化一直维持紧密的关系,致力于缩短法国与台湾之间的文化距离。为感谢其对台法文学与艺术交流的重大贡献,并且向其创作表达崇敬感佩之意,2011年法国政府为其颁赠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的骑士勋位。
  在台湾文学史上,王文兴的《家变》是一本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长篇小说。王文兴从1966年开始写作《家变》,在1973年出版,发表后造成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家变》从内容到形式、情节、结构、语言文字,在当时的台湾文坛都是创新的,甚至创新到被某些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为了这部作品,台湾文学界曾经开过多次座谈会,发表过多篇文章来讨论。《背海的人》则耗费他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才写就,文字晦涩难懂,极具象征意义。
  杨牧(1940~ )
  本名王靖献,出生于台湾花莲,台湾著名诗人及散文作家。小学期间即爱好阅读,1955年就读花莲中学高级部,开始从事翻译小说,同时参与刊物编辑。此时以“叶珊”为笔名,在《现代诗》、《蓝星诗刊》、《创世纪》、《野风》等诗刊投稿。
  1959年4月《创世纪》改版,首次列名为编辑委员。同年9月进入东海大学就读历史系,后转读外文系。此时的杨牧,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等。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并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爱荷华求学期间,杨牧对爱尔兰诗人叶慈有更多的关注,叶慈中年之后浪漫精神的提升、对神人关系的探讨及现实社会的批判,影响了杨牧日后文风的改变。
  随后杨牧进入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后更改笔名为“杨牧”,其作品风格亦为之一变;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静与含蓄,并且开始有了关心现实问题的作品。
  杨牧是台湾学府派的诗人和散文家。1960年由蓝星诗社出版杨牧第一本诗集《水之湄》,收录作品50首。与第二本诗集《花季》均为就读东海大学时期出版。杨牧除了现代诗和散文见长外,兼擅翻译和评论。
其他文献
绘本的责编在决定做一本或一套书的时候,最直接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儿童的思维方式到底与成人相差多少?作为责编,应如何尽可能地体现绘本作为一种很好的答案承载方式的价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文字和图片的理解力断然不同,应该怎么设定适龄读者?与普通的绘本情况类似,回答孩子问题的绘本引进版本远多于国内原创,这算是一个异常的现象吗?引进版本通常要面临着陆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此类绘本的走向会是怎样的?……  绘
期刊
早在浙江文艺出版社还是浙江人民出版社所属的一个编辑部,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小说《飘》已让他们在国内出版界声名鹊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出版社都是为地方服务的,极少面向全国的读者。因此,这一本《飘》宛如一块投入池水的巨石,在国内出版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一家地方出版社出版了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品,批判的声音很大,很多人都在质疑‘社会主义将要飘向何方’。”郑重说,这场风
期刊
作为一家以版权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成立之初,便大规模地涉足国外版权的引进和出版。彼时国内的“外语热”刚刚兴起,外语类图书的需求量巨大,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凭借着较早涉足国际版权贸易的优势,引进出版了大量外语书籍,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下文简称:世图北京)是四家分公司之一,在成立之初以出版外语书为主。但在外版图书的本土化、市场化运作上欠
期刊
“很多冲击和火花,你现在不写,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写了。”这句话是台湾著名出版人林载爵在邀请蔡博艺写书时告诉她的。没想到,这句话后来成就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这本书,成就了蔡博艺这位少年作家,也成为了她时刻惦念的人生警示语。  蔡博艺出生于1992年,年纪小,风华正茂。《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封面上介绍道,“蔡博艺从高中时代起经历个人之思想启蒙,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喜欢行走,在行走
期刊
对于中国大陆出版业而言,最稀缺的不是新书、好书,而是出版社。  不同于境外多数国家和地区比较自由的出版登记制,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审批制,即由国家决定是否设立出版社以及出版社的规模与数量。60多年来,全国具有图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不足600家,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于京沪两地,与此相较,分散于全国各省市的图书民营公司数量却是多达上万家。国家的严格控制,让出版社成为大陆出版业最为稀有的资源。  近期这种
期刊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当了母亲,才开始学习如何做妈妈的,甚至,开始成为一个小孩,再一次学习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在看似巨大与从零开始的角色,有人可以转换,有人转换得不流畅,也许也根本不想或不需要转换。但是,两者都是“重新学习”,除了角色上、体型上看起来有点不一样之外,很多时候,大人与孩子是一样的。有时候,反而孩子的无限可能的想象力,能敲一敲大人僵固的脑袋。  我是个“慢熟”的大人,喜欢和孩子一起聊天,
期刊
一直以来,如何让孩子们接近并进入重要的生命主题,无论对父母还是老师,甚或孩子们自己,似乎都是一个挑战。瑞典童书作家佩妮拉·斯达菲尔特创作了“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系列绘本,用轻松幽默而又适合孩子的方式,引领儿童进入这些话题,如生、死、爱、毛发、大便、恐惧、儿童的权利。本系列包括《生命是怎么回事》、《爱是怎么回事》、《死亡是怎么回事》、《我们为啥长毛发》、《我们一起聊大便》和《所有孩子的权利》,共6册
期刊
上期的结尾谈到森林,这期可以接续着谈。恰好彼得·杰克逊执导的电影《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在2013年底上映,全球影迷又可以在大银幕上欣赏到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的美颜和身手了。虽然在小说原著中并没有莱戈拉斯出现,但从续作《魔戒》的叙述不难推断出幽暗密林和五军之战的情节里,他一定随侍其父左右。从幽暗密林和长弓神射,我们不妨来看看托尔金笔下森林背后的文化底蕴。  他们排成一路纵队行进着。小径的入口是两
期刊
我常呼吁台湾要正视大陆不但综合实力崛起,娱乐视听产业也早一步步到位、上位——尽管以国际水平或大陆自己有识之士的高标准看,很多环节仍充满勉强与灰色地带,并不真像外界以为的“到位”。  当台湾只呼吁原创人才和原创力,很可能忽略了边做边学、先山寨(最近有个文雅一点的新词“描红”)后创新,是全球后进国家或产业无可厚非的生存历练这一事实。台湾也曾经历过,甚至,台湾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很多产业到现在也无法走出这条
期刊
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  作者:Franz Kafka  译者:姬健梅  出版社:漫步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6月  “想必是有人诽谤了约瑟夫·K,因为他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一天早上却被逮捕了。”卡夫卡以此作为小说开头,带我们进入现代文学最荒谬、最恐怖的梦魇。以卡夫卡作品集的校勘本为基础,系根据原始手稿重建,呈现了文字的真实原貌,保留原稿的拼字和标点,并还原被卡夫卡挚友布罗德修改与删除的部分,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