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慕课”是教育信息化在高校的最新形式,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理想“载体”,这种全新的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高等教育。在农业高校如何建设“慕课”是一个新问题,山东农业大学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院校“慕课”平台,本着立足于农业高校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从建设定位、运行模式、建设方略三个方面探索研究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朝着“大农业慕课”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关键词:“慕课”建设;农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8-0016-04
  一、引言
  “慕课”,即:MOOC(Ma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2010年在美国崭露头角,2012年呈现出飞快增长的趋势,于是《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 MOOC的兴起和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更多思考,它迅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许多学者认为,“慕课”将引起全世界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可以说,“慕课”是教育信息化在高校的最新形式,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理想“载体”,这种全新的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我国高校。
  “慕课”在农业高校的建设与应用必将促进农业高校的教学发展与教学变革,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力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理工高校相比,首先,农业高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相对缺乏网络知识与应用,而通过学习“慕课”,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运用网络的实践技能;再者,农业高校的主要学科,如农学、园艺、生科类的许多课程内容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充分、生动地展示出来,且这些学科一般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而农业高校的实验经费也往往不充足,这些都使得有农林特色的课程通过“慕课”能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原本单调、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直观,学生可以在线与老师、同学讨论与学习,且时间和地点是灵活的,将来还能实现虚拟环境下的模拟实验,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和自由度,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许多困难(如教学经费不足、实验环境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应用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展现全新的教学风貌。
  “慕课”起源于并应用于理工高校,在农业高校如何建设“慕课”是一个新课题,我们主张以农业高校学科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特点为根本,以我校“慕课”建设的实践为例,尝试从建设定位、运行模式、建设方略三个方面研究探索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朝着“大农业慕课”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定位
  “慕课”起源于并应用于理工高校,在农业高校如何建设“慕课”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新问题。高校在建设“慕课”之初首先应明确建设定位,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定位可借鉴并综合国内外高校的“慕课”建设定位,选择适合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并能突出农林特色的建设定位。
  胡树祥等人的考察研究报告指出,美、日高校“慕课”资源的建设定位共有六种:①学校实际教学资源的对外展示平台;②学校优秀面授课堂的展示窗口(如美国的视频公开课);③校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免费共享应用;④在一个MOOC平台上共享多所大学的优质课程;⑤基于出版社教材的有偿优质资源共享;⑥研究替代传统课堂的网络课程并提供学分教育。[1]
  目前,国内高校“慕课”的建设才刚起步不久。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相继加盟EdX和Coursera,并共享多门优质课程资源,北京大学已经共享11门课程,是中国高校里数量最多的。此外,上海30所高校陆续加入“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东西部64个高校先后加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清华大学推出慕课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秋季,山东农业大学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我们可以把国内高校的“慕课”建设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加盟国际或国内知名的“慕课”在线联盟平台,这种情况相当于“在一个MOOC平台上共享多所大学的优质课程”;另一种是高校自主研发“慕课”在线平台,这种情况基本属于“学校优秀面授课堂展示窗口”,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山东农业大学的“神农在线”等。
  以山东农业大学“慕课”的建设实践为例,“慕课”的建设定位目前基本属于“学校优秀面授课堂展示窗口” ,实际上更接近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第一批“慕课”视频课由几位国家级名师主讲,再由技术人员对课程视频进行精心制作和发布,这样的项目在执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与难度,例如:视频课挑选的标准问题以及教师的教学表演水平等等。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定位或将成为学校“优秀面授课堂展示窗口”、“实际教学资源的对外展示平台”、“优秀教学资源的免费共享”与“能替代传统课堂的网络课程的学分教育”的综合形式,并且同时能在一个“慕课”平台上共享应用许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从而逐渐接近于真正的“MOOC”,用来满足不同学习者(包括:在校学生和社会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尽可能降低实际操作的难度和风险,以确保可持续发展,争取做到“立足校内,面向全国;农林特色,辐射发展;服务学生,服务三农”[2],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模式
  在明确建设定位的同时,还要确定其运行模式,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模式可借鉴并综合国内外高校的“慕课”运行模式,选择适合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并能突出农林特色的运行模式。   目前国际上“慕课”资源建设基本可概括为四类运行模式:①学校部门运作模式;②非盈利组织模式(MIT OCW/edX);③风投商业公司模式(Coursera);④纯商业公司模式(Pearson)。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真正从学校的整体角度规划设计“慕课”资源建设的高校不多,尤其像MIT那样系统、全面地推动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更少,多数高校(如日本高校)只是学校里某个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那些愿意公开课程资源的教师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和帮助。[3]
  以我校“慕课”的运行实践为例,“慕课”的运行模式基本是“学校部门运作模式”,就是由学校某个业务部门承担的一项工作,为参与“慕课”教学的教师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与帮助,具体进行“慕课”视频的录制、编辑与制作、发布等工作。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或将向着非营利组织模式(如MIT OCW/edX)演变,本着“立足校内,面向全国;农林特色,辐射发展;服务学生,服务三农”[4]的思想,从“大农业”教育的整体角度出发规划建设“慕课”,建设全面、统一的农业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平台,从目前的初级建设阶段向着更高层次的“大农业慕课”进步。值得关注的是,非营利的“慕课”平台的长期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经费方面的自给自足,因此从长远来看,非营利的“慕课”平台最终会逐渐朝着营利方向发展,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很漫长的。
  上面我们提到了“大农业慕课”,在这里,“大农业”是指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且贯穿了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化大农业,所谓“大农业慕课”就是相对于“大农业”来说的“慕课”,是指除了面向校内学生的需求,还要面向社会、面向“大农业”的需求,在为普通学生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大农业”服务,这样的“慕课”就是“大农业慕课”,其内容一定是有农林特色的,并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能传承、保护、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可以预测,“大农业慕课”将是未来农业高校“慕课”运行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方略
  1.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平台为基础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因此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是“慕课”建设的首要部分,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就为“慕课”的建设提供了第一“生产力”。人才队伍应具体包括: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表演水平,主讲的“慕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从事“慕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为教师提供技术协助和管理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是互相依赖的整体。
  技术平台具体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方面,是“慕课”建设最基本的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完备的专业技术平台就能为“慕课”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工具。我校“慕课”建设是2014年正式启动的,目前“慕课”建设所需的软、硬件都已初具规模,以后随着“慕课”建设的发展需要还将进一步扩充与完善,从而为“慕课”建设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2.以“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为核心
  “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的核心与根本,“慕课”资源的应用是“慕课”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具有农林特色的教学资源在“慕课”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才能发挥资源应有的价值,进而促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确保农业高校“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朝着现代化、国际化更进一步发展。
  以我校为例,“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开发制作有农林特色的课程资源;目前,已制作完成了农业生态学、果树园艺学、植物生理学、数字电子技术等校内“慕课”课程,并向校内学生开放运行。②改造升级原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学校原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些原有的课程资源可以经过技术处理改造升级为“慕课”资源,实现精品课程大众化,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在“慕课”建设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③引进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目前,学校的“慕课”建设尚处在校内课程资源的建设阶段,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大胆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充实和完善“神农在线”的“慕课”资源,使之逐渐朝着“大农业慕课”的方向发展。
  3.以“慕课”的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
  “慕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在“慕课”建设过程中,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正确对待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质量意识、系统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严格质量审核,确保“慕课”质量。同时,还要探索研究“慕课”的学分认定。教育部也已发文,指导和鼓励部分高校创建高校内部或者高校之间具有考核标准的慕课学分认定和学习认证机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展开在线学习以及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转换和学分认定。[5]
  我校在“慕课”建设过程中,秉持精品意识、质量意识、系统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严格把关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重视课程的规划设计、制作发布、共享应用与评估评价等环节,努力确保课程的高质量,从而共享优质的“慕课”资源。同时,积极进行“慕课”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力求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积极学习“慕课”的热情。
  4.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为职责
  高校具有传承和发展文化的社会职责,与理工高校相比,农业高校是培养服务“三农”人才的高校,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其校园文化的主体,因此,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是农业高校的重要职责。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所蕴含的精华思想与文化品格都十分优秀,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劳勇敢、艰苦奋斗、邻里相帮等等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是值得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化精华。[6]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呈现出“多样”与“趋同”的特点,某些强势文化正在“同化”弱势文化,而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为“文化入侵”提供了便利,致使文化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甚至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形下,农业高校以传承、保护和发展农耕文化为重要职责,充分运用“慕课”这种高科技传播途径和先进手段,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传承、保护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这对于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抵御文化入侵具有现时代的实际意义。
  5.以相应的人事政策和知识产权为保障
  相应的人事政策对于“慕课”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高校应适应“慕课”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从事“慕课”工作的教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慕课”的教学、技术与管理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慕课”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美、日高校一般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而我国的高校往往偏重“慕课”的数量,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高校应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分析国际上“慕课”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办法,依据我国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高校“慕课”的实际建设情况,建立适合我国高校的“慕课”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效保障“慕课”建设者与相关各方的权益,保证其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性。
  6.以发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为必要内容
  有资料报道,美国和日本在“慕课”资源建设之初就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MIT的“慕课”一上网就向全球开放,同时还与其他国家的有关组织和高校发展合作,哈佛、耶鲁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在许多国家开放;EdX和Coursera在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同时,还邀请其他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参与,如EdX和Coursera已邀请我国的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参与。
  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也应积极发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2014年秋季,我校研发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国内农业高校中首个自主开发建设的“慕课”平台。2015年4月10日,山东16所高校成立优质课程共享联盟,我校是发起单位之一,联盟的目标是:互助共享、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目前,“神农在线”已在校内开放运行了农业生态学、果树园艺学、植物生理学、数字电子技术等“慕课”课程。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农业高校参与,以充实和完善“慕课”资源,努力改进和提高“慕课”质量,建设“大农业慕课”,为国内外提供更好的具有农林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从而满足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需要。
  五、结语
  国内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发展才刚刚起步,我校“慕课”建设工作是2014年上半年正式启动的,“慕课”建设所需的基本软、硬件已初具规模,2014年秋季,我校研发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国内农业高校中第一个自主开发建设的“慕课”平台。以我校为例,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专门用于“慕课”工作的软、硬件技术设备还不够完善,原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第二,专门从事“慕课”工作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远远不够,缺乏一支技术强、水平高的专业队伍;第三,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与科学指导,缺乏相应的人事政策和激励机制,也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些都是“慕课”建设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国内农业高校“慕课”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慕课”在农业高校的应用与发展必将促进农业高校的教学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慕课”发展所产生的数据将是农业高校大数据的重要信息来源,“慕课”的发展必将推进大数据的发展,为大数据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反之,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又会作用于“慕课”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总之,建设农业高校“慕课”,首先要选择适合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并能突出农林特色的建设定位和运行模式。同时要明确“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平台为基础;以‘慕课’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为核心;以‘慕课’的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为职责;以相应的人事政策和知识产权为保障;以发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为必要内容”的建设方略,努力建设“大农业慕课”,突出农林特色,发挥农业高校自身具有的优势,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与信息服务,同时推动农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参考文献:
  [1][3]胡树祥,石鹏建,郑家茂.等. 美、日开放教育资源考察与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2):12-17.
  [2][4]孙永华. 明确思路 扎实推进MOOCs开发应用工作[N].山东农大报,2014-5-18(2).
  [5]张大良. 高校可自主探索慕课学分互认[N].中国教育报,2015-05-08(3).
  [6]唐珂.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J].前线,2012(2):72-76.
  (编辑:郭桂真)
其他文献
摘 要:尔雅通识课是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以MOOC平台为载体的公共选修课,适时解决了高等医学院校公选课师资不足、课程门类较少等问题,满足了学生选课的多元化需求。科学技术史作为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和2016年春季学期对参与通识课科学通史的本科生调查发现,87%的学生认为科学史能够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58.82%的学生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23.5
正确掌握原油中蜡、胶含量,对于原油输送管道的设计和安全、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以敖南葡萄花、龙虎泡和齐家北三个区块油井原油试样为研究对象,采用柱层析法测定增能剂作用前
“干事干净”管理法讲的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第一素质。“干事干净”管理法在晋煤集团内部的深入推进,是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理论武装的有力措施;是领
砂岩是由性质各异、形状不同、大小不均匀的砂粒在胶结物的作用下胶结而成,根据其粒度分布参数和曲线可以判断其沉积环境,砂岩的孔隙性、渗透性和饱和度等性质并非始终不变,
通过科学规划促进煤炭生产的安全化、规模化和科学化,从战略层面对煤炭工业的格局进行了总体控制,有利于未来的煤炭工业的健康和可持性发展,对其它规划编制工作有借鉴意义。
文章分析了成人培训中常出现的现象(如学员及其单位对培训效果不满、部门职责不清等),并指出其实质,即培训机构缺乏战略眼光,绩效考评不合理。于是借助平衡记分卡原理,文章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