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文学理论集两百余部。近著《肖复兴文集》十卷、《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天坛六十记》等。曾获全国及地方各类文学奖、“中国好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小时候,开春看花,我一般到中山公园。那时,我家住前门,步行穿过天安门广场,十几分钟就能到中山公园。
家长带我到中山公园,花五分钱买一张门票,为的就是到唐花坞看花。那时候北京还没有室内植物园,另外,我的见识也少,从来没有见过其他的室内花园。因此,每一次去唐花坞,我都会很兴奋,好像去参加花仙子邀请的盛会。尤其是冬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那里温暖如春,会看到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花在争奇斗艳,真的是神奇无比。
北京能有这么一个唐花坞,还要感谢朱启钤。他当时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兼京师市政督办(应该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1914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皇家的园林就初步改建成了开放的公园,当时取名叫“中央公园”。如果没有朱启钤,真不知道北京还要再等多少年才能建成一座公园。
朱启钤不仅是官员,还是建筑家,中国营造学社就是他创建的。中山公园改建之初,他新建了一些亭台樓阁,唐花坞便是其中第一批修建的扇面式中西合璧建筑。据说,朱启钤家有一株珍贵的昙花,高达五尺,建好这个唐花坞后,每到花期,他都会让人把昙花搬至坞中,与众人分享昙花一现的珍贵时刻。
唐花坞前的荷花池和水榭,也都是当年朱启钤主持营建的。尽管有人批评水榭建得太偏于内,发挥不了作用,但当年能有这样的设计,为百余年后的我们留下这样的景观,也实在是不容易了。
如今,外地游客到故宫的人多,到中山公园的很少。在北京市内所有的公园里,我却最爱去中山公园。独自走走,想想一墙之隔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这里却像是万丈红尘之外,有别处难有的清静。
每一次来这里,我都会忍不住想起上小学三年级那一年的夏天,我和同院的小伙伴一起到唐花坞前的荷花池,偷摘荷花和莲蓬的情景。荷花摘到了,莲蓬没有够着,再探身伸手摘莲蓬的时候,一脚打滑,落进水中。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后把我们救上来,不客气地把浑身湿淋淋的我们带到办公室,一通数落之后,通知家长来公园领人。这成为了我童年最羞愧的一件事。但是,它并没有影响我去中山公园的兴致,以至于以后我上了中学,还常常会一个人到唐花坞去看花。记得初三那一年的寒假,我们学校高三的一位学长以笔名“园墙”写了一篇散文《水仙花开的时候》,发表在当年的杂志《北京文艺》上,很是让我羡慕。他的那篇散文写的就是唐花坞里的水仙花,那水仙花我也见过,好多更好看、更新鲜的花我也见过,为什么我写不出那样漂亮的文章,发表在《北京文艺》上呢?那时候,我仿照着他那篇散文的笔法,写了好多篇唐花坞,但没有一篇成功。
通过到唐花坞看花,我喜欢上了花。我曾经专门买过一个很精致的美术日记本,在扉页上自己题写了“花的随笔”几个美术字,专门记看花的笔记。那时,我已经不只是到唐花坞看花了,哪个公园里举办花展,我都要去看。上高一的秋天,北海公园里有菊花展览,我跑去看。各式各样的菊花,成百上千盆,铺铺展展,简直成了菊花的海洋。我是第一次见到那样多的菊花,回家后在日记本上赶紧写笔记,自以为收获不少。
年老之后,看邓云乡老先生的书,有一篇文章,写北京的菊花。他说菊花是隐逸之花,然后写道:“千百盆摆在一起,并没有什么看头,因为显示不出其风格,况且千百个‘隐逸’聚在一起,那还叫‘隐逸’吗?弄不好还有聚众闹事、图谋不轨的嫌疑呢!”这时,想起自己中学时代专门跑到北海公园去看菊花展览,不禁哑然失笑。看来,还是在中山公园的唐花坞里看花最好。
小时候,开春看花,我一般到中山公园。那时,我家住前门,步行穿过天安门广场,十几分钟就能到中山公园。
家长带我到中山公园,花五分钱买一张门票,为的就是到唐花坞看花。那时候北京还没有室内植物园,另外,我的见识也少,从来没有见过其他的室内花园。因此,每一次去唐花坞,我都会很兴奋,好像去参加花仙子邀请的盛会。尤其是冬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那里温暖如春,会看到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花在争奇斗艳,真的是神奇无比。
北京能有这么一个唐花坞,还要感谢朱启钤。他当时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兼京师市政督办(应该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1914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皇家的园林就初步改建成了开放的公园,当时取名叫“中央公园”。如果没有朱启钤,真不知道北京还要再等多少年才能建成一座公园。
朱启钤不仅是官员,还是建筑家,中国营造学社就是他创建的。中山公园改建之初,他新建了一些亭台樓阁,唐花坞便是其中第一批修建的扇面式中西合璧建筑。据说,朱启钤家有一株珍贵的昙花,高达五尺,建好这个唐花坞后,每到花期,他都会让人把昙花搬至坞中,与众人分享昙花一现的珍贵时刻。
唐花坞前的荷花池和水榭,也都是当年朱启钤主持营建的。尽管有人批评水榭建得太偏于内,发挥不了作用,但当年能有这样的设计,为百余年后的我们留下这样的景观,也实在是不容易了。
如今,外地游客到故宫的人多,到中山公园的很少。在北京市内所有的公园里,我却最爱去中山公园。独自走走,想想一墙之隔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这里却像是万丈红尘之外,有别处难有的清静。
每一次来这里,我都会忍不住想起上小学三年级那一年的夏天,我和同院的小伙伴一起到唐花坞前的荷花池,偷摘荷花和莲蓬的情景。荷花摘到了,莲蓬没有够着,再探身伸手摘莲蓬的时候,一脚打滑,落进水中。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后把我们救上来,不客气地把浑身湿淋淋的我们带到办公室,一通数落之后,通知家长来公园领人。这成为了我童年最羞愧的一件事。但是,它并没有影响我去中山公园的兴致,以至于以后我上了中学,还常常会一个人到唐花坞去看花。记得初三那一年的寒假,我们学校高三的一位学长以笔名“园墙”写了一篇散文《水仙花开的时候》,发表在当年的杂志《北京文艺》上,很是让我羡慕。他的那篇散文写的就是唐花坞里的水仙花,那水仙花我也见过,好多更好看、更新鲜的花我也见过,为什么我写不出那样漂亮的文章,发表在《北京文艺》上呢?那时候,我仿照着他那篇散文的笔法,写了好多篇唐花坞,但没有一篇成功。
通过到唐花坞看花,我喜欢上了花。我曾经专门买过一个很精致的美术日记本,在扉页上自己题写了“花的随笔”几个美术字,专门记看花的笔记。那时,我已经不只是到唐花坞看花了,哪个公园里举办花展,我都要去看。上高一的秋天,北海公园里有菊花展览,我跑去看。各式各样的菊花,成百上千盆,铺铺展展,简直成了菊花的海洋。我是第一次见到那样多的菊花,回家后在日记本上赶紧写笔记,自以为收获不少。
年老之后,看邓云乡老先生的书,有一篇文章,写北京的菊花。他说菊花是隐逸之花,然后写道:“千百盆摆在一起,并没有什么看头,因为显示不出其风格,况且千百个‘隐逸’聚在一起,那还叫‘隐逸’吗?弄不好还有聚众闹事、图谋不轨的嫌疑呢!”这时,想起自己中学时代专门跑到北海公园去看菊花展览,不禁哑然失笑。看来,还是在中山公园的唐花坞里看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