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2011-2012年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种类和流行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粪便培养方法,用API做生化鉴定,并对分离到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以及致泻大肠杆菌做血清学分型。结果:在监测的94例腹泻患者样本,检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38株,分离率为40.4%,其中副溶血弧菌所占比例最大,为37%,致泻大肠杆菌次之,为18%。结论:副溶血弧菌和致泻大肠杆菌是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应依据此监测结果做好沈阳地区腹泻病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沈阳;感染性腹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276-01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导致死亡[1]。以20世纪90年代后的最近10余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数来分析,呼吸道传染病、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数,每年均未超过6位数,唯有肠道传染病每年都以7位数而名列榜首。由于肠道传染病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成人劳动力大量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直接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为了了解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近几年的分布情况,掌握其流行规律,为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1-2012年我们对沈阳市哨点医院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肠道门诊6-10月份期间,2011年共检测腹泻症状粪便标本54份,2012年共检测腹泻症状粪便标本40份。
采集方法:有腹痛腹泻症状,且日排便3次以上,取5支棉拭子在粪便病灶部位采集,立即插入CB保存培养管中,送至实验室。
1.2 试剂
1.2.1 增菌液类:SBG、APW、MEC、改良PBS采自友康
1.2.2 平板类:XLD、MAC、Skirrow、沙门氏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O157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庆大培养基、TCBS培养基、CIN培养基采自安图
1.2.3 诊断血清:沙门氏菌诊断血清、志贺氏菌诊断血清、致病性大肠杆菌诊断血清采自日生研
1.3 分离方法:细菌分离鉴定见《传染病腹泻症候群监测平台检测技术方案》
2 结果 见下表和饼状图
表 2011-2012年腹泻病原菌分离情况
图 2011-2012年分离菌株所占比例
3 讨论
对沈阳地区2011-2012年94例腹泻患者进行了细菌病原学监测,检出致病菌阳性株38例,检出率40.4%。从腹泻患者的标本检测出的病原菌分布可以看出,沈阳地区2011-2012年感染性腹泻主要是副溶血弧菌及致泻大肠杆菌引起的,这与国内大部分省市的报道是不一致的[3-4]。这可能跟沈阳地区饮食习惯有关,由于饮食卫生不健康而导致了副溶血弧菌及致泻大肠杆菌目前成为了引起沈阳地区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经流行病学调查,腹泻患者一般多有在街边吃烧烤及海鲜类食品的习惯,特别是因生食或食用未经烧透或烹调不当的牡蜊、蛤等海产品而受染,因此应开展全面广泛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注意肠道卫生,同时也建议卫生监督部门重点加强对卫生条件不合格的就餐地点监督执法力度,防止感染性腹泻病的爆发和流行。本次监测虽然样本数量不大,但从分离出的阳性菌株可以看出致病菌种类比较多,因此要主动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的监测力度,本次监测基本了解了2101-2012年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病原体和流行特征,它们对今后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虽然引起肠道腹泻的病原体种类多种多样,但因它们在人体内特异性定位的一致性,从而决定了所有病“粪-口-粪”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共同性,因此防控策略和措施也基本上相同,只要贯彻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所有肠道传染病都可预防,即使出现流行或爆发,也可将其迅速控制或扑灭。
参考文献
[1] 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2] WS287-200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S].
[3] 邹慧英,刘丽红等.2009-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急性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职业与健康,2013年29卷06期 733-734
[4] 赵颖,孙素梅,王斌.北京市大兴区感染性腹泻多病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9):2264-2265.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2011-2012年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种类和流行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粪便培养方法,用API做生化鉴定,并对分离到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以及致泻大肠杆菌做血清学分型。结果:在监测的94例腹泻患者样本,检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38株,分离率为40.4%,其中副溶血弧菌所占比例最大,为37%,致泻大肠杆菌次之,为18%。结论:副溶血弧菌和致泻大肠杆菌是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应依据此监测结果做好沈阳地区腹泻病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沈阳;感染性腹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276-01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导致死亡[1]。以20世纪90年代后的最近10余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数来分析,呼吸道传染病、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数,每年均未超过6位数,唯有肠道传染病每年都以7位数而名列榜首。由于肠道传染病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成人劳动力大量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直接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为了了解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近几年的分布情况,掌握其流行规律,为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1-2012年我们对沈阳市哨点医院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肠道门诊6-10月份期间,2011年共检测腹泻症状粪便标本54份,2012年共检测腹泻症状粪便标本40份。
采集方法:有腹痛腹泻症状,且日排便3次以上,取5支棉拭子在粪便病灶部位采集,立即插入CB保存培养管中,送至实验室。
1.2 试剂
1.2.1 增菌液类:SBG、APW、MEC、改良PBS采自友康
1.2.2 平板类:XLD、MAC、Skirrow、沙门氏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O157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庆大培养基、TCBS培养基、CIN培养基采自安图
1.2.3 诊断血清:沙门氏菌诊断血清、志贺氏菌诊断血清、致病性大肠杆菌诊断血清采自日生研
1.3 分离方法:细菌分离鉴定见《传染病腹泻症候群监测平台检测技术方案》
2 结果 见下表和饼状图
表 2011-2012年腹泻病原菌分离情况
图 2011-2012年分离菌株所占比例
3 讨论
对沈阳地区2011-2012年94例腹泻患者进行了细菌病原学监测,检出致病菌阳性株38例,检出率40.4%。从腹泻患者的标本检测出的病原菌分布可以看出,沈阳地区2011-2012年感染性腹泻主要是副溶血弧菌及致泻大肠杆菌引起的,这与国内大部分省市的报道是不一致的[3-4]。这可能跟沈阳地区饮食习惯有关,由于饮食卫生不健康而导致了副溶血弧菌及致泻大肠杆菌目前成为了引起沈阳地区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经流行病学调查,腹泻患者一般多有在街边吃烧烤及海鲜类食品的习惯,特别是因生食或食用未经烧透或烹调不当的牡蜊、蛤等海产品而受染,因此应开展全面广泛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注意肠道卫生,同时也建议卫生监督部门重点加强对卫生条件不合格的就餐地点监督执法力度,防止感染性腹泻病的爆发和流行。本次监测虽然样本数量不大,但从分离出的阳性菌株可以看出致病菌种类比较多,因此要主动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的监测力度,本次监测基本了解了2101-2012年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病原体和流行特征,它们对今后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虽然引起肠道腹泻的病原体种类多种多样,但因它们在人体内特异性定位的一致性,从而决定了所有病“粪-口-粪”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共同性,因此防控策略和措施也基本上相同,只要贯彻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所有肠道传染病都可预防,即使出现流行或爆发,也可将其迅速控制或扑灭。
参考文献
[1] 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2] WS287-200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S].
[3] 邹慧英,刘丽红等.2009-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急性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职业与健康,2013年29卷06期 733-734
[4] 赵颖,孙素梅,王斌.北京市大兴区感染性腹泻多病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9):2264-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