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41306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革除传统小语种教学中“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弊端,改变“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窘状,切实提升学生运用外国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和观察、讨论、研究、解决各类“专业性”问题的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基于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全面推行“随时随地讲外语、学外语、用外语”,果断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围绕此项教学改革进行的理论思考和改革实践在推进小语种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展现了一般规律性,具备示范意义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小语种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时代各国(各地区)间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外国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媒介作用。以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为例,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David Crystal的研究表明,85%的国际组织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至少85%的电影市场使用英语,大约90%的学术论文用英语发表。按照Crystal的估计,过去25年间,全球使用英语的人已从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增至三分之一,有20亿人每天使用英语[1]。而在中国,只有极少数人真正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和操其他外国语者交流。这就要求制定并实施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外语教育国家战略,借以普遍提高全民的外语语言能力,尤其是要求高校外语专业培养大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惯例,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能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专门人才。
  然而,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同这个要求之间却存在反差。一是长期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淖,外语专业的学生语法规则背得烂熟,各类考试可以拿高分,一旦到了要用外语交流的节骨眼上就“掉链子”,听不懂,说不出,基本派不上用场;二是未能准确把握外语最基本的工具属性,只是注重对学生灌输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基本忽略涉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外语可能学得足够好,但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一旦要对带有一定“专业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展工作,就基本派不上用场。至于高校小语种专业,这方面的弊端则体现得更突出。
  外语教育的这种状况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与国际化条件下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要求相悖,必须经由深化教学改革加以根本改变。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承载着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在这场深刻的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中自然是首当其冲。为此,一要将彻底破除外语教学上“应试教育”的魔咒作为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重新回归外语教育和外语学习的本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运用能力;二要深刻认识外语最本质的交际工具属性,以外语作为工作语言,引导学生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观察、讨论、研究与解决“专业性”问题的能力;三要深刻认识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推进外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基本路径,本着创新观念和改革意识,对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的改造。
  二、研究内容
  1.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外语教学规律,尤其是根据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要,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条件下各国经贸联系空前加强,要求高校外语专业培养既能熟练使用外语,又粗通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据此,必须对小语种传统的“单打一”培养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立足学校的外语特色和办学优势,重新设定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凸显主修语言同英语和商贸知识的对接,自2014年起,日语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具备高水平日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具有听得懂,说得出、能翻译的特色,熟练掌握实用英语,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和具备一定的商务、经贸、管理等基础知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能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翻译、经营、管理、文秘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增加了“熟练掌握实用英语”和“具备一定的商务、经贸、管理等基础知识”的内容。
  对朝鲜语专业的改造更直接徹底。2011年将朝鲜语专业由原来的朝鲜语(经贸)专业改造为朝鲜语(朝/英复语)专业,保留了原有的经贸方向课程,增加了英语的授课学时,明确提出了“培养掌握朝鲜语语言基础知识、深入了解韩国国情与文化,同时具备扎实的朝鲜语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并掌握经贸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传媒、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阿拉伯语专业贯彻主修语言同英语和商贸知识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思路。2015年,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阿拉伯语基本技能、通晓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熟悉阿拉伯各国国情及社会风俗、熟知国际经贸知识,具有较扎实的阿拉伯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在经贸、旅游、公安、司法、海关、外事等部门从事经贸、翻译、管理及文秘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提出并切实践行“随时随地讲外语、学外语、用外语”的理念,实现语言教学与语言实践的无缝对接和有机结合。为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自2013年9月以来,明确提出“课堂学外语、见面说外语、会议讲外语、活动用外语”,规定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三个专业的师生全天候使用外语交流。具体做法:第一,提倡二年级以上的课程用外语授课,包括课堂讲授、讨论、练习、考试等教学全过程都使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第二,学院或各系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或教学科研相关专业会议都使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专业教师、学院领导皆使用外语发言,专门安排学业优秀、相关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不懂外语的学院其他行政工作人员(包括党务干部、教务秘书、学生辅导员)做同声传译。如此将学院的日常行政、教学、科研、管理会议和日常工作打造成为教师、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平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凡有外事活动,都安排学生协助专业教师参与外事接待、参加同外国专家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为学生提供直接与外国专家交流的机会。   3.基于“随时随地讲外语、学外语、用外语”的理念,转变外语教学思路,扎实推进“校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语言实践教学体系日臻完善。通过建立“演讲艺术培训基地”、“口译技巧实训基地”、“电台播音实训基地”、“自我推介实训项目”、“主持人实训基地”、“夏步戏剧社”等校内实践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实践活动。此外,朝鲜语专业还推出学习小组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达到150人,编辑印发《随时随地说韩语·小组学习活动》1部;阿拉伯语专业将实习基地的成果汇编成《阿拉伯之窗》两期。
  4.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2013年-2016年间,共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6项。
  5.遵循外语教育教学和外语专门人才培养规律,强调一二年级“学外语”、三四年级“用外语学”,据此设置符合民办高校实际、适应小语种人才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低年级阶段重视语言知识教学和训练,高年级阶段重视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遵循外语人才培养规律,针对小语种传统的“单打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抓手,充分考虑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坚持以满足学生当下学习和全面发展及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的原则,充分展现课程类型、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模块设置上体现知识整合与知识建构的有机结合。一二年级主要开设精读、会话、听力、语法、阅读等基础语言课程。三四年级主要开设经济贸易、经营管理、文学、文化、翻译等课程。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综合语言素质为宗旨的参与式、互动型教学方式。经由构建和实施这样的课程体系,实现在一二年级阶段强化基础性语言知识传授和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三四年级阶段巩固学生特定语种的语言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小语种专业人才的既定目标。
  6.为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高年级阶段语言学习和商贸专业知识学习渠道,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通过“2 2双学位项目”、“3 1项目”、“2.5 1.5 国外研究生项目”等多种形式,加强与语言对象国大学的合作与交流,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学生大面积受益,效果明显。自2014年以来,东语学院同语言对象国高校建立起了紧密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开展“2 2双学位项目”、“3 1项目”、“2.5 1.5 国外研究生项目”等多种形式中外联合培养,为贯彻和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收到了明显成效。三年来,日语专业向北海道文教大学、札幌大学、横滨商科大学、好莱坞大学院大学派送留学或交流学生123人,占学生人数的1/3;阿拉伯语专业向埃及坦塔大学、亚历山大大学派遣留学或交流学生44人,占学生人数的1/3;朝鲜语专业三年级的全部学生分别派往祥明大学、培材大学、顺天乡大学、金泉大学、湖西大学、大真大学、庆熙大学、淑明女子大学等高校,实现学生赴韩交流学习“全覆盖”。
  7.根据构建“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年龄机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东语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总方针是,实施“引进”、“培养”、“外聘”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满足深化教学改革,实施高水平教学工作的需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依托学校的政策支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教师,优化专业师资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第二,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博士学位;第三,积极组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提高科研水平;第四,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开展各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五,根据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工作需要,瞅准对象,加大外聘力度,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三、创新点
  广外南商东语学院依据全球化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外语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针对我国外语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弊端,立足广外南商办学鲜明的外语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深入的理论思考、认真的调查研究、充分的讨论、科学的认证、周密的策划,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针对传统的小语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弊端,以及由此导致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同全球化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小语种专业人才需求之间高度错位与不相适应的现状,在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全面论证和精心组织策划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办学鲜明的外语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造,创造性地提出并果断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明显成效。
  2.外语教育教学学理念创新。在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基于外语教育教学和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本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根本目的,创造性地提出“随时随地讲外语、学外语、用外语”的理念。“随时随地”和“讲”、“学”、“用”,看似朴素无奇,实则充分诠释了外语语言教育教学中“学”与“用”、“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之间深刻的辩证统一关系。依据这一理念实施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令外语教育和学习实现了向其本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国语言运用能力——的回歸。这一理念的提出,在广东省民办高校甚至在全国高校的外语专业都属首创。
  3.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创新。学习外语归根结底是要掌握和运用语言技能,以特定语言为载体进行各类社会、经济、人文、科技信息畅通准确的交换,达到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处理各类事务的目的。基于语言最根本的工具属性,在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提出并实践基础阶段“学外语”,高年级阶段“用外语学”的外语教育教学思想。“学外语”强调学习和掌握相关外国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为语言运用打基础。“用外语学”则凸显外语工具属性的升华,强调使用外语作为工具,研习、掌握、运用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处理与之相关的各类事务。从“学外语”升华至“用外语学”必须遵循“阶段性推进”的原则,才有“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之分,并就此两个阶段分别设置外语教学的重点并兼顾二者之间的相互衔接。基础阶段“学外语”,高年级阶段“用外语学”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思考,在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外语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创新性。   4.语言实训实践教学手段创新。“随时随地讲外语、学外语、用外语”理念指导下的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重在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关键在“落实”。为夯实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创新语言实训实践手段,经由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诸多基于制度性安排展开运行,且在功能上相互支撑、相互配套的平台,在省内高校相关小语种专业中率先建立了系列语言实训实践基地。基于制度性安排建立的语言实训实践基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校际交流合作平台创新。民办高校名气小,实力弱,是整个高等教育军团中的“发展中世界”。小语种在民办高校多为弱势学科,一般位于所在学校专业结构的“边缘”,处在相对劣势状态。在开展多层面教育教学研究和交流方面,同公办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短板。要提高民办高校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就必须搭建相应的交际交流合作平台,补齐这个短板,通过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全方位共享,形成促进小语种专业发展的合力。为此,广外南商东语学院发起成立了“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日语教学研究联合会”,联合会秘书处设在广外南商,由院长秦明吾教授担任会长。联合会的成立增进了广东省12所同类院校日语专业的协同创新和交流。迄今已经组织了三届广东省民办大学演讲比赛,多次骨干教师进修会和研讨会,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外语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专业建设平台的搭建和依托此类平台就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推广展开多层面全方位交流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四、成果推广
  广外南商东语学院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依托学校办学鲜明的外语特色,紧扣广外南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立和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重建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建设系列语言实训实践基地和构建校际合作交流平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广东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带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有益探索,为推动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广外南商东语学院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突出成效形成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省内同类院校和小语种教育教学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赞扬。东语学院多次受邀,在“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日语教学研究联合会”和“广东省翻译协会韩语翻译委员会”等教学研究团体,就学院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和具体举措、实施此项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此项改革的后续措施等作专项报告,全面系统介绍学院推进此项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情况和工作体会,受到一致好评与肯定。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完成大学本科学业的学生具备主修语言良好的听说能力,熟练地进行交流,英语掌握程度基本达到能够进行日常交流的水平,除语言类课程外,学生还修读了基础性的商贸知识,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初步胜任使用主修语言或英语处理相关专业问题的工作。基于这样的特质,社会用人单位对日语、朝鲜语和阿拉伯语专业的毕业生都大为欢迎。
  无须讳言,广外南商东语学院围绕本项目进行的理论思考和教学改革实践都是基于广外南商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带有突出的特殊性。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要求外语教育教学和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彻底根除“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顽疾。就此而论,广外南商東语学院努力推进“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又体现出明显的一般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示范意义与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Crystal, 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Crystal, 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例,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总结其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 教职工思想政治 工作
摘 要: 本文对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课程设置特色等方面考察了各校培养方案间的异同,并提出了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方案 比较研究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热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在国内众多高校建设起来,并受到重视。截至2016年,国内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
摘 要: 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其应用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对长沙理工大学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做个案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长沙理工大学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访问量偏低,应用效果一般;平台教学内容较全面,但总体单薄且结构不平衡;教学资源上传与下载、教学任务发布与提交两个功能发挥较充分,而师生在线互动功能很弱;平台应用开发深度不够。平台应用成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实现二者之间的联动、融合及协同,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发展,同时实现高校教育与育人的根本目标。本文从定向、引领、保障三个方面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创新创业 协同育人  人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提升人才培养速度是保证
摘 要: 在当前纪委深化三转、回歸监督执纪问责的本位的大背景下,应当注重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的监督作用,以此强化高校党内监督。本文基于“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视角,在梳理高校党内监督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反腐合力;加强法制建设,正确理解党纪与国法的关系;准确把握纪法衔接条款的内涵;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监督执纪问责的能力建设。  关键词: 高校党内监督机制 “把纪律挺在前
摘 要: 李康美的散文《两棵奇树》写了一棵松树和一棵古槐,作者在写出它们有异于同类树种特征的同时,还着重评述了它们奇妙得不够深刻,奇妙得没有达到极致。本文认为李康美之所以有如此矛盾的心理,是因为这两棵树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景物,而是作者心灵的投射,作者通过这两棵树的意象对以往的文学人生进行隐喻性的思考,突破60岁人生节点上的困扰,确立新的创作目标。  关键词: 李康美散文 《两棵奇树》 心灵投射 解读
摘 要: 湖南省宁远县第三中学在诵读校园的建设上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基于学校的现状与发展,学校从打造创建“说好普通话”的示范校园、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的诵读校园、打造基于舜德地域文化的校本特色课程、强化形成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等四個方面建成特色鲜明的诵读校园。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诵读 校园文化 文化传承  近年来,诵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问题。但现今,中小学学生的
摘 要: 交往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非常重视,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保持开放、平等与尊重的心态,同学生进行言语及心灵上的沟通,不仅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还创造机会让学生沟通交流,让课堂活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为深入推进交往性学习,本文将郑杰教授提供的材料和语文学科在推进过程中总结的有效经验进行融合,形成有关交往性学习及训练的初步策略,以
摘 要: 《囚绿记》是陆蠡写于1940年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为散文中的经典篇目,被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入。本文选择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这三种教材的收入情况:课文在教材中学段的编排情况、单元编排情况及课后习题。通过对教材编排情况做整体分析,从教材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以期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 《囚绿记》 语文教材 教学价值  一、学段编排情况  本文以“我”和常春藤的交往为主要叙
摘 要: 中学时期是知识和人格成长的黄金时期,是生命的重要历程,在中学时代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压力等状况下学会生存的能力尤为重要。“生存教育”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生存意识、能力等展开调查,了解目前中学生的判断能力、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分析调查中的问题成因,为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生存教育 生存意识 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