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清鼎革之际,不少坚守民族气节的文人,或参与南明政权以抗清。或隐于山林,或遁入空门,成为遗民。他们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授徒传业,传递文化薪火。流落黔地的众多遗民,对黔中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杰出者当推钱邦芑、陈启相、吴中蕃三人。本文就其事迹扼要论述。
关键词:明遗民 文化传薪 钱、陈、吴
中图分类号:K2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4-10-15
清兵入关,北京成为清王朝国都,而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几个王朝相继在江南、两粤、湖广和云贵等地建立,坚持抗清达十七八年之久。其问有许多富有民族正义感的文士成为这些政权的支柱,有的牺牲沙场,死于清兵的屠刀之下,有的隐居山林,也有的遁入空门。活着的成了遗民,他们义不仕新朝。他们对传统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在艰苦环境中做学问、撰写著作,涌现了不少驰名海内外的大学问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李颙、方以智、屈大均等。
贵州境内,在清初隐遁着上百位遗民,有的是本地人,也有不少客籍流寓者。其中一批人在黔地团馆授徒,传承文化薪火,琢育不少有为之才,成为优秀文化的传薪人。其中成绩显著者有钱邦芑、陈启相、吴中蕃。
“后岩文化”开创者钱邦芑
钱邦芑(1599-1673),字开少,江苏丹徒(镇江)人。崇祯诸生,南明隆武时期,以选贡上书言事,召对授监察御史。永历王朝初建,改官四川巡按,联络诸将,守护疆土,晋右佥都御史。永历帝移居安龙时,受命巡抚贵州,孙可望人黔,自置官署,开少退隐余庆蒲村,开辟柳湖于他山之下,结庐湖畔,吟啸其间,又聚邑人讲学,播北、水西有千里负笈从游者,四方隐逸之士,闻风而至,唱酬不辍。
孙可望派人提刀上门,逼他去贵阳做官,他当即剃发为僧,号大错和尚。一度游湄潭,挂锡西来寺,与多位隐士交往。不久受瓮安草堂宋世官德远之请,隐于后岩,教授宋、傅诸姓子弟,历时三年,琢育出一批人才。从此,瓮安一带大开向学之风,宋、傅氏祖孙数代诗礼相传,著述之富冠于黔中,构成以钱邦芑为开创者的“后岩文化”。
后岩位于草堂宋氏土司衙署附近,是一座岩溶地质构成的小山,高十余丈,占地约五亩,山石嶙峋,形态瑰奇,如笔如笋,如屏如柱,或如怪兽、钟鼓;中有溶洞,流水潺然,景致如画。上有殿阁,掩映在松柏翠竹之间。钱开少于此修禅著述,讲学授徒。这里,原是宋氏别墅,后为浮图,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畅游吟咏之胜地。
题咏后岩的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钱邦芑《草塘后岩记》、胡钦华《后岩观记》,有曹代之诗《游草塘后岩》、傅亿《后岩》,以及宋如嵩、商基镛、傅如砺、傅瑶光、傅玉书、文碹、傅汝向等人的诗篇。其中傅玉书一人的诗就有八首。
钱开少有《寓后岩赠山主宋云礽》诗:“野寺虽荒僻,祗园在此间。栖禅双树老,洗钵一身闲。佛古煊常寄,钟残鹤未还。经过尘虑净,何必抚松关?”抒写诗人遁入空门后的心境。云礽是宋时英之字,明末贡生,曾任四川龙安知府,回乡后,与钱邦芑、傅亿、陈达道及胞弟宋时杰等悠游山水间,均为清高隐者。
前来后岩观拜师者众多,有傅亿的从孙辈傅如砺、如璋几弟兄,有宋如嵩、如衡昆仲,此外,犹家、商家、文家和赵家,也有子弟前来请业。所授除经史外,还有诗词文赋。
钱氏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有《古乐府》8卷、《续高僧传文集》16卷、《续高士传》6卷、《史切》20卷、《诗话》60卷、《他山易诗》24卷。这些著作,自然也成了门生研读的资料,并以之作为教材,传授给他们的子弟和门人,从而推动瓮安及周边地域文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百年树人”的深远影响。
傅如砺,字石臣。学成后教授乡里。有四子,季子龙光、从子瑶光均有建树。
傅龙光终身从教,精研易学,著《易经浅说》12卷、《学隐》2卷、《师古堂诗稿》等。傅瑶光,傅如璋子,博学多能,通晓医卜星相、乐律书画及诗赋诸术。以贡生授祁州州判,忤上官罢归。著有《白云诗赋集》。
傅玉书(1746-1812),字素余,号竹庄,龙光之子。他生活在乾嘉之际,与友人犹法贤名震黔中,成为瓮安地域文化的一面旗帜,使传承百年的“后岩文化”发扬光大。他考中举人,与当时名流张船山等交游,任过安陆知县,返乡后任书院山长,琢育人才。著述极富,有《竹庄诗文集》40卷、《桑梓述闻》10卷、《象数蠡测》4卷、《卦爻蠡测》2卷、《汉诗笺》4卷、《读书拾遗》10余卷。此外,辑有《黔风旧闻录》、《黔风鸣盛录》共12卷,撰有《鸳鸯镜传奇》一部。
傅玉书之子汝怀,字确园,以贡生选教谕。增补《黔风鸣盛录》18卷,并刻行了乃父《黔风旧闻录》。汝恂,字倜夫,乾隆诸生,工诗。
宋氏一门,也涌现过一批名流。
宋如嵩,字少室。在后岩拜钱开少为师,常从讲问,有得于三唐两宋之旨,成为继宋吟我之后的名诗人。曾中康熙副榜,官平溪卫教授,著《梅轩诗集》。在宋如嵩倡导下,瓮安涌现一批诗人,如邱中灵、文瑄、傅瑶光等。后选贵阳府学教授。与周渔璜诸人联文会,诗歌赠答,称一时盛事。如嵩之子毓琪,康熙丁酉(1717)举人,官麻哈州学正。如嵩之孙宋梅,康熙举人,乾隆进士,官山东博平知县。
宋如衡,师事钱开少。后以贡生为思南府学训导。其子毓璋,中乾隆戊午(1738年)举人,官灌县知县。宋氏子孙多中举或选贡,不一一列叙。
商氏一门,诗礼传家。商基镛,字以燕,商琏长子。基镛少年时,与宋如嵩、傅砺等同拜钱开少为师。宋如嵩有《春日邀傅石臣商以燕游后岩》诗,有句云:
“忆昔垂髫时,前辈此蘧轴。新著昆卢冠,旧纡獬豸服(谓钱开少先生)。问字时过从,论诗敢征逐。”商基镛和傅如砺分别有和诗,回忆这段往事,缅怀先师。
商基镛中康熙癸酉(1693年)举人,官山西岚县知县。廉公爱民,扶植士类。孙嘉淦及弟鸿淦,少年时遇家难,避居以燕任所。以燕使其就学,后二人均登甲科,入翰林院。孙嘉淦官至大学士,为一代名臣。以燕以廉俸置田产分给诸弟,又创办龙池书房,课族中子弟。其子维护、孙家锟相继设教其中。子孙多人皆入泮,为贡生。家锟中举人,官教授。以燕与知县韩瑛、贡生邱中耿同辑《瓮安县志》。其弟基振,康熙乡试亚元,官徐沟知县。 犹氏祖辈,世代承袭瓮水长官司土官。族人多习文,宋代有进士犹道明。明代显闻者不多。清中叶,犹法贤父子以文史才显。
犹法贤,字酉樵,乾隆壬年(1762年)副榜,任镇远府学教授,主纂《镇远府志》,自撰《黔史》4卷、《酉樵山房诗文集》6卷。与傅玉书友善,以诗文相砥砺。二人攻桐城派散文。“乾隆中吾黔之谈古文者,以竹庄为称首,酉樵其次也”(陈田《黔诗纪略后编》)。
酉樵之子以榧,字贲三,乾隆诸生,官浙江主簿。著有《搞华山房诗草》。
嘉道之际,瓮安涌现一批诗文家。赵本扬有《学道堂诗》4卷,赵本敖著《杂园续钞》、杨怀清有《同亭诗草》、赵本厚有《杂园诗赋集》5卷。这批诗文家,以傅玉书为称首,形成诗文家集团,影响深远:使“后岩文化”臻于辉煌境界。
钱开少在他山期间,湄潭、桐梓有多人从游。其中桐梓傅尔元有《居易堂诗》、《文集》、《制义》流传=莫友芝辑其诗50首入《黔诗纪略》。傅氏世代书香,对后来的赵旭等都有沾溉之益。
遵义文化薪火传薪人陈启相
隐居遵义掌台山的陈启相,琢育出罗兆牲、谈亮等一批人才,传承文化薪火。莫友芝评云:“遵义人文之开,掌山功最巨。”(《黔诗纪略》)
陈启相,字枚庵,号晡谷。四川富顺人,明末贡生。永历王朝初期,官至河南道御史。为抗拒孙可望的威逼,落发为僧,法名圣符,号大友。一度游历吴、楚,遍览诸山胜迹。康熙壬寅(1662年),卓锡遵义县南平水里(今西坪镇)掌台山寺,自称“掌山老人”。足不出户三十年,吟啸自适,终年80余岁。
著述较多,《四川通志·经籍志》载陈启相《平水集》数百卷,大都失传。遵义张为政《遵郡纪事》称其“行文如烈马驭空,游龙戏水,不知其来”。在明代末叶,枚庵实一文章巨手。道光年间,平水里人赵商龄搜得部分文稿,持示莫友芝,说:“枚庵没后,著述存数大瓮。今散逸殆尽矣!”仅存《文稿》3册,《法语》1册,均手抄件。稿中有《自序紫云休暇集》及《摩诘诗评》,方知尚有此两部书稿。郑珍从陈怀仁的《碎拾》中,录得陈枚庵诗25首,辑人《播雅》,莫友芝选20首人《黔诗纪略》。
这批文稿中,还有《掌台记》、《西坪寺记》、《大冶方外集序》、《上范阁部书》、《与朱教官书》、《与古零官父书》、《记沥胆遗事》、《代遵义五属送兵备道序》、《代吴总戎赠刘副使序》。
所存诗文虽不多,全被《黔诗纪略》、《播雅》、《遵义府志·艺文》诸书录用,郑珍据《记沥胆遗事》改写为《沥胆将军传》,收入《遵义府志·人物传》中。足见其对遵义文化乃至贵州文化产生颇深影响。
枚庵之徒谈亮,也是位逃禅的遗民。
谈亮,字晋若,四川富顺人。明末避张献忠难来遵义,居平水里,不时教馆于永宁、贵筑间。永历王朝授予义宁县知县,任职三月调贵州麻哈州知州。曾拜陈枚庵为师,枚庵招之为婿。永历王朝灭亡后,晋若来掌台山寺,随侍恩师兼岳丈。康熙癸亥(1683年),剃发出家,遁迹空门,时年已61岁。著有诗文集数十卷,惜毁于火。郑珍搜得一小集,题日《卖闲愁录》,有残篇十余首辑人《播雅》,莫友芝再辑人《黔诗纪略》。从诗中内容可知,晋若与当时诗友李晋(冀一)、傅乃占等结诗社,不时招游唱酬。
谈亮有三子:谈远、谈迪、谈述。
谈远,字行自。遵义岁贡,七试乡闱不中,绝意功名,建草堂一区,杂植花木,读书课子。与陈又尚、罗兆甡、阴维九诸名宿往来。郑珍对其咏啸生涯作了这样的描绘:“每暄朝月夕,呼狂觅隐,啸傲花蹊柳坞之下,琴觞告罢,继以咏歌,月光坠林,始各归去。”行事不仅韵致高雅,而且品骨奇伟,不趋附权贵;与乡中循良之人亲若家人。惜其诗作已佚。
谈迪,字人哲,亮次子。康熙庚午(1690年)举人。戊子(1708年)赴京选官,卒于京师。李专(白云居士)有诗哭吊,中有“作珠瑕难觅,论才数已奇”之句,概见其品学。今仅存《潼关》一首,诗云:“熊熊气象走嵯峨,百折疑从鸟背过。上有青天磨白堞,下窥绿地放黄河。遥怜壮士当关日,难对群山积骨多。往事若堪凭吊问,秦时明月待如何!”罗鹿游读后评云:“才子谈生飞健笔,石破天惊鬼神泣。”惜英年早逝,未展其才。谈述行历无考。
谈亮之孙宣,远之子。谈宣字师陆,雍正甲辰(1724年)举人,授陕西洵县知县,因事左迁,历权四川眉州、垫江、建水诸县事,后任永宁府经历。少承家学,又是鹿游之婿,聆其謦咳,工于诗艺,其绝句尤韵淳意远,每得唐人风韵。今存《拾遗集》残卷。郑珍录37首入《播雅》。
陈启相门人中,罗兆牲文学成就较高。
罗兆甡,字鹿游。祖籍湖北黄冈,父以忠,明进士,官永平府知府,随永历王朝来黔,后隐居遵义南乡龙坪。兆牲师从陈枚庵,无书不窥,根底磅礴;负经邦济世之才,思用于世。以贡生游历四方,无所遇合。才情横放,抑郁难平,常于席间使酒骂坐,令人难看。有诗集多部:《明日晦》、《覆瓿》、《北上》、《问石》等。郑珍尤爱其诗,选录百首入《播雅》,给予很高评价,如云:“沉雄顿挫,挥洒自如。当其兴会飙发,剧杜陵之壁垒,笑崆峒之客气。若使旗鼓中原,与朱、王数子上下驰骋,未知谁拔赵帜。遵义诗人之冠冕也。为文雄峭朴雅,不规规前人,词亦入苏辛之室。”把他同杜甫、李梦阳等大诗家相提交论;并与清初诗坛盟主朱彝尊、王士稹相比肩。
罗鹿游子之黄云,字大田,康熙丁酉(1717年)举人,官江西吉水知县,继调峡江知县。因事罢归。
罗鹿游与李专为姻兄弟,交谊颇深。李专《癸未八月十一日读鹿游姻兄诗集》诗中有句云:“笔头独走江山气,海内谁登庾鲍堂!”其《罗大田罢官归里》中云:“归田欲寻真快乐,课子还将立大名。为问风流谁得似,菊松三经蒋元卿。”
罗鹿游、李专(知山)、李先立(北山)以及贵阳周渔璜,都是清初贵州诗坛的佼佼者。
枚庵之子陈世,字又尚,岁贡,能传家学。
清后期,平水里赵氏祖孙几代涌现诗文家和学者10来人,均得益于掌山老人的沾溉。 “黔中有明一代后劲”吴中蕃
明清鼎革之际,在贵阳地域高举文化薪火,传诸后贤者,当推本地人吴中蕃。
吴中蕃,字滋大,一字大身,晚号今是山人。贵筑人,出生文化世家。祖父吴淮,幼称奇童,得升庵杨状元称赏,乡试“解元”,官户部郎中,退居林泉,著述多种。父吴子琪,任兴宁知县。吴氏与贵阳望族越、杨、潘诸氏有通家之谊。
青年时代去国远游,北至燕赵,东达吴越,西游滇中,与当世名流往还,学业大进,诗兴倍增。崇祯十一年(1642年)中举人后,再赴金陵,拜会年丈越其杰,得其奖掖。
清兵南下,中蕃返回故乡,经营“梦草池”园林。永历王朝建立,流徙于梧州、桂林、武冈诸地。张献忠在四川被杀后,其遗部由孙可望率领南下云贵。吴子琪领乡勇在的澄桥抗击孙军,被执死难,吴氏家人八口遇难。中蕃奉母唐氏避往龙山。次年(1684年),中蕃弟中荩,奉母命赴永历行在,报父亲为国死难情状,被留任兵部尚书郎。永历五年(1651年),清兵攻破桂林,文武官员近五百人死难。吴中荩也殉国,永历朝赐光禄寺卿。
吴中蕃于永历三年(1650年)出任遵义县令。孙可望等降明后,将永历帝安置于贵州安龙,孙氏坐镇贵阳,遥控朝政。时在永历六年(1652年)二月。
永历七年(1653年),吴中蕃由遵义知县升任重庆知府,招集流亡,恢复生产,安定地方。不及一年,残破荒芜之区顿成沃野,一派生机。中蕃深入民间,同农民、征夫亲切交谈,了解他们在祸乱中的悲惨遭遇。两三年间,写下多首纪实诗作,如《渝州杂诗》4首、《春江行》等,堪作“诗史”。
政绩卓异,调到朝中任文选司郎中,得与郑逢元、方以智等交游。不久调任普安(今盘县)州守。此地为滇黔交通孔道,官员、兵马往来,粮物供需极难,往往“馈遗不满望”得罪各层官吏。
此时,清军攻势猛烈,湖南、广西失守,孙可望与李定国分裂,以致爆发内战。永历十年(1656年),李定国迎永历帝入滇,打败孙可望,孙逃往湖南降清。
吴中蕃因上书言事忤旨,被押解到昆明,差点被判杀头之罪,幸得好友郑逢元援手,他才拣得性命,由间道逃回贵阳,再度隐居深山。
清王朝统治贵州后,恢复经济,大兴文教。曹申吉出任贵州巡抚,礼聘吴中蕃主纂方志。中蕃与内兄潘驯用一年功夫,完成首部康熙《贵州通志》,刻板印行。不久,吴三桂反清,西南再遭战祸。志书板片及印本遗失。乱平后,卫既齐出任贵州巡抚,再请吴中蕃出山修志。这时,中蕃已是74岁高龄,幸好助编人员中有刘子章、周起渭等青年才俊。中蕃乐于指授这批英才。
吴中蕃对三位青年文士期望殷切,分别写有诗相赠。《赠刘豹南(子章)》写道:
平生颇负人伦鉴,两眼虽昏不易欺。
乍读雄文心已折,久亲雅度意全移。
恍闻流水高山奏,如坐光风霁月时。
自笑老人非太乙,案头藜火为君吹。
刘子章,字豹南。当时仅30多岁,已获举人功名,而且是首名“解元”,文名早著。中蕃很器重他。经过志局的磨砺,品业并进,终成大才。后来居官刚直不阿。上官索苞苴,拒而面折,使其自愧。平冤狱、赈饥民、除弊政,有循吏风。官襄城令、浙江道、山西道监察御史。皇帝与之面商政略,敷对详明,皆蒙嘉纳:帝知可大用,特命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由台官任主考,前古所无,确属异数。在山西盐政任上,剔除“扒子银”,裕利商民。惜丁忧返里后,病逝,仅52岁,未得大用。
中蕃对20几岁的周渔璜(又字载公)尤觉亲近。其《赠周载公起渭》诗云:
两世通家虽在昔,一时聚首却从今。
风流拟见灵和柳,大雅还闻正始音。
欲觅替人欣已得,可知倒屣自难禁。
愿将绝俗超凡事,慰我相期无限心。
周氏祖居今花溪黔陶的骑龙村,祖先在明代袭任白纳长官司长官,清初失爵,仍以诗礼传家,与吴氏有通家之谊。
周起渭,字渔璜,幼工诗,15岁作《灯花诗》,传遍乡里。及见吴中蕃、朱文、潘驯、潘骧诸老宿,常与之切磋,故为诗有矩则。中蕃对其青少年时期的诗作做了颇高评价,与《诗·周南》这“正始”之音相提并论,并视之为自己文学事业的“替人”,异常欢欣,不禁“倒屣”相迎。
渔璜不负所望,不久便考取进士,入翰林院,与京师诸大名家唱和不辍,诗名振起,与查慎行同执京师词坛牛耳。康熙帝向大学士陈廷敬问当今诗人为谁,廷敬以史申义(蕉饮)和周起渭(渔璜)作答,一时有“翰院两诗人”之目。陈廷敬告老还乡,康熙帝问谁可作替人,陈举荐周起渭,称可大用。康熙即任周为詹事府詹事,人称“宫相”,也就是大学士(宰相)的后备人选。同时命周起渭为钦差大臣,代表皇帝去祭扫明孝陵和大禹陵,兼阅兵江淮,犒赏三军。任务完成后,周起渭患病,第二年秋便逝世,年仅50岁,失去大用的良机。但他在学术和创作方面留下辉煌的业绩,如参编《大清皇舆表》,参编巨型类书《渊鉴类函》,更有名的是编撰《康熙字典》。著有《桐野诗集》、《稼雨轩集》、《燕山尘土集》等作品,蜚声文坛。对于吴中蕃先生而言,可谓青出于蓝了。
师生二人情谊深笃。渔璜在京期间,得知吴先生辞世的噩耗,先生终年78岁,渔璜写诗悼念,诗中有句云:“庆历风流不可期,见公谈笑我心知……前辈有文终坎凛,后生虽长未数奇。从今故园徽弦暗,不向乡关再论诗。”流露无限钦仰与惋惜之情。
吴中蕃身世坎坷:“一身戎马内,毕世乱离间”(《杨林道中》),幸得晚年见到过“康熙盛世”。但坚守民族气节,拒绝清廷要员出山任职的邀请。两次应聘修志,为地方文化事业作出贡献,刻意琢育人才。生平著述,有经学研究《四书说》,诗集有《敝帚集》、《响怀堂集》、《腐草》、《断砚草》,文集有《龙山集》、《响怀堂文集》、《文集续稿》、《黔言》、《通志补遗》;杂著有《曲台捷取》;编选《曹始能诗》、《明文选》,删定《坡仙集》、《明高杨张徐集》等。惜大部亡佚,今有《敝帚集》lO卷点校本。莫友芝《黔诗纪略》选录其诗4卷395首。称他“忠孝文章,推吾黔有明一代后劲”,足见推重之高。
中蕃之子吴旦,字复旦,康熙甲子(1684年)举人。工诗,有《漱石草》。次子吴昂,字霞举,康熙丁酉(1717年)举人,官晋江知县。
中蕃之侄吴奭,康熙岁贡,任清镇县学训导。
吴氏后代,能传家学,多有中甲、乙科者。如吴梦旭,字寅齐,雍正癸卯(1723年)举人,官蒙自知县,有《写心草》。
除以上三人外,流落黔境前明遗民在文化上有建树者,还有郑逢元、朱文、潘骧、郑之珧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论列。
责任编辑:何萍
关键词:明遗民 文化传薪 钱、陈、吴
中图分类号:K2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4-10-15
清兵入关,北京成为清王朝国都,而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几个王朝相继在江南、两粤、湖广和云贵等地建立,坚持抗清达十七八年之久。其问有许多富有民族正义感的文士成为这些政权的支柱,有的牺牲沙场,死于清兵的屠刀之下,有的隐居山林,也有的遁入空门。活着的成了遗民,他们义不仕新朝。他们对传统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在艰苦环境中做学问、撰写著作,涌现了不少驰名海内外的大学问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李颙、方以智、屈大均等。
贵州境内,在清初隐遁着上百位遗民,有的是本地人,也有不少客籍流寓者。其中一批人在黔地团馆授徒,传承文化薪火,琢育不少有为之才,成为优秀文化的传薪人。其中成绩显著者有钱邦芑、陈启相、吴中蕃。
“后岩文化”开创者钱邦芑
钱邦芑(1599-1673),字开少,江苏丹徒(镇江)人。崇祯诸生,南明隆武时期,以选贡上书言事,召对授监察御史。永历王朝初建,改官四川巡按,联络诸将,守护疆土,晋右佥都御史。永历帝移居安龙时,受命巡抚贵州,孙可望人黔,自置官署,开少退隐余庆蒲村,开辟柳湖于他山之下,结庐湖畔,吟啸其间,又聚邑人讲学,播北、水西有千里负笈从游者,四方隐逸之士,闻风而至,唱酬不辍。
孙可望派人提刀上门,逼他去贵阳做官,他当即剃发为僧,号大错和尚。一度游湄潭,挂锡西来寺,与多位隐士交往。不久受瓮安草堂宋世官德远之请,隐于后岩,教授宋、傅诸姓子弟,历时三年,琢育出一批人才。从此,瓮安一带大开向学之风,宋、傅氏祖孙数代诗礼相传,著述之富冠于黔中,构成以钱邦芑为开创者的“后岩文化”。
后岩位于草堂宋氏土司衙署附近,是一座岩溶地质构成的小山,高十余丈,占地约五亩,山石嶙峋,形态瑰奇,如笔如笋,如屏如柱,或如怪兽、钟鼓;中有溶洞,流水潺然,景致如画。上有殿阁,掩映在松柏翠竹之间。钱开少于此修禅著述,讲学授徒。这里,原是宋氏别墅,后为浮图,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畅游吟咏之胜地。
题咏后岩的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钱邦芑《草塘后岩记》、胡钦华《后岩观记》,有曹代之诗《游草塘后岩》、傅亿《后岩》,以及宋如嵩、商基镛、傅如砺、傅瑶光、傅玉书、文碹、傅汝向等人的诗篇。其中傅玉书一人的诗就有八首。
钱开少有《寓后岩赠山主宋云礽》诗:“野寺虽荒僻,祗园在此间。栖禅双树老,洗钵一身闲。佛古煊常寄,钟残鹤未还。经过尘虑净,何必抚松关?”抒写诗人遁入空门后的心境。云礽是宋时英之字,明末贡生,曾任四川龙安知府,回乡后,与钱邦芑、傅亿、陈达道及胞弟宋时杰等悠游山水间,均为清高隐者。
前来后岩观拜师者众多,有傅亿的从孙辈傅如砺、如璋几弟兄,有宋如嵩、如衡昆仲,此外,犹家、商家、文家和赵家,也有子弟前来请业。所授除经史外,还有诗词文赋。
钱氏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有《古乐府》8卷、《续高僧传文集》16卷、《续高士传》6卷、《史切》20卷、《诗话》60卷、《他山易诗》24卷。这些著作,自然也成了门生研读的资料,并以之作为教材,传授给他们的子弟和门人,从而推动瓮安及周边地域文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百年树人”的深远影响。
傅如砺,字石臣。学成后教授乡里。有四子,季子龙光、从子瑶光均有建树。
傅龙光终身从教,精研易学,著《易经浅说》12卷、《学隐》2卷、《师古堂诗稿》等。傅瑶光,傅如璋子,博学多能,通晓医卜星相、乐律书画及诗赋诸术。以贡生授祁州州判,忤上官罢归。著有《白云诗赋集》。
傅玉书(1746-1812),字素余,号竹庄,龙光之子。他生活在乾嘉之际,与友人犹法贤名震黔中,成为瓮安地域文化的一面旗帜,使传承百年的“后岩文化”发扬光大。他考中举人,与当时名流张船山等交游,任过安陆知县,返乡后任书院山长,琢育人才。著述极富,有《竹庄诗文集》40卷、《桑梓述闻》10卷、《象数蠡测》4卷、《卦爻蠡测》2卷、《汉诗笺》4卷、《读书拾遗》10余卷。此外,辑有《黔风旧闻录》、《黔风鸣盛录》共12卷,撰有《鸳鸯镜传奇》一部。
傅玉书之子汝怀,字确园,以贡生选教谕。增补《黔风鸣盛录》18卷,并刻行了乃父《黔风旧闻录》。汝恂,字倜夫,乾隆诸生,工诗。
宋氏一门,也涌现过一批名流。
宋如嵩,字少室。在后岩拜钱开少为师,常从讲问,有得于三唐两宋之旨,成为继宋吟我之后的名诗人。曾中康熙副榜,官平溪卫教授,著《梅轩诗集》。在宋如嵩倡导下,瓮安涌现一批诗人,如邱中灵、文瑄、傅瑶光等。后选贵阳府学教授。与周渔璜诸人联文会,诗歌赠答,称一时盛事。如嵩之子毓琪,康熙丁酉(1717)举人,官麻哈州学正。如嵩之孙宋梅,康熙举人,乾隆进士,官山东博平知县。
宋如衡,师事钱开少。后以贡生为思南府学训导。其子毓璋,中乾隆戊午(1738年)举人,官灌县知县。宋氏子孙多中举或选贡,不一一列叙。
商氏一门,诗礼传家。商基镛,字以燕,商琏长子。基镛少年时,与宋如嵩、傅砺等同拜钱开少为师。宋如嵩有《春日邀傅石臣商以燕游后岩》诗,有句云:
“忆昔垂髫时,前辈此蘧轴。新著昆卢冠,旧纡獬豸服(谓钱开少先生)。问字时过从,论诗敢征逐。”商基镛和傅如砺分别有和诗,回忆这段往事,缅怀先师。
商基镛中康熙癸酉(1693年)举人,官山西岚县知县。廉公爱民,扶植士类。孙嘉淦及弟鸿淦,少年时遇家难,避居以燕任所。以燕使其就学,后二人均登甲科,入翰林院。孙嘉淦官至大学士,为一代名臣。以燕以廉俸置田产分给诸弟,又创办龙池书房,课族中子弟。其子维护、孙家锟相继设教其中。子孙多人皆入泮,为贡生。家锟中举人,官教授。以燕与知县韩瑛、贡生邱中耿同辑《瓮安县志》。其弟基振,康熙乡试亚元,官徐沟知县。 犹氏祖辈,世代承袭瓮水长官司土官。族人多习文,宋代有进士犹道明。明代显闻者不多。清中叶,犹法贤父子以文史才显。
犹法贤,字酉樵,乾隆壬年(1762年)副榜,任镇远府学教授,主纂《镇远府志》,自撰《黔史》4卷、《酉樵山房诗文集》6卷。与傅玉书友善,以诗文相砥砺。二人攻桐城派散文。“乾隆中吾黔之谈古文者,以竹庄为称首,酉樵其次也”(陈田《黔诗纪略后编》)。
酉樵之子以榧,字贲三,乾隆诸生,官浙江主簿。著有《搞华山房诗草》。
嘉道之际,瓮安涌现一批诗文家。赵本扬有《学道堂诗》4卷,赵本敖著《杂园续钞》、杨怀清有《同亭诗草》、赵本厚有《杂园诗赋集》5卷。这批诗文家,以傅玉书为称首,形成诗文家集团,影响深远:使“后岩文化”臻于辉煌境界。
钱开少在他山期间,湄潭、桐梓有多人从游。其中桐梓傅尔元有《居易堂诗》、《文集》、《制义》流传=莫友芝辑其诗50首入《黔诗纪略》。傅氏世代书香,对后来的赵旭等都有沾溉之益。
遵义文化薪火传薪人陈启相
隐居遵义掌台山的陈启相,琢育出罗兆牲、谈亮等一批人才,传承文化薪火。莫友芝评云:“遵义人文之开,掌山功最巨。”(《黔诗纪略》)
陈启相,字枚庵,号晡谷。四川富顺人,明末贡生。永历王朝初期,官至河南道御史。为抗拒孙可望的威逼,落发为僧,法名圣符,号大友。一度游历吴、楚,遍览诸山胜迹。康熙壬寅(1662年),卓锡遵义县南平水里(今西坪镇)掌台山寺,自称“掌山老人”。足不出户三十年,吟啸自适,终年80余岁。
著述较多,《四川通志·经籍志》载陈启相《平水集》数百卷,大都失传。遵义张为政《遵郡纪事》称其“行文如烈马驭空,游龙戏水,不知其来”。在明代末叶,枚庵实一文章巨手。道光年间,平水里人赵商龄搜得部分文稿,持示莫友芝,说:“枚庵没后,著述存数大瓮。今散逸殆尽矣!”仅存《文稿》3册,《法语》1册,均手抄件。稿中有《自序紫云休暇集》及《摩诘诗评》,方知尚有此两部书稿。郑珍从陈怀仁的《碎拾》中,录得陈枚庵诗25首,辑人《播雅》,莫友芝选20首人《黔诗纪略》。
这批文稿中,还有《掌台记》、《西坪寺记》、《大冶方外集序》、《上范阁部书》、《与朱教官书》、《与古零官父书》、《记沥胆遗事》、《代遵义五属送兵备道序》、《代吴总戎赠刘副使序》。
所存诗文虽不多,全被《黔诗纪略》、《播雅》、《遵义府志·艺文》诸书录用,郑珍据《记沥胆遗事》改写为《沥胆将军传》,收入《遵义府志·人物传》中。足见其对遵义文化乃至贵州文化产生颇深影响。
枚庵之徒谈亮,也是位逃禅的遗民。
谈亮,字晋若,四川富顺人。明末避张献忠难来遵义,居平水里,不时教馆于永宁、贵筑间。永历王朝授予义宁县知县,任职三月调贵州麻哈州知州。曾拜陈枚庵为师,枚庵招之为婿。永历王朝灭亡后,晋若来掌台山寺,随侍恩师兼岳丈。康熙癸亥(1683年),剃发出家,遁迹空门,时年已61岁。著有诗文集数十卷,惜毁于火。郑珍搜得一小集,题日《卖闲愁录》,有残篇十余首辑人《播雅》,莫友芝再辑人《黔诗纪略》。从诗中内容可知,晋若与当时诗友李晋(冀一)、傅乃占等结诗社,不时招游唱酬。
谈亮有三子:谈远、谈迪、谈述。
谈远,字行自。遵义岁贡,七试乡闱不中,绝意功名,建草堂一区,杂植花木,读书课子。与陈又尚、罗兆甡、阴维九诸名宿往来。郑珍对其咏啸生涯作了这样的描绘:“每暄朝月夕,呼狂觅隐,啸傲花蹊柳坞之下,琴觞告罢,继以咏歌,月光坠林,始各归去。”行事不仅韵致高雅,而且品骨奇伟,不趋附权贵;与乡中循良之人亲若家人。惜其诗作已佚。
谈迪,字人哲,亮次子。康熙庚午(1690年)举人。戊子(1708年)赴京选官,卒于京师。李专(白云居士)有诗哭吊,中有“作珠瑕难觅,论才数已奇”之句,概见其品学。今仅存《潼关》一首,诗云:“熊熊气象走嵯峨,百折疑从鸟背过。上有青天磨白堞,下窥绿地放黄河。遥怜壮士当关日,难对群山积骨多。往事若堪凭吊问,秦时明月待如何!”罗鹿游读后评云:“才子谈生飞健笔,石破天惊鬼神泣。”惜英年早逝,未展其才。谈述行历无考。
谈亮之孙宣,远之子。谈宣字师陆,雍正甲辰(1724年)举人,授陕西洵县知县,因事左迁,历权四川眉州、垫江、建水诸县事,后任永宁府经历。少承家学,又是鹿游之婿,聆其謦咳,工于诗艺,其绝句尤韵淳意远,每得唐人风韵。今存《拾遗集》残卷。郑珍录37首入《播雅》。
陈启相门人中,罗兆牲文学成就较高。
罗兆甡,字鹿游。祖籍湖北黄冈,父以忠,明进士,官永平府知府,随永历王朝来黔,后隐居遵义南乡龙坪。兆牲师从陈枚庵,无书不窥,根底磅礴;负经邦济世之才,思用于世。以贡生游历四方,无所遇合。才情横放,抑郁难平,常于席间使酒骂坐,令人难看。有诗集多部:《明日晦》、《覆瓿》、《北上》、《问石》等。郑珍尤爱其诗,选录百首入《播雅》,给予很高评价,如云:“沉雄顿挫,挥洒自如。当其兴会飙发,剧杜陵之壁垒,笑崆峒之客气。若使旗鼓中原,与朱、王数子上下驰骋,未知谁拔赵帜。遵义诗人之冠冕也。为文雄峭朴雅,不规规前人,词亦入苏辛之室。”把他同杜甫、李梦阳等大诗家相提交论;并与清初诗坛盟主朱彝尊、王士稹相比肩。
罗鹿游子之黄云,字大田,康熙丁酉(1717年)举人,官江西吉水知县,继调峡江知县。因事罢归。
罗鹿游与李专为姻兄弟,交谊颇深。李专《癸未八月十一日读鹿游姻兄诗集》诗中有句云:“笔头独走江山气,海内谁登庾鲍堂!”其《罗大田罢官归里》中云:“归田欲寻真快乐,课子还将立大名。为问风流谁得似,菊松三经蒋元卿。”
罗鹿游、李专(知山)、李先立(北山)以及贵阳周渔璜,都是清初贵州诗坛的佼佼者。
枚庵之子陈世,字又尚,岁贡,能传家学。
清后期,平水里赵氏祖孙几代涌现诗文家和学者10来人,均得益于掌山老人的沾溉。 “黔中有明一代后劲”吴中蕃
明清鼎革之际,在贵阳地域高举文化薪火,传诸后贤者,当推本地人吴中蕃。
吴中蕃,字滋大,一字大身,晚号今是山人。贵筑人,出生文化世家。祖父吴淮,幼称奇童,得升庵杨状元称赏,乡试“解元”,官户部郎中,退居林泉,著述多种。父吴子琪,任兴宁知县。吴氏与贵阳望族越、杨、潘诸氏有通家之谊。
青年时代去国远游,北至燕赵,东达吴越,西游滇中,与当世名流往还,学业大进,诗兴倍增。崇祯十一年(1642年)中举人后,再赴金陵,拜会年丈越其杰,得其奖掖。
清兵南下,中蕃返回故乡,经营“梦草池”园林。永历王朝建立,流徙于梧州、桂林、武冈诸地。张献忠在四川被杀后,其遗部由孙可望率领南下云贵。吴子琪领乡勇在的澄桥抗击孙军,被执死难,吴氏家人八口遇难。中蕃奉母唐氏避往龙山。次年(1684年),中蕃弟中荩,奉母命赴永历行在,报父亲为国死难情状,被留任兵部尚书郎。永历五年(1651年),清兵攻破桂林,文武官员近五百人死难。吴中荩也殉国,永历朝赐光禄寺卿。
吴中蕃于永历三年(1650年)出任遵义县令。孙可望等降明后,将永历帝安置于贵州安龙,孙氏坐镇贵阳,遥控朝政。时在永历六年(1652年)二月。
永历七年(1653年),吴中蕃由遵义知县升任重庆知府,招集流亡,恢复生产,安定地方。不及一年,残破荒芜之区顿成沃野,一派生机。中蕃深入民间,同农民、征夫亲切交谈,了解他们在祸乱中的悲惨遭遇。两三年间,写下多首纪实诗作,如《渝州杂诗》4首、《春江行》等,堪作“诗史”。
政绩卓异,调到朝中任文选司郎中,得与郑逢元、方以智等交游。不久调任普安(今盘县)州守。此地为滇黔交通孔道,官员、兵马往来,粮物供需极难,往往“馈遗不满望”得罪各层官吏。
此时,清军攻势猛烈,湖南、广西失守,孙可望与李定国分裂,以致爆发内战。永历十年(1656年),李定国迎永历帝入滇,打败孙可望,孙逃往湖南降清。
吴中蕃因上书言事忤旨,被押解到昆明,差点被判杀头之罪,幸得好友郑逢元援手,他才拣得性命,由间道逃回贵阳,再度隐居深山。
清王朝统治贵州后,恢复经济,大兴文教。曹申吉出任贵州巡抚,礼聘吴中蕃主纂方志。中蕃与内兄潘驯用一年功夫,完成首部康熙《贵州通志》,刻板印行。不久,吴三桂反清,西南再遭战祸。志书板片及印本遗失。乱平后,卫既齐出任贵州巡抚,再请吴中蕃出山修志。这时,中蕃已是74岁高龄,幸好助编人员中有刘子章、周起渭等青年才俊。中蕃乐于指授这批英才。
吴中蕃对三位青年文士期望殷切,分别写有诗相赠。《赠刘豹南(子章)》写道:
平生颇负人伦鉴,两眼虽昏不易欺。
乍读雄文心已折,久亲雅度意全移。
恍闻流水高山奏,如坐光风霁月时。
自笑老人非太乙,案头藜火为君吹。
刘子章,字豹南。当时仅30多岁,已获举人功名,而且是首名“解元”,文名早著。中蕃很器重他。经过志局的磨砺,品业并进,终成大才。后来居官刚直不阿。上官索苞苴,拒而面折,使其自愧。平冤狱、赈饥民、除弊政,有循吏风。官襄城令、浙江道、山西道监察御史。皇帝与之面商政略,敷对详明,皆蒙嘉纳:帝知可大用,特命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由台官任主考,前古所无,确属异数。在山西盐政任上,剔除“扒子银”,裕利商民。惜丁忧返里后,病逝,仅52岁,未得大用。
中蕃对20几岁的周渔璜(又字载公)尤觉亲近。其《赠周载公起渭》诗云:
两世通家虽在昔,一时聚首却从今。
风流拟见灵和柳,大雅还闻正始音。
欲觅替人欣已得,可知倒屣自难禁。
愿将绝俗超凡事,慰我相期无限心。
周氏祖居今花溪黔陶的骑龙村,祖先在明代袭任白纳长官司长官,清初失爵,仍以诗礼传家,与吴氏有通家之谊。
周起渭,字渔璜,幼工诗,15岁作《灯花诗》,传遍乡里。及见吴中蕃、朱文、潘驯、潘骧诸老宿,常与之切磋,故为诗有矩则。中蕃对其青少年时期的诗作做了颇高评价,与《诗·周南》这“正始”之音相提并论,并视之为自己文学事业的“替人”,异常欢欣,不禁“倒屣”相迎。
渔璜不负所望,不久便考取进士,入翰林院,与京师诸大名家唱和不辍,诗名振起,与查慎行同执京师词坛牛耳。康熙帝向大学士陈廷敬问当今诗人为谁,廷敬以史申义(蕉饮)和周起渭(渔璜)作答,一时有“翰院两诗人”之目。陈廷敬告老还乡,康熙帝问谁可作替人,陈举荐周起渭,称可大用。康熙即任周为詹事府詹事,人称“宫相”,也就是大学士(宰相)的后备人选。同时命周起渭为钦差大臣,代表皇帝去祭扫明孝陵和大禹陵,兼阅兵江淮,犒赏三军。任务完成后,周起渭患病,第二年秋便逝世,年仅50岁,失去大用的良机。但他在学术和创作方面留下辉煌的业绩,如参编《大清皇舆表》,参编巨型类书《渊鉴类函》,更有名的是编撰《康熙字典》。著有《桐野诗集》、《稼雨轩集》、《燕山尘土集》等作品,蜚声文坛。对于吴中蕃先生而言,可谓青出于蓝了。
师生二人情谊深笃。渔璜在京期间,得知吴先生辞世的噩耗,先生终年78岁,渔璜写诗悼念,诗中有句云:“庆历风流不可期,见公谈笑我心知……前辈有文终坎凛,后生虽长未数奇。从今故园徽弦暗,不向乡关再论诗。”流露无限钦仰与惋惜之情。
吴中蕃身世坎坷:“一身戎马内,毕世乱离间”(《杨林道中》),幸得晚年见到过“康熙盛世”。但坚守民族气节,拒绝清廷要员出山任职的邀请。两次应聘修志,为地方文化事业作出贡献,刻意琢育人才。生平著述,有经学研究《四书说》,诗集有《敝帚集》、《响怀堂集》、《腐草》、《断砚草》,文集有《龙山集》、《响怀堂文集》、《文集续稿》、《黔言》、《通志补遗》;杂著有《曲台捷取》;编选《曹始能诗》、《明文选》,删定《坡仙集》、《明高杨张徐集》等。惜大部亡佚,今有《敝帚集》lO卷点校本。莫友芝《黔诗纪略》选录其诗4卷395首。称他“忠孝文章,推吾黔有明一代后劲”,足见推重之高。
中蕃之子吴旦,字复旦,康熙甲子(1684年)举人。工诗,有《漱石草》。次子吴昂,字霞举,康熙丁酉(1717年)举人,官晋江知县。
中蕃之侄吴奭,康熙岁贡,任清镇县学训导。
吴氏后代,能传家学,多有中甲、乙科者。如吴梦旭,字寅齐,雍正癸卯(1723年)举人,官蒙自知县,有《写心草》。
除以上三人外,流落黔境前明遗民在文化上有建树者,还有郑逢元、朱文、潘骧、郑之珧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论列。
责任编辑: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