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杨槐村文化根脉深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an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的大河村(今天的杨槐村)遗址聚落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25里杨槐村东南500米处的“花岗”,所发掘处是杨槐村土地,面积40万平方米,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
  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杨槐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
  水有源,樹有根,人有祖先。杨槐村的根脉在哪里?文物学家的研究,揭开了杨槐村六七千年的文明史和根脉。
  古代杨槐村先民聚族而居,今天发掘的遗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时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在原始社会后期,杨槐村氏族、聚落和部族是中华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聚)落和部族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或缩影。
  杨槐村能考察到的古老姓氏主要有戴、杨二姓。戴姓是能考察到的杨槐村最早的根脉之一。至2012年,杨姓占村里现有人口的95%,是杨槐村的主要姓氏,其根脉清晰。
  1964年秋天,杨槐西队(当时的杓袁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杨树森,带领社员到村东南地“花岗”偏西北坡挖红薯窖。正挖之中,发现了砖墙,顺着墙挖,最后才知道是个“券堂墓”。
  该生产队原保管杨世杰回忆说:“我常下红薯窖往外拾红薯,当时那个券堂墓仍保存完好,墓室7尺多长,4尺多宽,3尺多高。墓室西南头有一个小门,做啥用没人知道。不过,听老人说过,很早以前有人活60岁活埋的旧俗,那个券堂墓小门是否是让60岁的人从此进去永远是个谜。那时候人们穷,也不太讲究,生产队在“券堂墓”里面窖红薯三四年呢!后来不窖红薯了,券堂墓的砖被扒出来用来盖村西南角打麦场的场庵。墓砖比现在的砖大得多,长40~50厘米、宽25厘米、厚8~9厘米,砖挺讲究,上面还有斜花纹。”
  大河村遗址坐落在杨槐村东南的土岗上,举世闻名。杨槐村土地上发现的文物理应是杨槐村遗址,为何会成为大河村遗址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64年秋,杨槐村村民杨树森等6人在该村东南花岗西北坡挖红薯窖时发现一座古墓葬,在墓葬内发现了铁剑、铜镜、陶罐等,及时上报郑州市博物馆,博物馆将古物带走研究。1972年春,郑州市博物馆到杨槐村东南500米满坡“花岗”(大河村遗址)进行复查时,发现遗址的东半部平整,满地都是红烧土块、陶片和残石器等。同年10月,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郑州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1972年春,郑州市博物馆研究员李昌韬等去杨槐村现场调查。根据地面上散存的红烧土彩陶片和残石器等,初步判断此处应当是一处新时期时代遗址。
  大河村遗址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考古重要发现之一。遗址的面积之大、文化层堆积之厚、内涵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是数千处仰韶文化遗址中的佼佼者。它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珍贵的实物资料。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牲畜业产生和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天文学和历法问世最早的国家。大河村先民们为了生活、生产的需要,在长期生活、生产的实践中,不断观察、认识和总结一些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太阳、月亮和星体的一些运行与变化规律,并用生动形象的花纹图案绘在陶器上,成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天文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疑似转移性骨肿瘤患者6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进行SPECT/CT显像、全身骨
本文通过对关联规则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其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与以往不同的改进策略:在约简数据库事务的同时,生成频繁项目集和保存具有非频
太平湖位于黄山市西面的青弋江上游谷地,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它南依黄山,北望九华,湖身绵延曲折达80km,南北最宽处有4km,最窄处仅10余m,面积88.6km2,是我国著名的高山峡谷
从作者视角出发,分析在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时作者关心的问题,讨论编辑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并阐明编辑应正确使用AMLC:不盲从AMLC的检测结果;合理界定文字重复率;公平公
五河民歌的音乐风格呈现南北兼容的过渡性特征,其成因可从地理、历史、气候等方面去分析。地理位置上,五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属于南北过渡地带,音乐上呈现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