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由美国发射的无人探测器登陆火星,引起不少新闻报道:此外,还有人重提再度登陆月球之旅,以赓续30余年前即已终止的“阿波罗”计划。无论探测火星还是登陆月球,其中经常浮现的一桩话题就是:火星及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
地球号称“蓝色星球”,主要是超过70%的地表都由海洋所覆盖,在太空中看来,就像一颗蓝色的球。有水就代表可能有生命,因为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可能出现于太古沸腾的“浓汤”、与中。就算火星与月球的环境未能孕育出具有生长及繁殖能力的生命体,只要有水,也就能提供前往探测、甚至居留的人类所需;如若不然,所有用水都得用宇航船运送,可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大概无人不知。人要是没有水喝,可活不过几天。但人体为什么需要水,以及水在人体内的分布、作用与调节等问题,就属生理学家最清楚——人体体重的将近60%都是水,不单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水,所有的细胞也都浸置在“内在的海洋”(细胞外液)当中一此外,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道一天处理高达7升的液体)、养分运送(人有3升的血浆)以及废物排泄(人一天平均排出1.8升的尿液)等,都需要水。因此,水是仅次于空气的人类维生的必需品。
古代的人喝的都是天然的泉水、井水、湖水、河水或雨水,最多用砂石过滤,或以明矾沉淀,以除去大颗粒的杂质。在晓得水中可能有肉眼看不见的病原菌存在之前,中国人习惯喝煮沸的水,欧洲人以酒代水,都是经验下的产物。而生活在当今的现代人,自来水的卫生基本上已无问题,然而却跑出贩卖各式各样净水装置的生意人,利用人“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心理,打着似是而非的理论赚钱。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十多年前刚回国任教并建立实验室时,有人告知:“国内的水质不佳,拿来配溶液会做不出实验。”结果我拿经逆渗透过滤的水做实验,一点问题也没有,证明那是胡说。
至于水的特性,当然是化学家最清楚。著名的英国化学家艾特金斯曾写过一篇文章《水之愉悦》,指出水分子在简单的构造下,拥有的复杂面。大家都晓得水能以固、液、气三种形态存在,主要是因为水分子够小,仅由一个氧及两个氢原子构成,故能飘浮于大气之中;同时水分子带有极性(氧原子端带负电、氢原子端带正电),彼此可相互吸引,因此常温下聚集形成液态,低温下则可凝成固态。也由于水分子的体积小及带有极性,而成为最佳溶剂及化学反应场所,也提供了生命的起源及演化之所。由此可见,水之为用大矣。
然而《科学人》中的文章中还提出一些问题,像一天该喝多少水、什么时间喝、水温应该如何等,并质疑我们的科学教育。其实,真正的生理学家对上述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江湖郎中才会言之凿凿。人一天从皮肤、呼气、尿液及粪便当中,排出约2.5升的水,然而喝进的液体仅需1.2升左右,其余的l升可从食物中取得,0.3升由体内代谢产生。因此,不同的气候环境、生活形态、饮食习惯等,都会影响每日所需的饮水量,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人体对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度有严密的调节机制:太浓了,就会感到口渴并减少水分从尿液的排出;太稀了,就会增加排尿的体积,把多余的水分排出。坊间流行一天喝八杯水的说法,只能当成参考,不必过于拘泥。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中国肾脏生理专家杨志刚教授的趣言:“水喝多了可是会造成水中毒的。”任何东西过犹不及,都不是好事,水也一样。至于不能喝冰水、饭后睡前不宜喝水等,其实都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水?我认为只要生菌数及已知可影响健康的物质(重金属、农药、三卤甲烷、挥发性有机物等)浓度都低于标准值,就是可饮用的水。煮沸、蒸馏、过滤、渗透等都是保证饮水安全的做法,其余号称“科学”的净水或活化水方法,则听听可以,不必当真。
地球号称“蓝色星球”,主要是超过70%的地表都由海洋所覆盖,在太空中看来,就像一颗蓝色的球。有水就代表可能有生命,因为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可能出现于太古沸腾的“浓汤”、与中。就算火星与月球的环境未能孕育出具有生长及繁殖能力的生命体,只要有水,也就能提供前往探测、甚至居留的人类所需;如若不然,所有用水都得用宇航船运送,可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大概无人不知。人要是没有水喝,可活不过几天。但人体为什么需要水,以及水在人体内的分布、作用与调节等问题,就属生理学家最清楚——人体体重的将近60%都是水,不单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水,所有的细胞也都浸置在“内在的海洋”(细胞外液)当中一此外,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道一天处理高达7升的液体)、养分运送(人有3升的血浆)以及废物排泄(人一天平均排出1.8升的尿液)等,都需要水。因此,水是仅次于空气的人类维生的必需品。
古代的人喝的都是天然的泉水、井水、湖水、河水或雨水,最多用砂石过滤,或以明矾沉淀,以除去大颗粒的杂质。在晓得水中可能有肉眼看不见的病原菌存在之前,中国人习惯喝煮沸的水,欧洲人以酒代水,都是经验下的产物。而生活在当今的现代人,自来水的卫生基本上已无问题,然而却跑出贩卖各式各样净水装置的生意人,利用人“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心理,打着似是而非的理论赚钱。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十多年前刚回国任教并建立实验室时,有人告知:“国内的水质不佳,拿来配溶液会做不出实验。”结果我拿经逆渗透过滤的水做实验,一点问题也没有,证明那是胡说。
至于水的特性,当然是化学家最清楚。著名的英国化学家艾特金斯曾写过一篇文章《水之愉悦》,指出水分子在简单的构造下,拥有的复杂面。大家都晓得水能以固、液、气三种形态存在,主要是因为水分子够小,仅由一个氧及两个氢原子构成,故能飘浮于大气之中;同时水分子带有极性(氧原子端带负电、氢原子端带正电),彼此可相互吸引,因此常温下聚集形成液态,低温下则可凝成固态。也由于水分子的体积小及带有极性,而成为最佳溶剂及化学反应场所,也提供了生命的起源及演化之所。由此可见,水之为用大矣。
然而《科学人》中的文章中还提出一些问题,像一天该喝多少水、什么时间喝、水温应该如何等,并质疑我们的科学教育。其实,真正的生理学家对上述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江湖郎中才会言之凿凿。人一天从皮肤、呼气、尿液及粪便当中,排出约2.5升的水,然而喝进的液体仅需1.2升左右,其余的l升可从食物中取得,0.3升由体内代谢产生。因此,不同的气候环境、生活形态、饮食习惯等,都会影响每日所需的饮水量,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人体对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度有严密的调节机制:太浓了,就会感到口渴并减少水分从尿液的排出;太稀了,就会增加排尿的体积,把多余的水分排出。坊间流行一天喝八杯水的说法,只能当成参考,不必过于拘泥。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中国肾脏生理专家杨志刚教授的趣言:“水喝多了可是会造成水中毒的。”任何东西过犹不及,都不是好事,水也一样。至于不能喝冰水、饭后睡前不宜喝水等,其实都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水?我认为只要生菌数及已知可影响健康的物质(重金属、农药、三卤甲烷、挥发性有机物等)浓度都低于标准值,就是可饮用的水。煮沸、蒸馏、过滤、渗透等都是保证饮水安全的做法,其余号称“科学”的净水或活化水方法,则听听可以,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