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盲校学生间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从盲生的差异出发,探讨了如何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盲生 适宜教学 思考
在特殊教育中心,每一位教职员工都会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对待和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让每一位受教对象都能够更好地成长。盲校的存在是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去树立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的健康心理,并寻求努力实现自己价值。这就要求盲校教育要根据盲生的特点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每一个孩子在教育中得到进步和成长,这是盲校教育存在的价值。
一、盲生个体差异的主要表现
1.个体间差异
个体间差异体现在不同盲生之间的个体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盲生的视力差距。由于盲生主要的身体残障就是视力,而盲生视力由于致盲原因不同,会有不同的差异,有的有一定视力,而有的则完全没有视力。这些差异对盲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盲生之间的交流和集体生活,因此必须对盲生的这一差异给予充分的关注。二是盲生在心智方面存在的差距。心智主要体现在记忆、感性认知、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包括形象与抽象思维,也包括其心理与同龄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三是在学习方面盲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不同,也会导致最终学生的成绩也不同。但是,盲生往往对由这些差异引起的成绩差异并没有自觉地认识,往往将之归于自己智力差异,学习不好的同学往往会说自己不聪明,影响盲生的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四是不同的盲生在行为方面也存在差异,如他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与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方面也会出现差异。
2.个体内差异
进一步深入观察盲生个体,就会发现盲生个体内部也存在差异。盲生的个性特点表现在对学习、劳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流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爱好和表现。如有的盲生喜爱音乐,有的盲生则对手工制作有兴趣甚至天赋;有的对文学,有的对英语,有的对数学有兴趣。很难说盲生对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兴趣,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盲生个体的差异有的是先天禀赋,有的也是生活环境和接触的外部条件而形成的。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必须将每一个盲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主体来对待,要从其自身的兴趣和才能来挖掘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鼓励盲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因此就要结合盲生的显性与隐性的特点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其成长是在其能充分地利用其自身条件和爱好而得出的最优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使盲生实现健康的成长。
二、盲生适宜性教学策略
1.充分了解盲生状况和需要
盲生进校,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对盲生状况的调查与了解。特殊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其前提就是要对学生状况有充分的了解。要对学生的生理情况、心理情况、生活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兴趣爱好等做出全面的了解,根据这些情况进行教育教学评估。教育教学评估的关键是要结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要求,根据盲生的情况和特点,开展分类,从而达到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根据盲生视力程度、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编制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课程,结合国家盲校课程设置要求,进行分类教学。残疾程度深且学生能力较弱的可编入特训班,课程既考虑发展也考虑功能性;程度轻、学习不困难且学习过部分课程的学生可以编入常规班就读;年龄小的可以编入学前教育班级,以便这些学生都能在盲校的教育中成长。
2.营造盲生充分发展的良好环境
对于盲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平等对待,能实现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因此,要盲生克服由于残疾带来的心理障碍,就需要以平常与平等心来对待残疾学生,让其充分自由地发展,融入社会,实现回归正常社会的教育。因此,对特殊教育对象的学生要尽量安排其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在盲生教育中也要创造机会让其能更多地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和交流。在与正常学生的交流中,盲生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差距,但也有可能在交流中发现自己并不比正常学生差多少,从而树立自信心。对于盲生中残疾程度有差异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安排程度重的与轻的在一起学习。这样的安排就是要学生既对自己的残疾存在有所认识,又能够通过学习来克服心理障碍,使其认识到残疾并不是唯一阻碍人发展的因素,在学习和交流中去发现自己的价值。
3.构建灵活多样的安置机制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分年级分班教学是一种常规的教学。这是保证所有学生梯次渐进并节约管理成本的做法。这样的教学对于正常学生是基本适合的,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各方面情况的千差万别,如果继续延用正常教育就难以适应针对性教学的需要。因此,要针对盲生教育的特点,构建多样灵活的安置学习机制。建立盲生教育评估的常规化制度,定期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教育教学调整,而不是固守一种模式。如对特训班的盲生,可以安排一些非学业的课程与正常盲生学习;而在正常盲生班学习的学生,如果部分知识或技能存在问题,也可以安排与特训班同学一些上课。总之,在对盲生教育中,要根据盲生情况不断调整。
4.提供适当适时的支援
特殊教育的对象虽然特殊,但不等于在特殊教育中就应该处处去照顾这些学生。关爱、关照和教育不等于包办和代替这些学生去思考和行动,应该让他们也在一定的困难中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殊教育中心不是一个温室大棚,不能让孩子只在中心生存,而不能面对社会。因此,为盲生提供的服务和支援应该适当适时,而不是时时处处,也不是无微不至。要针对不同盲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些服务既是为他们学习生活提供便利,也是在服务中对他们提供一种教育和培训,更好地使他们既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又能得到成长和进步。如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多重盲生提供强化性的训练和辅导,对运动障碍的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并配备特殊器材等,同时,给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多的支持和关心,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盲生 适宜教学 思考
在特殊教育中心,每一位教职员工都会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对待和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让每一位受教对象都能够更好地成长。盲校的存在是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去树立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的健康心理,并寻求努力实现自己价值。这就要求盲校教育要根据盲生的特点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每一个孩子在教育中得到进步和成长,这是盲校教育存在的价值。
一、盲生个体差异的主要表现
1.个体间差异
个体间差异体现在不同盲生之间的个体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盲生的视力差距。由于盲生主要的身体残障就是视力,而盲生视力由于致盲原因不同,会有不同的差异,有的有一定视力,而有的则完全没有视力。这些差异对盲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盲生之间的交流和集体生活,因此必须对盲生的这一差异给予充分的关注。二是盲生在心智方面存在的差距。心智主要体现在记忆、感性认知、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包括形象与抽象思维,也包括其心理与同龄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三是在学习方面盲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不同,也会导致最终学生的成绩也不同。但是,盲生往往对由这些差异引起的成绩差异并没有自觉地认识,往往将之归于自己智力差异,学习不好的同学往往会说自己不聪明,影响盲生的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四是不同的盲生在行为方面也存在差异,如他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与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方面也会出现差异。
2.个体内差异
进一步深入观察盲生个体,就会发现盲生个体内部也存在差异。盲生的个性特点表现在对学习、劳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流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爱好和表现。如有的盲生喜爱音乐,有的盲生则对手工制作有兴趣甚至天赋;有的对文学,有的对英语,有的对数学有兴趣。很难说盲生对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兴趣,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盲生个体的差异有的是先天禀赋,有的也是生活环境和接触的外部条件而形成的。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必须将每一个盲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主体来对待,要从其自身的兴趣和才能来挖掘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鼓励盲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因此就要结合盲生的显性与隐性的特点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其成长是在其能充分地利用其自身条件和爱好而得出的最优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使盲生实现健康的成长。
二、盲生适宜性教学策略
1.充分了解盲生状况和需要
盲生进校,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对盲生状况的调查与了解。特殊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其前提就是要对学生状况有充分的了解。要对学生的生理情况、心理情况、生活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兴趣爱好等做出全面的了解,根据这些情况进行教育教学评估。教育教学评估的关键是要结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要求,根据盲生的情况和特点,开展分类,从而达到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根据盲生视力程度、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编制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课程,结合国家盲校课程设置要求,进行分类教学。残疾程度深且学生能力较弱的可编入特训班,课程既考虑发展也考虑功能性;程度轻、学习不困难且学习过部分课程的学生可以编入常规班就读;年龄小的可以编入学前教育班级,以便这些学生都能在盲校的教育中成长。
2.营造盲生充分发展的良好环境
对于盲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平等对待,能实现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因此,要盲生克服由于残疾带来的心理障碍,就需要以平常与平等心来对待残疾学生,让其充分自由地发展,融入社会,实现回归正常社会的教育。因此,对特殊教育对象的学生要尽量安排其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在盲生教育中也要创造机会让其能更多地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和交流。在与正常学生的交流中,盲生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差距,但也有可能在交流中发现自己并不比正常学生差多少,从而树立自信心。对于盲生中残疾程度有差异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安排程度重的与轻的在一起学习。这样的安排就是要学生既对自己的残疾存在有所认识,又能够通过学习来克服心理障碍,使其认识到残疾并不是唯一阻碍人发展的因素,在学习和交流中去发现自己的价值。
3.构建灵活多样的安置机制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分年级分班教学是一种常规的教学。这是保证所有学生梯次渐进并节约管理成本的做法。这样的教学对于正常学生是基本适合的,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各方面情况的千差万别,如果继续延用正常教育就难以适应针对性教学的需要。因此,要针对盲生教育的特点,构建多样灵活的安置学习机制。建立盲生教育评估的常规化制度,定期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教育教学调整,而不是固守一种模式。如对特训班的盲生,可以安排一些非学业的课程与正常盲生学习;而在正常盲生班学习的学生,如果部分知识或技能存在问题,也可以安排与特训班同学一些上课。总之,在对盲生教育中,要根据盲生情况不断调整。
4.提供适当适时的支援
特殊教育的对象虽然特殊,但不等于在特殊教育中就应该处处去照顾这些学生。关爱、关照和教育不等于包办和代替这些学生去思考和行动,应该让他们也在一定的困难中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殊教育中心不是一个温室大棚,不能让孩子只在中心生存,而不能面对社会。因此,为盲生提供的服务和支援应该适当适时,而不是时时处处,也不是无微不至。要针对不同盲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些服务既是为他们学习生活提供便利,也是在服务中对他们提供一种教育和培训,更好地使他们既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又能得到成长和进步。如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多重盲生提供强化性的训练和辅导,对运动障碍的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并配备特殊器材等,同时,给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多的支持和关心,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