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文化的提升越来越被全社会重视,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学校组建了管乐团。当组建好自己的乐团后便要开始辛苦而漫长的训练,而任何不尊重艺术规律随心所欲的基础训练,都会导致乐团毫无结果的惨痛失败。在我国,由于管乐艺术普及不均,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也极其有限,因此,常常会在训练中出现诸多问题。现就管乐团在日常训练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音准”、“节拍”、“声部”、“配合”等问题通过“纠正方法”、“编排座位”、“气息训练”、“集体训练”等方法进行解决,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基础训练;音准;节拍;声部;配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许多中小学校纷纷组建了形式多样的拓展性艺术团队,小学管乐团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团队。
一、管乐团的基本概念
管乐团源于军乐队,主要是有一群铜管乐器、木管乐器与打擊乐器所组成的器乐合奏团体,它的编制没有统一的规定,不同国家各有标准。通俗地说是指由多人演奏不同音色的管乐器,达到音准、音色、节拍、和声等方面的和谐统一,来表现多声部音乐的艺术形式。普通小学的管乐团,它不同于专业乐团,年龄小、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自主练习差等是它的特点。
二、管乐团基础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在多年的小学生管乐团训练中发现,日常训练中出现音准、音色、节拍、声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当然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与乐团平时的基础训练有关系。最为常见的也是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有:音不准、节拍不统一、声部不均衡、不看指挥四个问题,具体在下面
阐述。
1.音高不准确
“音准”,也就是音符通过乐器演奏出来的在音高上的准确性,符合十二平均律。在乐团这个领域中一直被视作乐团的“生命线”,也是表现一个音乐作品最基本的要素。
校乐团在每周六日常训练中发现,每个声部中都有一两名学生存在音不准的现象。50人的乐团6个声部,就有10多人音不准。
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是乐器的不同性质、演奏人员的方法和技能等原因。特别对于一个乐团来说,不同的乐器音色,不同的音符组合成的和声交织在一起,只要有一两件乐器的音不准,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音准被大家视作乐团的“生命线”一点不为过。
2.节拍不稳定
“节拍(meter)”,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简单地说是人们在聆听音乐时用拍手、跺脚、点头等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律动。
在乐团合奏中,只要有一个演奏者出现抢拍或拖拍情况,就显得与整体格格不入,而使得整个作品变得线条凌乱。笔者结合乐团平时的训练,对容易抢拍或拖拍的人数做了一些统计:
由此可见在小学乐团中,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演奏者节拍不够稳定或与他人特别是指挥的合作能力不够。
3.声部不均衡
“声部(VOICES,PARTS)”,在有两个以上的旋律或两个音同时进行的音乐作品中,每一行旋律或构成和声的音进行的线条即是一个声部。
平时看到许多小学生管乐团却不都是这样。发现有的乐团听不清木管的声音,有些乐团铜管声音浑浊,就像是一部失去平衡的天平,甚至有时需要侧耳倾听才能找到某组乐器的存在。
究其原因,乐队编制、座位编排、各部力度控制等因素都会影响各声部间的均衡。
4.配合不默契
一个优秀的乐团需要乐手与指挥的默契配合。再强的乐手,如果不懂指挥的意图便不是一个好乐手,所以在演奏中每一个乐手都需要看指挥,所有人表现一致,作品才能出情绪。对几个小学生管乐团作了一个排摸发现不看指挥的学生比例不低。
在小学生乐团表演时,我们常常发现整个乐团会不受指挥控制,不是速度不对就是力度欠缺,指挥在拼命地“往回拉”,而演奏者们顾自往前跑;指挥使劲“向上推”,而演奏员无动于衷在微笑。导致整个作品情绪表达不出来或表达错误,这都是因为学生不会看指挥造成的,使得乐团的整体表现力下降。
三、基础训练问题的解决策略
以上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作品呈现的效果,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素养和技能起了反作用,所以必须想办法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练气息、换乐器、借助节拍器、吸引学生注意力、调整乐团编制和座位等方法加以解决。
1.多措并举统音准
音准即符合十二平均律。乐器的音准主要是由乐器的性质和演奏者的技能决定的。因此,解决音准问题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1)统一乐器品牌
众所周知,乐器品牌五花八门,型号数不胜数,各个产品质量与性能更是良莠不齐,其所发出的音高与音质截然不同。我们一般要求音频振动频率在438hz——442hz之间,绝大多数的乐器都能达到这一标准段,但一些比较低端的乐器却无法实现。所以,统一升级标准乐器,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中的一部分。
在第一届新招的学员中,有五六位家长为了便宜而让孩子使用低端乐器,可一到了排练阶段,怎么调整怎么吹乐器也无法到达标准音高,影响了乐团的教学。从第二届招生开始,与家长商讨使用统一品牌的标准乐器,这一原因导致的音准就没有出现过问题。
因此,尽可能地使用同一品牌和型号的乐器,至少在同一声部中使用统一品牌乐器,就能较容易解决乐团音准的问题。
(2)纠正演奏方法
正确的演奏方法对音准和音色的影响最为重要,这就涉及到专业老师的教学问题。口型、手型对管乐器和弦乐器的音准影响都很大。
乐团中有这么一个单簧管乐手,用的是和其他同学相同的乐器,当同学能把A音吹到440hz时,而他即使吹得面红耳赤也到不了438hz,总是在430hz左右。于是每次练习时老师总是这样做:用大拇指和中指轻轻捏在笛头1/4处,食指伸直抵在同学的眉心,使他无法再多含笛头。经过纠正一段时间后便有了习惯,现在能轻松达到440hz了。 所以正确的演奏方法比起乐器的好坏更为重要,老師也应该教授正确的技能给学生,只要方法正确了,以后再使用其他更高端的乐器就得心应手了。
(3)稳定有效气息
除了口型、手型的影响,对于管乐器来说气息至关重要,气束与气速的稳定才能保证音准。中小学生肺活量小,一口深吸往往很快就吐完了,所以训练学生足够而的稳定气息非常重要。
训练学生稳定的气息,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准备:取一张A4纸,在纸的中心位置画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
(2)双手捏住左右两个角并拉直,将纸放于面部前,中心圆与口基本持平并保持10cm左右距离。
(3)深吸一口气后对准中心圆吹气,使A4纸的底部飘起来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并保持不动(不上飘也不下垂)。
(4)每次吹气时间尽可能长,5次一组,每天练习不少于5组。
如此经过八周的气息训练后,利用校音器进行检验,便发现已经能把每个音都吹稳定,从而使乐团在演出过程中有统一的音高,干净的声音。
2.软硬兼施稳节拍
节拍的感觉其实是一个人先天的能力,但也能通过后天的训练来达到理想的状态。为了使整个乐团在演出中步调一致,不使一个学生出现“抢拍”或“拖拍”的现象,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训练。
(1)借用节拍器
我们都知道,节拍器是一种能在各种速度中发出稳定节拍的机械或电子装置,对于节拍不够稳定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在练习过程中使用节拍器,“强迫”他与节拍器的速度一致,一段时间后便会形成一种记忆从而保持节拍的稳定。
团里有个打击乐同学,各种节奏型都能演奏得很好,但一到排练时总是抢拍,比其他声部提前1/8拍甚至1/4拍,显得特别突兀,影响了整个乐团训练,于是就让他跟随节拍器由慢到快地练习。
第一阶段:设置节拍器60拍/分钟,练习四分音符节奏“| X X X X |”,每天练习练习20分钟,一般一周时间能形成记忆再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设置节拍器80拍/分钟,100拍/分钟,120拍/分钟适应不同速度。也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第三阶段:从四分音符转入八分音符的训练,巩固后练习休止符、切分音、弱起等其他节奏型。
一个多学期下来,现在无论是强拍进还是弱拍起,都能和其他声部落点到一起,拍点统一。
(2)扮演节拍器
节拍器只能训练单个人,但乐团排练时却是几十人,需要所有人的节拍整齐落点统一,所以,集体训练节拍很有必要。
以下是我校乐团坚持至今的练习方法,作为日常排练前的热身运动。
① 60拍/分钟,四拍一个长音“|1 — — — | 2 — — — | 3 — — — | ……”
② 60拍/分钟,缩短到二拍一个音,一拍一个音,一拍二个音……要求每一件乐器的音头必须落在同一个点上。
③ 吐音和各种节奏型的练习,巩固拍点和节拍的速度概念。
简单地说,在这样的训练中,训练者就充当了节拍器的角色,长此以往,就能统一所有人的拍点和速度,效果明显。
3.内外齐抓均声部
乐团是由多个声部乐器组成的,其所演奏的作品也必定是由多个声部交织而成。每一件乐器每个声部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缺了哪任何一个声部或某个声部不清晰都会导致作品演奏失败。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训练目的明确
在各声部人数比例合适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声部失衡的可能,其原因是声部乐手能力使然,这就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① 进行力度训练,像f、ff、zf、p、pp这类常见的力度记号是训练的重点。当能较好地把握这些力度后,再进行渐强、渐弱的力度训练。力度训练对气息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小乐手们会因为枯燥且困难而厌倦、懈怠。如此便可以让乐手们模仿风声,模拟海浪声来增添训练的乐趣。
② 进行和声训练,每次确定一个大三度和弦,比如中低音号吹“1”,小号吹“3”,长笛和单簧管吹“5”,起初的和声训练应由训练者进行提示。“你强一些”,“他再弱一点”,并用手势语提示。
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同时听其他声部的音。
对每一个声部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后,乐手自己就能听辨并找到与之相均衡的力度了。木管声部该出来时,木管学会了强一些,铜管声部学会了让一让。
(2)调整乐团编制
由于个人观念和乐器的灵活性等因素,学木管乐器的比铜管乐器的同学多得多,导致编制比例失衡。又因铜管和打击乐器的音量比木管乐器大得多,因此铜管的声音容易掩盖木管乐器的声音。这时就需要调整乐团的编制,过强的声部可以删减一部分乐器数量,弱的声部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乐器。
学校乐团初建时,木管乐手近30人,而铜管乐手仅8人。更由于中音乐器的特性,像中音号、长号、圆号等声部几乎听不到,于是果断从木管乐器组删减了10人,虽然整个乐团的规模小了,但编制完整各声部在音量和力度上达到了均衡,依然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奏。
(3)调整座位编排
在各声部能力相对平等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调整乐器位置的编排来达到声部间的均衡。
例如:在管乐作品《山地序曲》中,有一乐段需要长笛的solo,但由于长笛体型较小,音量也小。如果坐在指挥的右手边的话,它的出音口正好朝向舞台后方,也就是“背对”听众,长笛solo时很难听到它的声音。此时,可将长笛声部的座位调整到指挥的左手边,那么发音孔正朝向听众,其音量瞬间感觉增1倍不止,便可以清晰地听到长笛的声音了。
再如圆号,其发音口也不是朝向前方的,需要时也可以对圆号声部的位置进行调整,令其真正架起木管与铜管之间的桥梁。 4.循序渐进生默契
“指揮”,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他的作用是把乐手们集合在一起,带动大家的情绪完成完美的演奏。简单地说,作曲家是作品的第一创造者,指挥是作品的二度创造者,而演奏员就是作品的呈现者,需默契配合,所以乐手一定要学会看指挥,才能明白指挥对作品的要求。
(1)能看指挥
能看指挥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需要学生做到一心两用。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专注是一件难事,分心也不容易。
日常训练中可以分以下三步:
① 声音的指挥 学生拿到新谱后,注意力更多是在谱上而不看指挥,此时训练时,指挥用拍手或打鼓的方法给学生正确的节拍,通过声音来吸引学生一部分注意力,让其跟着声音的节拍练习。
② 夸张的指挥 对乐谱稍微熟悉后,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分出一些,但目光的大部分依然留在乐谱上。此时的指挥可以通过夸张的手势来指挥,让学生眼睛的余光中有指挥的“影子”。
③ 专注的指挥 学生对乐谱很熟悉后,此时的指挥可以根据作品要求专注地指挥,因为乐谱基本熟记于心,有些学生甚至已背下了乐谱,有大部分的注意力能看指挥了。
(2)会看指挥
指挥是乐团的灵魂人物,会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并通过各种手势、体态、表情等将意图传递给乐手,所有乐手若都能以指挥的意图为左右,便能和谐统一地完美呈现作品。
怎样使学生看懂指挥的手势呢?
乐团学生能看指挥,能看懂指挥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指挥与整个乐团通过多次排练,反复磨合才能实现的。
【成效与思考】
通过以上这些基础训练,学生在音准、节拍等技能上会有很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对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更加敏感,提高了学生聆听的能力。而整个管乐团在声音上就会显得“干净”,层次更加分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就随着指挥的排练不断深化。我校管乐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学习,多次在区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并在省市艺术节中也多次获奖。
除了以上音准、节拍、声部均衡等这些基础的要求外,乐团声部音色、声部融合、整体张力等是对乐团更高的要求也是日后需要认真探索实践的内容。在日常训练中都应加以注意并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2]《中国音乐教育》.刊号:cn11-2543/j,2020,(7)
[3]罗筑瑞,王旭.《管乐合奏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2)
[4]严成努.《铜管乐教学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
关键词:基础训练;音准;节拍;声部;配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许多中小学校纷纷组建了形式多样的拓展性艺术团队,小学管乐团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团队。
一、管乐团的基本概念
管乐团源于军乐队,主要是有一群铜管乐器、木管乐器与打擊乐器所组成的器乐合奏团体,它的编制没有统一的规定,不同国家各有标准。通俗地说是指由多人演奏不同音色的管乐器,达到音准、音色、节拍、和声等方面的和谐统一,来表现多声部音乐的艺术形式。普通小学的管乐团,它不同于专业乐团,年龄小、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自主练习差等是它的特点。
二、管乐团基础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在多年的小学生管乐团训练中发现,日常训练中出现音准、音色、节拍、声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当然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与乐团平时的基础训练有关系。最为常见的也是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有:音不准、节拍不统一、声部不均衡、不看指挥四个问题,具体在下面
阐述。
1.音高不准确
“音准”,也就是音符通过乐器演奏出来的在音高上的准确性,符合十二平均律。在乐团这个领域中一直被视作乐团的“生命线”,也是表现一个音乐作品最基本的要素。
校乐团在每周六日常训练中发现,每个声部中都有一两名学生存在音不准的现象。50人的乐团6个声部,就有10多人音不准。
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是乐器的不同性质、演奏人员的方法和技能等原因。特别对于一个乐团来说,不同的乐器音色,不同的音符组合成的和声交织在一起,只要有一两件乐器的音不准,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音准被大家视作乐团的“生命线”一点不为过。
2.节拍不稳定
“节拍(meter)”,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简单地说是人们在聆听音乐时用拍手、跺脚、点头等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律动。
在乐团合奏中,只要有一个演奏者出现抢拍或拖拍情况,就显得与整体格格不入,而使得整个作品变得线条凌乱。笔者结合乐团平时的训练,对容易抢拍或拖拍的人数做了一些统计:
由此可见在小学乐团中,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演奏者节拍不够稳定或与他人特别是指挥的合作能力不够。
3.声部不均衡
“声部(VOICES,PARTS)”,在有两个以上的旋律或两个音同时进行的音乐作品中,每一行旋律或构成和声的音进行的线条即是一个声部。
平时看到许多小学生管乐团却不都是这样。发现有的乐团听不清木管的声音,有些乐团铜管声音浑浊,就像是一部失去平衡的天平,甚至有时需要侧耳倾听才能找到某组乐器的存在。
究其原因,乐队编制、座位编排、各部力度控制等因素都会影响各声部间的均衡。
4.配合不默契
一个优秀的乐团需要乐手与指挥的默契配合。再强的乐手,如果不懂指挥的意图便不是一个好乐手,所以在演奏中每一个乐手都需要看指挥,所有人表现一致,作品才能出情绪。对几个小学生管乐团作了一个排摸发现不看指挥的学生比例不低。
在小学生乐团表演时,我们常常发现整个乐团会不受指挥控制,不是速度不对就是力度欠缺,指挥在拼命地“往回拉”,而演奏者们顾自往前跑;指挥使劲“向上推”,而演奏员无动于衷在微笑。导致整个作品情绪表达不出来或表达错误,这都是因为学生不会看指挥造成的,使得乐团的整体表现力下降。
三、基础训练问题的解决策略
以上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作品呈现的效果,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素养和技能起了反作用,所以必须想办法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练气息、换乐器、借助节拍器、吸引学生注意力、调整乐团编制和座位等方法加以解决。
1.多措并举统音准
音准即符合十二平均律。乐器的音准主要是由乐器的性质和演奏者的技能决定的。因此,解决音准问题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1)统一乐器品牌
众所周知,乐器品牌五花八门,型号数不胜数,各个产品质量与性能更是良莠不齐,其所发出的音高与音质截然不同。我们一般要求音频振动频率在438hz——442hz之间,绝大多数的乐器都能达到这一标准段,但一些比较低端的乐器却无法实现。所以,统一升级标准乐器,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中的一部分。
在第一届新招的学员中,有五六位家长为了便宜而让孩子使用低端乐器,可一到了排练阶段,怎么调整怎么吹乐器也无法到达标准音高,影响了乐团的教学。从第二届招生开始,与家长商讨使用统一品牌的标准乐器,这一原因导致的音准就没有出现过问题。
因此,尽可能地使用同一品牌和型号的乐器,至少在同一声部中使用统一品牌乐器,就能较容易解决乐团音准的问题。
(2)纠正演奏方法
正确的演奏方法对音准和音色的影响最为重要,这就涉及到专业老师的教学问题。口型、手型对管乐器和弦乐器的音准影响都很大。
乐团中有这么一个单簧管乐手,用的是和其他同学相同的乐器,当同学能把A音吹到440hz时,而他即使吹得面红耳赤也到不了438hz,总是在430hz左右。于是每次练习时老师总是这样做:用大拇指和中指轻轻捏在笛头1/4处,食指伸直抵在同学的眉心,使他无法再多含笛头。经过纠正一段时间后便有了习惯,现在能轻松达到440hz了。 所以正确的演奏方法比起乐器的好坏更为重要,老師也应该教授正确的技能给学生,只要方法正确了,以后再使用其他更高端的乐器就得心应手了。
(3)稳定有效气息
除了口型、手型的影响,对于管乐器来说气息至关重要,气束与气速的稳定才能保证音准。中小学生肺活量小,一口深吸往往很快就吐完了,所以训练学生足够而的稳定气息非常重要。
训练学生稳定的气息,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准备:取一张A4纸,在纸的中心位置画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
(2)双手捏住左右两个角并拉直,将纸放于面部前,中心圆与口基本持平并保持10cm左右距离。
(3)深吸一口气后对准中心圆吹气,使A4纸的底部飘起来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并保持不动(不上飘也不下垂)。
(4)每次吹气时间尽可能长,5次一组,每天练习不少于5组。
如此经过八周的气息训练后,利用校音器进行检验,便发现已经能把每个音都吹稳定,从而使乐团在演出过程中有统一的音高,干净的声音。
2.软硬兼施稳节拍
节拍的感觉其实是一个人先天的能力,但也能通过后天的训练来达到理想的状态。为了使整个乐团在演出中步调一致,不使一个学生出现“抢拍”或“拖拍”的现象,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训练。
(1)借用节拍器
我们都知道,节拍器是一种能在各种速度中发出稳定节拍的机械或电子装置,对于节拍不够稳定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在练习过程中使用节拍器,“强迫”他与节拍器的速度一致,一段时间后便会形成一种记忆从而保持节拍的稳定。
团里有个打击乐同学,各种节奏型都能演奏得很好,但一到排练时总是抢拍,比其他声部提前1/8拍甚至1/4拍,显得特别突兀,影响了整个乐团训练,于是就让他跟随节拍器由慢到快地练习。
第一阶段:设置节拍器60拍/分钟,练习四分音符节奏“| X X X X |”,每天练习练习20分钟,一般一周时间能形成记忆再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设置节拍器80拍/分钟,100拍/分钟,120拍/分钟适应不同速度。也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第三阶段:从四分音符转入八分音符的训练,巩固后练习休止符、切分音、弱起等其他节奏型。
一个多学期下来,现在无论是强拍进还是弱拍起,都能和其他声部落点到一起,拍点统一。
(2)扮演节拍器
节拍器只能训练单个人,但乐团排练时却是几十人,需要所有人的节拍整齐落点统一,所以,集体训练节拍很有必要。
以下是我校乐团坚持至今的练习方法,作为日常排练前的热身运动。
① 60拍/分钟,四拍一个长音“|1 — — — | 2 — — — | 3 — — — | ……”
② 60拍/分钟,缩短到二拍一个音,一拍一个音,一拍二个音……要求每一件乐器的音头必须落在同一个点上。
③ 吐音和各种节奏型的练习,巩固拍点和节拍的速度概念。
简单地说,在这样的训练中,训练者就充当了节拍器的角色,长此以往,就能统一所有人的拍点和速度,效果明显。
3.内外齐抓均声部
乐团是由多个声部乐器组成的,其所演奏的作品也必定是由多个声部交织而成。每一件乐器每个声部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缺了哪任何一个声部或某个声部不清晰都会导致作品演奏失败。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训练目的明确
在各声部人数比例合适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声部失衡的可能,其原因是声部乐手能力使然,这就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① 进行力度训练,像f、ff、zf、p、pp这类常见的力度记号是训练的重点。当能较好地把握这些力度后,再进行渐强、渐弱的力度训练。力度训练对气息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小乐手们会因为枯燥且困难而厌倦、懈怠。如此便可以让乐手们模仿风声,模拟海浪声来增添训练的乐趣。
② 进行和声训练,每次确定一个大三度和弦,比如中低音号吹“1”,小号吹“3”,长笛和单簧管吹“5”,起初的和声训练应由训练者进行提示。“你强一些”,“他再弱一点”,并用手势语提示。
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同时听其他声部的音。
对每一个声部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后,乐手自己就能听辨并找到与之相均衡的力度了。木管声部该出来时,木管学会了强一些,铜管声部学会了让一让。
(2)调整乐团编制
由于个人观念和乐器的灵活性等因素,学木管乐器的比铜管乐器的同学多得多,导致编制比例失衡。又因铜管和打击乐器的音量比木管乐器大得多,因此铜管的声音容易掩盖木管乐器的声音。这时就需要调整乐团的编制,过强的声部可以删减一部分乐器数量,弱的声部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乐器。
学校乐团初建时,木管乐手近30人,而铜管乐手仅8人。更由于中音乐器的特性,像中音号、长号、圆号等声部几乎听不到,于是果断从木管乐器组删减了10人,虽然整个乐团的规模小了,但编制完整各声部在音量和力度上达到了均衡,依然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奏。
(3)调整座位编排
在各声部能力相对平等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调整乐器位置的编排来达到声部间的均衡。
例如:在管乐作品《山地序曲》中,有一乐段需要长笛的solo,但由于长笛体型较小,音量也小。如果坐在指挥的右手边的话,它的出音口正好朝向舞台后方,也就是“背对”听众,长笛solo时很难听到它的声音。此时,可将长笛声部的座位调整到指挥的左手边,那么发音孔正朝向听众,其音量瞬间感觉增1倍不止,便可以清晰地听到长笛的声音了。
再如圆号,其发音口也不是朝向前方的,需要时也可以对圆号声部的位置进行调整,令其真正架起木管与铜管之间的桥梁。 4.循序渐进生默契
“指揮”,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他的作用是把乐手们集合在一起,带动大家的情绪完成完美的演奏。简单地说,作曲家是作品的第一创造者,指挥是作品的二度创造者,而演奏员就是作品的呈现者,需默契配合,所以乐手一定要学会看指挥,才能明白指挥对作品的要求。
(1)能看指挥
能看指挥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需要学生做到一心两用。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专注是一件难事,分心也不容易。
日常训练中可以分以下三步:
① 声音的指挥 学生拿到新谱后,注意力更多是在谱上而不看指挥,此时训练时,指挥用拍手或打鼓的方法给学生正确的节拍,通过声音来吸引学生一部分注意力,让其跟着声音的节拍练习。
② 夸张的指挥 对乐谱稍微熟悉后,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分出一些,但目光的大部分依然留在乐谱上。此时的指挥可以通过夸张的手势来指挥,让学生眼睛的余光中有指挥的“影子”。
③ 专注的指挥 学生对乐谱很熟悉后,此时的指挥可以根据作品要求专注地指挥,因为乐谱基本熟记于心,有些学生甚至已背下了乐谱,有大部分的注意力能看指挥了。
(2)会看指挥
指挥是乐团的灵魂人物,会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并通过各种手势、体态、表情等将意图传递给乐手,所有乐手若都能以指挥的意图为左右,便能和谐统一地完美呈现作品。
怎样使学生看懂指挥的手势呢?
乐团学生能看指挥,能看懂指挥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指挥与整个乐团通过多次排练,反复磨合才能实现的。
【成效与思考】
通过以上这些基础训练,学生在音准、节拍等技能上会有很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对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更加敏感,提高了学生聆听的能力。而整个管乐团在声音上就会显得“干净”,层次更加分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就随着指挥的排练不断深化。我校管乐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学习,多次在区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并在省市艺术节中也多次获奖。
除了以上音准、节拍、声部均衡等这些基础的要求外,乐团声部音色、声部融合、整体张力等是对乐团更高的要求也是日后需要认真探索实践的内容。在日常训练中都应加以注意并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2]《中国音乐教育》.刊号:cn11-2543/j,2020,(7)
[3]罗筑瑞,王旭.《管乐合奏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2)
[4]严成努.《铜管乐教学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