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演讲中,巧妙地运用问句,不仅可以唤起听众的兴趣与热情,加强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还能调节气氛,使演讲呈现出强烈的语言艺术魅力。
设问篇
设问用于开头,让听众领会演讲主旨。如在新加坡全国演讲比赛决赛中,最后冠军获得者所作演讲《宜将寸草报春晖》的开头:
当我走上演讲台时,朋友们,你们猜我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我看到了一双眼睛,那是我慈祥的妈妈的眼睛。此刻她正坐在台下,向我投来了温存、信任与鼓励的目光,让我稳稳地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又让我自信地站在各位评审老师与热情的观众面前。
……
演讲者的演讲主旨是“宜将寸草报春晖”,却别出心裁地以设问开场,随即切入自己的母亲,自然地引导听众对演讲主旨的注意与理解,效果真是妙不可言。
设问用于开头,唤起听众注意,引发思考。如二战时,流亡英国的戴高乐在伦敦对法国人所作的《反法西斯广播演说》的开头:
事情已经定局了吗?希望已经没有了吗?失败已经不可挽回了吗?没有!
请你们相信我,我是根据对事实的充分了解说话的。我告诉你们,法国并没有完,使我们暂时失败的那些因素,总有一天会让我们转败为胜。
……
在希特勒军队的逼迫下,法国人心濒于崩溃,戴高乐审时度势,用设问的方式开头,激发了法国公众的热情,使他们充满信心,奋起抗敌。
设问用于演讲段落之间,承上启下,脉络分明。如1948年郭沫若在萧红墓前所作的即兴演讲,有了开头的铺垫之后,他就从生理上的年轻推论到精神上的年轻,然后用设问: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话题一转,他自问自答,过渡到演讲的核心: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如此设问,让演讲既结构严谨,又语意突出,使听众很好地理解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设问用于演讲结尾,点明主题,让人回味。如丘吉尔的著名演讲《出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说》的结尾部分: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的全部能力,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斗,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暴政进行战斗。这就是我们的政策。
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
丘吉尔两次采用設问,将自己的观点主张和盘托出,既点明了演讲主题,又加深了听众的印象,让听众与自己一起在信念与情感上再一次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设问就其在演讲中的位置来说,可以分布于开头、文中和结尾。位置不同,效果也有差异,值得学习者注意。
因为演讲基本上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时间稍长,听众就容易疲劳走神,所以演讲者从开始到结束都应积极利用有效手段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设问就是具有这种功能的有效方式,它能使听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与演讲者一同思考的主动者,使之全心于演讲的内容之中,无法游离身外。
演讲中恰当地运用设问无疑会为演讲增色添彩,但是,运用设问必须抓住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当问则问,不当问则止,这样才会使整个演讲活泼而不呆板,波澜而不平静。反之,如果事不分轻重,理不分大小,一概都来设问,则只会适得其反,令人生厌。
反问篇
用反问发人深思。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讲《不自由,毋宁死》中,就大量地运用了反问,从而达到气势雄劲,感情激昂的效果。如:
难道我们还要求救于哀告与祈祷吗?难道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未被采用吗?不需要寻找了,先生,我恳求您,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了。
……
反问容易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加深听众的印象,而且反问语意明了,但又不直言,可以启发听众思考,使之领会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直接陈述表达“我们不需要求救于哀告与祈祷”、“我们没有更好的方法未被采用”,意思未必不行,但效果却大不相同。反问是故意置问,可以迫使听众思考,让听众将思维触角伸入演讲内容,从而求得与问题表面形式不同的内容实质。
用反问加强语气。美国著名人权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纽约州国庆节庆祝大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我们需要灼热的烙铁》中,同样也大量运用反问来增加语言的力度。如:
我还要为奴隶制度是不正当的进行辩论吗?对于共和党人,这难题还是问题吗?难道还要通过逻辑和论证的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吗?难道这个问题还要作为极难解决的问题,而不得不运用令人怀疑且艰涩难懂的正义原则来解决吗?
……
道格拉斯用排比的方式,连用四个反问句式,在强烈的诘问语气中铺陈事理,增加了语言力度,使演说的鼓动色彩更加浓重。
用反问掀起演讲高潮。演讲高潮是演讲者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常常表现为高亢的语调,强烈的语势。因此,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连用,可以很好地掀起演讲高潮。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饶勒斯,在法国众议院发表的著名演说《关于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演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这个民族有多少孩子,曾经为了保卫法兰西祖国光荣地流出他们的血,难道我们不有负于这个民族?(掌声四起)难道我们不应该允许他们直接保卫自己的利益?(台下的一些议席上高呼:“说得好,很好!”)
……
阿尔及利亚当时是法属殖民地,饶勒斯的演说揭露了法国殖民者在阿尔及利亚的疯狂掠夺和野蛮行径,提出应把主权还给全体阿拉伯人,主张“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在政治上应该联合。他的演说高潮迭起,情感浓厚,连用两个反问句,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极大地感召了听众,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把演说两次推向高潮。
总之,反问的特征就在于从反面提问,寓答案于问题之中,其思想内容恰好与字面意思相反。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如能精选妙用反问句式,不但能使语言呈现强烈的艺术魅力,还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发人深思的效果,以致把整个演讲推向高潮。
可是反问也不能随便张口就来。反问的运用需要注意使用的时机,也就是说:反问必须建立在道理清楚、是非分明的基础上使用;同时,运用反问,常常是演讲者感情需要最强烈表达出来之时。
设问篇
设问用于开头,让听众领会演讲主旨。如在新加坡全国演讲比赛决赛中,最后冠军获得者所作演讲《宜将寸草报春晖》的开头:
当我走上演讲台时,朋友们,你们猜我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我看到了一双眼睛,那是我慈祥的妈妈的眼睛。此刻她正坐在台下,向我投来了温存、信任与鼓励的目光,让我稳稳地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又让我自信地站在各位评审老师与热情的观众面前。
……
演讲者的演讲主旨是“宜将寸草报春晖”,却别出心裁地以设问开场,随即切入自己的母亲,自然地引导听众对演讲主旨的注意与理解,效果真是妙不可言。
设问用于开头,唤起听众注意,引发思考。如二战时,流亡英国的戴高乐在伦敦对法国人所作的《反法西斯广播演说》的开头:
事情已经定局了吗?希望已经没有了吗?失败已经不可挽回了吗?没有!
请你们相信我,我是根据对事实的充分了解说话的。我告诉你们,法国并没有完,使我们暂时失败的那些因素,总有一天会让我们转败为胜。
……
在希特勒军队的逼迫下,法国人心濒于崩溃,戴高乐审时度势,用设问的方式开头,激发了法国公众的热情,使他们充满信心,奋起抗敌。
设问用于演讲段落之间,承上启下,脉络分明。如1948年郭沫若在萧红墓前所作的即兴演讲,有了开头的铺垫之后,他就从生理上的年轻推论到精神上的年轻,然后用设问: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话题一转,他自问自答,过渡到演讲的核心: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如此设问,让演讲既结构严谨,又语意突出,使听众很好地理解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设问用于演讲结尾,点明主题,让人回味。如丘吉尔的著名演讲《出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说》的结尾部分: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的全部能力,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斗,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暴政进行战斗。这就是我们的政策。
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
丘吉尔两次采用設问,将自己的观点主张和盘托出,既点明了演讲主题,又加深了听众的印象,让听众与自己一起在信念与情感上再一次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设问就其在演讲中的位置来说,可以分布于开头、文中和结尾。位置不同,效果也有差异,值得学习者注意。
因为演讲基本上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时间稍长,听众就容易疲劳走神,所以演讲者从开始到结束都应积极利用有效手段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设问就是具有这种功能的有效方式,它能使听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与演讲者一同思考的主动者,使之全心于演讲的内容之中,无法游离身外。
演讲中恰当地运用设问无疑会为演讲增色添彩,但是,运用设问必须抓住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当问则问,不当问则止,这样才会使整个演讲活泼而不呆板,波澜而不平静。反之,如果事不分轻重,理不分大小,一概都来设问,则只会适得其反,令人生厌。
反问篇
用反问发人深思。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讲《不自由,毋宁死》中,就大量地运用了反问,从而达到气势雄劲,感情激昂的效果。如:
难道我们还要求救于哀告与祈祷吗?难道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未被采用吗?不需要寻找了,先生,我恳求您,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了。
……
反问容易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加深听众的印象,而且反问语意明了,但又不直言,可以启发听众思考,使之领会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直接陈述表达“我们不需要求救于哀告与祈祷”、“我们没有更好的方法未被采用”,意思未必不行,但效果却大不相同。反问是故意置问,可以迫使听众思考,让听众将思维触角伸入演讲内容,从而求得与问题表面形式不同的内容实质。
用反问加强语气。美国著名人权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纽约州国庆节庆祝大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我们需要灼热的烙铁》中,同样也大量运用反问来增加语言的力度。如:
我还要为奴隶制度是不正当的进行辩论吗?对于共和党人,这难题还是问题吗?难道还要通过逻辑和论证的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吗?难道这个问题还要作为极难解决的问题,而不得不运用令人怀疑且艰涩难懂的正义原则来解决吗?
……
道格拉斯用排比的方式,连用四个反问句式,在强烈的诘问语气中铺陈事理,增加了语言力度,使演说的鼓动色彩更加浓重。
用反问掀起演讲高潮。演讲高潮是演讲者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常常表现为高亢的语调,强烈的语势。因此,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连用,可以很好地掀起演讲高潮。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饶勒斯,在法国众议院发表的著名演说《关于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演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这个民族有多少孩子,曾经为了保卫法兰西祖国光荣地流出他们的血,难道我们不有负于这个民族?(掌声四起)难道我们不应该允许他们直接保卫自己的利益?(台下的一些议席上高呼:“说得好,很好!”)
……
阿尔及利亚当时是法属殖民地,饶勒斯的演说揭露了法国殖民者在阿尔及利亚的疯狂掠夺和野蛮行径,提出应把主权还给全体阿拉伯人,主张“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在政治上应该联合。他的演说高潮迭起,情感浓厚,连用两个反问句,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极大地感召了听众,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把演说两次推向高潮。
总之,反问的特征就在于从反面提问,寓答案于问题之中,其思想内容恰好与字面意思相反。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如能精选妙用反问句式,不但能使语言呈现强烈的艺术魅力,还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发人深思的效果,以致把整个演讲推向高潮。
可是反问也不能随便张口就来。反问的运用需要注意使用的时机,也就是说:反问必须建立在道理清楚、是非分明的基础上使用;同时,运用反问,常常是演讲者感情需要最强烈表达出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