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中医药大学 杨柏灿(教授)刘尽美 钱艺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科副主任医师 周永梅
槟榔是一种古老的热带棕榈科植物,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形容槟榔“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饥能使之饱,饱能使之饥”。不仅古人嗜食槟榔,现今的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越南、泰国以及我国海南、湖南、台湾等地的居民都对此趋之若鹜。
然而,医学界长期以来质疑嚼食槟榔与口腔癌之间的关系。近日,又有“槟榔致癌”使其面临滞销的报道,更是引发了人们对槟榔的猜想和担忧。那么,槟榔是否具有毒性,嚼食槟榔究竟是否致癌?
药用槟榔的“古往今来”:致毒无依据
发现槟榔最初,并非用以嚼食,而是药用,它是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之首。因果实腹部大而扁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命名为大腹子,其果壳称大腹皮,认为其具止痛、治疗疟疾、预防传染性疾病等作用,并收录含有槟榔的药方27张。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含槟榔的中成药有29种,未有致癌报告。临床上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如木香槟榔丸、开胃山楂丸等都含有槟榔而无毒性反应。槟榔药用,从古至今皆安全。
食用槟榔非药用槟榔:实质大不同
除药用外,槟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更多的是食用,被誉为“天然植物口香糖”,嚼来味微涩、带甜辣感,有刺激性,可使人兴奋、脸颊潮红。但作为食品嚼食的槟榔和入药用的槟榔实际上并不相同。
药用槟榔无致毒根据,那么食用槟榔是否有致癌隐患?
口嚼槟榔隐患处处见:宜谨慎为上
由于气候、环境、习俗等因素,适量食用槟榔亦无不可,关键是制作方法、食用方式和用量的问题。
制作方法易释致癌物质 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素具有致突变性,食用槟榔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石灰等使口腔环境变成碱性的物质,槟榔素在这种碱性状态下容易释放亚硝胺类物质,易致细胞癌变。
食用方式易致口腔癌变 槟榔的汁液呈紫红色,长期咀嚼易使牙齿变黑、磨损,可能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或口腔白斑等病变。
白斑病属于癌前病变,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数据,白斑病约有3%~5%会发生癌变。而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则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被WHO列为癌前状态,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咀嚼槟榔是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损可位于口腔任何部位,并蔓延至咽喉部及食管,患者常表现为口干、灼痛、唇舌麻木、味觉减退、进食刺激性食物疼痛等自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口腔黏膜僵硬、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如果在嚼食槟榔的同时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吸烟、饮酒等,则会加重黏膜下纤维化,增加癌变危险。
欣快兴奋易成瘾 嚼食槟榔容易产生欣快感和兴奋性,致使一些人迷恋于这种感受进而形成依赖性。据统计,槟榔是仅次于烟草、酒精和咖啡因的第4大嗜好品,但说它危害身体健康,又未曾像烟草、酒精那样得到大量、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这使一些嗜食者不计剂量、连续食用而产生毒副作用。
所以,喜食槟榔的人要保持口腔卫生,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均衡营养,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一旦出现临床症状,首先要戒除嚼槟榔的习惯,同时戒烟、戒刺激性食物,并配合药物治疗(如活血化瘀类药物、口服维生素、局部对症治疗药物等)、物理治疗、张口练习等,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
Tips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主要发生在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我国常见于湖南、台湾两省。例如湖南有数百万居民咀嚼槟榔,导致该病的流行范围扩大、发病率上升、发病趋于低龄化。而台湾18岁以上的居民约8.5%有咀嚼槟榔的习惯,口腔癌亦位于台湾男性癌症死亡第5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科副主任医师 周永梅
槟榔是一种古老的热带棕榈科植物,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形容槟榔“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饥能使之饱,饱能使之饥”。不仅古人嗜食槟榔,现今的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越南、泰国以及我国海南、湖南、台湾等地的居民都对此趋之若鹜。
然而,医学界长期以来质疑嚼食槟榔与口腔癌之间的关系。近日,又有“槟榔致癌”使其面临滞销的报道,更是引发了人们对槟榔的猜想和担忧。那么,槟榔是否具有毒性,嚼食槟榔究竟是否致癌?
药用槟榔的“古往今来”:致毒无依据
发现槟榔最初,并非用以嚼食,而是药用,它是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之首。因果实腹部大而扁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命名为大腹子,其果壳称大腹皮,认为其具止痛、治疗疟疾、预防传染性疾病等作用,并收录含有槟榔的药方27张。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含槟榔的中成药有29种,未有致癌报告。临床上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如木香槟榔丸、开胃山楂丸等都含有槟榔而无毒性反应。槟榔药用,从古至今皆安全。
食用槟榔非药用槟榔:实质大不同
除药用外,槟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更多的是食用,被誉为“天然植物口香糖”,嚼来味微涩、带甜辣感,有刺激性,可使人兴奋、脸颊潮红。但作为食品嚼食的槟榔和入药用的槟榔实际上并不相同。
药用槟榔无致毒根据,那么食用槟榔是否有致癌隐患?
口嚼槟榔隐患处处见:宜谨慎为上
由于气候、环境、习俗等因素,适量食用槟榔亦无不可,关键是制作方法、食用方式和用量的问题。
制作方法易释致癌物质 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素具有致突变性,食用槟榔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石灰等使口腔环境变成碱性的物质,槟榔素在这种碱性状态下容易释放亚硝胺类物质,易致细胞癌变。
食用方式易致口腔癌变 槟榔的汁液呈紫红色,长期咀嚼易使牙齿变黑、磨损,可能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或口腔白斑等病变。
白斑病属于癌前病变,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数据,白斑病约有3%~5%会发生癌变。而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则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被WHO列为癌前状态,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咀嚼槟榔是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损可位于口腔任何部位,并蔓延至咽喉部及食管,患者常表现为口干、灼痛、唇舌麻木、味觉减退、进食刺激性食物疼痛等自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口腔黏膜僵硬、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如果在嚼食槟榔的同时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吸烟、饮酒等,则会加重黏膜下纤维化,增加癌变危险。
欣快兴奋易成瘾 嚼食槟榔容易产生欣快感和兴奋性,致使一些人迷恋于这种感受进而形成依赖性。据统计,槟榔是仅次于烟草、酒精和咖啡因的第4大嗜好品,但说它危害身体健康,又未曾像烟草、酒精那样得到大量、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这使一些嗜食者不计剂量、连续食用而产生毒副作用。
所以,喜食槟榔的人要保持口腔卫生,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均衡营养,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一旦出现临床症状,首先要戒除嚼槟榔的习惯,同时戒烟、戒刺激性食物,并配合药物治疗(如活血化瘀类药物、口服维生素、局部对症治疗药物等)、物理治疗、张口练习等,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
Tips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主要发生在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我国常见于湖南、台湾两省。例如湖南有数百万居民咀嚼槟榔,导致该病的流行范围扩大、发病率上升、发病趋于低龄化。而台湾18岁以上的居民约8.5%有咀嚼槟榔的习惯,口腔癌亦位于台湾男性癌症死亡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