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些地方中小学教育怪招频出:给学习差、表现不好的学生佩戴“绿领巾”;根据学生成绩好坏分发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向成绩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校服;要求差生到医院测智商;用“喝猪奶”来惩罚不听话学生;罚违纪学生“脱裤子跑步”并由女生“监督”……种种行为引发公众热议,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教育“冷暴力”的反思。
何为教育“冷暴力”?它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使学生的尊严和自尊心受到挫伤。
事件回顾:教育“冷暴力”层出不穷
西安“绿领巾”
近日,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此回应,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包头“红校服”
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校服,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这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
没能穿上红校服的同学对媒体表示,“不好意思跟‘红校服’走在一起”,因为“人家一看就知道谁学习好,我们穿蓝校服的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山东“三色作业本”
山东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班级前30名的学生发绿色和黄色作业本,后30名的学生发黄色和红色作业本。笔记本封面上还分别标有字母,绿色标有A,黄色标有B,红色标有C。枣庄三十九中教务处主任张会说,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并体验到完成作业后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学校决定实施分层次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选择难度不同的题目。A类题难度比较大,B类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C类题是相当于课后练习题性质的巩固基础知识的题目。
广州、无锡“差生”测智商
由于“上课不积极、精神不集中、不会做作业、学习成绩差”等原因,广州某小学13名小学生被学校送到医院测试智商。无独有偶,无锡也有一些“后进生”被老师要求做“智商测试”。早在2010年,北京某中学也曾要求成绩差的孩子到医院测智商。
老师罚学生脱裤子跑步 还让其他同学“监督”
浙江慈溪市坎墩街道太阳希望小学三个男孩是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受到老师如此“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
该校一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如果这事发生在我孩子身上,我非得找学校理论一番不可。”她说,“现在孩子还小,但等他们长大了,想起这件事,伤害会有多大!”
另一个四年级的女生听说此事后,低头想了一下,喃喃地说:“被这个样子罚,还怎么有脸回教室……”
教育“冷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更难恢复
专家提醒,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给他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洋泾中学心理教师徐琳说,教育“冷暴力”的危害不容小觑,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伤害孩子的整个心灵。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向师性比较强,往往存在“老师的话是圣旨”这样的心态,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在这个成长阶段,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度可能比父母还大。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孩子,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自己的情绪并控制自己的言行,因为老师的“冷暴力”可能轻则导致学生厌学,重则造成他们自闭,影响到心理健康,并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受访者认为首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重视与培养”(78.2%)。其他原因依次是:老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对差生“贴标签”(66.0%);老师压力大,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惩罚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39.6%);不能体罚学生,老师的“冷暴力”是无奈之举(24.5%)等。
浙江省台州市某中学老师朱倪(化名)认为,所谓教育“冷暴力”,很多时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他说,一个老师要管几十个学生,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如果既不能体罚,又禁止“冷暴力”,那老师还要不要管教学生了呢?“据我所知,很多老师或多或少地都采用了’冷暴力’的教育方法,而且一些家长对老师的这些做法也采取默许的态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当对孩子的体罚被禁止时,这种惩罚孩子的传统就会演变为“冷暴力”。
“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与使用,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孙云晓指出,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差生”。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考试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考得差的就是“差生”,许多老师也认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种区分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冷暴力”。
(一)低成就感易引发职业倦怠
南宁市教科所原副所长杨春成认为,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教育并非万能,孩子某一问题的产生,受家庭、社会等环境影响不小,单靠每天数小时的学校教育,学生的发展或变化往往难以达到老师的要求。
此外,老师的教学工作重复性较明显,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让老师难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弱化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耐性。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有的老师付出千方百计的努力却恨铁不成钢,一犯急容易导致情绪化,类似“冷暴力”等低智商行为便出来了。
(二)心理压力不容小觑
“大家不要一味谴责‘绿领巾’的当事者,不妨从老师角度思考一下,现在的老师压力有多大。”有老师的认为,当前教育体制度下,老师的压力大得有时叫人崩溃,尤其是好学校,月考、抽考、竞赛、摸底考、期中、期末考……教师行业的末位淘汰制度逼得教师几乎疯狂。
南宁十七中校长张焰说,现在的老师教学压力确实不小,一个老师面对60多名学生上课,还要同时负责两三个班级的课。备课教学、批改作业、下班辅导……老师的教学压力可想而知。除了教学压力外,安全方面是他们承受的最大压力。每天,学校老师都要在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点名四次,确保学生安全到校。
“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多,却忽略了老师的心理健康。”耿春华认为,一直以来,老师职业给人“铁饭碗”、清闲等印象,还被架高至“人类灵魂工程师”地位。其实,老师近几年承受了更多的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的压力。在社会呼吁为孩子“减负”的同时,不妨将关注焦点同样聚集在老师身上,其实老师也应该“减负”。
何为教育“冷暴力”?它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使学生的尊严和自尊心受到挫伤。
事件回顾:教育“冷暴力”层出不穷
西安“绿领巾”
近日,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此回应,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包头“红校服”
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校服,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这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
没能穿上红校服的同学对媒体表示,“不好意思跟‘红校服’走在一起”,因为“人家一看就知道谁学习好,我们穿蓝校服的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山东“三色作业本”
山东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班级前30名的学生发绿色和黄色作业本,后30名的学生发黄色和红色作业本。笔记本封面上还分别标有字母,绿色标有A,黄色标有B,红色标有C。枣庄三十九中教务处主任张会说,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并体验到完成作业后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学校决定实施分层次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选择难度不同的题目。A类题难度比较大,B类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C类题是相当于课后练习题性质的巩固基础知识的题目。
广州、无锡“差生”测智商
由于“上课不积极、精神不集中、不会做作业、学习成绩差”等原因,广州某小学13名小学生被学校送到医院测试智商。无独有偶,无锡也有一些“后进生”被老师要求做“智商测试”。早在2010年,北京某中学也曾要求成绩差的孩子到医院测智商。
老师罚学生脱裤子跑步 还让其他同学“监督”
浙江慈溪市坎墩街道太阳希望小学三个男孩是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受到老师如此“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
该校一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如果这事发生在我孩子身上,我非得找学校理论一番不可。”她说,“现在孩子还小,但等他们长大了,想起这件事,伤害会有多大!”
另一个四年级的女生听说此事后,低头想了一下,喃喃地说:“被这个样子罚,还怎么有脸回教室……”
教育“冷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更难恢复
专家提醒,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给他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洋泾中学心理教师徐琳说,教育“冷暴力”的危害不容小觑,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伤害孩子的整个心灵。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向师性比较强,往往存在“老师的话是圣旨”这样的心态,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在这个成长阶段,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度可能比父母还大。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孩子,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自己的情绪并控制自己的言行,因为老师的“冷暴力”可能轻则导致学生厌学,重则造成他们自闭,影响到心理健康,并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受访者认为首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重视与培养”(78.2%)。其他原因依次是:老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对差生“贴标签”(66.0%);老师压力大,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惩罚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39.6%);不能体罚学生,老师的“冷暴力”是无奈之举(24.5%)等。
浙江省台州市某中学老师朱倪(化名)认为,所谓教育“冷暴力”,很多时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他说,一个老师要管几十个学生,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如果既不能体罚,又禁止“冷暴力”,那老师还要不要管教学生了呢?“据我所知,很多老师或多或少地都采用了’冷暴力’的教育方法,而且一些家长对老师的这些做法也采取默许的态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当对孩子的体罚被禁止时,这种惩罚孩子的传统就会演变为“冷暴力”。
“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与使用,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孙云晓指出,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差生”。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考试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考得差的就是“差生”,许多老师也认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种区分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冷暴力”。
(一)低成就感易引发职业倦怠
南宁市教科所原副所长杨春成认为,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教育并非万能,孩子某一问题的产生,受家庭、社会等环境影响不小,单靠每天数小时的学校教育,学生的发展或变化往往难以达到老师的要求。
此外,老师的教学工作重复性较明显,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让老师难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弱化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耐性。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有的老师付出千方百计的努力却恨铁不成钢,一犯急容易导致情绪化,类似“冷暴力”等低智商行为便出来了。
(二)心理压力不容小觑
“大家不要一味谴责‘绿领巾’的当事者,不妨从老师角度思考一下,现在的老师压力有多大。”有老师的认为,当前教育体制度下,老师的压力大得有时叫人崩溃,尤其是好学校,月考、抽考、竞赛、摸底考、期中、期末考……教师行业的末位淘汰制度逼得教师几乎疯狂。
南宁十七中校长张焰说,现在的老师教学压力确实不小,一个老师面对60多名学生上课,还要同时负责两三个班级的课。备课教学、批改作业、下班辅导……老师的教学压力可想而知。除了教学压力外,安全方面是他们承受的最大压力。每天,学校老师都要在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点名四次,确保学生安全到校。
“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多,却忽略了老师的心理健康。”耿春华认为,一直以来,老师职业给人“铁饭碗”、清闲等印象,还被架高至“人类灵魂工程师”地位。其实,老师近几年承受了更多的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的压力。在社会呼吁为孩子“减负”的同时,不妨将关注焦点同样聚集在老师身上,其实老师也应该“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