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mon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持续血液净化)和对照组49例(常规血液透析),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LT、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LT、APTT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关键词:持续血液净化急性肾功能衰竭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25-01
  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进行治疗,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血液净化。最近一段时间,血液净化多被用来对ARF在症状非常复杂的时候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现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取得的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98例,均为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男61例,女37例,年龄27~82岁,平均57.1±3.9岁。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持續血液净化)和对照组49例(常规血液透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①观察组。选择CV-VH,也就是持续的进行静脉-静脉血液的具体过滤,血管通路选择的为中心静脉置管,也就是单针双腔。治疗对应的参数如下:每分钟血流量介于160~180毫升;而后予以置换,对应的速度保持在每小时两千毫升。用非常普通的肝素进行抗凝,首剂用量为10毫克,维持每小时6毫克的用量。每天持续的展开24小时的用药。②对照组。血液透析选择的为碳酸氢盐,血管通路选择的则是中心深静脉置管,也就是单针双腔。透析器选择的为二醋酸膜,也可以是聚砜膜,面积1.3~1.5m2,每日进行一次,情况不是很严重,就隔日进行1次,每次进行4~6小时,每分钟的血流量150~250毫升,透析液每分钟的流量在500毫升,抗凝选择的为分子量比较低的肝素或者肝素,如果患者有活动性出血的症状,透析就为无肝素的类型。
  1.3监测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天监测内环境指标如Scr、BUN、电解质、动脉血气、凝血功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2.1两组内环境的变化情况。开始展开治疗之后,对观察组予以认真的观察发现,患者对应的BUN以及Scr指标下降的都比较快,相对而言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上。而对照组,进行了透析之后,对应的Scr以及BUN下降的则非常快,无论是碳酸氢根,还是血pH对应的水平,都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比较透析前和透析后,有很大的差异,变化呈现一个峰谷式样。
  2.2两组凝血功能改变的情况对比。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LT、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LT、APTT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持续血液净化具备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持续性的对液体以及溶质予以很好的清除,具体的治疗程序和人体机理之间具有更高的匹配度,还能够按照病人的具体状况调节清除的具体速度。在治疗的时候,病人血流对应的动力学状态比较稳定,效果比较让人满意,不过整体的疗期很长,要求的用药剂量也很大[1]。血透常规治疗方法,费时短,对血流有相当高的要求,这就会造成病人血流对应的动力学状态本身稳定性不是很强。此外,对于持续血液净化而言,和常规血透进行比较,对液体负荷予以处理的具体能力会更强一点,也就是说医生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会拥有相对而言更大的空间,这样展开营养支持,操作会更方便,更容易,不会使得患者对应的液体负荷特别重,进而造成患者容易依赖性方面的心功能不是很健全。
  研究资料告诉我们,对ARF通过常规血透的手段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不过对患者来说,内环境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患者因为自身的独特特征的不同,进行常规血透的过程中,会容易出现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情况,进而造成患者的心律失常,血压降低。如果通过持续血液净化进行治疗,对患者来说,其内环境就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对应的动力学状态也比较稳定,血压和心率也都比较正常。
  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具体状况可以发现,血小板明显降低,APTT延长非常明显,是因为血小板受到了滤器的破坏,所以才造成血小板的显著下降。但是对于APTT的延长来讲,肝素抗凝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所以通过持续血液净化的手段对括号内类型的患者(有活动性出血或者患者有凝血障碍)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无并发症。
  参考文献
  [1]Pannu N,Klarenbach S,Wiebe N,et al.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npatients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J]. JAMA,2008,299( 7) : 793-80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舒血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改善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胞二磷胆碱0.75g+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液体培养法在解脲支原体检测中的诊断价值和治愈判定价值。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液体培养法对164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检测解脲支原体。  结果:PCR法检测UU阳性71例,阳性率为43.3%,液体培养法阳性例数62例,阳性率为37.8%,PCR法阳性患者液体培养法有8例阴性,液体培养法阳性患者PCR法有2例阴性。  结论:PCR法检测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措施在神经外科ICU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80例神经外科ICU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实施预防性护理为分界点,实施以前为对照组,实施以后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2预防性护理措施。  1.2.1加强感
期刊
摘要:输血的治疗作用除了用以补给血量,维持血容量,提高血压以抗休克和防止出血性休克的措施外;输血前对受血者血液HBV、抗-HCV、抗-HIV、RPR检测,提醒医务工作者要加强自我保护,在术前、术中、术后注意操作规则,减少医疗损,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在用血方面开展成分输血,合理用血;同时开展自身输血以减少血液污染,为安全输血控制血源性医院感染提供可靠保证。  关键词:受血者八项指标检测临
期刊
摘要:目的:对阿托品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科学剂量进行前瞻性临床探究。  方法:所有参与研究病例共计84人首先在注射药物前进行5分钟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记录,而后为其进行阿托品药物0.5毫克的静脉推注,再在推注药物之后5分钟为其进行5分钟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记录。最后比对两组心电图监测结果的变化。  结果:患者在接受注射之后其心率逐渐回升,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大都在注射药物后症状缓解或治愈,室性自主心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实践方法。  方法:回顾并分析12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救治方法。  结果:共120例患者作相应手术,通过将开放性颅脑损伤变为闭合性颅脑损伤、清创、手术、抗感染等治疗方法,如34例进行二次手术治疗修补颅骨,56例进行二次手术治疗脑脊液漏,治愈78例,有40例取得良好效果,2例因伤情过于严重,经抢救无效已死亡。  结论: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手术诊治的关键为清除
期刊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我院所提出的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在改善宫颈癌患者术前不良情绪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84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比较为: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之前,两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大,两组患者实施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蝮蛇抗栓酶(蛇毒蛋白水解酶)在临床上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作用机理并得出体会。  方法:对我院17例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采用蝮蛇抗栓酶治疗,观察该药治疗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疗效并收集有效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和心得体会。  结果:17例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经过蝮蛇抗栓酶的治疗,其中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占总数的41.2%。  结论:蛇抗栓酶在临床上治疗迟发性运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阿托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40例,根据患者阿托品化的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观察组患者在中毒后的4小时内达到阿托品化,对照组患者在中后的4小时后达到阿托品化。比较两组治愈率、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0%(18/20),死亡率为10%(2
期刊
摘要:中心静脉插管的历史较长,1945年Meye首先应用塑料导管进行输液,1952年法国的Aulanic报告了经锁骨下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为战场伤员进行快速输液,1968年美国Dudrick等首先将锁骨下静脉导管技术应用于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慢性衰竭,胃肠道不能进食,长期输入刺激性药物的病人建立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更有其實用价值。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置管时间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