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保护概论是我系多个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本文结合该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几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50-02
在追求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1]。为了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我系开设了《环境保护概论》课程,通过对新生进行环保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也是科教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以往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讲的较快,学生跟不上进度,而且有些内容抽象复杂,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再加上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新的培养模式的需要,故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对《环境保护概论》的各个环节的教学改革。
1.目前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不重视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因此环境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式有所好转,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设计、咨询、监测方面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都与该课程联系较少,再加上学生重操作,轻概论的思想在作祟,环境专业的学生上课会玩手机或缺课,而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认为这门课不是自己的专业课,故也不重视。这样的学习态度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1.2教材相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
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完全满足课程目标的需求。现实中环境保护思想和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课本知识却不能与时俱进,做不到同步升级,正在慢慢脱离现实环保的要求。课本的内容没有在现有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的基础之上,将重点放在那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四新应用技术上[2]。学生接触不到目前环保上的一些知识先进的前沿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就不高。而且有些教材存在编排思路不清,内容前后重复,全是理论案例过少的缺陷,也会导致读者阅读兴趣下降。
1.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方法虽从以前的板书发展到多媒体教学,但多数课堂还是以老师教为主,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很小。学生或是听不懂或是听不清,这样一堂课下来,往往听得云里雾里,感受不是很真实、很深,兴趣不高,没有耐心的同学更是干脆放弃,特别是一些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有些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3]。
1.4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理论与实践脱节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这门课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于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培养,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少[4],所以目前环境保护概论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少数的几节实验课。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少,感性认识较差。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过少的实践既影响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忽视了对学生的一般技能训练[1]。
1.5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闭卷考试仍然是目前最主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方式。到了考试有些同学全凭死记硬背过关,造成了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达不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而且单一的考核形式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平时的学习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4]。
2.教改的思考
根据以上对环保概论课程现状的分析,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2.1.1创新教学方法
多年来,该课程课堂上使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只管自己讲,和学生眼神、言语交流较少。由于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的对教案作适当调整。另外,课堂教学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比如该课程经常会放视频或展示图片,此时老师都要做相应的讲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另外,枯燥的理论知识会使学生上课瞌睡或提不起兴趣,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开小差,可以制定一些规则、适时的提问或增加一些趣味性。如找学生表演节目来增强课堂活跃度。讲的知识枯燥时,可以多讲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块知识讲完,让学生分享下他们对现实环境的所见所闻所感。
2.1.2教材应结合环境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热情
在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相比,教材的更新相对较慢。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在提供基础理论的同时,尽量向学生传授一些环境方面新的,前沿性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2.1.3采用案例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通过事先准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案例场景中,最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阅读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个过程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看春季北京经常出现沙尘暴的新闻图片,请同学分析扬沙或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生态平衡原因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从而引起这节课的主题。这种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既让理论联系了实际,又增加了学生的听课主动性。
2.2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课堂上的知识都是由老师灌输给学生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学大纲虽然对该课程实践环节要求较少,但本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课程实用性的原则,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教育。 2.2.1加强实验、实习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增加一定的实验、外出参观实习环节是十分必要的。一来,实践的增多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堂知识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课程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在应用巩固知识并融入社会实践中,二来,通过实践,学生环境素质得到提高,能从更新和更宽的角度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得以增强[1]。比如在讲到水体污染与保护时,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现场讲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注意事项。通过参观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增强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巩固了基础知识。
2.2.2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宣传
利用环保纪念日组织学生在学校或社会上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比如我国电子垃圾问题日益突出,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开展响应的宣传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筹备-组织-实施,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收集相关材料及宣传环保知识的过程,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了,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有所加强;另外,此活动也给学生一个了解相关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百姓生活的机会。
2.2.3组织学生服务社会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更好的回报社会。我们可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一些服务社会的活动。比如,现在室内环境监测比较火爆,教研室可以开展室内监测服务社会活动。在教师搞监测时,可以带上几个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环保生产力。
2.3教材建设
针对现有教材的优缺点以及参考其他优秀的课程资料,逐步实现对现有教材做如下改革:
2.3.1制定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有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完整的体现本课程的变化。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比教学大纲阐述的更详细、明确,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关注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2.3.2开发立体化教学包
教学包中应包括学习指导、电子教案、PPT制作样板及素材、教师参考书、课程网络资源、案例库、flash动画等的教学素材资料库及涵盖3000道试题的电子试题库系统等,以方便学生的自学以及教师教学,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高职教育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改革,以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需要[5]。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的考核应坚持知识、理解、技能并重,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课程应摒弃以前那种只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核方式,考试的总成绩应由平时表现、实验成绩、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表现占20%,是根据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情况算出来的。实验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50%。同时应注重反馈机制。通过考试,学生可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分析试卷也会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实践等方面的缺陷并及时给予纠正,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在考试成绩分析交流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从中受益[6]。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董怡华,冯治宇.“环境保护概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5):42-45
[2]吕光东,何竹.浅论《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9(35):16-17
[3]孙建民.浅析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J].江西建材.2014(4):295-296
[4]蒋红妍,李慧民.“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4(1):20-23
[5]宋学丽.基于学生现状的提高高职物理教学效率的研究[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3(1):19-23
[6]施俊,缪勇.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11(3):20-21
关键词: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50-02
在追求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1]。为了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我系开设了《环境保护概论》课程,通过对新生进行环保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也是科教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以往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讲的较快,学生跟不上进度,而且有些内容抽象复杂,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再加上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新的培养模式的需要,故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对《环境保护概论》的各个环节的教学改革。
1.目前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不重视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因此环境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式有所好转,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设计、咨询、监测方面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都与该课程联系较少,再加上学生重操作,轻概论的思想在作祟,环境专业的学生上课会玩手机或缺课,而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认为这门课不是自己的专业课,故也不重视。这样的学习态度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1.2教材相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
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完全满足课程目标的需求。现实中环境保护思想和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课本知识却不能与时俱进,做不到同步升级,正在慢慢脱离现实环保的要求。课本的内容没有在现有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的基础之上,将重点放在那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四新应用技术上[2]。学生接触不到目前环保上的一些知识先进的前沿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就不高。而且有些教材存在编排思路不清,内容前后重复,全是理论案例过少的缺陷,也会导致读者阅读兴趣下降。
1.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方法虽从以前的板书发展到多媒体教学,但多数课堂还是以老师教为主,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很小。学生或是听不懂或是听不清,这样一堂课下来,往往听得云里雾里,感受不是很真实、很深,兴趣不高,没有耐心的同学更是干脆放弃,特别是一些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有些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3]。
1.4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理论与实践脱节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这门课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于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培养,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少[4],所以目前环境保护概论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少数的几节实验课。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少,感性认识较差。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过少的实践既影响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忽视了对学生的一般技能训练[1]。
1.5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闭卷考试仍然是目前最主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方式。到了考试有些同学全凭死记硬背过关,造成了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达不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而且单一的考核形式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平时的学习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4]。
2.教改的思考
根据以上对环保概论课程现状的分析,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2.1.1创新教学方法
多年来,该课程课堂上使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只管自己讲,和学生眼神、言语交流较少。由于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的对教案作适当调整。另外,课堂教学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比如该课程经常会放视频或展示图片,此时老师都要做相应的讲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另外,枯燥的理论知识会使学生上课瞌睡或提不起兴趣,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开小差,可以制定一些规则、适时的提问或增加一些趣味性。如找学生表演节目来增强课堂活跃度。讲的知识枯燥时,可以多讲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块知识讲完,让学生分享下他们对现实环境的所见所闻所感。
2.1.2教材应结合环境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热情
在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相比,教材的更新相对较慢。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在提供基础理论的同时,尽量向学生传授一些环境方面新的,前沿性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2.1.3采用案例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通过事先准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案例场景中,最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阅读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个过程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看春季北京经常出现沙尘暴的新闻图片,请同学分析扬沙或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生态平衡原因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从而引起这节课的主题。这种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既让理论联系了实际,又增加了学生的听课主动性。
2.2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课堂上的知识都是由老师灌输给学生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学大纲虽然对该课程实践环节要求较少,但本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课程实用性的原则,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教育。 2.2.1加强实验、实习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增加一定的实验、外出参观实习环节是十分必要的。一来,实践的增多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堂知识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课程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在应用巩固知识并融入社会实践中,二来,通过实践,学生环境素质得到提高,能从更新和更宽的角度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得以增强[1]。比如在讲到水体污染与保护时,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现场讲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注意事项。通过参观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增强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巩固了基础知识。
2.2.2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宣传
利用环保纪念日组织学生在学校或社会上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比如我国电子垃圾问题日益突出,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开展响应的宣传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筹备-组织-实施,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收集相关材料及宣传环保知识的过程,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了,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有所加强;另外,此活动也给学生一个了解相关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百姓生活的机会。
2.2.3组织学生服务社会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更好的回报社会。我们可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一些服务社会的活动。比如,现在室内环境监测比较火爆,教研室可以开展室内监测服务社会活动。在教师搞监测时,可以带上几个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环保生产力。
2.3教材建设
针对现有教材的优缺点以及参考其他优秀的课程资料,逐步实现对现有教材做如下改革:
2.3.1制定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有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完整的体现本课程的变化。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比教学大纲阐述的更详细、明确,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关注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2.3.2开发立体化教学包
教学包中应包括学习指导、电子教案、PPT制作样板及素材、教师参考书、课程网络资源、案例库、flash动画等的教学素材资料库及涵盖3000道试题的电子试题库系统等,以方便学生的自学以及教师教学,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高职教育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改革,以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需要[5]。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的考核应坚持知识、理解、技能并重,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课程应摒弃以前那种只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核方式,考试的总成绩应由平时表现、实验成绩、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表现占20%,是根据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情况算出来的。实验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50%。同时应注重反馈机制。通过考试,学生可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分析试卷也会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实践等方面的缺陷并及时给予纠正,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在考试成绩分析交流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从中受益[6]。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董怡华,冯治宇.“环境保护概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5):42-45
[2]吕光东,何竹.浅论《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9(35):16-17
[3]孙建民.浅析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J].江西建材.2014(4):295-296
[4]蒋红妍,李慧民.“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4(1):20-23
[5]宋学丽.基于学生现状的提高高职物理教学效率的研究[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3(1):19-23
[6]施俊,缪勇.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1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