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药配伍禁忌及其相互作用,以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整理中西药配伍相关知识,总结结论。结果 中西药联用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十分普遍,如果配伍不当,非但不会起到预期治疗效果,还会产生毒副作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引起药源性疾病。结论 积极研究中西药配伍禁忌及其相互作用对保证用药安全、避免药源性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临床视角;中西药配伍禁忌;作用研究
随着中成药和西药联用在治病、防病、保健、抗衰老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二者在临床治疗中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多。由于中成药化学构成复杂,有效成分多,如果与西药配伍不当,很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二者的理化特性,进而影响到药物的吸收、治疗和排泄,甚至增加药物毒性,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中西药配伍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二者的配伍禁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中西药配伍的禁忌及相互作用。
1 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
1.1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 珍珠母、牡蛎、龙骨、石膏、明矾、滑石、代赭石等矿物、贝壳类中药,忌与大环内脂类与四环素类药物联合使用,以免降低甚至消除药效。
1.2 鞣质丰富的中药 石榴皮、五倍子、地榆等鞣质丰富的中药,与林可霉素、四环素族配伍时会产生鞣酸盐沉淀物,使药物失效。鞣质本身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毒性,当其与四环素、红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肝毒性药物配伍时,会对肝脏造成更多损害。
1.3 碱性较强的中药 瓦楞子、龙骨、海螵蛸、牡蛎及乌倍散、大黄苏打片等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伍用时,会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吸收增加,导致血药浓度增高,毒副作用也相应增强,若长期使用,则需严格注意调整剂量。以上碱性较强的中药、中成药还忌与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呋喃妥因、四环素类药物配伍使用,因为碱性环境会影响此类药物的吸收,从而削弱其作用。
1.4 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 蒲公英、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黄连等抗菌作用明显的中药,忌与菌类制剂如酵母片、乳酶生、促霉菌素片、整肠生等伍用,因为这些中药能抑制菌类制剂的活性。
1.5 含有机酸的中药 山茱萸、五味子、女贞子、枳实、陈皮、木瓜、乌梅等含有机酸的中药,忌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药物配伍,这类中药在人体代谢后会增强尿液酸性,从而使得抗生素抗菌效力被削弱。该类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及乙酰化物伍用时,会产生酸性环境,降低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使其在泌尿系统中被析出,引起血尿、结晶尿、尿闭等。
2 配伍禁忌的分类
2.1 降低疗效或引起毒副作用的配伍禁忌 龙骨、石膏、瓦楞子等含有钙离子的中药,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伍用,这是因为强心苷类药物在作用时会通过心肌释放钙离子,而含有大量钙离子的石膏等中药会极大的增强强心苷的毒性。如复方甘草片与强心苷类药物伍用会导致心脏对强心苷敏感,发生中毒。黄药子、四季青本身就对肝脏有一定损害作用,如果配伍四环素使用,不仅会降低二味中药的疗效,还会使其毒性增强。地榆、五味子、诃子如果与红霉素伍用,则可能会发生药物中毒性肝炎。草乌、川乌及含有该成分的中成药如三七片、小活络丹,如果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伍用,可能强其对听觉神经的毒性。复方丹参注射液若与抗癌药物如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阿糖胞苷等伍用,不仅对肿瘤细胞起不到抑制作用,还会使恶性肿瘤发生转移。丹参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阿托品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加快心率,二者伍用会使丹参的功效被阿托品阻断,减低药效。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拮抗雄性激素的作用,如果与丙酸睾丸素、甲基睾丸素等伍用,则会使雄性激素活性降低。含有乙醇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水、国公酒,若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西药联合应用,对肝药酶在乙醇药酶诱导作用下活性增加,使得西药半衰期缩短,代谢加快,疗效降低。含有蛋白质及水解产物的清热解毒丸、珍珠丸等中药,如果与黄连素合用则会导致蛋白质等成分拮抗黄连素的抗菌效果。
2.2 诱发药源性疾病的配伍禁忌 杏仁、桃仁等含有氰苷的中药,不应与麻醉性镇咳药物及安定类催眠药物合用,因为二者合用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肝脏损坏,影响肝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鞣质丰富的中药,如果与磺胺、利福平等合用,会影响西药的代谢,使肾小管重吸收,损害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病。总之,重要成分复杂,与西药联用时的相互作用较多,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其性味和药理作用进行仔细分析,尽量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2.3 物理性配伍禁忌 山楂、乌梅、五味子等酸性较强的中药,不宜与磺胺类抗菌素伍用,这是因为以上中药中的有机酸在人体代谢后会酸化尿液,从而使乙酰化磺胺类药物溶解度降低,从肾小管排除后形成结晶而导致肾损害。大黄合剂、龙胆、龙胆酊等健胃药不应与大枣、蜂蜜、甘草等药物伍用,否则后者甜味覆盖苦味,会降低前者的健胃作用。
2.4 药理性配伍禁忌 海螵蛸、硼砂等碱性中药,如果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会使分布在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增加,药物毒性也随之增加。中药酒精如果与胰岛素、苯巴比妥等联用,会发生酶诱导作用,增强肝脏酶活性,加快药物代谢,导致药放下降。含有鞣质的中药,如虎杖、仙鹤草、石榴皮等不宜与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合用,因为该类中药会与维生素B1形成永久结合,使得人体将其排出,进而造成维生素B1缺乏。含有大黄的中药不应与烟酸、维生素B1、B2、B6合用,后者会降低中药中大黄的抑菌作用。
2.5 引起酸碱度变化的配伍禁忌 虎杖、大黄、何首乌等含醌类成分的中药,不宜与碱性药物合用,因为该类药物中的蒽醌苷会在碱性溶液中氧化失效。甘草、含甘草酸的制剂不宜与麻黄碱、奎宁、利舍平等多元环碱性较强的药物伍用,否则会产生沉淀,降低机体对有效成分的吸收效果,降低疗效。桔梗、远志、三七等不应与酸性较强的药物伍用,在酸性环境中,在酶的作用下,皂苷会水解失效。乌梅、山楂、五味子等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药,可酸化尿液,对一些西药(如氧化镁、碳酸氢钠)的重吸收与排泄产生影响。
2.6 化学性配伍禁忌 老鹤草、石榴皮、侧柏叶不宜与硫酸亚铁合用,否则会产生肉质贴沉淀,不利于硫酸亚铁的正常吸收。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连接的高分子化合物,而鞣质能与酰胺键结合,形成胺键缔合物,从而使酶失效或疗效降低。山楂、乌梅、五味子等含酸性成分的中药,及煅龙骨、煅牡蛎等碱性中药,如果与乙酰水杨酸、胃蛋白酶合剂等西药联用,会发生碱中和反应,使药效下降甚至消失。
3 讨 论
由此可见,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绝非简单的机械相加。如果没有弄清药物配伍的后果就去操作,轻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重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以上虽然探讨了一些常用药物间的互相作用,但由于中药的广泛性,中药、西药配伍会发生的反应远不止此。因此,医务人员要根据中西药物成分与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来联合应用中西药物,发挥中西药物在联合应用中的互补作用,实现取长补短、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的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建,贾晓斌,范晨怡.传统中药与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9):810-814.
[2] 李玉春,李驰坤,贺燕,张永和.浅谈中西药配伍的禁忌问题[J].中国中医急症,2008(03):407-408.
[3] 李作权.中西药联用的现状与降低中西药療效的配伍禁忌[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4):155-156.
[4] 杜桂琴,杜娟,宋淑萍.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注意的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2011(26):154-155.
[5] 师红英,潘星宇.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26-27.
【关键词】 临床视角;中西药配伍禁忌;作用研究
随着中成药和西药联用在治病、防病、保健、抗衰老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二者在临床治疗中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多。由于中成药化学构成复杂,有效成分多,如果与西药配伍不当,很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二者的理化特性,进而影响到药物的吸收、治疗和排泄,甚至增加药物毒性,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中西药配伍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二者的配伍禁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中西药配伍的禁忌及相互作用。
1 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
1.1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 珍珠母、牡蛎、龙骨、石膏、明矾、滑石、代赭石等矿物、贝壳类中药,忌与大环内脂类与四环素类药物联合使用,以免降低甚至消除药效。
1.2 鞣质丰富的中药 石榴皮、五倍子、地榆等鞣质丰富的中药,与林可霉素、四环素族配伍时会产生鞣酸盐沉淀物,使药物失效。鞣质本身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毒性,当其与四环素、红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肝毒性药物配伍时,会对肝脏造成更多损害。
1.3 碱性较强的中药 瓦楞子、龙骨、海螵蛸、牡蛎及乌倍散、大黄苏打片等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伍用时,会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吸收增加,导致血药浓度增高,毒副作用也相应增强,若长期使用,则需严格注意调整剂量。以上碱性较强的中药、中成药还忌与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呋喃妥因、四环素类药物配伍使用,因为碱性环境会影响此类药物的吸收,从而削弱其作用。
1.4 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 蒲公英、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黄连等抗菌作用明显的中药,忌与菌类制剂如酵母片、乳酶生、促霉菌素片、整肠生等伍用,因为这些中药能抑制菌类制剂的活性。
1.5 含有机酸的中药 山茱萸、五味子、女贞子、枳实、陈皮、木瓜、乌梅等含有机酸的中药,忌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药物配伍,这类中药在人体代谢后会增强尿液酸性,从而使得抗生素抗菌效力被削弱。该类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及乙酰化物伍用时,会产生酸性环境,降低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使其在泌尿系统中被析出,引起血尿、结晶尿、尿闭等。
2 配伍禁忌的分类
2.1 降低疗效或引起毒副作用的配伍禁忌 龙骨、石膏、瓦楞子等含有钙离子的中药,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伍用,这是因为强心苷类药物在作用时会通过心肌释放钙离子,而含有大量钙离子的石膏等中药会极大的增强强心苷的毒性。如复方甘草片与强心苷类药物伍用会导致心脏对强心苷敏感,发生中毒。黄药子、四季青本身就对肝脏有一定损害作用,如果配伍四环素使用,不仅会降低二味中药的疗效,还会使其毒性增强。地榆、五味子、诃子如果与红霉素伍用,则可能会发生药物中毒性肝炎。草乌、川乌及含有该成分的中成药如三七片、小活络丹,如果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伍用,可能强其对听觉神经的毒性。复方丹参注射液若与抗癌药物如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阿糖胞苷等伍用,不仅对肿瘤细胞起不到抑制作用,还会使恶性肿瘤发生转移。丹参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阿托品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加快心率,二者伍用会使丹参的功效被阿托品阻断,减低药效。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拮抗雄性激素的作用,如果与丙酸睾丸素、甲基睾丸素等伍用,则会使雄性激素活性降低。含有乙醇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水、国公酒,若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西药联合应用,对肝药酶在乙醇药酶诱导作用下活性增加,使得西药半衰期缩短,代谢加快,疗效降低。含有蛋白质及水解产物的清热解毒丸、珍珠丸等中药,如果与黄连素合用则会导致蛋白质等成分拮抗黄连素的抗菌效果。
2.2 诱发药源性疾病的配伍禁忌 杏仁、桃仁等含有氰苷的中药,不应与麻醉性镇咳药物及安定类催眠药物合用,因为二者合用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肝脏损坏,影响肝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鞣质丰富的中药,如果与磺胺、利福平等合用,会影响西药的代谢,使肾小管重吸收,损害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病。总之,重要成分复杂,与西药联用时的相互作用较多,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其性味和药理作用进行仔细分析,尽量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2.3 物理性配伍禁忌 山楂、乌梅、五味子等酸性较强的中药,不宜与磺胺类抗菌素伍用,这是因为以上中药中的有机酸在人体代谢后会酸化尿液,从而使乙酰化磺胺类药物溶解度降低,从肾小管排除后形成结晶而导致肾损害。大黄合剂、龙胆、龙胆酊等健胃药不应与大枣、蜂蜜、甘草等药物伍用,否则后者甜味覆盖苦味,会降低前者的健胃作用。
2.4 药理性配伍禁忌 海螵蛸、硼砂等碱性中药,如果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会使分布在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增加,药物毒性也随之增加。中药酒精如果与胰岛素、苯巴比妥等联用,会发生酶诱导作用,增强肝脏酶活性,加快药物代谢,导致药放下降。含有鞣质的中药,如虎杖、仙鹤草、石榴皮等不宜与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合用,因为该类中药会与维生素B1形成永久结合,使得人体将其排出,进而造成维生素B1缺乏。含有大黄的中药不应与烟酸、维生素B1、B2、B6合用,后者会降低中药中大黄的抑菌作用。
2.5 引起酸碱度变化的配伍禁忌 虎杖、大黄、何首乌等含醌类成分的中药,不宜与碱性药物合用,因为该类药物中的蒽醌苷会在碱性溶液中氧化失效。甘草、含甘草酸的制剂不宜与麻黄碱、奎宁、利舍平等多元环碱性较强的药物伍用,否则会产生沉淀,降低机体对有效成分的吸收效果,降低疗效。桔梗、远志、三七等不应与酸性较强的药物伍用,在酸性环境中,在酶的作用下,皂苷会水解失效。乌梅、山楂、五味子等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药,可酸化尿液,对一些西药(如氧化镁、碳酸氢钠)的重吸收与排泄产生影响。
2.6 化学性配伍禁忌 老鹤草、石榴皮、侧柏叶不宜与硫酸亚铁合用,否则会产生肉质贴沉淀,不利于硫酸亚铁的正常吸收。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连接的高分子化合物,而鞣质能与酰胺键结合,形成胺键缔合物,从而使酶失效或疗效降低。山楂、乌梅、五味子等含酸性成分的中药,及煅龙骨、煅牡蛎等碱性中药,如果与乙酰水杨酸、胃蛋白酶合剂等西药联用,会发生碱中和反应,使药效下降甚至消失。
3 讨 论
由此可见,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绝非简单的机械相加。如果没有弄清药物配伍的后果就去操作,轻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重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以上虽然探讨了一些常用药物间的互相作用,但由于中药的广泛性,中药、西药配伍会发生的反应远不止此。因此,医务人员要根据中西药物成分与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来联合应用中西药物,发挥中西药物在联合应用中的互补作用,实现取长补短、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的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建,贾晓斌,范晨怡.传统中药与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9):810-814.
[2] 李玉春,李驰坤,贺燕,张永和.浅谈中西药配伍的禁忌问题[J].中国中医急症,2008(03):407-408.
[3] 李作权.中西药联用的现状与降低中西药療效的配伍禁忌[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4):155-156.
[4] 杜桂琴,杜娟,宋淑萍.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注意的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2011(26):154-155.
[5] 师红英,潘星宇.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