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迅猛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日益增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职高专教育的焦点和难点。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能力,是确保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舞台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一个企业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想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上立足,也必须要有个人的核心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方式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国家计划分配形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形式,这项改革不仅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尊重知识、合理使用人才,进而推动了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但在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已不可避免。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115万; 2009年,全国611万名高校毕业生仅有86.6%的找到了工作。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达到320余万,比上年增加30多万人,增幅达10%以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在校生965万人,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1]。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比起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意指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1.优势
(1)扎实的专业技能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择业中有其自身特点,他们的就业岗位一般都在基层第一线,除了理论外,企业更看重能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随时灵活熟练处理生产第一线问题的人才,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2)合理的职业定位
高职高专大学生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学历上始终处于劣势,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高专大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正确自我定位,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调整择业心态,积极投身到就业队伍中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能够做到“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
2.劣势
(1)教育程度低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对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这一场就业的竞争中更加的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他们手中的这一张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
(2)本科思想严重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大都界于本科与专科之间,有的甚至达到本科分数线以上,特别是分数达到本科分数线以上的学生,往往是因为高考志愿没填好而落到高职高专院校。另一方面,因此这些学生都有所失落,来到高职高专院校后仍带着“本科思想”,有的悄悄地报了自考本科,有的准备着“专升本”考试的复习,有的还准备了出国的考试等等。
(3)实践经验欠缺
目前实践经验不足越来越成为高职毕业生求职的“拦路虎”,很多单位把就业者的实践经验看得越来越重,高级技工、熟练技工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缺人才,有的企业重金聘请此类人才。而目前我们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缺少的正是社会的实践经验,这也是高职高专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高专教育能否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各岗位的“熟手”、“能手”,这是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 机遇
(1)经济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从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多数国家面临就业和失业的巨大压力[2]。所有这一切,都使高职高专教育面临巨大机遇。
(2)职业发展帶来的就业岗位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职业朝着由单一基础型向跨专业、复合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传统工艺型向信息化、智能型转化;由继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化;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发展壮大。随着职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对技术工人、财经人员、咨询服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的需求增大,这些职业正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专业内容,因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4. 威胁
(1)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国家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教育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目前,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由中专向大专以上层次转移,研究生招生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弱势文凭”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有立足之地。
(2)高校扩招的压力
自1999年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成倍增长,2003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与2000年比几乎翻了一番; 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60万,并且每年以30万的速度递增。此外,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
(3)企业的人才高消费
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外企进人中国市场,在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门槛;国内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水涨船高”。很多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处于各方面的考虑会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更高。
(4)竞争对手日益复杂。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日益复杂化,不仅要面对学历上占优势、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研究生、本科生;还要面对与自身一样具有较强技能的中专毕业生;还有80后的二代农民工;下岗再就业的技术工人等等。
三、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目前,专家、学者对国家、地区和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社会系统中最基本、最活跃的主体——人的核心能力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则不够关注,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就是其中之一。而弄清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确定实证评价指标体系,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着实际应用的迫切要求。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一般包括以下5项技能:(1)基本技能中的学习能力;(2)专业技能中的创新能力;(3)适应能力中的执行力;(4)发展能力中的责任感;(5)交往能力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如图3-1所示:
图3-1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
上图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示意图,包括5个方面18项技能,其中内圈为大学生的5项就业核心能力。
(一)指标选择分析
1.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写作、阅读和学习能力。
写作和阅读的能力通过训练可以达到相应水平;学习能力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相对写作和阅读提高难度更大,把它确定为基本技能中的核心能力。此项可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加权平均分计分。
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素质、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此项可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和所获创新类比赛进行评分。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
3.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包括自制力、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力和执行力。
执行力其实就是“做”的能力,即选用合适的人用科学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此项可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进行评分。大学生的理想、规划很多,但真正能坚持成功的很难,适应能力中把执行力确定为核心能力。
4.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包括勤奋、诚信、职业规划和责任感。
几乎所有企业都把“责任心” 当作招聘新员工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只有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才能引导单位走向发展的道路,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的实现自我价值。责任感之所以是核心能力,是因为即使一个人再有能力如果没有责任感也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此项的评分源于毕业生对应聘单位的了解和有无真正的责任感及面试的表现。
5.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是团队合作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团队合作是交往能力中的最终目标,确定为核心能力之一。此项评分可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和面试的表现进行评分。
(二)指标值的确定和模型建立
1.模型假设
模型建设如表3-1所示:
表3-1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指标名称及符号表示
指标名称 符号
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
适应能力
发展能力
交往能力
依次为上述五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二级指标为 , , =1,2,3,4,5
假设评价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项指标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每项指标的满分为100分。
假设有
0≤ ≤100, , =1,2,3,4,5
+ + + + =1
其中 均为待定的常数。
2.一、二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值的确定
根据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统计报告的调查显示,及社会其他研究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关注程度以及应用专家咨询法来计算确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模型中的五项一级指标与其相应的18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如下表3-2所示:
表3-2: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一、二级指标及相应权重
一级指标 所占权重 二级指标 所占权重
基本技能
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分,最后统计得出各指标分值。
(1)基本技能中的学习能力 和专业技能中的专业素质中 的分值可以用成绩绩点(若以成绩绩点计算需换成100分制)或加权平均分来计算。
(2)基本技能中的写作能力 和专业技能中的创新能力 等二级指标分值的确定,主要以对应指标获奖最高级别的分值,或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进行评分。评定标准见表3-3所示。
表3-3 基本技能中二级指标 和专业技能中的 的评分标准
(3)基本技能中的阅读能力 ,毕业生可根据前面的说明及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评分,而对适应能力中的执行力 、发展能力中的责任感 和交往能力中的 等二级指标的评分就像前面说明中的那样基于面试的多,不过大学生应该是了解自己的,可自己实事求是的做出评价。
(4)适应能力 、发展能力 、交往能力 方面的二级指标以及前面没有确认评分标准的二级指标的评分按以下标准做出评定。如表3-4所示。
表3-4 核心能力的二级指标的评分标准
阅读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计算机能力
四级 三级或二级 熟练运用 一般 差
外语能力
六級 四级 符合毕业要求 不符合毕业要求 差
创新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自制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问题解决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抗挫折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执行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勤奋
很好 较好 中等 一般 差
诚信
非常满意 自我感觉好 一般 弱 差
职业规划
非常清晰 清晰 一般 模糊 无
责任感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人际交往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协调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团队合作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评分值 100 90 80 60 10
(5)最后指出,计算评分时,若一个大学生在某指标获得荣誉多一项,则该指标的分值可在原评分基础上加1至2分。
3.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模型建立
为了通俗和容易操作,以及从问题本身特点出发,这里采用初等数学线性方法建立模型。前面分析可见就业核心能力与各指标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由前述的比对研究,可取 =O.15, =O.30, =0.20,=O.25,=O.10。
于是
其中
。
(三)模型的应用与几点注释
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求职前,认真总结自己大学三年的学习,按以上的标准计算一下自己的各项指标的评分,然后代入前面所得的数学模型,就可以计算出自己的就业核心能力数值。如果某位大学生计算出自己的就业核心能力分值在90分以上,则说明其就业核心能力水平较高,顺利在当期就业的可能性很大。
1.模型的应用
对于不同的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为了提高将来的就业核心能力,此项研究,通俗易懂地指明了他们各自努力的方向,同时提醒了在校大学生应该抓住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2.模型的注释
模型使用过程中,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各项指标关注程度的不同。适当调整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获取更准确体现自己在某类职业的就业核心能力水平。
在建立模型时,为了通俗和容易操作,采用了初等数学线性方法建模,这样处理毫无疑问测评的科学性降低了一些;如果改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模,则评价的科学性会得到提升,但是那样处理将牺牲通俗和容易操作性。对于高职高专大学生来讲不太实用,难以推广。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舞台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一个企业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想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上立足,也必须要有个人的核心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方式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国家计划分配形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形式,这项改革不仅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尊重知识、合理使用人才,进而推动了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但在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已不可避免。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115万; 2009年,全国611万名高校毕业生仅有86.6%的找到了工作。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达到320余万,比上年增加30多万人,增幅达10%以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在校生965万人,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1]。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比起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意指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1.优势
(1)扎实的专业技能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择业中有其自身特点,他们的就业岗位一般都在基层第一线,除了理论外,企业更看重能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随时灵活熟练处理生产第一线问题的人才,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2)合理的职业定位
高职高专大学生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学历上始终处于劣势,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高专大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正确自我定位,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调整择业心态,积极投身到就业队伍中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能够做到“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
2.劣势
(1)教育程度低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对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这一场就业的竞争中更加的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他们手中的这一张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
(2)本科思想严重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大都界于本科与专科之间,有的甚至达到本科分数线以上,特别是分数达到本科分数线以上的学生,往往是因为高考志愿没填好而落到高职高专院校。另一方面,因此这些学生都有所失落,来到高职高专院校后仍带着“本科思想”,有的悄悄地报了自考本科,有的准备着“专升本”考试的复习,有的还准备了出国的考试等等。
(3)实践经验欠缺
目前实践经验不足越来越成为高职毕业生求职的“拦路虎”,很多单位把就业者的实践经验看得越来越重,高级技工、熟练技工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缺人才,有的企业重金聘请此类人才。而目前我们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缺少的正是社会的实践经验,这也是高职高专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高专教育能否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各岗位的“熟手”、“能手”,这是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 机遇
(1)经济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从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多数国家面临就业和失业的巨大压力[2]。所有这一切,都使高职高专教育面临巨大机遇。
(2)职业发展帶来的就业岗位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职业朝着由单一基础型向跨专业、复合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传统工艺型向信息化、智能型转化;由继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化;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发展壮大。随着职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对技术工人、财经人员、咨询服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的需求增大,这些职业正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专业内容,因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4. 威胁
(1)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国家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教育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目前,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由中专向大专以上层次转移,研究生招生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弱势文凭”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有立足之地。
(2)高校扩招的压力
自1999年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成倍增长,2003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与2000年比几乎翻了一番; 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60万,并且每年以30万的速度递增。此外,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
(3)企业的人才高消费
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外企进人中国市场,在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门槛;国内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水涨船高”。很多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处于各方面的考虑会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更高。
(4)竞争对手日益复杂。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日益复杂化,不仅要面对学历上占优势、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研究生、本科生;还要面对与自身一样具有较强技能的中专毕业生;还有80后的二代农民工;下岗再就业的技术工人等等。
三、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目前,专家、学者对国家、地区和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社会系统中最基本、最活跃的主体——人的核心能力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则不够关注,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就是其中之一。而弄清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确定实证评价指标体系,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着实际应用的迫切要求。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一般包括以下5项技能:(1)基本技能中的学习能力;(2)专业技能中的创新能力;(3)适应能力中的执行力;(4)发展能力中的责任感;(5)交往能力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如图3-1所示:
图3-1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
上图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示意图,包括5个方面18项技能,其中内圈为大学生的5项就业核心能力。
(一)指标选择分析
1.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写作、阅读和学习能力。
写作和阅读的能力通过训练可以达到相应水平;学习能力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相对写作和阅读提高难度更大,把它确定为基本技能中的核心能力。此项可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加权平均分计分。
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素质、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此项可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和所获创新类比赛进行评分。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
3.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包括自制力、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力和执行力。
执行力其实就是“做”的能力,即选用合适的人用科学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此项可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进行评分。大学生的理想、规划很多,但真正能坚持成功的很难,适应能力中把执行力确定为核心能力。
4.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包括勤奋、诚信、职业规划和责任感。
几乎所有企业都把“责任心” 当作招聘新员工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只有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才能引导单位走向发展的道路,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的实现自我价值。责任感之所以是核心能力,是因为即使一个人再有能力如果没有责任感也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此项的评分源于毕业生对应聘单位的了解和有无真正的责任感及面试的表现。
5.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是团队合作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团队合作是交往能力中的最终目标,确定为核心能力之一。此项评分可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和面试的表现进行评分。
(二)指标值的确定和模型建立
1.模型假设
模型建设如表3-1所示:
表3-1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指标名称及符号表示
指标名称 符号
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
适应能力
发展能力
交往能力
依次为上述五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二级指标为 , , =1,2,3,4,5
假设评价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项指标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每项指标的满分为100分。
假设有
0≤ ≤100, , =1,2,3,4,5
+ + + + =1
其中 均为待定的常数。
2.一、二级指标权重及指标值的确定
根据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统计报告的调查显示,及社会其他研究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关注程度以及应用专家咨询法来计算确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模型中的五项一级指标与其相应的18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如下表3-2所示:
表3-2: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一、二级指标及相应权重
一级指标 所占权重 二级指标 所占权重
基本技能
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分,最后统计得出各指标分值。
(1)基本技能中的学习能力 和专业技能中的专业素质中 的分值可以用成绩绩点(若以成绩绩点计算需换成100分制)或加权平均分来计算。
(2)基本技能中的写作能力 和专业技能中的创新能力 等二级指标分值的确定,主要以对应指标获奖最高级别的分值,或根据大学生自行评价进行评分。评定标准见表3-3所示。
表3-3 基本技能中二级指标 和专业技能中的 的评分标准
(3)基本技能中的阅读能力 ,毕业生可根据前面的说明及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评分,而对适应能力中的执行力 、发展能力中的责任感 和交往能力中的 等二级指标的评分就像前面说明中的那样基于面试的多,不过大学生应该是了解自己的,可自己实事求是的做出评价。
(4)适应能力 、发展能力 、交往能力 方面的二级指标以及前面没有确认评分标准的二级指标的评分按以下标准做出评定。如表3-4所示。
表3-4 核心能力的二级指标的评分标准
阅读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计算机能力
四级 三级或二级 熟练运用 一般 差
外语能力
六級 四级 符合毕业要求 不符合毕业要求 差
创新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自制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问题解决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抗挫折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执行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勤奋
很好 较好 中等 一般 差
诚信
非常满意 自我感觉好 一般 弱 差
职业规划
非常清晰 清晰 一般 模糊 无
责任感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人际交往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协调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团队合作能力
很强 较强 中等 一般 差
评分值 100 90 80 60 10
(5)最后指出,计算评分时,若一个大学生在某指标获得荣誉多一项,则该指标的分值可在原评分基础上加1至2分。
3.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模型建立
为了通俗和容易操作,以及从问题本身特点出发,这里采用初等数学线性方法建立模型。前面分析可见就业核心能力与各指标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由前述的比对研究,可取 =O.15, =O.30, =0.20,=O.25,=O.10。
于是
其中
。
(三)模型的应用与几点注释
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求职前,认真总结自己大学三年的学习,按以上的标准计算一下自己的各项指标的评分,然后代入前面所得的数学模型,就可以计算出自己的就业核心能力数值。如果某位大学生计算出自己的就业核心能力分值在90分以上,则说明其就业核心能力水平较高,顺利在当期就业的可能性很大。
1.模型的应用
对于不同的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为了提高将来的就业核心能力,此项研究,通俗易懂地指明了他们各自努力的方向,同时提醒了在校大学生应该抓住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2.模型的注释
模型使用过程中,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各项指标关注程度的不同。适当调整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获取更准确体现自己在某类职业的就业核心能力水平。
在建立模型时,为了通俗和容易操作,采用了初等数学线性方法建模,这样处理毫无疑问测评的科学性降低了一些;如果改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模,则评价的科学性会得到提升,但是那样处理将牺牲通俗和容易操作性。对于高职高专大学生来讲不太实用,难以推广。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