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引入尤其重要,新课的引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该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通过师生的互动,把学生领到未知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求知识欲望。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艺术 导入艺术
课堂讲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而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教师授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传授新的知识,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和意义
一节新课的导入,就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出该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新传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然而有的老师对新课的引入认识不足,这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单一,备课不认真,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的一种表现。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始学习情境。因此,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要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还要服从于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导入的构思。另外,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适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短小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课堂导入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导入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根据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导入新课的方法,与同仁共勉。
1.温故知新导入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建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要把所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同化”的过程。并强调“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以恰当的方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从而理解掌握知识,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类比联想导入法
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导入的教学,是将以前学过与即将学习的有联系的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圆的对称性”时,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即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前面我们用折叠的方法研究了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继续用前面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性。这样的引入,学生能从所学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探究圆的对称性的方法。
3.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及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这种方法较为常用。
4.问题前置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可先让学生计算,在他们都列式计算或者用计算器计算时,教师口算,马上得出正确的答案。此时,学生们感到疑惑,可随意再写几个此类型式子,口算得出结论。此时学生即佩服又疑惑,迫切想知道其原因。教师问:“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迫不及待地答道:“想!”教师乘机导入新课:“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大家也能达到老师的水平哦!”
5.试验操作导入法
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实物动态引入,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加强直观教学,往往学生记忆深刻。试验导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
如在教学“垂线”第一课时时,可以这样做:我们昨天学习了相交线,请同学们拿出两只笔,如果我们把两只笔放成相交的位置,看作两条相交直线,固定交点旋转其中一只笔,你能看出两直线相交的哪些情形,有特殊的关系吗?学生试验发现,两直线会出现互相垂直的特殊情形,从而引入新课。
“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的类型和方法是很多的,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其实,“导入”这一环节好比是一台戏的一个序幕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艺术 导入艺术
课堂讲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而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教师授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传授新的知识,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和意义
一节新课的导入,就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出该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新传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然而有的老师对新课的引入认识不足,这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单一,备课不认真,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的一种表现。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始学习情境。因此,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要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还要服从于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导入的构思。另外,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适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短小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课堂导入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导入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根据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导入新课的方法,与同仁共勉。
1.温故知新导入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建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要把所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同化”的过程。并强调“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以恰当的方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从而理解掌握知识,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类比联想导入法
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导入的教学,是将以前学过与即将学习的有联系的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圆的对称性”时,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即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前面我们用折叠的方法研究了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继续用前面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性。这样的引入,学生能从所学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探究圆的对称性的方法。
3.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及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这种方法较为常用。
4.问题前置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可先让学生计算,在他们都列式计算或者用计算器计算时,教师口算,马上得出正确的答案。此时,学生们感到疑惑,可随意再写几个此类型式子,口算得出结论。此时学生即佩服又疑惑,迫切想知道其原因。教师问:“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迫不及待地答道:“想!”教师乘机导入新课:“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大家也能达到老师的水平哦!”
5.试验操作导入法
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实物动态引入,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加强直观教学,往往学生记忆深刻。试验导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
如在教学“垂线”第一课时时,可以这样做:我们昨天学习了相交线,请同学们拿出两只笔,如果我们把两只笔放成相交的位置,看作两条相交直线,固定交点旋转其中一只笔,你能看出两直线相交的哪些情形,有特殊的关系吗?学生试验发现,两直线会出现互相垂直的特殊情形,从而引入新课。
“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的类型和方法是很多的,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其实,“导入”这一环节好比是一台戏的一个序幕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