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骑桶者》保持了卡夫卡一贯的写作风格:一切虚构都不容置疑。
在《变形记》中,格利高尔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卡夫卡没有给人丝毫置疑的余地,他根本不理会他人的怀疑——格利高尔对自己成为甲虫没有丝毫的怀疑,仿佛他本来就是一只甲虫;他的亲人除了短暂的恐惧,也迅速接受了作为甲虫的格利高尔。他下面所有的情节都建立在格利高尔是那只丑陋肮脏的甲虫的根基之上,他的叙述极尽细腻与翔实,仿佛人的手掌,所有的纹路纤毫毕现。他以如此执拗坚硬的方式使一切怀疑者不能不陷入自我怀疑——这就是格利高尔与他的亲人的人生。与其说他采取的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不如说他采取的是你必须相信的态度。
骑桶者亦如是。骑桶者打算骑着桶前去借煤,于是桶就飞起来了,仿佛桶本来就是飞行物一样。当然,区别还是有的;至少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我们不读完全文根本一无所知,而骑桶者成为骑桶者却从一开篇就把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出来。
《骑桶者》的开篇是这样的: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这个开篇以一连串的简短句子聚合起强大的力量裹协着读者直接进入了骑桶者的内心世界。骑桶者的内心正为现实的匮乏所煎迫:一方面是逼人就死的严寒,一方面是骑桶者抵御严寒的物资资源的一无所有;而且,此种物资的一无所有显然是由于他的极度贫穷。他因此不得不要去找煤炭老板寻求帮助,赊借煤炭以御严寒。但是骑桶者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只是物资贫穷,从“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要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这一句话里还可以看出,他在信誉上也是赤贫的。
他的赊借前景因此而一片黑暗。穷人没有信誉,这并不是一个道德判断,而是一个事实判断,因为物质的极度贫穷总是使得穷人有心无力,没法兑现承诺。骑桶者对此心中有数,并没有为自己的信誉匮乏辩护,他只是打算诉诸煤炭老板夫妇的同情心,想象自己作为一介乞丐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获得的帮助——
“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这一连串的细节描写以极其肯定的陈述语气叙述了一种想象中的场景,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是确定的现实。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幻觉,深刻地体现出骑桶者对爱与温暖的饥渴。这种对幻象的确信,使得骑桶者甚至陷入了智力快感之中,智力自信使他信心暴涨,产生了新的想法: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煤桶起飞。在煤桶起飞成为现实与他要骑着煤桶去的想法之间没有任何横沟和障碍,看起来,他即将心想事成。因此,他有足够的心情自嘲与得意: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
骑桶前去的想法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但显然是在骑桶者想象自己像一个乞丐从而获得了老板夫妇的同情与帮助的幻象刺激下产生的。这二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联呢?这两种想法看起来都有些走火入魔想入非非,但隐藏着深刻的心理潜流。
借煤方法设计的巧妙與想象成功的得意实质上源于长期以来信誉破产赊借艰难的恐惧;不论现实境况还是想象场景的叙述无不以陈述的语气表达得确定之至,实质上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胆怯与游移;但沉重的肉身使得他没有办法不去赊借,而正常的赊借显然已经无法通行,那么,他只能异想天开,期待以奇招取胜。但假装乞丐诉诸于人类的同情心其实并非什么奇招,事实上,他本来就已经是一个乞丐了,他能期待打动人的无非就是他作为乞丐时的惨状。——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骑桶者内在的尊严感并没有随着一无所有而完全丧失,他不愿承认自己是事实上的乞丐,而只是说自己要扮演乞丐,而扮演乞丐的戏剧性细节及其成功赊借的想象,之所以令他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得,就在于这份想象中的戏剧性表演给他以智力上的尊严感,它取代了现实的受挫,给他以非同一般的安慰。
然而,他内心深处实际上对人类的同情心是没有信心的,所以他唯一拥有的尊严使得他只能继续沿着无须物资凭借的智力逻辑走下去,于是,骑桶前去的奇招便冒出来了。可是,为什么冒出的会是这个想法呢?有现实生活依据吗?
当然有,恐惧,仍然是因为恐惧。赊借失败的恐惧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他的内心,那种刻骨铭心的屈辱感使得他其实对赊借行为充满了反感,那种根深蒂固的受挫感使得他对与赊借者面对面充满了不由自主的抗拒。而骑桶前去既可以通过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可怜的尊严,又能够在随时飞遁中保留一点点尊严。所以,煤桶的起飞动力器实在就是他可怜的倍受恐惧折磨的尊严感。这不是扭曲的尊严感,而是在严酷的现实打击下仍然得以残存的甚至可以用生命去交换的尊严感,它需要木桶飞起来用以捍卫其尊严,这样的要求尽乎命令,所以,木桶必须飞起来。
其次,空空如也的木桶是多么沉重!因为他装载的不只是煤炭,更是鲜活的肉身,这活着的该死的肉身实在太沉重,他既有尊严感却又偏偏需要物资的侍候,想象一下骑桶者每次提着空桶前去借煤时的惶恐不安且借而不得的绝望与屈辱,他该有多么痛恨这肉身的沉重!为什么肉身就不能轻盈起来呢?——必须骑着木桶前去,如此就好像把沉重的生活骑在了胯下;必须骑着木桶前去,如此肉身就轻盈起来;轻盈的肉身,把沉重的生活骑在胯下的肉身,是活着的根本目的。——木桶必须飞起来。显然,这是木桶飞起来的生存论依据,他超越于地球引力之上,是合乎情理的心理现实。
在《变形记》中,格利高尔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卡夫卡没有给人丝毫置疑的余地,他根本不理会他人的怀疑——格利高尔对自己成为甲虫没有丝毫的怀疑,仿佛他本来就是一只甲虫;他的亲人除了短暂的恐惧,也迅速接受了作为甲虫的格利高尔。他下面所有的情节都建立在格利高尔是那只丑陋肮脏的甲虫的根基之上,他的叙述极尽细腻与翔实,仿佛人的手掌,所有的纹路纤毫毕现。他以如此执拗坚硬的方式使一切怀疑者不能不陷入自我怀疑——这就是格利高尔与他的亲人的人生。与其说他采取的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不如说他采取的是你必须相信的态度。
骑桶者亦如是。骑桶者打算骑着桶前去借煤,于是桶就飞起来了,仿佛桶本来就是飞行物一样。当然,区别还是有的;至少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我们不读完全文根本一无所知,而骑桶者成为骑桶者却从一开篇就把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出来。
《骑桶者》的开篇是这样的: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这个开篇以一连串的简短句子聚合起强大的力量裹协着读者直接进入了骑桶者的内心世界。骑桶者的内心正为现实的匮乏所煎迫:一方面是逼人就死的严寒,一方面是骑桶者抵御严寒的物资资源的一无所有;而且,此种物资的一无所有显然是由于他的极度贫穷。他因此不得不要去找煤炭老板寻求帮助,赊借煤炭以御严寒。但是骑桶者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只是物资贫穷,从“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要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这一句话里还可以看出,他在信誉上也是赤贫的。
他的赊借前景因此而一片黑暗。穷人没有信誉,这并不是一个道德判断,而是一个事实判断,因为物质的极度贫穷总是使得穷人有心无力,没法兑现承诺。骑桶者对此心中有数,并没有为自己的信誉匮乏辩护,他只是打算诉诸煤炭老板夫妇的同情心,想象自己作为一介乞丐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获得的帮助——
“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这一连串的细节描写以极其肯定的陈述语气叙述了一种想象中的场景,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是确定的现实。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幻觉,深刻地体现出骑桶者对爱与温暖的饥渴。这种对幻象的确信,使得骑桶者甚至陷入了智力快感之中,智力自信使他信心暴涨,产生了新的想法: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煤桶起飞。在煤桶起飞成为现实与他要骑着煤桶去的想法之间没有任何横沟和障碍,看起来,他即将心想事成。因此,他有足够的心情自嘲与得意: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
骑桶前去的想法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但显然是在骑桶者想象自己像一个乞丐从而获得了老板夫妇的同情与帮助的幻象刺激下产生的。这二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联呢?这两种想法看起来都有些走火入魔想入非非,但隐藏着深刻的心理潜流。
借煤方法设计的巧妙與想象成功的得意实质上源于长期以来信誉破产赊借艰难的恐惧;不论现实境况还是想象场景的叙述无不以陈述的语气表达得确定之至,实质上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胆怯与游移;但沉重的肉身使得他没有办法不去赊借,而正常的赊借显然已经无法通行,那么,他只能异想天开,期待以奇招取胜。但假装乞丐诉诸于人类的同情心其实并非什么奇招,事实上,他本来就已经是一个乞丐了,他能期待打动人的无非就是他作为乞丐时的惨状。——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骑桶者内在的尊严感并没有随着一无所有而完全丧失,他不愿承认自己是事实上的乞丐,而只是说自己要扮演乞丐,而扮演乞丐的戏剧性细节及其成功赊借的想象,之所以令他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得,就在于这份想象中的戏剧性表演给他以智力上的尊严感,它取代了现实的受挫,给他以非同一般的安慰。
然而,他内心深处实际上对人类的同情心是没有信心的,所以他唯一拥有的尊严使得他只能继续沿着无须物资凭借的智力逻辑走下去,于是,骑桶前去的奇招便冒出来了。可是,为什么冒出的会是这个想法呢?有现实生活依据吗?
当然有,恐惧,仍然是因为恐惧。赊借失败的恐惧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他的内心,那种刻骨铭心的屈辱感使得他其实对赊借行为充满了反感,那种根深蒂固的受挫感使得他对与赊借者面对面充满了不由自主的抗拒。而骑桶前去既可以通过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可怜的尊严,又能够在随时飞遁中保留一点点尊严。所以,煤桶的起飞动力器实在就是他可怜的倍受恐惧折磨的尊严感。这不是扭曲的尊严感,而是在严酷的现实打击下仍然得以残存的甚至可以用生命去交换的尊严感,它需要木桶飞起来用以捍卫其尊严,这样的要求尽乎命令,所以,木桶必须飞起来。
其次,空空如也的木桶是多么沉重!因为他装载的不只是煤炭,更是鲜活的肉身,这活着的该死的肉身实在太沉重,他既有尊严感却又偏偏需要物资的侍候,想象一下骑桶者每次提着空桶前去借煤时的惶恐不安且借而不得的绝望与屈辱,他该有多么痛恨这肉身的沉重!为什么肉身就不能轻盈起来呢?——必须骑着木桶前去,如此就好像把沉重的生活骑在了胯下;必须骑着木桶前去,如此肉身就轻盈起来;轻盈的肉身,把沉重的生活骑在胯下的肉身,是活着的根本目的。——木桶必须飞起来。显然,这是木桶飞起来的生存论依据,他超越于地球引力之上,是合乎情理的心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