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第一次知道“寻乌”这个地名,是在2011年11月21日。这一天,我看到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谈谈调查研究》,作者习近平。这篇文章是他不久前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的全文。
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用130字的篇幅提到了江西寻乌县:“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寻乌在哪里?为什么会去寻乌?在寻乌做了什么?为何重提这段历史?就这样,寻乌在我的脑中扎下了根。
2014年12月23日,我用了一天时间第一次通读了毛泽东8万余字的《寻乌调查》全文,第一次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先就是在寻乌提出来的,第一次发现2015年是寻乌调查85周年,也第一次发现这一选题是埋在地下的一块纯金。
在当天写下的初步策划思路中,我列了这样四个兴趣点:
85年之前,那一场调查是怎么展开的?
85年之后,寻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85年之间,有什么东西一脉相承、始终不变?
今天,我们要从那一场调查中学习什么?
二
决定要做《重返寻乌调查》,第一个层面就要落到“寻乌调查”这个报道客体。越是琢磨,就越觉得这是一座“富矿”。因为它是我党搞调查研究工作的珍贵样本。第二个层面要落到央视新闻人这个报道主体,必须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到寻乌去?我们要到寻乌做什么?我们要向受众传递什么?
1.“重返寻乌调查”是“走转改”的深化和主题主线报道的创新。
央视新闻“走基层”报道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正在探索新的领域,需要抓住一些重大题材“破题”、“爬坡”。“重返寻乌调查”就是探索新的报道领域、研发新的节目品类的一次尝试,通过这个节目可以探索历史题材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探索理论命题与电视传播的结合点,探索节目策划与活动策划的结合点。在央视新闻的屏幕上,需要这种糅合政治、历史、理论、电视等多种元素、多重视角的创新型节目,为人民群众开辟知晓国情的新通道。
2.“重返寻乌调查”是求解“当代之问”的窗口。
重返寻乌调查,重在“借历史由头,做当下文章”,就是要借助“重返寻乌调查”这一载体和形式,对一个县域展开地毯式调查、麻雀式解剖,尤其是对中国普遍性问题的求解。我们与寻乌县进行充分沟通,得到县委大力支持,为我们敞开拍摄、放手解剖创造了条件。
最初,我们尝试瞄准两个群体,一是在寻乌县人数最多的农民群体(25万人),二是人数最少但至关重要的政府公务员群体(1032人),以个案层面的人物故事和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基于对322位政府公务员和284位农民的问卷调查)作为主要报道方式。
后来,我们将报道群体聚焦为基层干部,立足寻乌这个样本,我们试图追问中国基层干部的主流是什么样的?他们与老百姓之间到底建立了何种联系?这是不是一支能够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我们紧扣在“走基层”报道中总结出来的“增进了解、消除误解、达成理解”这一信条,在寻乌做基层干部调研,我们不是找典型人物,不是做时代先锋,我们所要的,是他们比普通人多出的那么一点点,是他们无异于甚至比不上普通人的一面,让受众惊讶于“原来他们竟然是这样的”。我们还需要的是他们坦率的批评,发自内心的忧虑,他们深切的问题意识,他们诚恳的建言。
3.“重返寻乌调查”是表达国家台立场、担当主流媒体责任的平台。
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的担当责无旁贷。
如何永续我党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在基于客观事实和权威声音的前提下,如何让85年前的历史调查穿透时空,成为今天依然新鲜的传播议题?能不能用最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来做“中国道路”主题宣传?可以说,《重返寻乌调查》既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有力的回答。
三
从决定要做一件事,到把一件事做成,其中过程,充满曲折。从2015年2月起,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民生新闻组历时半年有余,最终完成这部有关“调查”的调查。之后发生的事情,更是感动了我们这群赶路人,也坚定了我们要走这条路的信心。
——中国社科院倾力支持“重返寻乌调查”节目,派出10人调研小组与央视节目组赴寻乌联合调研。
——专门研究毛泽东同志生平思想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开会专题研究“重返寻乌调查”节目方案,并派多名专家接受节目组采访。
——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几十位专家接受专访,参加研讨会。
2015年6月6日,中共寻乌县委县政府授予央视《重返寻乌调查》节目组10余位成员“寻乌荣誉市民”称号,这在县史上是头一回,伙伴们在县里上了头条。
从2015年7月2日起,《重返寻乌调查·历史篇》作为央视七一特别节目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连续播出,其中《新闻联播》以13分钟篇幅播出上下两集。
8月21日,《寻乌基层干部调研:压力考验担当 基层磨砺梦想》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并配发本台短评。
从10月3日起,《寻乌基层干部调研》作为国庆特别节目在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七集。依托与中国社科院联合调查数据结果制作的12集新媒体产品《数说寻乌》在央视新闻新媒体投放。
10月10日,《新闻联播》第二次以头条播出《寻乌基层干部调研:基层锤炼本领 责任撑起担当》并配发本台短评。两月之内一个县连续两次上头条,这在《新闻联播》栏目历史上绝无仅有。
10月19日,中宣部新闻局第365期《新闻阅评》刊发文章《央视<重返寻乌调查>创新主题报道》,称赞《重返寻乌调查》“重温传统,以史鉴今,引发热议”。
10月27日,江西赣州市委机关报《赣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心灵的对话 集体的追寻——央视节目组采访拍摄<重返寻乌调查>系列报道背后的故事》,毫不知情的摄制小组伙伴们第二次在当地上了头条。
《重返寻乌调查》,这是央视建台以来针对一个县域最大规模的采访报道活动,也是央视在寻乌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宣部对口支援县展开“新闻扶贫”的大型公益性报道活动。
一位网友说,“看了央视‘重返寻乌调查’,亲切、亲近、清醒”。
一位寻乌当地的“85后”镇长来信说,“谢谢你们对基层干部群体的关注关心,以此为鞭策,我会继续扎根基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群众做点实事”。
寻乌的乡亲发微信说,因为央视播了寻乌调查,来马蹄岗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了,紧急招了一批讲解员;又到赣南脐橙采摘季,有了央视的宣传,今年果农们的销路更好了。
……
有耕耘才有收获。《重返寻乌调查》让我们懂得: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就是我们的血脉,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脉络,我们的党会更有力量,就会带领人民脚踏实地,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民生新闻组组长,《重返寻乌调查》节目策划人)
第一次知道“寻乌”这个地名,是在2011年11月21日。这一天,我看到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谈谈调查研究》,作者习近平。这篇文章是他不久前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的全文。
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用130字的篇幅提到了江西寻乌县:“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寻乌在哪里?为什么会去寻乌?在寻乌做了什么?为何重提这段历史?就这样,寻乌在我的脑中扎下了根。
2014年12月23日,我用了一天时间第一次通读了毛泽东8万余字的《寻乌调查》全文,第一次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先就是在寻乌提出来的,第一次发现2015年是寻乌调查85周年,也第一次发现这一选题是埋在地下的一块纯金。
在当天写下的初步策划思路中,我列了这样四个兴趣点:
85年之前,那一场调查是怎么展开的?
85年之后,寻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85年之间,有什么东西一脉相承、始终不变?
今天,我们要从那一场调查中学习什么?
二
决定要做《重返寻乌调查》,第一个层面就要落到“寻乌调查”这个报道客体。越是琢磨,就越觉得这是一座“富矿”。因为它是我党搞调查研究工作的珍贵样本。第二个层面要落到央视新闻人这个报道主体,必须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到寻乌去?我们要到寻乌做什么?我们要向受众传递什么?
1.“重返寻乌调查”是“走转改”的深化和主题主线报道的创新。
央视新闻“走基层”报道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正在探索新的领域,需要抓住一些重大题材“破题”、“爬坡”。“重返寻乌调查”就是探索新的报道领域、研发新的节目品类的一次尝试,通过这个节目可以探索历史题材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探索理论命题与电视传播的结合点,探索节目策划与活动策划的结合点。在央视新闻的屏幕上,需要这种糅合政治、历史、理论、电视等多种元素、多重视角的创新型节目,为人民群众开辟知晓国情的新通道。
2.“重返寻乌调查”是求解“当代之问”的窗口。
重返寻乌调查,重在“借历史由头,做当下文章”,就是要借助“重返寻乌调查”这一载体和形式,对一个县域展开地毯式调查、麻雀式解剖,尤其是对中国普遍性问题的求解。我们与寻乌县进行充分沟通,得到县委大力支持,为我们敞开拍摄、放手解剖创造了条件。
最初,我们尝试瞄准两个群体,一是在寻乌县人数最多的农民群体(25万人),二是人数最少但至关重要的政府公务员群体(1032人),以个案层面的人物故事和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基于对322位政府公务员和284位农民的问卷调查)作为主要报道方式。
后来,我们将报道群体聚焦为基层干部,立足寻乌这个样本,我们试图追问中国基层干部的主流是什么样的?他们与老百姓之间到底建立了何种联系?这是不是一支能够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我们紧扣在“走基层”报道中总结出来的“增进了解、消除误解、达成理解”这一信条,在寻乌做基层干部调研,我们不是找典型人物,不是做时代先锋,我们所要的,是他们比普通人多出的那么一点点,是他们无异于甚至比不上普通人的一面,让受众惊讶于“原来他们竟然是这样的”。我们还需要的是他们坦率的批评,发自内心的忧虑,他们深切的问题意识,他们诚恳的建言。
3.“重返寻乌调查”是表达国家台立场、担当主流媒体责任的平台。
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的担当责无旁贷。
如何永续我党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在基于客观事实和权威声音的前提下,如何让85年前的历史调查穿透时空,成为今天依然新鲜的传播议题?能不能用最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来做“中国道路”主题宣传?可以说,《重返寻乌调查》既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有力的回答。
三
从决定要做一件事,到把一件事做成,其中过程,充满曲折。从2015年2月起,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民生新闻组历时半年有余,最终完成这部有关“调查”的调查。之后发生的事情,更是感动了我们这群赶路人,也坚定了我们要走这条路的信心。
——中国社科院倾力支持“重返寻乌调查”节目,派出10人调研小组与央视节目组赴寻乌联合调研。
——专门研究毛泽东同志生平思想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开会专题研究“重返寻乌调查”节目方案,并派多名专家接受节目组采访。
——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几十位专家接受专访,参加研讨会。
2015年6月6日,中共寻乌县委县政府授予央视《重返寻乌调查》节目组10余位成员“寻乌荣誉市民”称号,这在县史上是头一回,伙伴们在县里上了头条。
从2015年7月2日起,《重返寻乌调查·历史篇》作为央视七一特别节目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连续播出,其中《新闻联播》以13分钟篇幅播出上下两集。
8月21日,《寻乌基层干部调研:压力考验担当 基层磨砺梦想》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并配发本台短评。
从10月3日起,《寻乌基层干部调研》作为国庆特别节目在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七集。依托与中国社科院联合调查数据结果制作的12集新媒体产品《数说寻乌》在央视新闻新媒体投放。
10月10日,《新闻联播》第二次以头条播出《寻乌基层干部调研:基层锤炼本领 责任撑起担当》并配发本台短评。两月之内一个县连续两次上头条,这在《新闻联播》栏目历史上绝无仅有。
10月19日,中宣部新闻局第365期《新闻阅评》刊发文章《央视<重返寻乌调查>创新主题报道》,称赞《重返寻乌调查》“重温传统,以史鉴今,引发热议”。
10月27日,江西赣州市委机关报《赣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心灵的对话 集体的追寻——央视节目组采访拍摄<重返寻乌调查>系列报道背后的故事》,毫不知情的摄制小组伙伴们第二次在当地上了头条。
《重返寻乌调查》,这是央视建台以来针对一个县域最大规模的采访报道活动,也是央视在寻乌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宣部对口支援县展开“新闻扶贫”的大型公益性报道活动。
一位网友说,“看了央视‘重返寻乌调查’,亲切、亲近、清醒”。
一位寻乌当地的“85后”镇长来信说,“谢谢你们对基层干部群体的关注关心,以此为鞭策,我会继续扎根基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群众做点实事”。
寻乌的乡亲发微信说,因为央视播了寻乌调查,来马蹄岗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了,紧急招了一批讲解员;又到赣南脐橙采摘季,有了央视的宣传,今年果农们的销路更好了。
……
有耕耘才有收获。《重返寻乌调查》让我们懂得: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就是我们的血脉,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脉络,我们的党会更有力量,就会带领人民脚踏实地,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民生新闻组组长,《重返寻乌调查》节目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