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古诗文的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的一个重要纽带。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发掘古诗词中的情感内容,发挥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方法 探索
本次统编版语文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词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词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2篇,约占课文总数的30%。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古诗词教学,教学模式单一,仅是通读几遍,翻译一遍,学生背诵出来就结束,并没有深入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素养,探究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博观而约取,“两手抓”理解古诗词教学
1.让“核心素养”渗入古诗词教学
当下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仍旧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解。2014年3月,“立德树人”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但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学科素养的主干部分应该就是核心素养。从教学的角度看,把握教学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等成为“核心素养”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科特色核心素养,主要依靠具体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二是跨学科的共通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和沟通、社会交往,以及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三是自我发展素养,个人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我、他人、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素养。这里的“素养”所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综合性、整合性、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
2.理解古诗词教学现状
首先,古诗词与现代文的体裁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给教学增添了难度。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教师又将古诗词的教学重心放在理解含义、讲解思想上,过于重视基本知识教学,将古诗词课堂变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意境的感悟,忽视了古诗词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古诗词课堂枯燥无味。
其次,古诗词的教学流程也大同小异,遵循作者背景、中心思想逐步进行,各环节衔接紧凑,但教学方法显得僵化,缺少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授课时容易照本宣科,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脱离学情、语言环境生硬的教学自然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也就感受不到古诗词的美感。
最后,在当下“国学热”的催发下,许多人开始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进行了反思、研究。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也面临着一些矛盾与冲突。例如,在教学时,到底是以理性为重,还是以诗性为重?以意思为重还是以意象为重?以独感为重还是以共感为重?笔者认为,古诗词应该也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应以诗性、意象、共感为重,教师在教学时还是要特别关注诵读与意境。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渗入“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及实施上,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真正拥有囊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养。接下来,笔者就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策略。
二、厚积而薄发,“三步走”实施古诗词教学
古诗教学的题材虽不同,但是本质属性是不变的,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1.低年级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索
(1)要关注每个字、词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找到写了什么,再结合画面,说说这些事物如何,最后把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解。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片,问学生:“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白日”“黄河”。接着,问学生:“‘白日’‘黄河’怎么样?”“‘白日’是什么?是什么时候的太阳?这个时候的太阳应该在哪儿?文中哪个字是指‘靠’?哪个字说明太阳看不见了?”“‘黄河’指的是水,水又流向哪里?”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依山尽”和“入海流”。最后连起来解释,学生就明白了:想要看更远的风景,就要更上一层楼。
(2)关键是需要设置情境,理解道理,即从景到理、从景到情,也就是后半部分诗句的理解。例如,教学《登鹳雀楼》时,在学生理解上半部分诗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同时呈现上半部分诗句的图片,问学生:“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又想到了什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后半部分诗句,并且通过“想要……就要……”句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3)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并不需要学生深入探究。例如,《登鹳雀楼》这首诗,只要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只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经历就可以了。
2.中年级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索
(1)字、词理解的教学重点需要呈现画面来说一说“描写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例如,在学习《元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图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年做的一系列事情,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过年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的习俗。
(2)在运用方面与低年级相比,其语言训练,也就是情境设置都要在文本之内,要有文化传承的渗透。例如,在《元日》这首诗中,针对放爆竹这个画面,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针对喝屠苏酒这个画面,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并提问:“诗人会和谁一起过年?这些人互相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这样就有了孩子、年轻人、老人敬酒时不同的祝福语的语言训练。针对换桃符的情境,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想贴什么春联?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展望、期望就突现了出来。
(3)笔者认为,中年级的古诗教学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设计教学主题、出示各类同题材的诗来进行教学,为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创意表达做好铺垫。
3.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索
(1)在字词和画面的理解上需要走得快一点,理解诗的字、词、句的语言精美,重点理解诗中的情。
(2)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般都要两首以上进行对比阅读。一首为主,一首为辅;一首教学速度慢,一首教学速度快;一首重在理解,一首重在运用。同时,这两首古诗要有关联。
(3)在高年级古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例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时,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卷”“散”等字的读音来帮助学生又快又准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思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象遮天蔽日的乌云、像珍珠一样的雨和雨过天晴的画面。再次,拓展苏轼的另一首诗《有美堂暴雨》,让学生自读并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对比之后,明白苏轼不仅仅是喜欢雨,而且在每一场雨的背后,苏轼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最后,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苏轼的乐观与豁达的心境,这是高年段古诗教学的重点。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需要学生时时学习、时时思考、不断实践。教师不仅需要细读文本,课后更要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爱民.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詞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7(21).
[2]朱丽敏.古诗词教学之“入境”探蹊[J].语文建设,2017(12).
[3]王德庆.感受诗意:古诗词教学的魅力所在[J].语文教学通讯,2014(25).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方法 探索
本次统编版语文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词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词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2篇,约占课文总数的30%。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古诗词教学,教学模式单一,仅是通读几遍,翻译一遍,学生背诵出来就结束,并没有深入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素养,探究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博观而约取,“两手抓”理解古诗词教学
1.让“核心素养”渗入古诗词教学
当下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仍旧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解。2014年3月,“立德树人”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但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学科素养的主干部分应该就是核心素养。从教学的角度看,把握教学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等成为“核心素养”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科特色核心素养,主要依靠具体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二是跨学科的共通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和沟通、社会交往,以及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三是自我发展素养,个人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我、他人、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素养。这里的“素养”所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综合性、整合性、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
2.理解古诗词教学现状
首先,古诗词与现代文的体裁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给教学增添了难度。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教师又将古诗词的教学重心放在理解含义、讲解思想上,过于重视基本知识教学,将古诗词课堂变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意境的感悟,忽视了古诗词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古诗词课堂枯燥无味。
其次,古诗词的教学流程也大同小异,遵循作者背景、中心思想逐步进行,各环节衔接紧凑,但教学方法显得僵化,缺少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授课时容易照本宣科,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脱离学情、语言环境生硬的教学自然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也就感受不到古诗词的美感。
最后,在当下“国学热”的催发下,许多人开始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进行了反思、研究。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也面临着一些矛盾与冲突。例如,在教学时,到底是以理性为重,还是以诗性为重?以意思为重还是以意象为重?以独感为重还是以共感为重?笔者认为,古诗词应该也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应以诗性、意象、共感为重,教师在教学时还是要特别关注诵读与意境。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渗入“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及实施上,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真正拥有囊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养。接下来,笔者就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策略。
二、厚积而薄发,“三步走”实施古诗词教学
古诗教学的题材虽不同,但是本质属性是不变的,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1.低年级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索
(1)要关注每个字、词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找到写了什么,再结合画面,说说这些事物如何,最后把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解。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片,问学生:“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白日”“黄河”。接着,问学生:“‘白日’‘黄河’怎么样?”“‘白日’是什么?是什么时候的太阳?这个时候的太阳应该在哪儿?文中哪个字是指‘靠’?哪个字说明太阳看不见了?”“‘黄河’指的是水,水又流向哪里?”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依山尽”和“入海流”。最后连起来解释,学生就明白了:想要看更远的风景,就要更上一层楼。
(2)关键是需要设置情境,理解道理,即从景到理、从景到情,也就是后半部分诗句的理解。例如,教学《登鹳雀楼》时,在学生理解上半部分诗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同时呈现上半部分诗句的图片,问学生:“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又想到了什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后半部分诗句,并且通过“想要……就要……”句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3)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并不需要学生深入探究。例如,《登鹳雀楼》这首诗,只要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只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经历就可以了。
2.中年级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索
(1)字、词理解的教学重点需要呈现画面来说一说“描写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例如,在学习《元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图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年做的一系列事情,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过年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的习俗。
(2)在运用方面与低年级相比,其语言训练,也就是情境设置都要在文本之内,要有文化传承的渗透。例如,在《元日》这首诗中,针对放爆竹这个画面,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针对喝屠苏酒这个画面,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并提问:“诗人会和谁一起过年?这些人互相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这样就有了孩子、年轻人、老人敬酒时不同的祝福语的语言训练。针对换桃符的情境,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想贴什么春联?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展望、期望就突现了出来。
(3)笔者认为,中年级的古诗教学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设计教学主题、出示各类同题材的诗来进行教学,为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创意表达做好铺垫。
3.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索
(1)在字词和画面的理解上需要走得快一点,理解诗的字、词、句的语言精美,重点理解诗中的情。
(2)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般都要两首以上进行对比阅读。一首为主,一首为辅;一首教学速度慢,一首教学速度快;一首重在理解,一首重在运用。同时,这两首古诗要有关联。
(3)在高年级古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例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时,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卷”“散”等字的读音来帮助学生又快又准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思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象遮天蔽日的乌云、像珍珠一样的雨和雨过天晴的画面。再次,拓展苏轼的另一首诗《有美堂暴雨》,让学生自读并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对比之后,明白苏轼不仅仅是喜欢雨,而且在每一场雨的背后,苏轼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最后,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苏轼的乐观与豁达的心境,这是高年段古诗教学的重点。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需要学生时时学习、时时思考、不断实践。教师不仅需要细读文本,课后更要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爱民.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詞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7(21).
[2]朱丽敏.古诗词教学之“入境”探蹊[J].语文建设,2017(12).
[3]王德庆.感受诗意:古诗词教学的魅力所在[J].语文教学通讯,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