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抗肿瘤作用及分子机制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实用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但术后仍会有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可能。丙泊酚是最常用的静脉全麻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丙泊酚对肺癌患者有延长生存期的作用。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总结丙泊酚通过调控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从而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发挥直接抗肿瘤作用;丙泊酚促进T细胞分化提高免疫力,减少炎症介质间接抑制肿瘤细胞活性;丙泊酚还可以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发挥间接抗肿瘤作用。此外,临床试验也证
其他文献
基于“场数据”与“流数据”的综合视角,构建经济联系、信息联系、银行业总分机构联系3种城市网络模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城市联系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征,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次级层面的凝聚子群仍以同省城市、邻近城市组团发展为主,各子群内部联系程度差异较大,子群间相互影响较小。从培育新增长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小城市综合发展实力3个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过度旅游”是众多热点旅游目的地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已成为各地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与学者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学者们围绕过度旅游的概念、影响因素、具体表征、管理策略等内容展开了广泛讨论。通过对国外过度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过度旅游的概念辨析呈现出社会承载力、体验质量和综合因素3类视角;过度旅游的影响因素、现实表征与管理策略研究涉及多领域的交叉,体现了宏观社会因素与居民游客微观感知的双向叠加。过度旅游研究推动了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批判性审视,加速了更可持续和公平增长的旅游新范式的探索,未来应重点聚焦过度旅游研
民族旅游对我国“双循环”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对CSSCI数据库收录的2630篇民族旅游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民族旅游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阶段性与受地缘影响等特点,并在经历了概念界定、多元主体辨析、旅游与地方关系思辨、民族旅游意义建构、新时期民族旅游实践等热点探讨后,呈现出从民族旅游主体间性转向地方人地关系重塑与认同、民族旅游文化融合与认同和增强民族旅游公共性的价值转向与实践转型特征。新研究方法使用、民族地区淡季旅游、民族旅游公共性与公平性等是未来探讨的重点。
区域旅游发展中存在双核结构现象,区域旅游核心城市有效合作能够充分发挥聚集扩散和龙头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整个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区域旅游双核结构的概念,明确指出旅游学与地理学核心城市的异同点,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给出了区域旅游核心城市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川渝地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重庆是川渝地区旅游核心城市,两市与川渝其他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最强,旅游经济溢出值较大。(2)川渝旅游协同发展应从构建成都—重庆区域旅游双核结构和加强川渝非旅游核心城市间旅游合作两个方面入手。
恶性肿瘤被认为是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和增殖。肿瘤细胞为避免被清除,形成多种自我保护机制,其中包括对细胞凋亡的抵抗,以及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形成的免疫逃逸。这使得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并产生高度的侵袭、转移倾向。部分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效果并不理想或在治疗后,仍然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因此,新的治疗方式的研发是当务之急。溶瘤病毒的发现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对溶瘤病毒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溶瘤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除了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还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基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和游离核酸的液体活检技术,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到随访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组织活检相比,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的优势在于风险小,可以进行连续检测,可以监测疾病的复发和随着时间推移对治疗的反应。ctDNA检测的灵敏度取决于使用的检测技术和遗传平台,还受肿瘤部位、分期、肿瘤异质性、肿瘤克隆性等的影响。ctDNA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
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与人类癌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不仅在维持肠道屏障和代谢营养方面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微生物有助于调节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进而参与机体癌症的发病机制。粪便菌群移植(FMT)是一种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它的有效机制主要基于有益微生物的增强、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增加以及正常菌群的恢复。最近有研究表明,以病原体数量明显增加和有益细菌水平相对降低为特征的微生物改变与胃肠道和胃肠道外癌症的发展有关,提示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人类癌症具有前景的手段之一。本文围绕FMT在治疗消化系统癌症、非消化
肠道微生物是一个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等。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调节化疗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机制,继而影响化疗及免疫治疗疗效、调节相关不良反应。基于既往大量肠道微生物研究及相关文献,本文将综述肠道微生物影响结直肠癌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的现状,其有望成为提高结直肠癌化疗疗效、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新靶点。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重要脏器的远处转移而非原发肿瘤。Jagged1(JAG1)作为Notch信号通路的重要配体之一,不仅表达于肿瘤细胞,亦可表达于肿瘤微环境中的间质细胞,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的侵袭性进展与远处转移。本文就JAG1基因位置与JAG1蛋白的结构、JAG1促进乳腺癌远处转移相关机制、JAG1与乳腺癌脑转移、JAG1与乳腺癌骨转移及JAG1的靶向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够用以检出结节,区分良恶性病变,甚至预测病灶组织学分期以及基因型。当其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时,可以提高疗效评估准确率以及预测复发风险。影像组学有望越来越多地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实践,优化端到端的诊疗随访链条,本文现对非小细胞肺癌影像组学最新研究现状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