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铁矿负载甘蔗渣吸附磷酸根开放性综合化学实验

来源 :大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2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原位沉淀法制备了对磷酸根有较好吸附性能的水铁矿负载甘蔗渣复合吸附剂。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Zeta电位等手段对负载甘蔗渣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同时考查了水铁矿负载甘蔗渣吸附剂对磷酸根吸附的行为和机理。结果表明负载后的甘蔗渣对磷酸根的吸附量提高显著,吸附可在30 min内达到平衡,等温吸附线符合Langmuir模型,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模型,负载吸附剂对废水中磷的去除率高达99.8%。该研究可作为工业分析、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
其他文献
The genus and species,Bolothrips bicolor(Heeger,1852),are recorded from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with both sexes found in Shaanxi Province.A generic diagnosis,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illustrations and photographs are provided.COI sequence of the newly r
采用边界条件造波法与人工阻尼消波法开展波浪数值模拟时,存在自由面抬升现象,导致波浪模拟精度略有损失。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方向阻尼源项的数值消波方法,通过采用VOF模型在大、小两种波陡条件下开展波浪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研究了阻尼系数与密度依赖性对波浪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方向阻尼源项能够显著降低平均自由面高度,有效抑制平均自由面抬升,进而提高波浪模拟精度。阻尼系数及密度依赖性的优取值与波陡条件有关,且阻尼系数的影响大于密度依赖性。
恒电流电解法是高校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电解残留液中被忽略的微量铜导致了样品铜含量的测定结果偏低。针对此问题,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联合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电解残留液中铜含量,将测定结果计入铜总量,对电解重量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修正,从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为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Three new species,Phyllocoptes angustais sp.nov.infesting Sibiraea angustata(Rehd.)Hand.-Mazz.(Rosaceae),Aculops brevifolis sp.nov.infesting Caragana brevifolia
Three new species of Tenthredo Linnaeus,1758 from Jiangxi and Zhejiang Provinces,China are described,namely,T.carinacestanella sp.nov.,T.pseudoxanthopleurita sp.nov.and T.yudai sp.nov.,belonging to T.cestanella group,T.issiki group,and T.mongolica group,r
为了寻求低成本、结构简单、无污染、输出电压高的波浪能发电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点吸收式波浪能摩擦纳米发电系统,该系统包括振荡浮子、具有纳米摩擦层的连杆套筒和固定在海底的支架。首先利用AQWA软件对该装置进行水动力仿真得出在波浪周期为5s,不同波浪高度时浮子对应的振荡位移情况,然后进一步建立数学仿真模型,分析了垂直滑动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开路电压、转移电荷量、电流以及电容随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得到了外接不同负载时发电机的最大功率和最大功率对应的电压电流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波浪高度和纳米摩擦层绝对摩擦位移
为研究分布筋对ECC深梁破坏模式和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对分布筋配筋率分别为0、0.31%、0.63%的ECC简支深梁进行剪切试验,分析其破坏模式及纵筋和分布筋应变的发展规律.在拉压杆(STM)模型的基础上,根据Mohr-Columb破坏准则推导建立了STM1模型,基于压杆的试验结果建立了STM2模型,并与美国规范ACI318-19中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布筋配筋率为0和0.31%的ECC深梁均发生压杆破坏,分布筋配筋率为0.63%的ECC深梁发生节点破坏;分布筋配筋率不大于0.31%时,E
锂与带有孤对电子的电负性较大的原子或基团接近时(也可扩展到电负性较弱的基团),产生类似于氢键的静电相互作用称为锂键。本文综合锂键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探讨锂键和氢键的异同点,为大学化学氢键知识的学习提供知识远迁的新素材。在加深对氢键概念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关注科学前沿的意识,进而实现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以“碱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为例说明元素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碱金属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碱金属元素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产生兴趣,领悟无机化学相关的科学前沿的新知识、新规律和新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分组讨论碱金属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关系及其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组织学生深入到开展相关研究的课题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制备与表征以及器件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并根据获得的结果复习课堂中讲授的知识。进一步,鼓励和推进学生开展碱金属在新能源
以2-氰基芳醛和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如丙二酸二甲酯、乙酰乙酸乙酯等)为原料,在无水碳酸钾催化下,通过无溶剂室温研磨反应,一步得到3-取代异吲哚啉-1-酮类化合物,产物无需柱层析。产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解析确定。该反应具有操作步骤简单、反应时间短、适用范围广、产率高、高原子经济性等优点,是绿色有机合成反应,在新药设计与合成、天然产物合成中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