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激发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并指出每一种方法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有效方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自身的实践感受,得出以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要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
数学的语言美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内在的美,表面显得枯燥无味,其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讲解应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拴”住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如,讲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时,可把四个公式归纳为口诀:“正弦和式正乘余,正弦差式余乘正,余弦和式余乘余,余弦差式正乘正.”又如,在讲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时,最后总结为“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记忆起来就比较深刻.
二、与数学史、数学故事相结合
为了使课堂更有情趣,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数学史实是很有必要的.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实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发展兴趣,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勤学、爱学、好学、善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在介绍排列、组合一章时,举例:我校有10个班,按年级分组开展篮球比赛,其中一年级4个班,二年级6个班,比赛采用单循环制,然后各组前两名再进行单循环赛决定冠军,共需比赛多少场?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时先引导同学们思考这应属于组合问题还是排列问题,教师再进行讲解效果会有所不同.
四、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但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启发性,要适时适度,不能乱发问,应在知识的矛盾点、关键处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调控学生的参与气氛.例如:在讲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单从概念出发比较抽象,学生对“确定性”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问:我们班的高个子同学请举手?学生犹豫不决.再问:请身高高于170 cm的同学举手?这时有几名同学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这样,学生对确定性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并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教师适时有效性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在学生圆满的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接触一道习题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多表扬,少批评,要艺术的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他们会在赞扬声中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去攻克学习上的难关.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广大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
六、要與课堂活动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乐趣的课程模式.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体,在活动中,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为重点,突出趣味性、实践性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数学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既有利于数学课外作业、练习、竞赛、课外阅读等活动展开,又能吸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增强运用数学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七、让学生走上讲台
遇到较容易的章节可让学生们提前预习,做好充分准备,尝试做一回“老师”上台讲解,教师对同学们的讲解要及时纠正错误,对讲解好的加以表扬,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和愉快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师积极引导和着力培养,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浅显易懂的东西,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只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有效方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自身的实践感受,得出以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要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
数学的语言美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内在的美,表面显得枯燥无味,其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讲解应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拴”住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如,讲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时,可把四个公式归纳为口诀:“正弦和式正乘余,正弦差式余乘正,余弦和式余乘余,余弦差式正乘正.”又如,在讲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时,最后总结为“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记忆起来就比较深刻.
二、与数学史、数学故事相结合
为了使课堂更有情趣,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数学史实是很有必要的.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实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发展兴趣,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勤学、爱学、好学、善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在介绍排列、组合一章时,举例:我校有10个班,按年级分组开展篮球比赛,其中一年级4个班,二年级6个班,比赛采用单循环制,然后各组前两名再进行单循环赛决定冠军,共需比赛多少场?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时先引导同学们思考这应属于组合问题还是排列问题,教师再进行讲解效果会有所不同.
四、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但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启发性,要适时适度,不能乱发问,应在知识的矛盾点、关键处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调控学生的参与气氛.例如:在讲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单从概念出发比较抽象,学生对“确定性”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问:我们班的高个子同学请举手?学生犹豫不决.再问:请身高高于170 cm的同学举手?这时有几名同学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这样,学生对确定性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并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教师适时有效性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在学生圆满的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接触一道习题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多表扬,少批评,要艺术的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他们会在赞扬声中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去攻克学习上的难关.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广大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
六、要與课堂活动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乐趣的课程模式.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体,在活动中,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为重点,突出趣味性、实践性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数学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既有利于数学课外作业、练习、竞赛、课外阅读等活动展开,又能吸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增强运用数学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七、让学生走上讲台
遇到较容易的章节可让学生们提前预习,做好充分准备,尝试做一回“老师”上台讲解,教师对同学们的讲解要及时纠正错误,对讲解好的加以表扬,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和愉快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师积极引导和着力培养,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浅显易懂的东西,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只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