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造林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收集并筛选出全球390组造林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文献数据,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指标变化及土壤、气候和土地利用因素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估算中国8个气候区退耕还林情景下表层土壤有机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占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比例主要受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和乔木地上、地下有机碳密度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主要受土壤质地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影响.树种根冠比越大、土壤黏粒与粉粒含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造林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收集并筛选出全球390组造林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文献数据,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指标变化及土壤、气候和土地利用因素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估算中国8个气候区退耕还林情景下表层土壤有机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占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比例主要受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和乔木地上、地下有机碳密度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主要受土壤质地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影响.树种根冠比越大、土壤黏粒与粉粒含量越高、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越低,越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累积.2)我国不同气候区退耕还林40年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增加2.68~12.88 Mg C 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占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比例从造林5年后的61.21%~92.87%降至造林40年后的25.67%~61.09%,暖湿气候条件比冷干气候条件的下降速率更大,表明冷干气候区土壤固碳速率与植被固碳速率相关性更高.
其他文献
土壤电阻率是影响特高压直流输电接地极极址选择的重要因素,如何快速获取土壤电阻率的空间分布,为接地极极址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是目前特高压直流输电中面临的重要议题.该文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和山西省部分地区为研究区,通过Sentinel-1、Sentinel-2和SMAP卫星数据联合反演研究区的土壤体积含水量,结合土壤容重获取土壤重量含水量的空间分布,最后利用土壤电阻率的实测数据与遥感重量含水量数据建立估算模型,得出土壤电阻率与土壤重量含水量呈现幂函数形式的拟合关系,据此获取拟接地极极址及周边地区的土壤电阻率空间分
非正规经济是世界城市化过程的普遍现象,关于它的发展态势及与城市化的关系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引入多指标多原因(MIMIC)模型估算中国非正规经济规模,在分析其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揭示了非正规经济与城镇化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非正规经济不断增长,2008年后出现较快增长态势,2017年占GDP比例达到20.55%,非正规就业人员达1.59亿人.非正规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高、西南-东北低的不平衡特点.模型显示,中国非正规经济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倒U型关系,即非正
受限于高中教学课时、安全风险及新冠疫情等因素,户外远距离开展研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较为困难.本文以重庆南山风景区为研学活动基地,依托基地的研学资源,从研学设计思路、研学主题及目标设计入手,围绕“初识南山、探秘南山、造化南山”三大主题进行研学内容、研学任务、活动实施及评价的系统设计.该设计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调查与考察能力,增强学生地理实践力.
面向高维数据分析的张量方法在应用于异质性时空数据时,易造成特征估计偏差问题,而建立从局部到整体的特征分析框架有助于提升异质性张量分析的准确性,但该分析框架构建涉及不同维度、不同结构时空数据对象,进而会增加时空数据模型的复杂度.该文从张量模型的特性出发,利用张量算子分别建立张量子空间和张量块的数据组织与表达结构,以时空场数据的面向对象表达为基础,定义适用于异质性时空场数据的类与操作,并将该数据模型应用于异质性时空场数据分析方法设计.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的实验表明:该文的数据模型可有效支撑高维时空场数据的统一组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对协调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作用.以大连市为例,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多情景决策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流程,在评估2017-2019年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固持、生境质量及生态休闲5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利用有序加权平均(OWA)算子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并筛选生态红线保护区作为城市扩张限定边界的划定依据,最后,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大连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GeoSOS-FLUS模型模拟2030年大连市城市增长边界.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9年大连市5种生态系
产学合作网络是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当前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集中在“本地/全球”二元尺度讨论上,缺乏多尺度产学合作效应的比较分析.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本文从尺度和效应视角探讨了长三角创新产学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①长三角创新产学合作的空间格局呈现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星芒状结构,核心城市占据的网络优势地位能够助力其在网络中获取创新资源,并且高校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特征进一步巩固了省会城市的优势地位,使得长三角创新产学合作格局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②本省与长三角区域尺度创新产学
中美两国之间激烈的贸易竞争不仅集中在双边贸易领域,而且延伸为全球市场范围内的博弈.尤其在中国周边地区,厘清两国贸易影响力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对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1996-2017年国家间商品贸易数据,利用时间约束聚类识别中国及周边地区贸易发展的阶段,构建贸易网络对比各阶段中美两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贸易发展及影响力变化.研究发现:①1996-2017年间中国及周边地区贸易呈三阶段跳跃式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②中国在周边地区贸易的总体规模和覆盖程度均超越美国,中国在周边地区贸易收支
旅游流是社会网络关系的一种地域表现形式,国家(地区)之间旅游流网络中心度的差异可以被理解为国家(地区)之间一种不对称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关系.面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旅游流网络中心度刻画指标不清晰、时空规律不精确、影响因素不明朗等问题,本研究构建了 5个网络中心度指标,并据此分析了全球各个国家(地区)入境旅游流总体特征与空间演化规律,识别了主要地理因素对旅游流规模的影响程度变化.结果发现:2004-2019年全球入境旅游流规模增长近一倍,亚洲地区之间旅游流规模快速提升;全球大多数国家(地区)旅游影响力、向心力和
新冠疫情下的中断与非流动性改变新流动性范式的叙事逻辑,作为现代社会基本原则的流动性受到挑战与质疑,而正确认识非流动性事关新流动范式的未来转向与变革.为此,本研究对新流动范式下的非流动性研究进行综述,思考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辩证关系,为新流动范式的转型提供新的路径.本研究发现,新流动范式下非流动性的研究领域具有四个重要转向:从批判解构到辩证关系的认识;从本体不可能到有可能的思考;从宏观视野到微观解释的叙述;从方法二元到方法平衡的转变.同时,非流动性研究中存在四大重要议题:地方性非流动人口;支撑性的停泊空间;非
“千年运河”品牌基因是“千年运河”国家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和发展的灵魂.本文以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分析法,从与大运河相关的网络游记中识别和提取“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谱系.并运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地理分区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千年运河”品牌基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①构建了由2个基因类别、4个基因维度和14个基因子维度组成的“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识别框架.②运河核心基因和运河衍生基因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隋唐大运河尤其是卫河河段沿线城市的边缘关联基因分布较多.③根据“千年运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