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一场难以体面的退出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fa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姥姥经常来我们家小住。一是因为姥爷去世早,妈妈怕姥姥孤独寂寞,二是我父亲在外地工作,妈妈有很多事要做,姥姥帮着照看我们几个孩子。
  我的童年,家里虽不富有,但也算得上殷实,所以家里吃的饭菜,会时常有鱼有肉。我那时可真馋,只吃素菜就像咽药那么难,有荤菜就能吃很多饭。
  记得那时,妈妈总是摆好饭菜让姥姥和我们吃,她出去忙活一会儿,喂狗喂猫,等她回来时,我就差不多吃饱了,好吃的东西也所剩无几了。
  于是,每到有荤菜时,姥姥总是手疾眼快拿碗拨出一些,给妈妈留起来,还告诉我们,吃饭不能只顾自己,妈妈是家里最累的人,要让她多吃点好的。
  可是,每次等妈妈回来,她马上把菜倒回盘子里,还埋怨姥姥:“您别整天给我单独留菜,我吃了孩子们就少吃了,他们正长身体的时候,我年轻力壮吃这么好干吗,您和孩子们吃好就行了,甭管我。”
  姥姥也会反驳:“孩子们贪吃,不给你留着点,你就只能吃菜汤了。”
  妈妈会毫不在乎地说:“菜汤蘸馒头挺好的。”
  而下次做了好吃的,姥姥还是照样给妈妈留菜,妈妈还是埋怨,这样的场景重复了无数次,直到我长大。
  姥姥在我们家很少有闲着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的家务都包了。我当时很不理解,问姥姥:“妈妈都这么大年纪了,你怎么还这么疼她?”
  姥姥总是先是嗔怪后是谐趣地白我一眼,说:“ 你妈妈年纪再大,在我眼里也是个孩子。”
  姥姥晚年的时候,回舅舅的身边居住。每次去看她,她老人家除了问我的各种生活状况,都会说一句,你妈妈也上年纪了,你们有空就自己带带孩子,她腰椎不好,估计你们都不知道吧?
  我还真不知道,妈妈一直把我捧在掌心长大,我生了女儿简直就是给她生的,哪怕我在场,她也冲在前面给女儿做这做那。
  有一年中秋节,我在妈妈家过,爸爸和我老公小酌,我就抱着女儿在一边吃菜,女儿的小手一会儿指这个菜一会儿指那个菜,我就用筷子夹给她。
  妈妈看我顾不上自己,就让女儿去她那儿,女儿那天不听话,谁都不找,只让我抱。妈妈就坐在我旁边,一直给女儿做工作,“妮妮乖,上姥姥这儿来,让你妈妈吃点儿饭,她还饿着呢”。
  女儿无动于衷,妈妈就不停地说,闹得爸爸听不下去了,唠叨妈妈:“你操那么多心干吗呀,孩子都多大了,她还吃不饱饭吗,人家也是怕女儿饿着,你别管了,真是瞎操心!”
  可是,妈妈直到临终,也没有停止为我 “ 瞎操心 ”。
  妈妈此生对我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二子,一定要生个二胎,不然老了一个孩子怕照顾不过来你。
  我哭得说不出话来,她自己都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却还在想着我遥远的老年。
  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从来不觉得那是描写爱情的诗句,它更像母爱,至死方休。
  女儿上中学后,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大姑娘,她在自己的QQ签名上写道:“我已亭亭,无惧亦无忧。”
  她还和我说,以后没事少去她的房间,她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
  我暗暗偷笑,你个小屁孩,自己能干啥呀?
  女儿有个布娃娃,每晚都要抱着它睡,一次我从她卧室门口过,就听她和布娃娃在说话:宝宝,白天我去上学,你要在家乖乖地等我回来,不要哭哦。
  那天,女儿去上学,我走进她的房间给她收叠被子,那个布娃娃掉了出来,我拿起来,看着它可爱的笑脸,似乎看到了未来外孙女的样子。
  我想起那年,女儿坐在妈妈身上,妈妈抱着她,和她认真地说:“妮妮,你记住,长大了要疼妈妈,她为了让你生活得好,天天拼命工作,她太累了 ……”
  我的眼泪瞬间涌满眼眶。
  这个世界,再也没有那样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牵挂着我,怕我苦怕我累怕我疼,怕我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
  记得看过作家叶倾城的一篇文章,写她一位朋友的外婆得了老年癡呆症。她只认得一个人——朋友的母亲,记得她是自己的女儿,毛毛。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朋友的母亲下厨烹制家宴,招待客人。外婆夹菜,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宾主都装作没看见。
  上完最后一个菜,一直忙得脚不沾地的朋友的母亲,从厨房里出来。这时,外婆一下子弹了起来,一把抓住女儿的手,用力拽她,外婆一路把女儿拉到门口,笑嘻嘻地把刚才藏在口袋里面的菜捧了出来,往女儿手里塞:“毛毛,我特意给你留的,你吃呀,你吃呀。”
  女儿双手捧着那堆各种各样、混成一团、被挤压得不成形的菜,好久才愣愣地抬起头,看着母亲的笑脸,哭了。
  疾病切断了外婆与世界的所有联系,生命中的一切关联,一切亲爱的人,几乎遗忘殆尽,而唯一不能割断的,是母女的情缘。
  有人说,真正的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出。可是,又有多少母亲能够做到?
  在你面前,她永远无法从容,无法淡定,只要她一息尚存,就会冲在前面,去做为孩子挡风的墙,尽最大可能地,不让这个世间的凄风冷雨吹到孩子身上。
  无论她有多老,无论她的孩子有多能干,在她眼里,也永远是那个需要保护的孩童。
  她永远不会吝啬于表达“我爱你”这个血浓情愫,哪怕你强大到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她也难放心让你独闯天涯。
  别人只关心你飞得有多高,她却只关心你飞得有多累。
  无论你觉得她有多么不得体,她都难以体面退出 “ 我爱你 ”这场人生大戏。
  爱有多深,方寸就有多乱。而她,永远无怨无悔。
其他文献
我说我要留发留完岁月  要长发飘尽江南水岸  柳堤多娇,娇宠一身  一身憔悴,倦容如昨  而一匹发我怎舍得剪  为了消瘦  为了你最初恋的目光怜爱许多  倦容如昨,消瘦而今  毕竟断肠也不是一发之事了  那么谁先绝灭  谁先悼亡  我在山河將发铺河山  海浪的起伏是我发波的动荡生姿  雪花的飞舞是我发霜的不甘寂寞  或许我已老  或许我年轻  一路踏着我的发  每一步点尘不惊  走到天涯天涯都是我
期刊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面临转型的时期,我们的民族性格需要重新被激活,就像梁启超在一百年前呼唤「少年中国」一样,呼唤公共生活的空间和社会人格的塑造。  回溯古时,源于四季自然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围绕祈丰收与庆丰收这两大主题展开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驱疫虫、秋季庆丰收、冬季慎储备。随着礼仪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国的主要节日除夕、元宵、端午、七夕、重阳等已成习俗,趋于定型。  除夕达旦守新岁 
期刊
我想,羊不知道一个人在山坡上等它们。  羊走路、吃草、爬山,都跟着长得好的草走。长得好的草,是给羊嘴铺的路。草长歪了,它们的路也歪了,只是它们在跟着长歪了的草走,很久才发现自己走歪了一条路。  草是掌握羊的路。有些草,就开始动歪脑筋,把自己长在悬崖峭壁上,给羊铺一条悬崖峭壁的路,让羊来走。草的命长,心眼多,喜欢把一些光明正大的事情,放在地下解决。地下能够解决的事情,很少让人和羊插得上手。人可以避开
期刊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别署樊南生,祖籍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少年丧父,他协助母亲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归乡。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家境困厄,但不废学业,他十六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
期刊
齐鲁,泰安。  我信步走出高铁站时,已是夜里十点。周遭公路交横,不可胜数的昏黄路灯向远方延伸着;不远处高楼林立,灯火通明;远方灰茫茫的夜空下,隐约浮现几座墨色山峰的影儿。一切皆寂然,仿佛沉睡了……  泰安,好一座安宁的小城!  翌日清晨,我们去酒店边的一家餐厅用餐,其间各式菜肴咸具齐鲁风味。我随性取些许面条、咸菜、馒头,还尝了一碗难得的玉米糊。那糊色泽清黄,稠而不腻,淡而不俗,馨盈青瓷,独显雅韵。
期刊
还记得吗?曾被我们唤作毛毛狗儿的植物有很多种玩法吗?还记得和小伙伴一起偷嚼灌浆的小麦与采洋槐花的日子吗?还有可以搞恶作剧的苍耳和呜呜吹响的柳笛……  如今我们越来越远离那些曾带来快乐和喜悦的小小植物,却不知道是成长还是无奈。其实我们的童心并未泯灭,只是被忙碌的生活裹得越来越厚。春天来了,当我们试着重新留意身边那片开满蒲公英的草地时,是否又唤起那些飘散着青草气息的回忆?有些东西注定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
期刊
1  蝉鸣如水响。  夏日正午的阳光透不过河岸边那排古树浓密的枝叶,但蝉声轻易就从那些密实的叶片间穿过,声声都落到树荫下。叫声一波一波,水浪一样地灌进耳朵,叫得人比晒在太阳底下还心躁。抬头,却寻不到蝉影,便感觉那片片翠叶都是伪装了的蝉。  索性懒得再去理那蝉,任它们声嘶力竭地叫。啜一口茶,再啜一口,闭了眼,靠在竹椅上养神。一阵凉风顺着河道漫上来,竟然感觉到浑身清爽。原本与蝉噪一样让人烦心的、喧哗的
期刊
在我们这里,迎春花开还算不上到了春天,只有海棠花开的时候,春天才是真的到了。  据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这四品指的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也就是说,木本海棠分为四种。这其中垂丝海棠的花型最美,花色最为艳丽。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往往喜欢把一些花木人格化,赋予它们一些人文内容。比如说梅花,赞其不畏严寒的品格; 说荷花,推崇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说牡丹,夸耀其国色
期刊
少年郎,帅学长  2006年,简宁不到十七岁,带着一身中考后的志得意满走进重点高中的校园。那天是开学的第一天,附中独有的红色校服裤子让在阳光下走来走去的学生显得特别耀眼,青春的荷尔蒙气息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哎,你们看呀,那个学长好帅啊!”脆生生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来,引线似的,引得方圆两公里的女生都顺着声音抬头看。教学楼前摆着一排桌子,有几个老师和学生在给新生发放校园守则,其中有一个学长大概就
期刊
就像谷米和井水喂养了我的身体,家乡戏喂养了我的灵魂。  童年在贫瘠的乡村生活,耳边的风传送的是鸡啼狗犬、鸟鸣蛙鼓与虫唱蝉吟。这些天籁日久单调,渴求的耳朵总是在捕捉一丝陌生的悠扬。偶尔的,不知道从哪个村庄的广播喇叭里传来委婉的茂腔,婉转的唱腔飘曳在风里,隐隐约约,如仙乐一般。一帮剜菜、割草、放牛的孩子坐在田埂上,似懂非懂地聆听着。  我的家乡在胶东半岛,胶州的肥沃土地上茂腔戏是土生土长的花,老百姓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