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买卖为什么会发生?因为交易对双方都有利,仅此而已。这种双方都变得比原来更好的状态在经济学中用一个特别的词——“帕累托改进”来形容。
每一次的买卖只要不是强买强卖,都是帕累托改进。举个简单的例子,小明花3元钱买了一瓶可乐。对于小明来说,购买这瓶可乐的收益大于3元钱,他才愿意去买这瓶可乐。当然,我们很难说一瓶可乐对于小明的价值,但是小明心里有杆秤,他是能够判断的。这个判断是大小判断而不是数值判断。
我们再举个例子分析一下。一个耐克粉丝愿意花1000元买一双耐克鞋,是因为他认为这双鞋给他带来的价值大于1000元。这个价值可能来自多方面,也许是舒适性,也许是面子上的价值(面子上的价值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决策原因,因为这牵扯到很多后续的内容,例如追女朋友的机会等),无论是何种原因,只要最终价值大于1000元,小明就会购买。即便小明自己有时候也不能确定价值是1548元还是3882元,只要大于1000元即可,并且这个判断大多数时候是准确的。如果搜集的信息不够,完全可能导致误判,因此询价是为了增强判断的信心。
现在很多商品是品牌商品,而“品牌”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信息搜集的时间,让人容易定准心理预期价位。
同样的道理,卖方也有自己的心理价位。
小卖部老板如果愿意以2元钱卖出一瓶可乐,就意味着这笔买卖他没有亏。这瓶可乐进货价可能是1.5元,而平摊到这瓶可乐上的房租及人力成本约为0.5元,这样,老板愿意以2元的价格卖出。但是每次和别人讨价还价会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为了节省时间,小卖部会采用明码标价的方式。当然,如果有人强行要和老板还价10分钟,老板很可能愿意以2.8元把可乐卖出去。当然,可能的情况是,老板也不知道底价是多少,仅有一个2.5元的概念,因为要确定具体的成本实在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计算起来也是非常消耗时间的。更多时候,商品是在买卖双方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成交的,因为双方的决策不是一个计算题,而是大小比较题。
我们先估算一下。小明认为这瓶可乐给他带来的价值是5元,老板认为成本是2元,那么一瓶可乐被卖出,社会财富就增加了5元-2元=3元,也就是两者的差价。为什么呢?因为双方眼中的一瓶可乐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交换”这件事情本身虽然没有增加新的物质,但是社会财富增加了。而这样的财富增加可以是一瓶可乐的交易带来的,也可以是其他物品的交易带来的。每天无数商品被生产出来,又被交易,无数笔交易中“买方收益值和卖方成本价”的差价不断叠加,社会财富就源源不断地增加了。
虽然整个宇宙的物质总量是一定的,但是社会财富可以不断增加。用經济学的术语表示我们刚才说的差价3元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这就是每一笔交易对社会福利的推进。所以,我们现在能理解为什么富裕的国家都是贸易大国,因为在一笔笔买卖之中,社会财富确实增加了。这个国家交易的商品无论是什么,每一次的交易,都会使社会财富增加,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