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通过数学促进学生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数学适应学生,数学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关键词: 数学教育 适应学生 教学形式 丰富多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最大限度地启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通过数学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越来越聪明。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数学适应学生,数学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教育失败最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缺乏热爱,出现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是人为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老模式。
1.要让数学适应学生
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口味,厨师要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它适应学生学习。让数学恢复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
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学生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解决。我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培养。
2.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小组合作式教学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无目的、无针对性的、无必要的小组讨论,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趁机聊天。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小组合作机会和条件。讲“统计初步知识”一课时,有一个内容是让学生数出一分钟内四种机动车的通过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对学生说:“公路局长让我们帮助统计一下南口路段一分钟机动车通过情况,让学生看录像,进行统计。”统计开始了,学生个个聚精会神,认真统计,可是汇报结果时,几十个人几乎没有相同的数据。学生主动找原因,找失败的根源。当他们急切的时候,我说:“看来这任务很艰巨,我通知公路局长一声,就说我们没有统计出来。”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坚决地说:“不行,您能不能把这个录像放一遍?您能不能让汽车放慢速度?”当排除这两种方法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可以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话音未落,同学“哇”的一声惊叫,不等老师说话自动组成小组,立即分工,那种积极主动、团结合作的氛围,真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通过合作,统计数据获得成功,学生各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同样是小组合作,在老师命令之下的合作与自发的合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样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3.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过程中,教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要观察小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及“积极的认知干预”过程中较快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穿针引线”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等。特别当不同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教师还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关键词: 数学教育 适应学生 教学形式 丰富多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最大限度地启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通过数学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越来越聪明。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数学适应学生,数学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教育失败最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缺乏热爱,出现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是人为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老模式。
1.要让数学适应学生
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口味,厨师要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它适应学生学习。让数学恢复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
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学生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解决。我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培养。
2.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小组合作式教学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无目的、无针对性的、无必要的小组讨论,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趁机聊天。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小组合作机会和条件。讲“统计初步知识”一课时,有一个内容是让学生数出一分钟内四种机动车的通过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对学生说:“公路局长让我们帮助统计一下南口路段一分钟机动车通过情况,让学生看录像,进行统计。”统计开始了,学生个个聚精会神,认真统计,可是汇报结果时,几十个人几乎没有相同的数据。学生主动找原因,找失败的根源。当他们急切的时候,我说:“看来这任务很艰巨,我通知公路局长一声,就说我们没有统计出来。”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坚决地说:“不行,您能不能把这个录像放一遍?您能不能让汽车放慢速度?”当排除这两种方法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可以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话音未落,同学“哇”的一声惊叫,不等老师说话自动组成小组,立即分工,那种积极主动、团结合作的氛围,真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通过合作,统计数据获得成功,学生各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同样是小组合作,在老师命令之下的合作与自发的合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样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3.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过程中,教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要观察小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及“积极的认知干预”过程中较快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穿针引线”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等。特别当不同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教师还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