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能力;东中西部;城乡
一、问题提出
未来教育的发展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改革创新,为此《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1]。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力量是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2]。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2.0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要求教师具备基础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转向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能力[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点任务,并把“加快培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采取了一系列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和创新举措。自2013年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以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支持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而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互联网 ”新阶段,如何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进教学、优化管理和提升绩效成为新阶段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价值导向。为此,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标志着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阶段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一方面要基于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能脱离1.0阶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发展。因此,对1.0阶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成效进行调查研究,梳理不同学段、地区和城乡教师群体整体表现,深入描绘和挖掘国培项目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成效进展和困境,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框架
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或框架。目前国内已有的框架主要有两类视角或依据,一类是依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标准或纲要,一类则依据TPACK知识框架等已有理论。
第一类:依据相关标准或纲要文件[6-10]。如任友群等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进行深入剖析,概括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包含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和技术支持教学三个一级维度,以及意识态度、技术环境、信息责任、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研究创新、资源准备、过程设计和实践储备九个二级指标。唐烨伟等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已有研究分析,以价值性和实用性为依据,确立了人本服务理念下区域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包括态度与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个维度。
第二类:基于TPACK知识框架等已有理论[11-13]。如尹承鑫基于TPACK理论框架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六个维度框架: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态度、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14];蒲彩霞通过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解、组合,得出七个核心要素,分别为信息化教学信念、信息化教学储备、信息化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15]。
综上可见,无论基于相关标准文件,或是基于TPACK等已有理论,国内学者所提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都包含了信息化教学知识素养、信息化教学实践技能、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意识态度等维度及子维度。以Borko、Ingvarson为代表的国外学者亦指出,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意识态度的发展,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培训应当帮助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的知识、实践技能、教学实践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提升[16-18]。通过对已有文献、标准和理论的梳理,本研究归纳出4个一级维度、8个二级指标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包括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观念等4个一级维度,以及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化与课程融合的知识、混合式教学技能、应用技术辅助教学技能等8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本研究将依据此能力框架对近两年的教师培训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成效产出进行测量与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从成效产出的视角,连续两年对国培项目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成效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年度比较研究探索以国培项目为代表的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是否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均衡发展。
本研究包括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一:国培项目对各个学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假设二:国培项目对各个地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假设三:国培项目对地区之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差异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假设四:国培项目对城乡之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差异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2018年、2019年“国培”项目的参訓教师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教师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本次调研共收集到有效问卷54504份,其中2018年有效问卷8879份,2019年有效问卷45625份。在所在地区、居住地、学段、教龄等的分布上,教师的占比情况如表2所示。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对两年被调查教师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2018、2019年调查数据的地区分布、城乡区域分布、学段与教龄分布等均无显著差异(P
一、问题提出
未来教育的发展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改革创新,为此《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1]。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力量是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2]。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2.0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要求教师具备基础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转向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能力[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点任务,并把“加快培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采取了一系列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和创新举措。自2013年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以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支持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而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互联网 ”新阶段,如何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进教学、优化管理和提升绩效成为新阶段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价值导向。为此,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标志着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阶段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一方面要基于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能脱离1.0阶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发展。因此,对1.0阶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成效进行调查研究,梳理不同学段、地区和城乡教师群体整体表现,深入描绘和挖掘国培项目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成效进展和困境,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框架
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或框架。目前国内已有的框架主要有两类视角或依据,一类是依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标准或纲要,一类则依据TPACK知识框架等已有理论。
第一类:依据相关标准或纲要文件[6-10]。如任友群等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进行深入剖析,概括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包含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和技术支持教学三个一级维度,以及意识态度、技术环境、信息责任、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研究创新、资源准备、过程设计和实践储备九个二级指标。唐烨伟等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已有研究分析,以价值性和实用性为依据,确立了人本服务理念下区域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包括态度与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个维度。
第二类:基于TPACK知识框架等已有理论[11-13]。如尹承鑫基于TPACK理论框架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六个维度框架: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态度、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14];蒲彩霞通过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解、组合,得出七个核心要素,分别为信息化教学信念、信息化教学储备、信息化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15]。
综上可见,无论基于相关标准文件,或是基于TPACK等已有理论,国内学者所提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都包含了信息化教学知识素养、信息化教学实践技能、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意识态度等维度及子维度。以Borko、Ingvarson为代表的国外学者亦指出,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意识态度的发展,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培训应当帮助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的知识、实践技能、教学实践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提升[16-18]。通过对已有文献、标准和理论的梳理,本研究归纳出4个一级维度、8个二级指标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包括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观念等4个一级维度,以及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化与课程融合的知识、混合式教学技能、应用技术辅助教学技能等8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本研究将依据此能力框架对近两年的教师培训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成效产出进行测量与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从成效产出的视角,连续两年对国培项目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成效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年度比较研究探索以国培项目为代表的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是否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均衡发展。
本研究包括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一:国培项目对各个学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假设二:国培项目对各个地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假设三:国培项目对地区之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差异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假设四:国培项目对城乡之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差异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2018年、2019年“国培”项目的参訓教师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教师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本次调研共收集到有效问卷54504份,其中2018年有效问卷8879份,2019年有效问卷45625份。在所在地区、居住地、学段、教龄等的分布上,教师的占比情况如表2所示。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对两年被调查教师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2018、2019年调查数据的地区分布、城乡区域分布、学段与教龄分布等均无显著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