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公德缺失已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关于公德私德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把社会公德放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针对现今公德低下,从社会整体文明建设出发,结合公共理性的价值意义,对如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浅谈;公德建设;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道德滑坡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认同利益取向呈现多元化,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严重滞后于工业文明的发展速度,因此,社会公德建设随着社会文明建设的浪潮被推到了浪尖上。
一、现代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关于公德文化内容可传承的很少。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和社会结构阻碍了人们公德意识的产生、发展,适应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社会经济特点的社会道德,必然是以血缘伦理为基础,注重内省性的个人修养,以“人治”和“贤人”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手段,而不是通过遵守公共利益和共同生活道德规则来协调。 传统公德内涵存在严重缺陷,社会倡导的公德界限模糊,个体尊严与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蕴含“公平尊重、权利”内容的公德并未成为传统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近代以后的公德意识重点强调爱国利群,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民族团结,但缺少了公德所应涵盖的“公共生活领域中最基本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公共生活秩序,尊重个人权利”等内容。
2. 维护社会公德的培育机制尚未形成。
公德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基础,更需要一定的培育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的颁布,个人的自由、平等、博爱、权利等社会公共意识公民意识才慢慢形成,但传统社会意识影响仍起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焏许社会公共意识的觉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育机制,培养以“民主权利,公信责任”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意识和以“自爱互助、公正契约”为核心的公民伦理精神,构建公民伦理的普适化、实践化、日常生活化的常规灌输教化机制。
3.社会公德的特殊性使多数人公德意识淡薄
由于公德的适用对象是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并不直接,个人投身社会公德行为并不带来经济利益,反而会牺牲个人利益。社会公德行为是个社会自律行为,没有外力强迫和监督,舆论压力对私德的约束较强。再者,公德行为的对象是公众,陌生人,而且常是临时性的陌生群体,人们之间的感情不亲密,此外,社会公德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整体素质,公德意识,行为氛围等影响。尽管人们对“公义”均表现认同,但在道德践履上不可能不考虑个人付出的代价,所以人们很难做到“知行统一”。
4. 制度伦理环境建立的迟缓使多数人公德行为推广传唱的少。
人们为何从道德,情感,责任上都认同公德,认同 见“义”应为,然而又少“为”呢,其中最主要的现实原因就是缺乏对社会公德建立制度性的奖励和保障机制,使那些敢“为”的人解除后顾之忧,我们不可能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见义勇为。但是对这些道德模范不仅应给予荣誉称呼,还应给予制度保障和经济补偿。对那些不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的人运用法律手段给予相应的惩戒,从而纯化社会风气。
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价值内涵及现实意义
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三次科技革命更是缩小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距离,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社会公共领域得到了极大拓展,市场经济的建立更是促使公共交往的普遍化,从而大大激发了人们公共性的需要,社会公德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关系调节手段,来维护平等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
1.公共性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体现了社会公共性。
首先,社会公德的要求来源民意,是社会大众共同的道德意思表达。现代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是公共场所每一个交往主体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此尊彼贱的差别。在公共空间领域个人只有把别人视为处于同等地位的自己,才能产生彼此的尊重。再者,道德公共性需要是对人类整体文明的美好诉求。社会公德关注的对象不限于弱者,每个在公共领域生活的人都可能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
2.社会公德的需要性是社会本身内在系统调节的价值体现
首先,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产生一些负面社会影响导致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和谐性,社会生活内部的矛盾冲突便是道德公共性蓄势待发。寻求和谐,创造和谐便成为社会公众共同的道德需要。其次,和谐还是个人个性自由发展的价值要求之一。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个性在和谐的环境里,智能,性情兴趣情感健康的不受外界糟粕的良性发展。个人只有融入和谐的公共空间,才能获得自由和发展。
社会公德公共性需要是社会公共和谐这一道德愿望的集中体现,尊重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切实保证。
三 、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
从对公德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和现实客观环境分析,鉴于社会道德公共性的价值内涵,社会公德建设势在必行。
1. 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
《宪法》的颁布,赋予了公民平等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由于长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习惯漠视公民意义,公民的自觉意识并未真正培养。在经济转轨之际,诸多失衡问题出现,物欲化膨胀,社会中权钱交易现象普遍,人情化严重,情大于法,经济资源的分配有失公允。必然阻碍人们对公民意义的认知,加上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分化重组,等级贫富差距拉大,公民伦理缺失程度严重,社会公信度低下,因此,要从培养公民意识开始,树立公民的主人公地位。对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普法教育,培养公民的平等,主人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使公民尽快的成熟起来,这样社会公德观念才能植根于每个公民心中。
2、抓好特殊人物的公德建设,从党政领导廉政建设入手
公民公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这部分人的行为,由于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党的干部如能做到廉洁为官,在决策,官人,用人等使用权力时清正廉明,就会带动社会风气好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教育,但是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干部教育效果不理想。由于我国人治传统悠久而法制建设起步不久的国情,这部分人可以享受到法外特权,以言代法,将个人意志凌驾法律之上。同样的不道德行为,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社会道德建设,必须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消除道德特权,及时清除腐败分子。从而为社会做表率,给百姓以信心和希望。
3. 建立以政治、法律、文化教育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相互配合的制度环境
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培养成熟的公民,有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成熟。有赖于各种法律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司法部门的严格执法,同时,道德的约束是自觉的,社会公德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道德法制化建设,为社会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制度伦理环境,把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与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通过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提升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准则,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的道德底线,使公民的道德行为得到制度伦理环境的调控和支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执行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习惯,为公民公德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在继续完善制度攻略的同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充分凸显制度的权威,
4.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机制
我国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趋向政治化,阶级斗争理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许多高层次内容落实不到生活实处,深入不到人们心理,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顽强抵牾性,深刻理解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原则,从青少年抓起,建立有效的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生活的教育体系,例如用灌输与教化的方式和内容,虚心借鉴新加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做法,增设德育科目设计,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公民的内在自觉性,包括树立道德典范,培养公民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自律能力,确立现代慎独观。同时培植对外在惩戒力量的敬畏之心,从消极的一面来防止反道德行为的发生,促使人们遵守公德。
5.形成鼓励社会公德行为的奖励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符合公德行为往往得不到鼓励,有时甚至受到嘲笑讽刺,这就抑制许多人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有见义勇为的英雄在现场得不到旁观者的一臂之力,致使罪犯逃跑;有救助别人而受伤致残,得不到应有的医疗,生活无着落;好心人帮助别人却被诬陷中伤。社会上这种对道德行为的冷落和反诬,阻碍社会公德建设,因此,目前一些省份开始为见义勇为立法,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一些企业也从道义和物质上表彰,资助帮助道德模范,使公民树立以遵守社会公德为荣,以违反社会公德为耻,强化以德报怨,知恩图报的观念,建立公德建设的激励机制,从而净化社会风气,使公共理性大行其道。
总之,公德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期希在建设社会文明的道路上能摸索出更多的切实可行与我国历史和时代特点相宜的方法来。
[参考文献]
[1]廖晓平 公德和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 《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饶金萍 尧平辉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点滴思考 《求实》2003年第12期
[3]张大勇 关于我国社会公德行为匮乏原因的探析 《理论与改革》 2001年第6期
[4]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5月 第35卷第3期
[5]杨雪骋论社会公德建设《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9月第29卷第3期
关键词:浅谈;公德建设;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道德滑坡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认同利益取向呈现多元化,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严重滞后于工业文明的发展速度,因此,社会公德建设随着社会文明建设的浪潮被推到了浪尖上。
一、现代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关于公德文化内容可传承的很少。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和社会结构阻碍了人们公德意识的产生、发展,适应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社会经济特点的社会道德,必然是以血缘伦理为基础,注重内省性的个人修养,以“人治”和“贤人”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手段,而不是通过遵守公共利益和共同生活道德规则来协调。 传统公德内涵存在严重缺陷,社会倡导的公德界限模糊,个体尊严与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蕴含“公平尊重、权利”内容的公德并未成为传统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近代以后的公德意识重点强调爱国利群,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民族团结,但缺少了公德所应涵盖的“公共生活领域中最基本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公共生活秩序,尊重个人权利”等内容。
2. 维护社会公德的培育机制尚未形成。
公德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基础,更需要一定的培育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的颁布,个人的自由、平等、博爱、权利等社会公共意识公民意识才慢慢形成,但传统社会意识影响仍起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焏许社会公共意识的觉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育机制,培养以“民主权利,公信责任”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意识和以“自爱互助、公正契约”为核心的公民伦理精神,构建公民伦理的普适化、实践化、日常生活化的常规灌输教化机制。
3.社会公德的特殊性使多数人公德意识淡薄
由于公德的适用对象是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并不直接,个人投身社会公德行为并不带来经济利益,反而会牺牲个人利益。社会公德行为是个社会自律行为,没有外力强迫和监督,舆论压力对私德的约束较强。再者,公德行为的对象是公众,陌生人,而且常是临时性的陌生群体,人们之间的感情不亲密,此外,社会公德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整体素质,公德意识,行为氛围等影响。尽管人们对“公义”均表现认同,但在道德践履上不可能不考虑个人付出的代价,所以人们很难做到“知行统一”。
4. 制度伦理环境建立的迟缓使多数人公德行为推广传唱的少。
人们为何从道德,情感,责任上都认同公德,认同 见“义”应为,然而又少“为”呢,其中最主要的现实原因就是缺乏对社会公德建立制度性的奖励和保障机制,使那些敢“为”的人解除后顾之忧,我们不可能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见义勇为。但是对这些道德模范不仅应给予荣誉称呼,还应给予制度保障和经济补偿。对那些不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的人运用法律手段给予相应的惩戒,从而纯化社会风气。
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价值内涵及现实意义
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三次科技革命更是缩小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距离,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社会公共领域得到了极大拓展,市场经济的建立更是促使公共交往的普遍化,从而大大激发了人们公共性的需要,社会公德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关系调节手段,来维护平等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
1.公共性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体现了社会公共性。
首先,社会公德的要求来源民意,是社会大众共同的道德意思表达。现代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是公共场所每一个交往主体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此尊彼贱的差别。在公共空间领域个人只有把别人视为处于同等地位的自己,才能产生彼此的尊重。再者,道德公共性需要是对人类整体文明的美好诉求。社会公德关注的对象不限于弱者,每个在公共领域生活的人都可能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
2.社会公德的需要性是社会本身内在系统调节的价值体现
首先,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产生一些负面社会影响导致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和谐性,社会生活内部的矛盾冲突便是道德公共性蓄势待发。寻求和谐,创造和谐便成为社会公众共同的道德需要。其次,和谐还是个人个性自由发展的价值要求之一。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个性在和谐的环境里,智能,性情兴趣情感健康的不受外界糟粕的良性发展。个人只有融入和谐的公共空间,才能获得自由和发展。
社会公德公共性需要是社会公共和谐这一道德愿望的集中体现,尊重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切实保证。
三 、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
从对公德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和现实客观环境分析,鉴于社会道德公共性的价值内涵,社会公德建设势在必行。
1. 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
《宪法》的颁布,赋予了公民平等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由于长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习惯漠视公民意义,公民的自觉意识并未真正培养。在经济转轨之际,诸多失衡问题出现,物欲化膨胀,社会中权钱交易现象普遍,人情化严重,情大于法,经济资源的分配有失公允。必然阻碍人们对公民意义的认知,加上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分化重组,等级贫富差距拉大,公民伦理缺失程度严重,社会公信度低下,因此,要从培养公民意识开始,树立公民的主人公地位。对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普法教育,培养公民的平等,主人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使公民尽快的成熟起来,这样社会公德观念才能植根于每个公民心中。
2、抓好特殊人物的公德建设,从党政领导廉政建设入手
公民公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这部分人的行为,由于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党的干部如能做到廉洁为官,在决策,官人,用人等使用权力时清正廉明,就会带动社会风气好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教育,但是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干部教育效果不理想。由于我国人治传统悠久而法制建设起步不久的国情,这部分人可以享受到法外特权,以言代法,将个人意志凌驾法律之上。同样的不道德行为,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社会道德建设,必须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消除道德特权,及时清除腐败分子。从而为社会做表率,给百姓以信心和希望。
3. 建立以政治、法律、文化教育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相互配合的制度环境
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培养成熟的公民,有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成熟。有赖于各种法律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司法部门的严格执法,同时,道德的约束是自觉的,社会公德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道德法制化建设,为社会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制度伦理环境,把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与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通过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提升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准则,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的道德底线,使公民的道德行为得到制度伦理环境的调控和支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执行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习惯,为公民公德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在继续完善制度攻略的同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充分凸显制度的权威,
4.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机制
我国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趋向政治化,阶级斗争理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许多高层次内容落实不到生活实处,深入不到人们心理,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顽强抵牾性,深刻理解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原则,从青少年抓起,建立有效的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生活的教育体系,例如用灌输与教化的方式和内容,虚心借鉴新加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做法,增设德育科目设计,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公民的内在自觉性,包括树立道德典范,培养公民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自律能力,确立现代慎独观。同时培植对外在惩戒力量的敬畏之心,从消极的一面来防止反道德行为的发生,促使人们遵守公德。
5.形成鼓励社会公德行为的奖励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符合公德行为往往得不到鼓励,有时甚至受到嘲笑讽刺,这就抑制许多人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有见义勇为的英雄在现场得不到旁观者的一臂之力,致使罪犯逃跑;有救助别人而受伤致残,得不到应有的医疗,生活无着落;好心人帮助别人却被诬陷中伤。社会上这种对道德行为的冷落和反诬,阻碍社会公德建设,因此,目前一些省份开始为见义勇为立法,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一些企业也从道义和物质上表彰,资助帮助道德模范,使公民树立以遵守社会公德为荣,以违反社会公德为耻,强化以德报怨,知恩图报的观念,建立公德建设的激励机制,从而净化社会风气,使公共理性大行其道。
总之,公德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期希在建设社会文明的道路上能摸索出更多的切实可行与我国历史和时代特点相宜的方法来。
[参考文献]
[1]廖晓平 公德和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 《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饶金萍 尧平辉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点滴思考 《求实》2003年第12期
[3]张大勇 关于我国社会公德行为匮乏原因的探析 《理论与改革》 2001年第6期
[4]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5月 第35卷第3期
[5]杨雪骋论社会公德建设《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9月第2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