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社扶贫传播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扶贫是近年来媒体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科技日报社通过发起“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实现了媒体的科技扶贫和教育扶贫,其科普实验室的开设、大师课的开播以及开展跨国科学传播等措施,激发了参与者的好奇心。同时,进行多方联动,实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推动了媒体参与扶贫的进程,成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样本。
  关键词:AI助学 公益扶贫 融合传播 科技日报社
  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担任指导单位,科技日报社作为支持媒体单位携手发起的“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于2019年6月起正式启动。该项目通过提升乡村小学教育硬件设施、培训乡村小学师资力量、实施长期及短期支教帮扶,已造福全国1000多所学校,并荣获“2019网络公益年度项目”“2020中国新媒体扶贫十大优秀案例”等称号。该计划作为主流媒体扶贫传播的创新实践,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普及科学并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在疫情期间结合在线教学、跨国连线、视频征集、社交互动等方式和手段,实现了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学校社会联动的良好传播效果。
  一、AI賦能提升素养,培育科技创新“土壤”
  “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开展为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条件,其科普实验室的设置、大师课的开播等,吸引了我国青少年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1.科普实验室,培养兴趣启迪思维。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AI不孤读——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逐步在全国贫困地区千所乡村小学落地,受益学生超30万人次,线上线下培训校长、教师达万余人次。
  在2019年的科技活动周上,由科技日报社、中国平安联合发起的“科普实验室”作为示范活动之一登陆活动主会场,重点展示AI公益助学行动取得的重大成果。比如,在该活动科普实验室展览区,来自北京西什库小学的学生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现场为观众们演示了“月球探秘”项目。孩子们模拟自动采集月球表面能源全过程,探测小车从启动区出发后,在监测站确认运行正常并继续前进,并在传感器的作用下自动感应、停车载货,最后在终点处完成卸货。前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根据项目任务自主进行了动手搭建,并利用开源硬件AI编程通过了循迹、定位、装卸等任务的挑战。
  科技周上,科普实验室现场通过一块大屏幕对活动现场进行了直播。在屏幕的一端,科技部扶贫点之一江西永新县烟阁水湄小学的师生们通过连线形式,体验双师教学模式,与西什库小学的学生实时互动。屏幕两端师生们共同探索神秘月球,感受科技魅力。线下科普实验室与乡村小学连线互动,点燃了两地师生的科学热情,同时也启迪了孩子们的创新实践思维,为AI教育大范围落地我国城乡中小学校起到了示范作用。
  2.情景大师课,城乡互助资源共享。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多地封城、停工停学。为配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越来越多学校强化了线上课程教学。“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及时调整实施方案,推出线上“系列情景大师课”,以在线直播的方式,向帮扶学校师生持续输出培训和授课等内容。“系列情景大师课”着眼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邀请境内外各领域专家、科技大咖参与互动,进行线上情境式科普讲解,让乡村和山区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在线云游国家重点实验基地、科技展馆、动植物园、生态保护区等科普场所。该系列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帮助孩子们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点燃了孩子们学习钻研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例如,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将“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同一天,“系列情景大师课”邀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在北京直播间全方位解读“天问一号”升空活动,带领帮扶学校师生一起“火星探测”。航天科普专家田森如教授在与北京直播间相距2700公里外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生动地为大家讲述了中国航天梦背后的故事。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我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测控系统总工程师李海涛、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朱进等专家学者,通过场外连线方式,共同解答了“天问一号”及火星探测相关科普问题。打通城乡资源共享渠道,“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积极践行公益科普教育创新。自2020年7月6日开课以来,“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系列情景大师课”不断收到帮扶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3.跨国连线的科学传播,解答好奇激发热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线上教育进一步发挥出其巨大潜力。然而,技术进步提供的不仅是便利的沟通方式,同时也加剧了数字鸿沟。联合国一项报告指出,全球尚有22亿25岁以下儿童和年轻人家中未接入互联网,他们当中有近半数生活在亚洲和非洲。因此,只有通过城乡联动、跨国合作,才能创造出“技术向善”的智能教育体系,为各国学生提供平等、开放、个性化的教育,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缩小人与人之间的技术不平等,最终实现包容性发展。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构建智能教育共同体也被提上了日程。2020中俄科技创新年期间,“AI不孤读——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推出的“系列情景大师课”为中俄两国的孩子们安排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程。大师课邀请到中俄两国的三位科学家,解密“人造太阳”与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艰难科研历程。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吴维越在研究所EAST大厅前用简单的语言向青少年们介绍了操控核聚变的过程。此外,还与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布拉果夫进行了线上互动,他为大家讲述了中俄两国的创新合作故事。最后,在大师课现场提问环节中,中俄两国青少年们与三位科学家进行了线上互动,孩子们的问题得到了专家们的耐心解答。不少小朋友在课后惊喜地表示,没想到自己的好奇得到了科学家的肯定,这让他们感到十分开心。
  这是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系列情景大师课”的第六堂课,吸引了来自俄罗斯以及我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青少年观看。除了观看人数庞大,本次跨国大师课还获得包括科技日报、学习强国、央视网、中俄头条客户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内的40多家境内外主流媒体报道,形成强大传播力。   二、品牌联动多方助力,社会公众协同参与
  “AI不孤读——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由科技日报社作为主要倡议媒体,与中国平安、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携手发起,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涌现出大量行业标杆性新闻事件。科技日报社开设了专题网站,及时跟进计划进展,梳理相关报道,并与国内多家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跨界合作,有效拓展了计划活动的受众范围,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1.征集抗疫主题视频,强化受众关注度。“AI不孤读——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内容主要涵盖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农业科学以及生命科学这五大领域。自该项目发起以来,始终致力于通过多样化途径,提升我国乡村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技素养。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计划项目组希望借助互联网手段,在线向中国青少年普及更多生命科学领域相关学科知识,同时激励全国人民携手抗疫,共克时艰。
  通过发挥主流媒体号召力,科技日报社在疫情期间凝聚起国人力量,跨界联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形成线上合力,时刻履行媒体扶贫传播职责。2020年2月11日,科技日报社、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科协科普部携手发起了“为你加油,未来有我!”抗疫主题一分钟视频征集活动,号召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以短视频形式为武汉抗疫加油,为科学防疫发声。征集到的优秀视频通过中国科技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创新中国APP、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向全国人民发布,强化了疫情期间受众与媒体的线上互动。凡参与者均可获得由科技日报社、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和中国平安联合颁发的电子版荣誉证书一份,因此也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学生参与。
  活动发布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纷纷为一线工作者送上了自己的祝福。他们有的朗读了自己亲手写的感谢信,有的在视频中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手抄报。来自北京市的二年级小学生余卓逸还为白衣天使们设计出一款“能喝水的防护服”。除了小朋友们,社会各界人士都加入了这次视频创作。最终,科技日报社通过网站平台晒出了近2000条短视频。截至2020年2月13日,在中国科技网抖音APP官方账号展出的“为你加油,未来有我!”短视频已获1.4万次的播放量。
  2.倡议帮扶结对圆梦,拓展教育持续力。“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一直致力于推进“手拉手”城乡学校结对倡议,助力教育资源重点向边远、贫困农村地区倾斜,促进我国教育资源迈向均衡、优质、和谐发展新阶段。为此,该计划项目组号召社会各界力量积极献力,以早日提升广大乡村学校科技教育水平,共圆乡村少年科技梦。“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发起至今,已取得极大成效,并为我国城乡中小学深耕科技教育模式留下了宝贵经验。如今,我国多地中小学纷纷利用当地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科技竞赛活动,并将科学实验操作纳入学科期末考试内容。例如,海南五指山市第一小学的师生立足当地地理环境优势,发起了“保护野生蜜蜂,守护生态平衡,从我做起”倡议。活动中,该校学生实地调查、收集证据、整理数据,全面深入了解野生蜜蜂的生活困境,并通过线上线下教育宣传推广,唤醒人们共同践行生态责任、保护野生蜜蜂的意识。该项目先后获得第32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协主席奖、第32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第32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创新成果奖竞赛项目二等奖。上述鲜活案例表明,“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是可持续的育人计划。
  3.明星大咖接力助阵,激发项目参与性。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想象力和不可思议的创造力,需要一个契机来进行激发。我国广大乡村山区地势险阻、教育资源匮乏,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科学教学较为落后且发展缓慢。但落后的条件,并未磨灭乡村少年们热爱科学、向往科学的好学之心。为鼓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加强社会公众参与度,科技日报社和中国平安联手倡议,各路明星大咖以线上视频接力的方式,共同助力“AI不孤读——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号召社会各界人士一同点燃科技梦想,传递科技正能量,一起做永不知疲倦的云端“科技俠”。这一活动旨在通过知识分享,让乡村中小学生看到更大的世界,助力他们的科技梦想扬帆起航。参与此次视频接力活动的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包括钢琴家郎朗,歌手杨坤、沙宝亮、平安等。
  此外,包括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导航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徐颖等在内的一批学术大咖也积极参与到此次视频接力中,为“AI不孤读——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加油助威。明星大咖倾力助阵极大提升了该计划的传播效果,不少明星粉丝留言点赞中国科技网微博。中国日报网等媒体官微以及一批科技企业微博号也第一时间转发评论该活动视频。一时间,人人争当“科技侠”活动在全网上下形成了良性互动浪潮。不少乡村少年学子通过微博发布自己的科技创新小发明,以视频形式生动讲解自己的发明理念。明星嘉宾和学术大咖倾力助阵无疑强化了“AI不孤读——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受关注度,也激发了该计划的社交属性,强调了媒体助学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参与。
  三、结语
  “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是AI公益助学的一次有力实践。科技日报社以媒体身份参与其中,从发起倡议到参与报道,成功助力该计划积极破圈传播。该计划在全社会,尤其是城乡中小学生中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线上大师课、线下科普实验室、国内外师生连线等生动形式,“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为平衡城乡科技教育资源,探索新道路、注入新活力。
  作者于冬晨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张海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
  本文系吉林省发改委“吉林省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工程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019694)、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人工智能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0200602015ZP)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覃英.地方媒体助力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J].记者观察,2019(09).
  [2]罗静,王平.主流媒体中的扶贫攻坚议题分析——以《人民日报》2018年有关议题为例[J].今传媒,2019(08).
  [3]张莉.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聚焦“精准扶贫”的价值再造探析——云南广播电视台“精准扶贫”实践探索之路[J].新媒体研究,2018(02).
  【编辑:孙莹】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遗嘱信托这一财产管理方式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我国法律缺少对遗嘱信托制度的详细规定.我们应学习并借鉴域外国家或地区对于遗嘱信托制度的规
摘要:《同一堂课》自开播以来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引起社会对国学与教育的讨论。它在弘扬国学、传承经典的同时,也激發出浓烈的人文情感和家国情怀。本文重点分析节目的创新模式,探讨节目机制与定位、教学模式与叙事方式的创新,以期为同类节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同一堂课》 教育节目 中华传统文化 沉浸式文化体验  浙江卫视推出的《同一堂课》,自开播以来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引起了社会关于国学教育的讨论。该
作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均指出,高等院校应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2021年4月9日—11日,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承办的“新文科背景
摘要: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科学分析融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双重影响,将融媒体技术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全过程,打造传播平台、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强化监督管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在融媒体时代,媒体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信息传播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开启了社交关系主导信息流与影响流的移动互联新纪元。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新赛段,伴随着不断迭代的社交网络应用与媒体融合的复杂生态,社交网络用户的触媒行為分化日益加深,各类信息渠道聚力于传播公信力博弈,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白热化竞争。  本研究调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化媒体中国家认同的舆论构建研究”数据库于2020年6月获得的2566份问
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长久以来,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的英语阅读实践常常局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应付考试,很难实现
摘要:伴随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重构与信息技术的变革,社交媒体在国内外广泛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智能算法推荐开始替代专业人士的决策,也为治理社交媒体假新闻乱象提供着可行路径。这需要有效提升受众的媒介传播素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方式,并持续强化人工智能治理和信息传播伦理建设。  关键词:社交媒体 假新闻治理 人工智能 算法推荐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是我国发展的重大策略,核能供热的发展前景广阔,当前,我国北方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北方大气污染主要原因是燃煤供暖中排放的
“Vlog新闻”自2019年全国两会大规模出现后,已经成为新型的热门新闻传播形态.本文基于社会临场感理论,从共存感、达意度和凝聚力三个方面分析“Vlog新闻”传播创新之处与成
融媒体时代的综艺节目舞台早已由传统电视荧幕拓展到“二次元”审美的网络平台.在基于4G技术的手机端短视频热潮之上,人们又将迎来5G技术助力下的中长视频风口.随着融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