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堂间”是上海话,指旧时上海大户人家用来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客堂间总是挨着天井,酒店的细节中,就包括与一墙之隔的另一单元民居共享的那一个天井,这个真实的天井,与木楼梯一样,成为客堂间在风格上的独特笔画。也正是这个天井,将一种亲密的邻里气氛,很自然地延伸入旅居的环境中来,而这种氛围,也正是酒店全盘考虑的一部分。
还原市井生活
房间没有在隔音上参照传统意义上酒店的高标准,而是故意放大了邻里的声息。刻意剥露出来的老砖墙也许不至于透出隔壁邻居阿姨的话声,不过上下楼层间的木地板,没有进行重新的大翻修,住在二楼的客人可以听见楼上轻微的脚步声,而门外楼梯传来的脚步声,当然也会不期然传到房间里,不过因为只有两个房间的关系,这种邻里的影响总是可以控制在友好的状态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面街的窗户虽然加了隔层,却并没有做密封性能高的隔音玻璃,而是让本身并不太吵的五原路市井之声,可以在不影响起居的情况下,不经意地透进房间里,酒店用看似粗糙的笔法,在局部进行了老上海生活风味的还原。事实上,五原路清晨的早市热闹,午后的绝对静谧,以及傍晚的归家欢悦,各有层次,都是想要领略上海里弄生活的旅人不可错过的人文风景。
三十年代的公寓记忆
由于将原本的建筑空间进行了大规模整改,两个房间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三楼的大床房比较窄小,但小阳台和裸在房间里的浴缸都是其重要特色。最特别就属浴缸,是酒店寻了老房子里拆下来的历史遗物,保留起铸铁的外壳,再重新进行修补而成,独一无二的复古样貌,与卧室旁的细格黑框窗以及乌黑的木地板搭配,给房间带来浓厚的历史气息。二楼方正格局的标准间虽然没有阳台,但面向天井的卫浴区,也让人眼前一亮,而最亮眼的设计当属东面墙上新开的几面圆窗,既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感,早上在吧台吃早餐的时候,又有初升的阳光透进来,相当舒服,而这圆窗的插销,也都是用了古旧样式。
关于整栋公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记忆,当然还是离不开ART-DECO风。楼梯扶手的关节处,就有非常鲜明的ART-DECO图案,值得一提的是,酒店房间里的所有家具包括门窗,都是完全中式风格的新设计,细心观察就可发现,楼梯上的ART-DECO图案,很自然出现在这些新设计的细节上,内外的风格形成良好呼应。
泥土里都有咖啡味道
其实“客堂间”的诞生是四个背景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上海人的创意。
“在欧洲旅游时,看到有很多私人旅馆,干净整洁,非常舒适。我们就想到,是不是可以用独特的地方文化打造中国的私人旅馆,然后第一个点就落在了上海。”客堂间酒店运营部总监王帅军谈起客堂间的起源。
“我们会精心选取这个城市中最具文化底蕴区域的老洋房,通过与政府合作取得一定的租期,同时对这些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让它们重放往日的光彩。”
“客堂间”执行董事胡晓军,是一名画家。胡晓军在永嘉路附近生活40多年了,他认为“这个地段梧桐树下的泥土,都有咖啡的味道。”他思维特别,就像酒店餐厅挂着他画的那幅外滩,那外滩其实是广东路、福建路、浙江路的三个场景拼接成的。
五原路72号是“客堂间”的投石问路之作,改造完成后,仅有两间客房,也许是目前上海滩上客房最少的酒店了。它没有门牌,没有广告,客人入住甚至要从逼仄的弄堂里七弯八绕才能“晃悠”到旅店门前。“就是要让客人淋漓尽致地感受老上海的弄堂文化。”王帅军道出客堂间的良苦用心。
“72家房客”式精心设计
除了五原路外,第二家“客堂间”独踞永嘉路一栋洋房,配套花园式餐厅。托当初建筑格局匀称的福,为如今的改造提供了方便,设计师还为每一层楼都设计了一个10平方米的天井式休息区,这种人性化的考量在楼宇内营造出一种舒适的邻里空间。除了少量灯具以及卫浴设备,客房内的家具全部采用古典家具,连2.2米的大床也是用两张老式木床拼制而成。盥洗室的浴缸也采用老房子里的铸铁浴缸重新修补而成,与房间的历史感相映衬。
永嘉路335号的这家“客堂间”,共有6间客房的三层小白楼,伊有些难为情似的躲在蓊郁的梧桐树绿茵里,好像还没走出对老辰光的依恋。拱形门楣下的门板,窄窄的,黑漆墨通的,常年紧闭着,除非是住客在电子锁上输入酒店提供的密码后,“芝麻”才开门。这扇门板是这个大楼原进户门留下的老货,还能在一人高的地方看到保留下的“川”字形三竖条洞孔,若在门外凑上去向内窥视,也只能瞧到里面暗黜黜的一团。
拉开木门,迈上一个木台阶,再向前走5步,来到了登记台,就两把后背椅子,还好背景墙装饰了一幅由胡晓军创作的油画作品,浅浅的蓝绿色调、散步着的两个情侣,给人以视觉上的通透感,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每层楼墙壁上的图片可以分别是树荫、树杈、天空,合起来是整一幅画。
咸菜色的木楼梯,接触了以往“72家房客”闹猛的生活,吸纳了好多大户人家的庸常生活,依然泛着幽幽的微光,那是老上海的城市底色。ART-DECO风格的装饰,配上西洋家具和众多当代画家画作,旧上海海派文化与现代设计感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在顶楼的那副画作稍不留意会被忽视,那其实是一副楼房新旧对比图,强烈的反差可以看出设计师的一番心血,揣测出设计者的几分心意。 贯穿三个楼层扶梯间的那个白铁框灯饰,看上去有些鲁莽地闯入了这个ART-DECO感觉的摩登空间,可就像恩爱夫妻一定要小吵小闹一样,设计要好玩,有时也得故意唱反调。胡晓军说,这个白铁框灯饰本要蒙着一层布,以透出“薄薄的一片灯光”,后来他为追求这个空间的矛盾,索性就不蒙上布了,他建议客人在登记处顺着灯具向上看,“一定能感受到时光的恍惚,不知道自己究竟迷失在哪一个时代里。”
ART-DECO 餐厅
五原路上的“客堂间”虽然没有专门的餐饮配套,但却与周边一些知名的餐厅如108私宴等有协议,提供的午餐或晚餐,相当有水准,也不是普通旅客都能去体验到的,而送到房间里的早餐也很丰盛,值得为此舍弃贪睡。
而永嘉路上的这家“客堂间”则拥有一家ART-DECO餐厅,这家叫乐弗涯(源自法语“旅行者”的意思)的餐厅,艺术装饰感较强。
三维空间里,大块的玻璃镶嵌在坚固硬朗的钢铁架构当中,视觉效果通透现代。初进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酒店的设计图满足了客人们的好奇心,再进去,鲜艳的橘红色墙裙上,悬挂着创始人之一胡晓军个人绘制的画作,与淡橘色的瓷砖、木色老家具以及各色清酒相映成辉。
大圆弧的吧台,由红白相间的砖块围成,上面支着一把白棚木椽的大伞,似乎漫射出ART-DECO风格不可或缺的扇形辐射状太阳光。那个有腔调的酒柜,其实是用书柜改装而来。周围木桌木椅各不相同,错落有致,有的椅背或尖或圆的造型和精湛的雕花,有的包裹着英伦复古的布面,有的木桌破破烂烂镶嵌着石头,有的木桌堪比铁重斑驳苍松,可以看出,这些家具让设计师花了好大一番心思。
餐厅曾经主打东南亚风格,聘请的泰国厨师一手秘制的咖喱汁,真的很入味。如今,餐厅已经改成日式烧烤,依然是日本厨师坐镇,无论是吧台还是各个柜台上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清酒就为日式风味助威不少。
“文化导游”做起点
老上海人都知道,客堂间是旧时上海大户人家用来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而在胡晓军、王帅军等人眼里,客堂间更具包容性和人文情调。
“‘客堂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酒店,吃和住之外,我们更要打造一种‘乐活·雅致’的客堂间文化,这才是这个创意的灵魂所在。”王帅军说,为此“客堂间”一系列的文化创意项目正在延伸和实施当中,例如他们邀请著名的昆曲大师张洵澎,到客堂间现场开高级讲座,还打算制作“客堂间”地图,将附近的特色文化点,如哪里有经典唱片的小店,哪里有特色正宗的小吃等等,一一标注下来,为房客提供第一手的文化导游。
谈到“客堂间”将来的规划,王帅军笑笑说,五原路72号项目前,他拿着厚厚一叠策划书,磨破嘴皮,都没有人理解。现在,他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访客,有风投,有建筑师,还有潜在的商业合作伙伴。五原路72号“客堂间”,这个散发浓郁老上海气息的迷你酒店,如今已经不对外开放,据说是有老外专门将客房长期包租下来,成了老弄堂里的“洋上海人”。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天钥桥路和零陵路一带又将开出来第三家“客堂间”,不知又是如何一番老上海风味。
还原市井生活
房间没有在隔音上参照传统意义上酒店的高标准,而是故意放大了邻里的声息。刻意剥露出来的老砖墙也许不至于透出隔壁邻居阿姨的话声,不过上下楼层间的木地板,没有进行重新的大翻修,住在二楼的客人可以听见楼上轻微的脚步声,而门外楼梯传来的脚步声,当然也会不期然传到房间里,不过因为只有两个房间的关系,这种邻里的影响总是可以控制在友好的状态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面街的窗户虽然加了隔层,却并没有做密封性能高的隔音玻璃,而是让本身并不太吵的五原路市井之声,可以在不影响起居的情况下,不经意地透进房间里,酒店用看似粗糙的笔法,在局部进行了老上海生活风味的还原。事实上,五原路清晨的早市热闹,午后的绝对静谧,以及傍晚的归家欢悦,各有层次,都是想要领略上海里弄生活的旅人不可错过的人文风景。
三十年代的公寓记忆
由于将原本的建筑空间进行了大规模整改,两个房间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三楼的大床房比较窄小,但小阳台和裸在房间里的浴缸都是其重要特色。最特别就属浴缸,是酒店寻了老房子里拆下来的历史遗物,保留起铸铁的外壳,再重新进行修补而成,独一无二的复古样貌,与卧室旁的细格黑框窗以及乌黑的木地板搭配,给房间带来浓厚的历史气息。二楼方正格局的标准间虽然没有阳台,但面向天井的卫浴区,也让人眼前一亮,而最亮眼的设计当属东面墙上新开的几面圆窗,既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感,早上在吧台吃早餐的时候,又有初升的阳光透进来,相当舒服,而这圆窗的插销,也都是用了古旧样式。
关于整栋公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记忆,当然还是离不开ART-DECO风。楼梯扶手的关节处,就有非常鲜明的ART-DECO图案,值得一提的是,酒店房间里的所有家具包括门窗,都是完全中式风格的新设计,细心观察就可发现,楼梯上的ART-DECO图案,很自然出现在这些新设计的细节上,内外的风格形成良好呼应。
泥土里都有咖啡味道
其实“客堂间”的诞生是四个背景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上海人的创意。
“在欧洲旅游时,看到有很多私人旅馆,干净整洁,非常舒适。我们就想到,是不是可以用独特的地方文化打造中国的私人旅馆,然后第一个点就落在了上海。”客堂间酒店运营部总监王帅军谈起客堂间的起源。
“我们会精心选取这个城市中最具文化底蕴区域的老洋房,通过与政府合作取得一定的租期,同时对这些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让它们重放往日的光彩。”
“客堂间”执行董事胡晓军,是一名画家。胡晓军在永嘉路附近生活40多年了,他认为“这个地段梧桐树下的泥土,都有咖啡的味道。”他思维特别,就像酒店餐厅挂着他画的那幅外滩,那外滩其实是广东路、福建路、浙江路的三个场景拼接成的。
五原路72号是“客堂间”的投石问路之作,改造完成后,仅有两间客房,也许是目前上海滩上客房最少的酒店了。它没有门牌,没有广告,客人入住甚至要从逼仄的弄堂里七弯八绕才能“晃悠”到旅店门前。“就是要让客人淋漓尽致地感受老上海的弄堂文化。”王帅军道出客堂间的良苦用心。
“72家房客”式精心设计
除了五原路外,第二家“客堂间”独踞永嘉路一栋洋房,配套花园式餐厅。托当初建筑格局匀称的福,为如今的改造提供了方便,设计师还为每一层楼都设计了一个10平方米的天井式休息区,这种人性化的考量在楼宇内营造出一种舒适的邻里空间。除了少量灯具以及卫浴设备,客房内的家具全部采用古典家具,连2.2米的大床也是用两张老式木床拼制而成。盥洗室的浴缸也采用老房子里的铸铁浴缸重新修补而成,与房间的历史感相映衬。
永嘉路335号的这家“客堂间”,共有6间客房的三层小白楼,伊有些难为情似的躲在蓊郁的梧桐树绿茵里,好像还没走出对老辰光的依恋。拱形门楣下的门板,窄窄的,黑漆墨通的,常年紧闭着,除非是住客在电子锁上输入酒店提供的密码后,“芝麻”才开门。这扇门板是这个大楼原进户门留下的老货,还能在一人高的地方看到保留下的“川”字形三竖条洞孔,若在门外凑上去向内窥视,也只能瞧到里面暗黜黜的一团。
拉开木门,迈上一个木台阶,再向前走5步,来到了登记台,就两把后背椅子,还好背景墙装饰了一幅由胡晓军创作的油画作品,浅浅的蓝绿色调、散步着的两个情侣,给人以视觉上的通透感,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每层楼墙壁上的图片可以分别是树荫、树杈、天空,合起来是整一幅画。
咸菜色的木楼梯,接触了以往“72家房客”闹猛的生活,吸纳了好多大户人家的庸常生活,依然泛着幽幽的微光,那是老上海的城市底色。ART-DECO风格的装饰,配上西洋家具和众多当代画家画作,旧上海海派文化与现代设计感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在顶楼的那副画作稍不留意会被忽视,那其实是一副楼房新旧对比图,强烈的反差可以看出设计师的一番心血,揣测出设计者的几分心意。 贯穿三个楼层扶梯间的那个白铁框灯饰,看上去有些鲁莽地闯入了这个ART-DECO感觉的摩登空间,可就像恩爱夫妻一定要小吵小闹一样,设计要好玩,有时也得故意唱反调。胡晓军说,这个白铁框灯饰本要蒙着一层布,以透出“薄薄的一片灯光”,后来他为追求这个空间的矛盾,索性就不蒙上布了,他建议客人在登记处顺着灯具向上看,“一定能感受到时光的恍惚,不知道自己究竟迷失在哪一个时代里。”
ART-DECO 餐厅
五原路上的“客堂间”虽然没有专门的餐饮配套,但却与周边一些知名的餐厅如108私宴等有协议,提供的午餐或晚餐,相当有水准,也不是普通旅客都能去体验到的,而送到房间里的早餐也很丰盛,值得为此舍弃贪睡。
而永嘉路上的这家“客堂间”则拥有一家ART-DECO餐厅,这家叫乐弗涯(源自法语“旅行者”的意思)的餐厅,艺术装饰感较强。
三维空间里,大块的玻璃镶嵌在坚固硬朗的钢铁架构当中,视觉效果通透现代。初进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酒店的设计图满足了客人们的好奇心,再进去,鲜艳的橘红色墙裙上,悬挂着创始人之一胡晓军个人绘制的画作,与淡橘色的瓷砖、木色老家具以及各色清酒相映成辉。
大圆弧的吧台,由红白相间的砖块围成,上面支着一把白棚木椽的大伞,似乎漫射出ART-DECO风格不可或缺的扇形辐射状太阳光。那个有腔调的酒柜,其实是用书柜改装而来。周围木桌木椅各不相同,错落有致,有的椅背或尖或圆的造型和精湛的雕花,有的包裹着英伦复古的布面,有的木桌破破烂烂镶嵌着石头,有的木桌堪比铁重斑驳苍松,可以看出,这些家具让设计师花了好大一番心思。
餐厅曾经主打东南亚风格,聘请的泰国厨师一手秘制的咖喱汁,真的很入味。如今,餐厅已经改成日式烧烤,依然是日本厨师坐镇,无论是吧台还是各个柜台上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清酒就为日式风味助威不少。
“文化导游”做起点
老上海人都知道,客堂间是旧时上海大户人家用来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而在胡晓军、王帅军等人眼里,客堂间更具包容性和人文情调。
“‘客堂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酒店,吃和住之外,我们更要打造一种‘乐活·雅致’的客堂间文化,这才是这个创意的灵魂所在。”王帅军说,为此“客堂间”一系列的文化创意项目正在延伸和实施当中,例如他们邀请著名的昆曲大师张洵澎,到客堂间现场开高级讲座,还打算制作“客堂间”地图,将附近的特色文化点,如哪里有经典唱片的小店,哪里有特色正宗的小吃等等,一一标注下来,为房客提供第一手的文化导游。
谈到“客堂间”将来的规划,王帅军笑笑说,五原路72号项目前,他拿着厚厚一叠策划书,磨破嘴皮,都没有人理解。现在,他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访客,有风投,有建筑师,还有潜在的商业合作伙伴。五原路72号“客堂间”,这个散发浓郁老上海气息的迷你酒店,如今已经不对外开放,据说是有老外专门将客房长期包租下来,成了老弄堂里的“洋上海人”。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天钥桥路和零陵路一带又将开出来第三家“客堂间”,不知又是如何一番老上海风味。